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攜子千里奔延安》</p><p class="ql-block"> ——記新民邵清廉</p><p class="ql-block"> 陳敏</p><p class="ql-block"> (傲雪梅)</p><p class="ql-block">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 而我們中華民族之所以偉大堅強,屹立不倒,是因為有千千萬萬個有名或無名的英雄在支撐著她的脊梁!</p><p class="ql-block"> 每當國難當頭,總會有人挺身而出,浴血奮戰(zhàn)!</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歲月靜好,是一直有人在替我們赴湯蹈火,負重前行!</p><p class="ql-block"> 偉大的民族,英雄輩出,勇士數(shù)不勝數(shù),今天要講述的,是我們遼沈大地的女兒,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人,新民人——邵清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邵清廉1913年10月生于遼寧新民縣陶屯(藍旗堡)。自幼敏學,熟念道德經(jīng),性格直爽,開明豁達,屬書香門第,邵公館中的大家閨秀,賦詩吟句、琴棋書畫樣樣精通。</p><p class="ql-block"> 其父邵萬生,持祖?zhèn)髅胤?,救死扶傷,醫(yī)術精湛,馳名遐邇,設邵公館,母邵菅氏。育二男七女,邵清廉排行三女。</p><p class="ql-block"> 良好的家教,造就了邵清廉獨立、自強、向上的性格。她拒絕裹小腳,堅持讀書,以優(yōu)異的成績就讀于沈陽師范。</p><p class="ql-block"> 在邵清廉的身上:一方面有著中國禮教的道德傳統(tǒng),另一方面也有西方文化的開放脫俗。中西雙重道德的融合為邵清廉的優(yōu)良品質奠定了基礎。她的愛情觀與傳統(tǒng)品德的交織構成了她人生的價值。</p><p class="ql-block"> 1932年2月,在父親的主導下,與進步青年鄭新潮結婚。兩人比翼雙飛,互勉共讀,成績優(yōu)異。</p><p class="ql-block"> 九一八事變后,邵清廉與鄭新潮隨流亡學生進入北平,在輔仁學校讀書。納新文化、啟新思維,深受五四運動新思潮文化的影響。后因身懷有孕,也為躲避戰(zhàn)亂,邵清廉回新民休養(yǎng)。</p><p class="ql-block"> 話說鄭新潮,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鄭投筆從戎,考入黃埔軍校炮科,促動抗日愛國的黃埔學潮,面見校長蔣介石,強諫抗戰(zhàn)未果。鄭不甘平庸,1938年底畢業(yè)后,動員6名黃埔軍校畢業(yè)生一同奔赴延安,受到毛澤東和朱德的重視,他們倍愛炮兵軍事人才,令其籌建抗大延安炮校,任首席教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9年的一天,黨的地下組織在新民縣找到邵清廉,簡略介紹了鄭的近況,邵清廉看到丈夫鄭新潮寫的信:“我在延安,抗戰(zhàn)的烽火,可以燎原”。丈夫的遠大愛國志向,直接帶動了邵清廉的向往,點燃了她心中隨夫立志的愿望。她也找到了抗戰(zhàn)的目標。邵清廉頓時激情澎湃,毅然決定奔赴延安與丈夫在一起并肩抗戰(zhàn)。具有愛國志向的邵清廉不顧父母親友的勸說和反對,帶著不滿4歲的幼子鄭云燕踏上了“攜子千里奔延安”的漫漫征途……。</p><p class="ql-block"> 首先,她出發(fā)的第一站要越過遼河,人山人海的流亡人群在碼頭擁擠不堪,等待上船。被擁擠了三個多小時后,天漸黑色才上了船,因其子鄭云燕在寒風中久立,此后便患了哮喘病。</p><p class="ql-block"> 邵清廉過了遼河,就遇到土匪(東北人稱:胡子)搶劫,由于土匪中有人認識她是邵公館的女兒才沒被洗劫和扣留。</p><p class="ql-block"> 在去北平的路上,多次受到日軍檢查站盤查,尤其是漢奸在巡查中更加緊了錢財?shù)氖展卫账?,所帶錢財所剩無幾。</p><p class="ql-block"> 從北平到山西大同,一路上風雪交加,邵清廉在入冬的寒風中艱難步行。為了不引人注目,更不敢騎駱駝,坐馬車,只能在泥濘的道路上艱難慢行。更苦了那個不滿四歲的患病孩子,跟著母親踉蹌的跋涉……心疼孩子,她就把孩子背在背上,一步一個腳印的踏雪前行……那腳步疲憊緩慢,卻是堅定的。