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以六十甲子為一圈,回眸過去,伴身不離的除了代代相接的親人,就是進入自身愛好的讀書和運動,運動中尤以書法和太極相伴最久。書法來自父親的傳授,上溯右軍王家筆法,惜無所成,只是附庸風(fēng)雅。太極來自大學(xué)老師的傳授,習(xí)的是吳天鑒所傳的吳氏老架,但天性魯鈍,離開老師后,鉆研不夠,練習(xí)也時斷時續(xù),于動作的松、化、纏、沉未得要領(lǐng),于呼吸的深長勻細與體勢的亂環(huán)屈伸的配合也不嫻熟,久居鄉(xiāng)下沒有加入組織,以至于孤陋寡聞走形成操,又憋氣而滯,流暢藏鋒不足。曾與人推手,定力太淺,險遭飛敗,自慚形穢。</p><p class="ql-block">太極源自《易經(jīng)》,講究的正是乾坤挪移的天人合一和陰陽和諧。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定位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并強調(diào)一陰一陽謂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哲學(xué)的層面詮釋生命全息的密碼。周敦頤秉理學(xué)之造詣,吾道南來,作《愛蓮說》,借助佛教法輪常轉(zhuǎn),始建太極陰陽雙魚八卦圖為模,可惜被藩邦韓國移作國徽專利。太極以拳的面貌面世當(dāng)在宋元之后,起于民間,發(fā)源于河南云臺陳家溝,由陳氏而楊式、吳氏、孫氏等,開枝散葉,流派眾多,蔚為大觀。各種太極拳大同小異,各有側(cè)重,風(fēng)格不一,但萬變不離其宗,所有招式都以技擊為魂,以柔克剛,以慢打快,借力打力,是一種以防身為主的拳術(shù),流傳甚廣。</p><p class="ql-block">來到長沙后,卜居城北月湖之旁,每天清晨繞湖而游,逐漸結(jié)識不少退了休的太極同道。為道日損,浮華已去,太極是最好的一種鍛煉方式,也是一種修心養(yǎng)性的好方式。盡信書,不如無書。跟書學(xué),不如跟人學(xué)。休假時,最早跟的是月湖拱橋北廣場的賀老師,他于太極簡式和五禽戲方面帶領(lǐng)團隊做得行云流水,漂亮大氣;接著跟的是荷塘月色北岸棧臺的肖老師,他于陳式和意拳方面功夫了得,曾獲省太極拳比賽冠軍,大成拳法加入太極推手,發(fā)力擊人,可以打飛;近段時間,跟的是過了古稀之年的王老師,她對楊85和太極劍有獨到的體會,講究內(nèi)化而出,化技擊為養(yǎng)生而不失其內(nèi)涵,身手矯健,氣色紅潤,一看就是練太極的福報。除太極外,我還跟過劉老師的力美瑜伽社團學(xué)習(xí)瑜伽,對身體的柔韌和平衡很有好處,許多體式與太極有神通之處,完全可以融合的。</p><p class="ql-block">太極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悅納天地而又置身其中,身無掛礙,太極拳是一種在原地來回卻可以在時間里走得更遠的運動。走過千山萬水,息影月湖,甲子重新,與人同好,自信太極余生必將別開生面,于斯為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