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無巧不成書一一八一偶遇

珍爾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無巧不成書一一八一偶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8月1日。</p><p class="ql-block">一大早,我在《美篇》中發(fā)出婆母生前口述的自傳體回憶錄《一個女兵的回憶》,不到十個小時就收獲了四十多個點贊和八百多閱讀量。還有一些熱情的評論,讓我十分感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晚上,先生參加他們38軍每年一次的戰(zhàn)友八一聚會回來,和我聊著戰(zhàn)友們見面的情況。他忽然問我,你知道當年為爸媽牽紅線的人是誰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說,媽在回憶錄中不是說了嗎?她當年在政治處主任家?guī)兔春⒆?,是主任給他介紹的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生說,你知道那位政治處主任是誰嗎?他叫劉康。解放后,他在石油工業(yè)部當領導,他愛人叫梁健。1966年爸轉業(yè)回山西的時候路過北京,還帶著我們去過劉康伯伯家。當時梁健阿姨見到我們很激動,向著里屋大聲喊道:“小星,快出來!你看誰來了?這就是當年抱過你的小馮阿姨呀!”小星那時候好像剛上大學,他也很激動,熱情地為我們削蘋果,他削蘋果的手法特熟練,一把小刀在他手上靈巧地旋轉,蘋果皮一直繞在蘋果上,直到全削完,皮都一點兒也沒掉,像變戲法一樣,我還是第一次見到蘋果削的這么藝術的,給我留下的印象特深……后來再沒見過他們一家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生在那里絮叨的功夫,我在手機上已順手打開了百度,在搜索框里寫了兩個字:劉康。手機上立即跳出來一個人物辭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劉康(1912~1994)平遙縣黎基村人……1958年7月,轉業(yè)任石油工業(yè)部計劃司司長……沒錯,就是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生說,你再查查梁健。于是我又在劉康后面打上“梁健“二字,卻忽然跳出一篇《名家自述一一劉寄星》的文章,難道,劉寄星,就是媽小時候抱過的那個小星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中說,他出生在山西汾西縣,父母劉康和梁健都是抗日決死二縱隊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巧了,一切都對上了。我們越讀越興奮。不過細讀下去,才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的作者,并不是我家先生當年見過的那個小星,而是小星的哥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篇自述寫的太生動了。更巧的是,劉寄星出生不久,就被寄養(yǎng)在鄉(xiāng)下農民家里,與養(yǎng)父母感情極深,而且。一呆就是9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寄養(yǎng),九年,養(yǎng)父母的深情……“這和我家楊先生的經歷太相似了!這些關鍵詞讓我們倆又興奮又激動,仿佛在歲月中撞見了另一個自己,不禁一口氣讀下去,讀著讀著,我們竟然同時被感動得淚水盈眶了(有興趣的朋友可參看我前幾天發(fā)在《美篇》中的《七十年前的一張寄養(yǎng)文書一一我和奶娘的故事》一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一代人 ,相似的命運和經歷,真是無巧不成書??!激動,讓我們睡意全無,夜不成寐,于是在八月一號的晚上,我連夜寫下了這些文字,想和大家分享這份偶然巧遇的喜悅。同時也想推薦給大家讀一讀劉寄星寫的這篇感人肺腑的自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童年在鄉(xiāng)下被寄養(yǎng)九年,后來憑著頑強的自學能力和刻苦奮斗的精神考上了北大物理系,成為物理學界的著名專家,這部自傳不僅僅是一個感人的故事,還是一個勵志的典型。