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來自法國的法語原版音樂劇《巴黎圣母院》,在曼哈頓中城的David H Koch Theater劇場上演2周14場,這可是個可遇不可求的機會,兒子帶我們去觀賞。順句話說,小編曾經于2004年、2018年兩次去過法國巴黎,第一次進到了巴黎圣母院內參觀,兩次都乘坐了塞納河上的游船觀賞巴黎風光。</h3> <h3>劇場發(fā)的宣傳冊。</h3> <h3>巴黎圣母院音樂劇海報。</h3> <h3>《巴黎圣母院》主演。</h3> <h3>翻拍自宣傳冊里的劇照。</h3> <h3>劇組演員謝幕!</h3> 法語原版《巴黎圣母院》簡介 <h3>《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改編自法國名著的同名音樂劇,在基本音樂劇框架中融入大量流行音樂元素,巧妙地將美聲唱法和搖滾樂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動人的旋律令人百聽不厭;伴舞的演員中有聲名顯赫的YAMAKASI七人組合(盧貝松電影《企業(yè)戰(zhàn)士》的聯(lián)合主演),舞者在貌似簡單的布景下用豐富的肢體語言向觀眾展示了戲劇沖突;強烈的音響效果和精心設計燈光布景相配合!</h3> <h3>法語原版音樂劇《巴黎圣母院》有以下幾個創(chuàng)作特色:1、與眾不同的音樂?。核巧贁?shù)幾部聞名世界卻沒有受到紐約百老匯和倫敦西區(qū)影響的著名音樂劇;2、舞蹈角色與歌唱角色分離:也就是跳舞的演員不唱歌,唱歌的演員不跳舞。對于當今大多數(shù)音樂劇,處理歌唱與舞蹈的做法不太相符;3、流行化的演繹:在演唱方法上,完全運用了流行唱法。伴奏樂器上全部采用電聲樂器;4、獨特的演唱安排:特別偏重獨唱,整場50段音樂中,絕大部分都是獨唱。你方唱罷我登場,一首接一首,合唱只有結尾等少數(shù)幾個地方才有;5、與眾不同的音樂創(chuàng)作手法:沒有采用大多數(shù)音樂劇采用的主題音樂素材變化發(fā)展的手法,而是每一首獨立成篇,很少追求歌曲與歌曲之間共同的音樂材料;6、不用伴奏用錄音:(但小編注意到本場演出還是有弦樂伴奏,謝幕視頻里可見);7、高空特技盡顯魅力:8、抽象的布景:簡單而有沖擊力;9、不用小蜜蜂隱藏式麥,而用掛耳麥;(小編加注);10、與眾不同的好劇目:該劇各個方面體現(xiàn)了它追新求異的姿態(tài),似乎也在向世人表明,這不是一部紐約百老匯或倫敦西區(qū)的音樂劇,而是一部完全由法國人自己制作的音樂劇。(以上簡介摘自《百度百科》)</h3> 觀劇掠影 <h3>乘坐紐約輪渡前往曼哈頓中城。</h3> <h3>到劇場了。</h3> <h3>David H. Koch Theater 劇院,原名紐約州立劇院,是林肯中心的舞蹈劇場,紐約城市芭蕾舞團的常駐劇場,專為展示舞蹈表演而設計。David H. Koch Theater 簡史紐約州立劇院由紐約州出資建造,作為紐約州參加1964-1965年世界博覽會的文化參與的一部分。劇院由建筑師菲利普·約翰遜設計,于1964年4月23日開業(yè)。博覽會結束后,紐約州將劇院的所有權轉讓給了紐約市。David H. Koch Theater 劇院目前是紐約城市芭蕾舞團的常駐劇場,也是紐約城市歌劇院以前的演出劇場。2008年7月,慈善家 David H. Koch 承諾在未來10年內提供1億美元捐贈,用于劇院的翻修、運營和維護。同年11月25日,星期二,在紐約城市芭蕾舞團冬季晚會上,劇場更名為 David H. Koch Theater。</h3> <h3>我們看劇的這個劇場里觀眾席有五層2544個座椅。</h3> <h3>演出中嚴禁拍照錄像,只能在演員謝幕時拍了點視頻。</h3> <h3>七位主演謝幕。</h3> <h3>男一號主演返場清唱謝幕。</h3> <h3>散場了。</h3> <h3>乘坐紐約地鐵??,候車時離站臺遠一點。</h3> <h3>散場后到預定好的一家米其林星級店(法國餐)體驗一次。</h3> <h3>前往巴士總站途中經過時代廣場。</h3> <h3>巴士總站里。</h3> <h3>回家巴士車上。</h3> <h3>昨天(周日)既觀賞了音樂劇,又體驗了米其林星級餐廳的品味,還乘坐了紐約的Uber、輪渡、地鐵、公交,真是豐富精彩、開心快樂的一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