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董其昌繪唐人詩意圖。 ???</p> <p class="ql-block">民國陳緣督三陽開泰 ???</p> <p class="ql-block">四洲僧眾、五顯祠山、諸大藥叉、天龍八部眾。 ???</p> <p class="ql-block">明代阿氏多尊者、荼畔吒迦尊者像 ???</p> <p class="ql-block">趙伯駒(傳)江樓歸帆圖。 ???</p> <p class="ql-block">張宏琳宮晴雪,臺北故宮博物院。 ??</p> <p class="ql-block">明代佚名雙松歲朝圖。 ???</p> <p class="ql-block">爾俸爾祿,民膏民脂。</p><p class="ql-block">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p> <p class="ql-block">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p><p class="ql-block">愿普化天尊領雷部諸神將蕩清世間妖氛,劈死那些禍亂人間的垃圾 ???</p> <p class="ql-block">林良蘆花水禽圖,弗利爾美術館。 ???</p> <p class="ql-block">禹之鼎仿趙大年江鄉(xiāng)清曉圖,旅順博物館。 ???</p> <p class="ql-block">謝時臣繪黃鶴煙波,南京博物院藏。 ???</p> <p class="ql-block">清人繪雷部四天君。 ??</p> <p class="ql-block">奕詝書體元殿紙匾。 ???</p> <p class="ql-block">汪承霈百福繁生圖,臺北故宮。 ???</p> <p class="ql-block">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清汪承霈繪,臺北故宮) ???</p> <p class="ql-block">清人綿億繪宜春呈瑞圖,臺北故宮。 ???</p> <p class="ql-block">丁云鵬潯陽送客圖,大都會博物館。 ???</p> <p class="ql-block">丁觀鵬、張宗蒼合繪檢書看劍圖。杜甫夜宴左氏莊,檢書燒燭短,看劍引杯長。 ??</p> <p class="ql-block">劉貫道積雪圖,臺北故宮。 ???</p> <p class="ql-block">清人繪番奴狩獵圖。 ???</p> <p class="ql-block"> 悠悠夏日賞寒林 ???</p> <p class="ql-block">齊白石 教子圖</p> <p class="ql-block">【衢歌介壽圖】周之冕 ???</p> <p class="ql-block">【明 陸治 雙雞圖】紙本 軸 設色 63.2x31.5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繪雙雞棲息花石下,一伏坐在地,一昂首闊步,凝神注視舞動的蜻蜓。</p><p class="ql-block">畫家以簡率筆意點染景物,動靜間情態(tài)各具,亦兼得文人筆墨的清雅馀韻。 ???</p> <p class="ql-block">【明 周蕃 秋葵雙雞圖】紙本 軸 水墨 105.2x29.1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作品以筆墨簡煉、造型拙稚取勝,自有一種天真爛漫的趣致。</p><p class="ql-block">作者周蕃,畫史僅稱「善畫鸚鵡鴿子」,其他籍貫、生死時年和事跡皆無記載。</p><p class="ql-block">款識:甲午新夏寫。周蕃。 ???</p> <p class="ql-block">【明 佚名 雞圖】絹本 軸 設色 49.4x74.8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此幅繪萱花旁,一公一母大雞帶三只幼雛覓食的場景。工筆畫就,設色艷麗,符合宮廷欣賞口味。 ???</p> <p class="ql-block">書法繪畫 | 明仇英鐵杵磨針圖,絹本設色,169x75厘米。</p><p class="ql-block">這幅畫講的是真武神修煉的故事。相傳昔年凈樂國太子得到玉清圣祖紫元君的啟示,入武當山修煉學道,因意志不堅,欲出山還俗,一日走到澗間,遇見姥姆磨一鐵杵,太子甚感奇怪,上前問道: “磨鐵杵何用?曰:“磨針”,太子吃驚地說:“那不太難了嗎!”,對曰:“鐵杵磨繡針,功到自然成?!碧宇D時恍然大悟,遂轉(zhuǎn)回繼續(xù)修煉,功德圓滿,得道成仙。</p> <p class="ql-block">黃庭堅《惟清道人帖》,紙本 冊頁 墨書 29.4x32cm。故宮博物院藏。此帖為清宮舊藏,收在《法書大觀冊》內(nèi)。