相信能引起一代人的共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摘自《名家自述一一劉寄星》原文中的第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于1938年11月8日出生在山西省汾西縣的一個小山村里,那時我的父母親劉康和梁健都在共產黨領導的山西新軍青年抗日決死二縱隊與日本侵略軍作戰(zhà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出生后三個月,因為作戰(zhàn)頻繁,母親又被派往延安抗大學習,父親把我寄養(yǎng)在山西靈石縣牛家峪村一戶農民家里,養(yǎng)父叫龐來旺、養(yǎng)母叫王銀英,我去的時候,家里已經有了一個姐姐,幾年之后又生了一個弟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9年12月我一歲多的時候,閻錫山和共產黨翻了臉,舊軍打新軍,發(fā)動了有名的“晉西事變”,父親隨韓鈞領導的決死二縱隊反擊作戰(zhàn),后在晉西北的興縣與賀龍領導的八路軍120師會合,從此失去聯(lián)系。我留在養(yǎng)父母家,一呆就是九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養(yǎng)父母視我如同親生,記得小時候整天叫姐姐背著滿村轉,長大一點后,和幾個歲數(shù)差不多的小朋友漫山遍野跑,摘酸棗、打野杏,從來沒有想過我會是別人家的孩子。我那時候的名字叫龐劉寄,這是養(yǎng)父母給起的,顯然是說我是姓劉的人寄養(yǎng)下的,將來還得還給人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哪里知道這些,記得我五、六歲時,跟一個小朋友鬧翻了,他說我不是龐家人,我氣得搬了一大堆磚塊、石頭封了他們家的大門。后來他們家大人出來罵了他一頓,說他胡說,我才解了氣,把磚塊搬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養(yǎng)父龐來旺是種地的好手,十分勤勞,每年收下的糧食除了交公糧,自家吃,還能賣一點余糧,家里日子過得不錯。再加上他有漆窯(就是窯洞裝修,在窯洞的墻上上漆,畫花草、人物)的手藝,秋收后常要出去幾個月,給人家漆窯,等過年時總能掙些錢回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養(yǎng)母王銀英勤勞持家,操持家務,紡線、織布、給全家做飯、做鞋、縫衣裳,整天忙個不停。養(yǎng)父母一家待人和善,慷慨好義、樂于助人。因為這家的祖先從山東逃難到山西,是一路要飯要過來的,家里一直按祖?zhèn)飨聛淼囊?guī)矩,過年一定不能關大門,拴住狗,有來要飯的一定要給夠吃的。村里有人家沒有糧食,揭不開鍋,總要接濟他們一些。我小時候常被打發(fā)背著小布袋去給一個叫老桂英的老婆婆送糧食,打小就從養(yǎng)父母身上學到了要慷慨助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牛家峪是個小村子,不到20戶人家,村里人多不識字,我的養(yǎng)父母也不識字,所以八歲以前,我也不認字。我八歲那年秋收后,因為收成好,村里的大人們商量要請一位先生來教村里的小孩子念書,結果決定一家出一斗糧食,請了個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生姓毛,是我養(yǎng)母的姨父,我叫他老姨夫,靈石縣毛家上莊人,原來在晉南的絳縣城里做買賣,因為打仗回家來了。請來的先生吃、住在村子最高處的我們家,課堂設在村子最底下的龐家老家長院子里,學生大概有十幾個,我算最小的。每天上課前先拜孔夫子牌位,再給先生磕頭,然后教我們認字。大約學了三、四個月,一共學了一本《百家姓》,一本《千字文》和半本《三字經》,因為沒有紙和筆,只教認字,不教寫字。教的方法是一天教16個字,第二天要背出來,背不出來幾個字,挨幾板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班上十幾個人,只有我一個人從來沒有挨過打。我每天早早就睡覺,不像鄰居的來貴晚上還要大聲念書,養(yǎng)母怕我挨板子,叫我也起來念,我總告訴她我都會背了,老師不會打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姨父毛先生也安慰她,說這小子記性好,不用操心,挨板子輪不上他。快過年了,先生回了家。一個冬天下來,我認下一、兩千個字,外面的來信、門上貼的對聯(lián),我都會念,心里很得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年春天的一天晚上,我們家突然來了兩個騎馬的軍人,我睡的迷迷糊糊,只知道養(yǎng)母給他們做飯,隱隱約約聽他們說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他們就走了,到晚上又來,其中年紀較大的那個跟我說話,說我是他兒子,要我明天跟他走,我很生氣,罵他是個“灰隊伍”,他也不生氣,還對我笑。養(yǎng)父母也告訴我,我確實是人家寄養(yǎng)下的孩子,該跟他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暗自躺在炕上想主意,第二天一大早,趁他們不備,出去就爬到一棵大樹頂上,決心不跟他們走。