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對歐洲一些國家的地名,有些時候,自以為是。</p><p class="ql-block">意大利叫什么什么托的,認為是村鎮(zhèn),比如,去過的奧爾維耶托,意大利民歌中的蘇蓮托…</p><p class="ql-block">英國叫茅斯的,比如,樸茨茅斯、韋茅斯;荷蘭叫丹的,比如,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等等,認為都是海港。</p><p class="ql-block">粗略查證一下:托,大致如此;茅斯,沒有問題;丹,理解有誤。</p><p class="ql-block">荷蘭是個低地國家,很多土地都是修壩填海造出來的,“丹”其實是大壩的音譯。</p><p class="ql-block">盡管“丹”是大壩,也擋不住鹿特丹是海港,而且,長期為歐洲最大港口,19世紀80年代 還曾是世界第一大港,被稱作歐洲門戶。</p> <p class="ql-block">舊港口是鹿特丹最古老的港,建于1350年,現(xiàn)在作為海事博物館,主要用于觀光、休閑。</p><p class="ql-block">港口周邊設有許多酒吧、餐館。入夜,燈火闌珊,人們在搖曳的光影中,品著啤酒,懷念著過往的輝煌。</p> <p class="ql-block">鹿特丹雖然有著悠久歷史,但城市風貌卻像一座新興城市,這在我走過的城市中極為少見。</p> <p class="ql-block">二戰(zhàn)期間,鹿特丹遭到德軍野蠻轟炸,城市大部分地區(qū)夷為廢墟。</p><p class="ql-block">鹿特丹的戰(zhàn)后重建與歐洲其它城市不同。</p><p class="ql-block">歐洲大部分城市是在復原的基礎上重建,比如,曾經(jīng)去過的紐倫堡、慕尼黑和華沙等,這些城市在戰(zhàn)爭中基本全部毀掉,戰(zhàn)后,城市建設者按照原先的圖紙,逐幢樓恢復,逐條街重建,完整保持了原本的城市風貌,依然古風古韻,古色古香。</p><p class="ql-block">鹿特丹不同,戰(zhàn)后建成了一座充滿現(xiàn)代感的新興城市。</p> <p class="ql-block">圣勞倫斯教堂、市政廳等幾處碩果僅存老建筑,依稀可見當年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重建過程中,鹿特丹大膽采用了一些前沿的設計理念,很多建筑造型奇特,藝術感十足。</p> <p class="ql-block"><b>拱廊市場</b></p><p class="ql-block">荷蘭第一家室內市場,也是世界首例市場、住宅相結合的建筑,成為鹿特丹的新地標。</p><p class="ql-block">拱廊內挑高40米,聚集著80多個生鮮食品商鋪、攤位,拱頂繪有名為“豐收之角”的大型壁畫,壁畫面積達到1.1萬平方米,堪稱荷蘭最大的藝術品,整個拱廊被譽為世界顏值最高的菜市場。</p> <p class="ql-block"><b>立體方塊屋</b></p><p class="ql-block">也被稱作樹屋,1984年建成,坐落在一處過街天橋上。</p> <p class="ql-block">樹屋由38個黃色方塊屋組成,每間屋子都有不同朝向的玻璃窗,既利于采光,又便于從不同角度欣賞街景,將現(xiàn)代居家理念與建筑美學有機融合。</p> <p class="ql-block"><b>鹿特丹圖書館</b></p><p class="ql-block">這座建筑也被稱作“玻璃瀑布”,玻璃幕墻似階梯狀排列,沿外墻立面點綴著明黃色鋼管,有點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的腔調,是荷蘭最大的圖書館之一。</p> <p class="ql-block"><b>伊拉斯姆斯大橋</b></p><p class="ql-block">建于1996年,以荷蘭16世紀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伊拉斯姆斯命名。</p><p class="ql-block">大橋是座802米長的斜拉懸索橋,由一個138米高、帶有特有彎曲的橋塔支撐,狀如天鵝,又被稱作天鵝橋,曾被評為世界最美的十幾座大橋之一。</p> <p class="ql-block"><b>布萊克車站</b></p><p class="ql-block">一處設計前衛(wèi)的地鐵樞紐。巨大的透明圓頂像是懸在半空的飛碟,頗有幾分科幻意味。</p> <p class="ql-block">如果首次游歷歐洲,恰巧又從鹿特丹這個門戶入境,以這座城市為開卷第一篇,不知道游客會讀出一個怎樣的歐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