乾隆帝題贊“凌冬老干偃蹇巖壑”(《三希堂法帖》卷十三可見),后此贊墨跡及清內(nèi)府藏印被挖去。</p> <p class="ql-block">梁啟超晚年的楷書歐體特點仍隱約可見,但已逐步向魏碑雄強、勁健風格發(fā) 展。他取唐代楷法和漢隸筆意融入魏碑,剛?cè)嵯嗟靡嬲?,形成了勁健而俊雅的藝術風格。以碑帖相融的創(chuàng)作方法,別開新路,自成一家。加入了魏碑的因素,看起來更加率真,又充滿了書卷氣。</p> <p class="ql-block">敦煌絹畫唐代菩薩立像,高99.1、寬約28.2cm,法國巴黎集美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像,法國巴黎集美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仙人出行圖,法國巴黎集美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監(jiān)齋使者像,法國巴黎集美博物館藏。 </p> <p class="ql-block">關帝像軸,法國巴黎集美博物館藏。</p> <p class="ql-block">沈周南園自種大白菜,臺北故宮。宋初黨太尉豪奢,冬天在銷金帳中喝羊羔酒避寒。黨氏卒,家姬為陶谷所得。遇雪,谷以雪烹茶,顧姬:黨氏有此景否。姬:彼粗人安識此景,但能于銷金帳下,淺斟低唱,飲羔羊美酒耳。谷默然。 ???</p> <p class="ql-block">傅山 草書王維輞川閑居詩 </p><p class="ql-block">釋文:寒山轉(zhuǎn)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 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清老詞宗。傳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征明《琴賦》</p><p class="ql-block">在書法史上,文征明以兼善諸體聞名,其中尤以小楷造詣最高,正可謂愈老愈精、愈造愈淡。清代朱和羹甚至言:“明楷以文衡山為第一”。</p><p class="ql-block">文征明《琴賦》中題款道:“余老眼昏蒙,無足觀者”。小楷代表作《琴賦》為文征明74歲時所作</p> <p class="ql-block">啟功書法</p> <p class="ql-block">李鴻章</p><p class="ql-block">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p><p class="ql-block">作為淮軍、北洋水師的創(chuàng)始人和統(tǒng)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李鴻章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并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并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寵 臨鐘繇《宣示表》</p><p class="ql-block">紙本,書風豐腴飽滿,渾厚圓融,</p><p class="ql-block">簡遠空疏形神兼得,又有自家風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黃胄 多福多壽</p><p class="ql-block">立軸 設色紙本 110×68cm</p><p class="ql-block">北京保利2013秋季拍賣會 lot1922</p><p class="ql-block">成 交 價:RMB 8,050,000</p><p class="ql-block">我國著名的有韓滉的《文苑圖》、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宋徽宗的一些人物畫等。</p><p class="ql-block">過去所謂民間畫與宮廷畫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功夫,技巧發(fā)展到一定高度以后就不一樣了。</p><p class="ql-block">我們民間的與宮廷的有共同之處:色彩簡單,直截了當。</p><p class="ql-block">民間的東西就是直截了當,從內(nèi)容出發(fā)。畫個連環(huán)套、小出戲啊,畫個福祿壽啊,這些題材都是民間喜聞樂見的,也是民間所向往、所追求的,內(nèi)容都是表現(xiàn)人民良好的愿望。</p><p class="ql-block">從題材上講,“年年有余”也好,五子登科也好,連生個孩子都要圖吉利。有一出戲講落難公子成了狀元嘛。