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讀書隨筆|重溫《秋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文/楊光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國人的讀書,魯迅是繞不過的一座高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魯迅的真正價值還深藏在高山的陰影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重讀《秋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夜》是經(jīng)典。經(jīng)典常讀常新。經(jīng)典是打敗了時間的文字。無論時光如何流轉(zhuǎn),魯迅的書依然是讀書人書架上不變的風(fēng)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4年深秋的一個夜晚,北平城阜成門內(nèi)西三條胡同,一座青瓦灰墻的小院里,北屋的煤油燈卻還亮著,魯迅先生正在伏案疾書,大約是寫累了,他放下手中的筆,起身輕輕走到屋外,由前院轉(zhuǎn)到屋后的花園,“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然而,此時棗樹葉子已經(jīng)落盡,他順著樹的枝椏向天空望去,看到了一個“奇怪而高”的天空:“我生平?jīng)]有見過這樣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離開人間而去,使人們仰面不再看見。然而現(xiàn)在卻非常之藍,閃閃地?著幾十個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現(xiàn)出微笑,似乎自以為大有深意,而將繁霜灑在我的園里的野花上?!?lt;/p> <p class="ql-block">秋夜的后園景物構(gòu)成了一個幽深神秘的象征境界。這篇散文以象征的手法和詩化的語言,選取普通的意象,寄托出深刻的感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棗樹以其木質(zhì)堅硬,生命力極強;面對冰冷的現(xiàn)實,小粉紅花心存幻想;小青蟲雖不惜以身投火,不過是做無謂的犧牲。唯有棗樹在蕭瑟的秋夜里始終頑強不屈地抗?fàn)帯?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夜》不僅來自魯迅詩意的想象,同時也來自魯迅對主觀境界著意的處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魯迅文章是投向看客心理、折中主義、愛面子文化、幫閑文學(xué)、專制文化的匕首和利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懂中國的人是魯迅 。要深刻了解中國人,還得看魯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有一個有趣的發(fā)現(xiàn):每個國家都會選擇一個作家作為它的文化代表,如英國是莎士比亞,德國是歌德,法國是雨果,西班牙是塞萬提斯。但奇怪的是,這些作家身上卻很少具有所屬國民的典型特征,或者說,他們往往具有與自身民族性相反的素質(zhì)。在博爾赫斯看來,每個民族都需要一位不同于它的人來做代表,這個人是自身文化的解毒劑。 魯迅便是這樣的一個代表。</p> <p class="ql-block">魯迅是中文寫作的一座高山。在無數(shù)的追捧魯迅人群中,真正讀過魯迅作品的人極少,真正懂得魯迅之價值的人恐怕也極少。人們單知魯迅偉大,稱他是民族的脊梁,往往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魯迅死于二十世紀(jì)而活在二十一世紀(jì)。直到今天,他的聲音仍然縈繞耳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縈夙語亦難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著名學(xué)者朱學(xué)勤說:我懷念魯迅,有我對自己的厭惡,常有一種茍活幸存的恥辱。日常生活的塵埃,每天都在有效地覆蓋著恥辱,越積越厚,足以使你遺忘它們的存在。只有讀到魯迅,才會想到文字的基本功能挽救一個民族的記憶,能多少醫(yī)治一點自己的恥辱遺忘癥,才迫使自己貼著地面步行,不敢在云端舞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與朱學(xué)勤先生同感的知識分子不在少數(shù),莫言先生便是其中一位。莫言最近被人“窮追猛打”。他坦言“一困惑”便讀魯迅,說一讀魯迅就力量倍增。當(dāng)然這也離不開人民日報的“仗義”力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夜》中的兩株棗樹早已沒了,但是卻留下無盡的思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這個草木榮悴、歌哭無常的世界里,我們可以通過讀書,去尋找心中的光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