養(yǎng)父母和他們左說右勸,最后答應不帶我走,我才從樹上下來。結果養(yǎng)父把我背了五里路,一直送到鄰近的杏疙瘩村,我覺得老叫大人背著于心不忍,才上了父親的馬背上,跟著他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長大以后父親曾告訴我,其實那次接我差一點出了危險,說“你要再多鬧一天,咱們就當俘虜了”。原來父親是乘1946年秋至1947年初陳賡的隊伍橫掃晉西南5縣,趕走了閻錫山的隊伍這個機會去接我的,但牛家峪周圍地區(qū)還屬于游擊區(qū),周圍不太遠仍有閻軍駐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走后第二天,周圍的閻軍就得了消息,在一個叫李子法的軍官帶領下到牛家峪抓“騎馬的共軍”。父親告訴我,這個李子法是當年閻錫山派到新軍的舊軍官,是他的“老相識”,曾經和他一起帶領新軍奮勇大隊,在靈石城外曹家園溝打伏擊戰(zhàn),生俘過一個叫后藤德治日本兵?!皶x西事變”后跑到閻錫山軍隊當了團長。</p> <p class="ql-block">1952年在重慶西南軍區(qū)的全家合影,前排左起大弟弟劉小星、妹妹劉曉云、二弟劉敏星;后排左起父親劉康,劉寄星,母親梁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這樣,我九歲那年回到了親生父母身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父親劉康是山西平遙人,1937年清華大學化學系畢業(yè)后回到山西太谷銘賢中學任理化教員,1937年底日寇向山西進攻時隨校南遷,過了黃河到河南陜縣后,決定回鄉(xiāng)抗日,遂與母親一起回到山西,于1937年12月參加了山西青年抗日決死隊,一直在前線與日軍作戰(zhàn)。1941年在戰(zhàn)斗中中了日軍放的毒氣,做了外科手術后被安排在后方辦學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親梁健也是平遙人,山西汾陽銘義中學初中畢業(yè)。1939年初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后隨抗大二分校赴晉察冀邊區(qū)。父親受傷以后,組織上才把她調到晉綏邊區(qū)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我回來的時候,父母親都在位于山西離石大武鎮(zhèn)的晉綏軍區(qū)賀龍中學工作,家里已經有了一個四歲的弟弟和兩歲的妹妹,弟弟名叫劉小星,我的名字就改成了劉寄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回到父母家,我很不習慣也很不高興,加上有時聽不懂他們的話,母親嫌我笨,經常訓斥我,心里很難受,整天思念養(yǎng)父母和懷念在牛家峪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賀龍中學是當時晉綏軍區(qū)培養(yǎng)連、排級干部的學校,當?shù)匾矝]有小學,我的任務就是背著妹妹玩。有一天我背著她經過一間教室,聽見里面老師正在教學員念書,我站在門邊也跟著念黑板上的字,結果被人“告了狀”,說“梁指導員的兒子擾亂課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晚上回家父親“審問”我,說“你又不識字,跑到人家教室門口搗什么亂?”我告訴他我認字,他不相信,拿出一本書來考我。我一看,那本書是趙樹理寫的《李有才板話》,里面的字大部分都會念,加上書是用山西話寫的,我就大聲給他念,念了一、兩頁,他說“行了行了,你認字還不少嘛,怎么他們說你沒有上過學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來,養(yǎng)父母沒有把我學過認字的事告訴他。我見他高興,就說“我還能把剛才念的書背下來”,于是就背了一遍,他很驚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晚上睡覺后,我聽到他對我母親說“你這個兒子不簡單,看他笨笨的,其實有內秀。”之后,母親對我的態(tài)度也好了些,允許我去她隊里文書那里學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從文書那里借來一本“日用尺牘”,自己練習寫字,沒有多久,就會照貓畫虎地寫“父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不孝男”之類的信,也試著給養(yǎng)父母寫了一封信,表示我很想念他們,大武鎮(zhèn)不如牛家峪好等等,父親看后,夸了幾句,說是給我寄走,就收走了,也不知他給寄出去沒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過我會寫信的事還是傳出去了,結果炊事班、通訊班和飼養(yǎng)班的一些人就來找我讀家信和代寫家信,成了“受歡迎”的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胡宗南占領延安后,中共中央機關撤出延安過了黃河,他們經大武鎮(zhèn)往晉察冀平山轉移時,在大武鎮(zhèn)留下不少小孩子需要上學,于是那年秋天賀龍中學辦了兩個小學班,我開始上學,由于識字多也喜歡讀書,老師叫我保管全班的課外圖書,成了“圖書館長”,其實那時候總共也就幾十本書,分別是陜甘寧、晉綏、冀魯豫、晉察冀和東北等解放區(qū)新華書店出版的故事書和小說。