</p><p class="ql-block">民間藝術就是反映現(xiàn)實生活當中良好的愿望、理想、追求和希望,這類題材和這種表現(xiàn)方法,我們都應該學習。明朗的色彩也應該學習,不一定線就是最好的表現(xiàn)形式,光啊,面啊所揭示的素描關系就是最高的藝術。</p><p class="ql-block">技法能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所要反映的思想感情和內(nèi)容,就是一個好的作品,也可能產(chǎn)生好的技巧。</p><p class="ql-block">——黃胄談藝術體會,1987年</p><p class="ql-block">#書畫#[/cp]</p> <p class="ql-block">李苦禪《水仙圖》</p><p class="ql-block">李苦禪(1899- 1983),近現(xiàn)代杰出的大寫意花鳥畫宗師。他筆下的花鳥世界,渾厚、平實而妙得天趣,尤其到了晚年,愈加返樸歸真,雄健蒼勁,筆墨揮灑中已經(jīng)達到了“筆簡意繁”的藝術境界。</p><p class="ql-block">李苦禪認為,中國寫意畫是寫出來的,西洋畫是畫出來的,在這方面,中國比西方高出一籌。這表現(xiàn)在“融結(jié)果美”與“手段美”于一體,“融空間藝術”與“時間藝術”于一體的變革。</p> <p class="ql-block">陳少梅 《梧蔭消夏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陳少梅 山水清音】 </p><p class="ql-block">陳少梅(1909-1954)名云彰,又名云鶉,號升湖,字少梅,以字行。生于湖南衡山的一個書香之家,自幼隨父學習書畫詩文,有一款印曰“家在洞庭衡岳間”。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十五歲入中國畫學研究會,為金城最后一位弟子,成為津門畫壇領袖。在繼承傳統(tǒng)方面是集大成者,他心懷虔誠地對待所有優(yōu)秀繪畫傳統(tǒng),以北宗為體,以南宗為用,以北宗蓄其勢,以南宗添其韻,博采眾長,擅長山水、人物、走獸,工寫兼長,傳統(tǒng)功力深厚。他的山水畫和人物畫成就都非常高,在藝術上繼承了郭熙、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唐寅、仇英等人的繪畫風格,豪放處有戴進、吳偉之風,但無粗糙的習氣,精細處與周臣、唐寅相近,筆墨瀟灑而不失法度,藝術面貌淵穆清華,洋溢著和諧的節(jié)奏與優(yōu)雅的韻律,形成了自己清逸淡雅、寓柔秀于陽剛的清勁畫風,成為晚明以來弘揚北宋繪畫最杰出的畫家,有“民國唐伯虎”的美譽,被認為“在近現(xiàn)代畫壇上豎立起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p><p class="ql-block">賞近代畫家. 陳少梅作《山水清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奚岡 三清圖 】 </p><p class="ql-block">奚岡之畫,頗得惲南田逸趣,當是南田晚年常至杭州鬻畫,作品流傳較多,奚岡能屢屢寓目故也。此軸寫梅竹、水仙,佐以拳石,筆墨松秀,瀟灑活潑,墨色淡宕而沉厚,確有南田逸韻。然奚岡擅治印,指腕有力,筆底別具金石氣,故柔而能剛,一種勁爽氣象則又出南田之外了。此幅保存精良,墨氣如新,極可愛。乾隆乙卯奚岡年正五十,正是精力彌滿,藝術成熟之時,識者勿忽。 </p><p class="ql-block">賞清代畫家. 奚岡所作《三清圖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張洽 仿石田翁山水】 </p><p class="ql-block">石田翁即沈周,明中葉畫壇四大家之一,人稱江南“吳門畫派”魁首,在畫史上影響深遠。作此圖時,張洽已年過七十,但其筆鋒未衰,筆法細膩蒼勁。徐先生題跋亦盡表敬佩之意。 </p><p class="ql-block">賞清代畫家. 張洽所作《仿石田翁山水》。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耷 山居圖】 </p><p class="ql-block">《山居圖》前景突兀一峰,寥寥幾筆皴擦而出,上植墨松數(shù)株,濃墨厾點,淡筆寫干,顯出高峰松樹應有的孤清之氣。畫面左上以濃墨蘸水點染出一片茂林,有頓筆拖墨甩至畫幅上端,足見八大山人用筆灑脫清勁,蘊潤清爽。前景兀峰之下,濃墨寫出茅草屋棚,并以淡墨輕染,一人臨欄而居,狀若遙遙望于左上茂林,茂林之右下亦有茅草屋棚兩楹,一人仿佛亦遙遙相對。上端題款“八大山人畫”,此形式的題款多在其57歲之后畫中出現(xiàn),抒發(fā)了八大憤世嫉俗和無可名狀的悲憤之情。下有一方“八大山人”的篆書白文印。