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笑傲冰雪真國色</p><p class="ql-block">———高原河南籍牡丹畫家李江的家國情懷(下)</p> <p class="ql-block">慢慢回首凝望,在微弱陽光照射下的一叢鮮艷美麗花卉,在寒風(fēng)中露出燦爛地微笑----- 瞬間,讓李江震撼了,除了見過有雪域圣潔之花雪蓮有如此自信外,還有比雪蓮更能抗御嚴寒,展示出比雪蓮花更漂亮美麗身姿的其它圣潔之花嗎?不知道真的是被花的冰雪中綻放的圣潔美麗所感染,還是他本身就是一朵敢于抗擊嚴寒的“風(fēng)骨牡丹”,他在一塊大石頭上拴好陪伴他的駿馬,兩步并做一步走,一下子撲到了“牡丹”的身旁,雙手擁抱住這叢生長在幾近生命禁區(qū)地方的“雪域牡丹”,最少也有半個小時之久------ 他死死地盯住這叢其實是芍藥的“牡丹”看下去。從此,就像一尊天賜“圣靈”,陪伴他走過人生的七十三年卻還依然是那么的鮮活與不可侵犯。</p><p class="ql-block">噫,為何會有李江的牡丹畫與其它牡丹畫不一樣的感覺?原來奧妙意蘊就在于此,“畫要感物起興,心與物動,達到興來神往,天然入妙之境”。只有畫家的生命和感知的物體同呼吸共命運的時候,才能把筆墨下的景物,變成“超乎像外,得其環(huán)中,始究竟矣”的有骨質(zhì)、有生命感的畫作來。(清代范璣《過云廬畫論》句)。</p><p class="ql-block">在爾后的三十多年間,無論是在西藏,還是到川西云貴高原很多人跡罕至的地方,尋找野生牡丹標本則成了李江采風(fēng)、創(chuàng)作的不變命題。他尋找到川西丹景山從峽谷谷底到山頂分布有超過萬畝面積的野生牡丹群落;在云南香格里拉懸崖峭壁的石頭縫里,看到過迎風(fēng)怒放的牡丹風(fēng)姿;在貴州省韭菜坪,這座海拔2906米的貴州最高山峰處,也是世界最大的連片喀斯特地貌地方,同樣找到分布在落差很大的地域間的紅白黑多色牡丹群落,面對大自然的無私饋贈,愛激動的李江先生,總是會像孩童那樣,大聲呼叫“老天啊,你真是我的愛神啊,每當(dāng)我想要想要什么的時候,你怎么就會都會無私地把他們奉獻給我呢?” 有天之神助,自己若不能力,既愧對蒼天,更愧對自己第一次在海拔5300米高山上見到的那柱笑迎風(fēng)寒的尊貴“牡丹”啊。所以每當(dāng)他走進我國西部高原的崇山峻嶺間,尋找牡丹“金身”時,就會有無盡地沖動----- 也是出于創(chuàng)作的需要,又總是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cè)面,細致入微觀察生長在各種不同地方,不同空間的牡丹進行觀察,借以區(qū)分它們內(nèi)在外在的最大的區(qū)別是什么?最大的公約數(shù)又在哪里?</p><p class="ql-block">從李江身上,筆者似乎體會到了投入與獻身的真諦。也許是一位哲人的話“縱觀歷史上任何一位畫家,其作品都是其一生心血的凝練”說的太過準確,才印證了李江在特殊環(huán)境、特殊地方、特殊觀察和特殊感受以后,用特殊的筆法,畫出了具有風(fēng)骨靈魂且更給人視角美、畫面美的牡丹畫作來。</p><p class="ql-block">惟愿歷經(jīng)官場、商場等多個領(lǐng)域歷練且都以非凡贊評、榮譽收官的李江,在你的牡丹畫作上,繼續(xù)秉承銳意變法,自成風(fēng)骨的 通體復(fù)色混染法的畫技上,創(chuàng)作出更具靈肉結(jié)合,展現(xiàn)華貴非凡的上乘牡丹畫作來。五代皮日休的一首七言《牡丹》詩,或者更能概括出李江牡丹畫的獨特意蘊來,“落盡殘紅始吐芳,佳名喚作百花王。競夸天下無雙艷,獨立人間第一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