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古時候,我國西北有個黨項族,其首領(lǐng)李元昊于公元1038年稱帝,建都興慶府,后改中興府(今寧夏銀川),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國號大夏,史稱“西夏”。 其疆域包括今寧夏全部、內(nèi)蒙古西部、陜西北部、甘肅大部、青海東北和新疆部分地區(qū),當(dāng)朝歷十帝189年。</p><p class="ql-block"> 西夏行使的錢幣主要以銅錢為主,兼用鐵錢,少量使用白銀。自鑄錢少,多用宋錢。邊遠(yuǎn)地區(qū)始終以物物交換為主。</p><p class="ql-block"> 目前面文為西夏文的錢幣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有五種,分別是“福圣寶錢”,“大安寶錢”,“貞觀寶錢”,“乾祐寶錢”,以及“天慶寶錢”。這五種錢幣正面為西夏文,背面為光背,形制都為小平銅錢,存世均非常稀罕少見,屬于珍稀的古錢幣。</p><p class="ql-block"> 漢字體的西夏錢幣按照年號分目前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有八種,這些錢幣的書體均為楷書。分別為“大安”、“大德”、“元德”、“天盛”、“乾祐”,“天慶”,“皇建”,以及“光定”。在這些錢幣中除了“元德重寶”為折二錢外,其余都是小平錢。</p><p class="ql-block"> 西夏錢幣的鑄造大都比較精美,而且書法俊逸、流暢。由于鑄造量少,鑄造和流通時間短,存世均稀少而珍貴。有的錢還堪稱國寶,價值驚人,尤其是西夏文錢幣。</p><p class="ql-block"> 但漢文錢幣中也有珍品。如“天盛元寶”中的背“西”小平鐵母錢。</p><p class="ql-block"> “天盛元寶”,乃西夏仁宗李仁孝“天盛”年間(公元1149—1170年)鑄幣。其錢文為漢文,楷書旋讀。前譜載均為小平形制,主鑄材質(zhì)銅、鐵。此錢常品遺存在西夏錢中相對趨多,見之不難。</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存世的版別有七種:普通版(直徑23.63厚度1.2mm),折元版(名譽品。最后一筆是豎直折彎勾)(直徑23.51厚度1.39mm),寬邊版(安南闊緣手)(直徑25.61厚度1.35mm),背上星(直徑22.1厚度1.39mm),四字異書(直徑24.7厚度1.1mm),光背鐵母(直徑22.95厚度1.45mm),背西鐵母(大珍)(直徑24.1厚度1.22mm)(數(shù)據(jù)來源于互聯(lián)網(wǎng))。</p><p class="ql-block"> “天盛元寶”唯有背西鐵母為大珍。這是上世紀(jì)八十年代初于內(nèi)蒙包頭出土小平鐵錢一批后,才發(fā)現(xiàn)的形制為廣穿背穿上鑄“西”字的錢幣。這個“西”經(jīng)考證系“西夏西興監(jiān)所”鑄,今仍難得一見。</p> <p class="ql-block"> 此外,還發(fā)現(xiàn)了這種制式的鐵錢鐵母拓片入譜記載,珍罕難得。于是,后來此幣被錄入相關(guān)泉譜之中,為泉界認(rèn)定為“大珍”。</p><p class="ql-block"> 2015年12月,有一枚在“華夏古泉”刊出交易成交價達(dá)112320元的“天盛元寶”背“西”字錢幣,被稱作“<b>在整個西夏錢中,僅此一枚”。“所發(fā)現(xiàn)的一些背面西字都不清晰,這一枚是所見字口最好的一枚。西北干坑的包漿,狀態(tài)一流!</b>”</p><p class="ql-block"> 其實,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已有多枚“天盛元寶”背西字錢幣現(xiàn)身,并非“僅此一枚”之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早在2010年,我在成都羅馬假日花10元錢獲得一枚 “天盛元寶”背“西”小平銅錢。</p> <p class="ql-block"> 此品直徑22.5mm厚1.8mm 穿5.8mm廓1.0mm,外緣1.2mm,重4.58克。<b>原始狀態(tài)黑不隆冬的。</b></p><p class="ql-block"> <b>當(dāng)時入手時并無意識知道是所謂稀有之品。覺得新穎,價格也合適也就囊入。后因潛心于古錢學(xué)習(xí)研究,通過比對,才知道它的特殊身份。但也并不驚喜萬分。不就是個小錢嗎?就那么貴重?不就是玩玩,用來品鑒和觀賞,發(fā)財是絕不可能!</b></p><p class="ql-block"> 我花時間把它清理出來,才被它漂亮外觀驚艷了!原來是一枚非同凡響的非流通鎏金銅幣。</p><p class="ql-block"> 我把這枚銅錢與所謂大珍鐵母放在一起比較,除了材質(zhì)和尺寸略有差異外,它們的炯同點是“盛”字。它升高于穿口上框,底部位于穿口右框約1/4位置上,一模一樣。</p><p class="ql-block"> 這種書寫法也只有“天盛元寶背西”之鐵母錢所有。推測此品是同期所鑄的另用另類錢幣!</p> <p class="ql-block"> 背“西”字也相似,也是“不清晰”。但能清楚辯識。</p><p class="ql-block"> 此銅錢清洗出來的表面包漿也是自然天成。多色譜,尤其是紅,棕色譜,應(yīng)是表面金質(zhì)材料被氧化后特有的氧化層和色譜。乃開門之品!</p><p class="ql-block"> 此錢品相較佳,薄銹濃漿,應(yīng)是干燥的沙坑出土之物。緣廓可見薄銹,包漿凝重,青銅質(zhì)地,熟老銅色。</p><p class="ql-block"> 此幣方正圓矩,地章平整,穿輪干凈,幣字筆畫立面深竣,拔高于地章有0.8mm左右,深淺適中,線條清晰。“元”字下部有自然流銅。</p><p class="ql-block"> 觀察其穿口,乃廣穿無疑,中等緣寬,背穿廓略平漫。其穿口方正,穿壁內(nèi)有明顯修整痕跡。邊輪圓潤,也有修整痕跡。</p> <p class="ql-block"> 此錢直徑才22.5mm,厚僅1.8mm,地章實際厚度僅1mm,而闊穿之下的重量竟有4.58克!</p><p class="ql-block"> 我大體驗算了一下,這枚錢幣的鑄造材料比重應(yīng)在11g/cm3左右。又與前述已知的七種小平錢的數(shù)據(jù)比對,單位重量均超過它們。包括有泉友發(fā)表的一枚“天盛元寶背西”小平銅錢,直徑24毫米,重量也才僅4.67克。再<b>由此錢表面的色譜情況綜合評價,它應(yīng)是一枚合金材料鑄造的(當(dāng)年時興采用合金材料鑄幣)或青銅質(zhì)材料鑄造又加表面鎏金的銅幣。</b></p><p class="ql-block"> <b>此等鑄相,此等狀態(tài),顯示了該錢必乃監(jiān)官爐出品之應(yīng)有品貌。且推測是一品呈樣或贈品之幣!是故,結(jié)合到特鑄的“天盛元寶背西”之鐵母錢所珍貴,其相門洞開,其身份也就昭然若揭了!目前它是唯一發(fā)現(xiàn),未見有第二枚!</b></p><p class="ql-block"> 不知讀者朋友您有沒有?如有,可發(fā)表展示、交流如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31日撰稿于成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