</p><p class="ql-block"> 由于軍閥割據(jù),各管轄區(qū)發(fā)的錢票不一樣,邵清廉身上帶的東北“偽滿錢票”在山西不能使用,山西只能用的是“晉票”,此時她已經(jīng)相當于身無分文,娘倆時常露宿街頭,靠乞討度日……望著那病弱的孩子,作為母親,她為孩子的堅強而感動!作為母親,她更為讓孩子一同吃苦受罪而感到內(nèi)疚……雪夜的街頭,她把孩子緊緊地摟在懷里,討來的殘湯剩飯,她先喂給孩子……。</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闖過重重關卡,終于到了大同,又遇上日軍關卡檢查搜身。在排隊的百姓中,日軍卻唯獨把邵清廉叫到審問室里,日軍士兵向上級長官匯報說:看邵清廉穿衣打扮不象山西當?shù)厝?,隨后把她娘倆關進收容所。在第二天被審問時,邵清廉按照中共地下黨組織提前告訴她的話去回答日軍的盤問,說自己帶著孩子去晉西南的煤礦找丈夫。但是日本軍官卻是半信半疑。由于邵清廉在沈陽讀書時,日軍強迫學校讓她們學過日語,她在向日本軍官解釋關鍵疑惑詞時,她用日語說了話,使日軍官感到驚喜,最終釋放了她娘倆。日軍官還告訴她,這里正在打仗,并拿出地圖,指導她繞道去晉西南,走沒有戰(zhàn)事的路徑。</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她親眼目睹了日本軍人殘殺中國百姓的罪行,更堅定了她去延安參加抗戰(zhàn)的決心!</p><p class="ql-block"> 邵清廉闖過了閻錫山轄區(qū),便進入直隸管轄的領地。一路上大小關卡林立,各防區(qū)犬牙交錯。邵清廉按照中共地下黨提前告訴她的路線和編好的臺詞,過五關,斬六將,曲折輾轉饒過了一道道封鎖路線。為了躲避敵偽軍發(fā)現(xiàn)和搜查,她從燕山山脈進入太行山脈,翻過重重峻嶺,徒步跋涉,偏離了原定計劃路線。一路上,衣不暖體,食不飽腹,饑腸轆轆。討飯忍辱,風餐露宿,她沒有被一路的好心人屢屢勸說而知難退卻,卻更加堅定了步伐……。</p><p class="ql-block"> 一天晚上天黑趕路,她腳下一空,掉進山壑,險被摔死……幸好背上的孩子無恙。當她醒來時,發(fā)現(xiàn)自己躺在(順德)山區(qū)馬車店,并聽到學校里唱起抗戰(zhàn)與抗大的歌聲。她不顧傷痛翻身跳下病床,慶幸找到了自己心中的歸宿!這就是抗戰(zhàn)婦女剛毅的性格和信念的追求所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她在順德山區(qū)養(yǎng)傷留住了一段,就又跟隨抗戰(zhàn)組織輾轉到了山西,再渡過黃河,進入陜西綏德,走延川,一步步邁向延安。</p><p class="ql-block"> 又前進幾個月后,她在遠</p><p class="ql-block">處遙望,終于看見延安的寶塔山影子。邵清廉卻在疲勞和興奮中暈倒了。當?shù)氐陌傩蘸兔癖俅尉攘怂?。當她醒來第一句話就問:延安離這里還有多遠?</p><p class="ql-block"> 剛進延安,邵清廉沒見到丈夫卻被民兵帶到保安部。凡是從敵占區(qū)來的人都要受到三審五查,審查通過,已經(jīng)是幾天以后了。與丈夫相見時,一路上的艱辛和委屈都化成了淚水……。</p><p class="ql-block"> 她“攜子千里赴延安”的英雄事跡被廣為流傳。蘇區(qū)號召全體女戰(zhàn)士向她學習!</p><p class="ql-block"> 一次艱苦的、向著光明的、向著愛情的、向著希望的、向著偉大志向的艱苦卓絕跋涉,也成就了了后來的偉大事業(yè)——</p><p class="ql-block"> 她協(xié)助丈夫鄭新潮創(chuàng)建了中國第一所炮兵學校;是中國第一支炮兵部隊的奠基人;為解決重火炮的輜重問題,又創(chuàng)建了牡丹江、扎蘭屯等多個炮兵必備的軍馬場,為部隊輸送了幾萬匹軍馬,為祖國的解放事業(yè)及抗美援朝做出了卓越的貢獻!</p><p class="ql-block"> 黃埔軍校的經(jīng)歷,文革時期他們兩人也受到了沖擊。審查清白之后,組織上給她相應的待遇,她拒絕了。</p><p class="ql-block"> 邵清廉于2004年8月仙逝,享年92歲,與鄭新潮立碑合葬于遼寧省新民縣“東蛇山”青松翠柏之下。逝前無職無權、無名無利,無聲無息。天蒼蒼,野茫茫,人去也。</p><p class="ql-block">她,正如她的名字,清廉。</p><p class="ql-block">奉獻一生,清廉一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陳敏(傲雪梅)</p><p class="ql-block"> 拙筆記于2022年7月3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