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時期開始,延續(xù)不斷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2萬多千米。 <b>雄偉嘉峪關</b><div> 這里是真正的大漠戈壁。萬里長城由此向東向南蜿蜒而去,背負著歷史的滄桑,肩負起未來的希望。<br></div> 城門上斑駁的銹跡、門洞中低凹的石條,似乎都在向你訴說著當時明王朝割舍西域的無奈。每踏過一塊青磚、每走過一個幽深的門洞,懷古的感覺就會愈發(fā)強烈,因為這里的每一方瓦、每一塊磚、每一個門洞、每一座樓閣,甚至包括流動的空氣,都仿佛有光陰的痕跡和味道,都有故事蘊含其中,好似我們輕輕一伸手就能觸摸到它濕漉漉的歷史一樣。那些古香古色的樓閣上的紅漆木柱、雕花木窗、彩繪屋頂、那些環(huán)繞的回廊、飛聳的檐翼……無不透著幽幽的古意。 <p class="ql-block"> 登上城樓,那望不到邊的大漠,蒼茫的在祁連山的延綿不斷中,伸展遠去……在那些朔風裹著塵沙的咽嗚聲中,甚至能聽到曾經(jīng)寒夜刁斗、霜落鐵衣、馬鳴風蕭蕭的鏗鏘歲月,正穿越這厚重的城墻,從歷史的扉頁中走來。矗立在落日,余暉,白雪,塵煙中,嘉峪關就像一條騰飛的玉龍,傲嘯著祁連山顛的云起月落、回眸著大明皇朝的興起,追憶著康乾盛世浮華背后的不堪歲月。蒼茫的大地再充斥著戰(zhàn)爭的蒼夷和民生的凋敝。嘉峪關,這個被大刀操練過的歷史,有多少個民族在這里站立成峰巒,又有多少個民族在這里潰倒成了江河。那些在殘陽里飲過血的沙石,見證了一個征伐的開始,也見證了一個盛世的開循。</p> <b>古北口長城</b><div> 位于北京市密云區(qū)東北部,距北京100公里,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是中國長城史上最完整的長城體系。從古至今就是內(nèi)地通向松遼平原和內(nèi)蒙古的咽喉要地,有"京師鎖鑰"之稱。是長城諸多關口中的重要關口,長城中的咽喉要塞之一。由北齊長城和明長城共同組成,包括臥虎山、蟠龍山、金山嶺和司馬臺4個城段。古北口是山海關、居庸關兩關之間的長城要塞,為遼東平原和內(nèi)蒙古通往中原地區(qū)的咽喉,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尤其是在遼、金、元、明、清這五朝,大大小小爭奪古北口的戰(zhàn)役從未停止過,因此長城的作用突顯得尤為重要。</div> <p class="ql-block"><b>金山嶺長城</b></p><p class="ql-block"> 這里地勢險要,視野開闊,修筑設防嚴謹,建筑雄偉,是我國萬里長城的精華地段。八十年代一股“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愛國情懷,激發(fā)了眾多愛國民眾,慷慨解囊,重新修繕了壯美的金山嶺長城。極目遠望,在遼闊的天空下,長城如一條巨龍在蒼翠的山巒中蜿蜒伸展,跌宕起伏的城墻上佇立著城樓垛口,傲視蒼穹。一幅幅震撼的畫面定格在鏡頭中。用力叩響那古老的長城石,探聽歷史的回音,仿佛聽到了紛至沓來的腳步,聽到了浴血奮戰(zhàn)的廝殺,內(nèi)心油然產(chǎn)生一種莫名的憂郁和感動。</p> <p class="ql-block"> 眼前的斷壁斜樓,殘破不堪,頓覺滿目蒼涼,長城仿佛揚著自己殘破的手臂,伸向茫茫暗夜,訴說著當年的故事,陳述著千年的滄桑,無論如何,如今也無法還原發(fā)生在這里的烽煙,似乎還有太多太多的廝殺被歷史遺忘……</p> <b>與眾不同的長城——獨石口</b><br> 這里的長城不是用磚砌成,而是用石片堆疊著壘起來的,它沒有通道、沒有垛口,只有一面直接用片狀石塊堆起來的墻體,石塊之間也沒有混凝土的粘合,卻咬合得非常完美。而且獨石口長城的烽火臺較少,兩個烽火臺之間的距離很遠。由此推斷,獨石口長城在歷史上的真正作用并不是實際防御,而且起一個威懾作用,讓北方的游牧民族看到有城墻然后望而卻步。就是這樣一段看上去弱不禁風的長城,卻在一定程度了抵御了入侵,還幾乎完整地保存到了現(xiàn)在。<br> 獨石口鎮(zhèn)兩邊大山逶迤雄峭,長城和烽火臺仍然屹立于山間向人們訴述遠古那些征戰(zhàn)的故事。獨石口的名氣確實很大,早有“先有獨石口后有張家口”之說。獨石口確實是長城線上最為顯赫的軍事要地之一。<br> 聽著老鄉(xiāng)的講述,看著鏡頭中歷盡滄桑的古長城,雖然翻越燕山山脈路途艱辛,尋找和攀登獨石口長城讓我們費了好大一番功夫,但是這段長城的震撼與故事卻永遠的走進我的鏡頭中! <b>西溝長城</b><br> 是保存最為完好的一段明長城,是明萬里長城的主干線,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的永安長城,還有一處天下奇觀。站到錐子山上,可以看到兩道長城系統(tǒng),左手是薊鎮(zhèn)長城, 右手是遼東鎮(zhèn)長城。東、南、西三個方向的三條長城像三條巨龍齊聚錐子山,是萬里長城中絕無僅有的一大奇觀。 <b>九門口</b><br> 位于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李家堡鄉(xiāng)新臺子村境內(nèi),始建于北齊,擴建于明初洪武十四年(1381年) ,是明長城的重要關隘。九門口依山勢起伏升騰,就到水門橫跨梁山河谷之間,形成“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下流”之勢,素有“水上長城”之美譽。在這里可見長城遇山而斷等景觀,更可見遇水而不斷等奇觀。由一萬兩千塊巨型條石和四千四百更燕尾鐵鉸扣連接而形成等近七千平方米等過水鋪石(一片石)以及敵樓、哨樓、烽火臺、站臺、信臺等,軍事設施密集,在中國萬里長城中獨一無二。<br> 萬里長城流傳千古,因為他雄渾壯闊,因為他如詩如畫,因為他是國人的驕傲,更因為他是中華民族的“國魂”。<div>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將游歷的感慨收進鏡頭的時候,我相信我看到的不僅僅是長城的美麗,更多的是心靈上的震撼!?。?l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