小說書我記得有《李有才板話》,《小二黑結婚》,《呂梁英雄傳》,還有講蘇聯(lián)人保衛(wèi)斯大林格勒的翻譯書《日日夜夜》,我最愛讀的是《呂梁英雄傳》,《日日夜夜》太難讀,讀不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8年夏天臨汾解放后,賀龍中學隨軍行動,父母親隨賀龍中學到了臨汾,因為小學沒有搬,我一個人留在大武鎮(zhèn)上學,49年春節(jié)前養(yǎng)父到大武鎮(zhèn)把我接回牛家峪過年,全家人又團聚了,都十分高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牛家峪住了兩三個月,養(yǎng)父趕著個毛驢,養(yǎng)母騎在驢上,我們三個人經汾西、霍縣、洪洞、趙城一路走到臨汾賀龍中學。養(yǎng)父母在臨汾住了十幾天,我們三個人還在臨汾照相館照了一張相,他們就回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臨分別時養(yǎng)母偷偷地給我留下一些錢,說要是他們對我不好,就用這些錢作路費,回牛家峪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9年春與養(yǎng)父母在山西省臨汾市的合影,左起:養(yǎng)母王銀英、劉寄星、養(yǎng)父龐來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89年回牛家峪時與養(yǎng)母在自家院子里的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年四月,解放軍打下了太原,五、六月份,打下太原的軍隊向西北進軍,從臨汾過了幾天幾夜,盛況空前,不久就解放了西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臨汾第六完小上了三個月的學,就隨賀龍中學向西安搬遷,從風陵渡過黃河,波浪滔天,坐在木船上,嚇得人不敢睜眼。過了風陵渡就是潼關,記得那天晚上就在潼關城樓上宿營,第二天早起,我在鋪草里發(fā)現(xiàn)了一張紅色的大票子,上面寫的“關金貳拾萬元”,以為自己檢到了寶貝,偷偷裝在口袋里,結果到西安后去銀行換錢,人家說,那是早已作廢的舊票子,一文不值,很掃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潼關到西安坐火車,到西安下車后天已經黑了,要步行到宿營地,我被紅紅綠綠的霓虹燈迷住了,站在街上東看西看,結果隊伍走完了,我還在看。虧得收容隊檢查,把我找回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西安城里住了不久,賀龍中學改編成西北軍政大學,父親被任命為西北軍大一大隊政委,我和弟弟小星跟著父親到了長安縣王曲鎮(zhèn)。母親帶著妹妹和出生不久的二弟住長安縣皇甫村,收容、改造教育西安俘虜?shù)膰顸h空軍家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曲是個大鎮(zhèn),抗戰(zhàn)和解放戰(zhàn)爭期間一直是胡宗南集團的老窩,我們就住在胡宗南原來的官邸里,周圍是原來國民黨黃埔軍校第七分校的營房,西北軍大一大隊就利用這些營房辦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親一開始叫我去王曲鎮(zhèn)小學上學,我上學沒幾天就因和同學打架堅決不去上了。打架的原因是那個同學說“國民黨好,共產黨不好”,我先打了他,結果老師說要處罰我。以后就在家里自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時我愛看書,識字多,但因為沒有受過正規(guī)教育,算術太差,缺乏基本知識,見到題目不知從何入手。父親有空時也來指導我,結果我油鹽不進,氣得他說我“你真笨!”我很生氣,回了他一句“笨也是你生的!”從此不再要他指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話雖如此,其實當時我心里也很苦惱,暗自埋怨自己笨。想來想去,最后下了決心,用養(yǎng)母在臨汾留給我的“回家路費”在王曲鎮(zhèn)的書攤上買了一套當時還在賣的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定小學算術教科書一至八冊,一本一本自己偷偷學,每一道題都做,用不了幾個月,就都學完了,從此不但不再怕數(shù)學,反而覺得數(shù)學很有意思。