整幅畫作構圖率性淋漓,收放有度,雖有八大山人慣常的孤清沉郁蘊含其中,卻仍以遙相對望的山人點出此畫的“山居”生機。 </p><p class="ql-block">賞清代畫家. 朱耷所作《山居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陳師曾 松巖靜寺圖】 </p><p class="ql-block">陳師曾(1876—1923),又名衡恪,號朽道人、槐堂,江西義寧人(今江西省修水縣),著名美術家、藝術教育家。陳師曾出身書生門第,祖父是湖南巡撫陳寶箴,父親是著名詩人陳三立。1902年東渡日本留學,1909年回國,任江西教育司長。從1911年2月至1913年4月,他受南通張謇之邀,至通州師范學校任教,專授博物課程。1913年又赴長沙第一師范任課,后至北京任編審員之職。先后兼任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北京美術專門學校教授。1923年9月為奔母喪回南京,不幸染病逝世,終年僅47歲。 </p><p class="ql-block">賞近代畫家. 陳師曾作《松巖靜寺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黃慎 荷塘群鷺】 </p><p class="ql-block">款識:“白鷺兒,最高格。毛衣新成雪不敵,眾禽喧呼獨凝寂。孤眠芊芊草,久立潺潺石。前山正無云,能照池中碧。癭瓢。” </p><p class="ql-block">賞清代畫家. 黃慎作《荷塘群鷺》。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佚名 明皇太妃像】 </p><p class="ql-block">明代繪畫界興起肖像畫,技藝高超的肖像畫家留下了為數(shù)不少的人物寫真畫。而明代傳世寫真畫幅上往往不留題作者及被畫者姓名,故難索其源。本幅繪貴婦像戴鳳冠,著紅地蟒服,佩玉帶,飾海水江牙、日、山,流云、”八寶”、”八吉樣”等,坐如意回紋交椅上,雍容華貴,儀態(tài)萬方。 </p><p class="ql-block">明代建國后恢復漢族禮儀,調(diào)整冠服制度,并具體對服色及紋飾圖案作出了規(guī)定,如不許官民人等穿蟒龍、飛魚、斗牛圖案,不許用元色、黃色和紫色等,至萬歷禁令才稍稍松弛。明代女子服飾規(guī)定嚴格,大凡皇后、皇妃、命婦皆有冠服,一般為真紅色大袖衫、珠玉金鳳冠、金繡花紋履等。明代鳳冠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綴有鳳凰外,還有龍等裝飾。蟒服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 </p><p class="ql-block">賞明代佚名畫家作《明皇太妃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屺瞻 白云怡悅圖】 </p><p class="ql-block">此幅《白云怡悅圖》作于1994年,朱屺瞻時年103歲,是其顛峰藝術成就的證明。借著迅快短促線條、若隱若現(xiàn)的輪廓線和純凈的顏料,作者顯示了如何借“調(diào)協(xié)”色彩,把形體縛在畫面最外層的平面處,卻仍不失其體積和實物感。造形既抽象又寫實,色彩亦幻亦真,水墨和顏料擔任著描畫和造像的工作,空間既被圖像化仍不損其真實性。換句話說,藝術家的本能使他能一統(tǒng)著直覺的畫像和理智的深思,讓感性的視象泉涌而出,成象成畫。 </p><p class="ql-block">賞現(xiàn)代畫家. 朱屺瞻作《白云怡悅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蔣廷錫 松芝圖】 </p><p class="ql-block">蔣廷錫(1669-1732),字揚孫,一字酉君,號西谷,一號南沙,又號青桐居士。江蘇常熟人。為御使伊之子??滴跛氖曛羞M士,官至大學士,謚文肅。是清代中期重要的宮廷畫家之一。工花卉、草蟲,以逸筆寫生,風神生動。其沒骨花鳥畫,以繼承惲壽平的風格而負盛名。擅畫花鳥,水墨尤長,小寫意一時無二??滴醯蹣O賞之,故其畫進御者極多。曾畫塞外花卉七十種,為宮禁所寶。流傳真跡絕少,皆因其矜重不茍作之故。 </p><p class="ql-block">賞清代畫家. 蔣廷錫所作《松芝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龔賢 林壑幽居圖】 </p><p class="ql-block">龔賢以五代董源、巨然的畫法為基礎,以宋初北方畫派的筆墨為主體,參以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吳鎮(zhèn)及沈周等人的筆風墨韻,同時結(jié)合自己對自然山水的觀察和感受,形成了渾樸中見秀逸的積墨法,不同于清初以王時敏為首的“四王”所倡導的筆筆有古意的創(chuàng)作格法。