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用華為手機拍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嘉峪關</p> <p class="ql-block">嘉峪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位于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千米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墻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筑雄偉,有連陲鎖鑰之稱。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zhèn)北臺、西有嘉峪關)。</p> <p class="ql-block">嘉峪關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內(nèi)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60千米。長城城臺、墩臺、堡城星羅棋布,由內(nèi)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并守之勢,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體系。</p> <p class="ql-block">嘉峪關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主要景點有嘉峪關關城、懸壁長城、長城第一墩、魏晉墓群、黑山石刻、木蘭城、“七·一”冰川、滑翔基地等。</p> <p class="ql-block">元明以前,西域使者進貢都經(jīng)過玉門關,隨著明代筑嘉峪關,玉門逐被廢止。嘉峪關成為從哈密入河西走廊,西域貢使前往明代中原地區(qū)唯一的法定路線。西域中亞各地一般每三年至五年朝貢一次,使團每團不得超過十人,針對抵達嘉峪關使團人數(shù)眾多,常有數(shù)十甚至數(shù)百人的現(xiàn)象,明成化九年(1473年),憲宗下旨,“每十人內(nèi),許一人來貢”,其余人員原地留守等待。朝貢者于雞鳴時拔帳啟程,領取入關憑證,攜帶被選為貢品的本地珍稀特產(chǎn),赴京覲見,接受賞賜。明朝皇帝的賞賜十分豐厚,一般超過貢品價值數(shù)倍甚至數(shù)十倍,對朝貢使者賞賜之優(yōu)厚達到空前絕后的程度,不但入關后沿途食宿全免,各鎮(zhèn)巡撫還要派遣軍民往返護送。開關通貢是一種外交姿態(tài)和方式,閉關絕貢也是明朝震懾四方的手段,明孝宗曾以此方式向吐魯番施壓。</p> <p class="ql-block">清代,中原至新疆的一條重要商路是從西安出發(fā),經(jīng)蘭州、嘉峪關、玉門至哈密。吐魯番的棉花、葡萄,準噶爾的羊、馬、駱駝、羚羊角和南疆的玉石等都經(jīng)此路運往內(nèi)地。內(nèi)地的茶葉、絲綢、棉布、瓷器、藥材等也經(jīng)嘉峪關運往新疆和中亞等地。</p> <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