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性探索,反思精進。<br><br> 習作教學是我們語文教學的“老大難”,然而只靠一節(jié)兩節(jié)作文課很難提升學生的作文能力,楊老師深入剖析了作文教學的兩大癥結:一是積累大少,二是脫離生活。<br><br> 針對這兩大癥結,楊老師以專題日記的形式,破解作文的難題。他在書中論述了專題日記寫什么和專題日記的操作系統,既解決了作文兩大難問題,又方便操作,教師易教,學生易寫。 <div><br></div><div> 我們平時也會布置日記,但是有的學生總是無話可寫,三言兩語草草收尾,或是不會選材,日記讀來索然無味。<br><br> 楊老師首先幫助學生規(guī)定了一周日記的內容,學生天天有內容寫,他們再也不用為日記的內容傷腦筋。<br><br> 其次,他還從兒童言語習用構建“怎樣寫”,激發(fā)學生的言語表達欲、創(chuàng)作欲。不得不佩服楊老師在在日記教學方面的精深的思考和研究,二十幾年的堅守和實踐,這是何等執(zhí)著和熱愛?。?lt;br><br> 當讀了《始于朗讀成于朗讀》時,反思自己的教學,在閱讀教學時只注重是朗讀形式的變化,比如,小組合作讀、師生合作讀、對讀、指名讀等,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總是不到位。<br><br> 讀了這篇文章,才意識到自己因為對閱讀策略了解太少,以至于閱讀指導總是浮在表面。楊老師提出的閱讀策略,目標性很強,因此課堂上每一次朗讀,都可以看到學生的變化,即使是看似相同朗讀形式,也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效果。<br></div> <div><br></div><div> 結合書中《短詩三首》的教學設計,我有了新的收獲。楊老師設計了小組合作讀《繁星(一三一)》,第一次小組合作讀,楊老師讓學生重點感受現代詩歌形式上的特點。第二次小組朗讀時,老師提示學生在“光”“香”“里”這幾個字出現時,合作“連讀”,在朗讀時,感受“思潮”接二連三,起伏不平。<br><br> 二、閱讀積淀,歷練成長。<br> <br> 楊老師癡戀語文教學,他多次在書中提出讀書的重要性,教師的讀書史就是教師的精神發(fā)育史。<br><br> 當讀到“教育隨感”“成長故事”時,更是對楊老師敬佩不已,一篇篇隨感深入淺出,見微知著。他熱愛閱讀,享受閱讀快樂,竭力為學生的語文學習發(fā)展而努力。<br><br> 他堅持每周給學生上一節(jié)繪本課,他給孩子讀繪本,與學生一起探索繪本的奧秘,他用自己的學識、言行影響著學生,沒有說教,浸潤童心。<br></div> <div><br></div><div> 楊老師參加省、市、區(qū)的教研活動、教學論壇、校本研究等活動,這樣的參賽和學習過程,他用了16年,他說自己剛上路,感覺真好,眼睛很亮,心里很靜,肩上很重,腳下很實……<br><br> 他積極主動,把每一次活動當作歷練的平臺。他認為基本的教學流程、教育技能,任何一個老師都能掌握,但是,日日年年,面對學生,這些規(guī)律如果一成不變的話,學生也就淪為了產品,變得呆板、保守、毫無個性。<br><br> 他在代后記中寫出了自己對教育教學的反思,這一篇代后記,剖析了自己在教學中的主要問題,楊老師明明已經在教學上卓越的成就,成為名師,但是還在不斷發(fā)現不足,時刻勉勵自己,提醒自己謹記自己肩上的責任。<br></div> <div><br></div><div> 楊老師篤學靜思,眼界寬,心澄明,以自我突圍推動教學改革,我們當仿效他,豐實個人修為,提升生命境界。<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