這樣做的結果,是用準備回牛家峪的路費買了一生受用不盡的自學習慣,至今回想起來,仍覺得意義無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養(yǎng)成自學習慣之外,我在王曲還學會了說“外國話”。原來為了全國解放后實行軍隊正規(guī)化,中央軍委叫西北軍大辦了個俄文隊,以便將來為蘇聯(lián)顧問當翻譯。俄文隊歸一大隊領導,教員是一位從香港請來的老先生,學員是從部隊里抽調的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干部、戰(zhàn)士,大概有三、四十個人。他們上課就在離胡宗南官邸不遠的一個打麥場上,老師在立在麥場的黑板前講課、學員坐在自己背包上聽課。我們幾個小孩子趴在麥秸垛里偷聽,一開始純屬好奇,聽過幾堂課后,其他小朋友陸續(xù)離開,只有我覺得有趣,一直跟著學下去,不但學會了字母發(fā)音、拼音,還學會了幾十句簡單口語。打麥場偷聽俄語課,養(yǎng)成我一生對外語的興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底,解放軍進軍大西南,父親隨一野十八兵團過秦嶺向成都進軍,母親和我們在西安繼續(xù)呆了幾個月后,于1950年春末隨西北軍大留守處從西安坐火車到武漢,再坐船經宜昌、沙市過三峽到重慶,在重慶住一個月后,經成渝公路到成都。在成都北校場蔭堂中學舊址上小學三個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暑假時去四川中江縣探望父親,他那時正擔任改造國民黨起義部隊裴昌會兵團90軍117師的軍事代表,因為到河里游泳差點被沖走,幸好被同在河里游泳的慰問起義部隊的川北軍分區(qū)文工團人員抓住,保住小命一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0年9月起義部隊改造結束,父親被調往西南軍區(qū)任職,我們又回到重慶,我相繼在重慶人民路小學和巴蜀小學各上一學期,于1951年小學畢業(yè)。結束了我的動蕩童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記得我小學畢業(yè)的成績是全年級第一,畢業(yè)典禮上獎給我一本普希金寫的童話書《銀盤子和金蘋果》和12支鉛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7年,劉寄星與父母弟妹拍的全家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劉寄星簡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劉寄星,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等離子體理論和生物膜形狀的液晶模型理論研究。曾擔任中國物理學會物理名詞委員會委員及副主任,參與《物理名詞》第三版的修訂;擔任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大學物理學叢書”編委會副主任及科學出版社“現(xiàn)代物理學基礎叢書”編委會委員,促進國內物理學著作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物理學》編委,撰寫“非線性科學”有關詞條;與人合譯朗道、栗弗席茲《理論物理學教程》第七卷、第八卷;與人合編文集《木鐸金聲集》與《挑燈看劍集》;歷時八年,主持翻譯物理學史三卷巨著《20世紀物理學》;長期擔任《物理》雜志副主編,為促進國內物理學及物理學史的研究和教學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上文摘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或不妥之處,歡迎指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摘編后記:</p><p class="ql-block">因篇幅所限,先轉載小學階段的回憶。后面還寫到他上中學及考大學的經歷(暫略)。從文章中可以看出他自學能力非常強,也許是童年在農村的經歷,給了他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他的經歷是一個典型的勵志故事。</p><p class="ql-block">1957年,劉寄星考上了北大物理系,是千里挑一的人才。后來成為物理學界的著名專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朋友們如果有興趣接著讀,歡迎在文后留言,我們今后可繼續(xù)連載。</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