作品多寫金陵山水,長于用墨。 </p><p class="ql-block">此畫深山幽居,境界靜宓。積墨恰到好處,滿紙巒潤,如有水氣彌漫。 </p><p class="ql-block">賞清代畫家. 龔賢所作《林壑幽居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錢瘦鐵 云山飛瀑】 </p><p class="ql-block">錢瘦鐵,名崖,一署崖,以字行,一字叔崖,號瘦鐵,別號數(shù)青峰館主、天池龍泓齋主等,曾被譽為“江南三鐵”(吳昌碩稱“苦鐵”、王冠山稱“冰鐵”)之一。山水畫近石濤;花卉似沈周、徐渭,常以篆書法寫干枝,以草書法圈梅花。其篆隸草書用筆拙重而凝練灑脫。 </p><p class="ql-block">賞現(xiàn)代畫家. 錢瘦鐵作《云山飛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方士庶 云山幽居】 </p><p class="ql-block">方士庶(1692-1751),安徽歙縣人,字循遠,一作洵遠,號環(huán)山,又號小獅道人,一作小師道人,新安籍,家維揚。受學于黃鼎,山水用筆靈敏,氣暈駘宕,早有出藍之目,時稱妙品。兼善花卉寫生。其得意之作,皆鈐“偶然拾得”小墨印。復以書法名蕪城。行楷結(jié)構嚴密,學董其昌。方士庶論畫主“虛實”之說,曾說:“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景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衡是非,定工拙矣。”其意在倡導以筆墨的精妙,于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奇。他懂得因心造境,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之間。他力求在天地外,別構一種靈奇,曲盡蹈虛揖影之美。在他的作品中,總是透露出一種澹靜閑適的情態(tài)。方氏在中年以后逐漸確立了醇厚清潤的風格,從而歸屬文人畫之正脈。 </p><p class="ql-block">賞清代畫家. 方士庶所作《云山幽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鳳翰 富貴奇葩圖】 </p><p class="ql-block">款識:青城洞口小將軍之圖。記稱青城洞口有牡丹兩鉅株,皆高數(shù)丈,花時望之如云錦,其大者號大將軍,小者號小將軍,此事特僻可為花王別傳。臨筆每喜圖之,愛其取景壯闊易見布置也。昔人謂花卉益山水則大,兼翎毛則小,遞至蝶蜨則風斯下矣。此景既得奇曠而將軍之號又大崢嶸□□以寄我。椅園刺史庶幾位望尊嚴,不同居士山梅風味寒酸耳。如何?如何?時在乾隆元年丙辰六月,膠州阿仲南阜翁題。古竹生代致。 </p><p class="ql-block">賞清代畫家. 高鳳翰1736年作《富貴奇葩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簡 仿唐寅筆意】 </p><p class="ql-block"> “好山多在小湖西,有客相過話日低。茆屋半開修竹里,一簾秋雨鷓鴣啼。” </p><p class="ql-block">高簡擅長于模仿唐寅,幾可亂真。在仿制唐寅畫作上深為傳道的另一位高手即為惲南田,年輕時繪制過署款唐寅的《采蓮圖》。從款識上提示的信息,本幅為仿唐寅作品,參考上海博物館藏唐寅《落霞孤鶩圖》。觀草堂及屋內(nèi)人物活動,略似文徵明傳世名作《真賞齋》圖。真賞齋乃其友人華夏隱居無錫時在太湖邊修建的一座別墅。華夏,字中甫,號東沙,明代收藏家兼鑒賞家華夏,時人稱“江東巨眼”。與書畫名家沈周、文徵明、唐伯虎等都有深交,頻相往來,因而唐寅很可能也畫過《真賞齋》圖。高簡追其筆意,最后表現(xiàn)為此幅,或可通過此幅觀得唐六如原跡之風貌。 </p><p class="ql-block">賞清代畫家. 高簡所作《仿唐寅筆意》。</p> <p class="ql-block">在這幅畫著蘿卜白菜的作品里,張大千寫了一首石濤的七絕:"冷淡生涯本業(yè)儒,家貧休厭食無魚。菜根切莫多油煮,留點清燈教子書。"綠纓紅頭的蘿卜、鮮嫩青翠的白菜,此處已成寒士操守的象征,配上那首詩,風骨自是越發(fā)崢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張大千《云山古寺》</p><p class="ql-block"> 青綠山水</p><p class="ql-block"> “青”與“綠”分別代表著中國傳統(tǒng)繪畫顏料中的“石青”及“石綠”。藝術家將石青與石綠涂于所繪之山體上,形成厚實而裝飾性十足的山水作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張大千 歸漁圖】 </p><p class="ql-block"> “閑釣溪漁漁滿串,旋沽邨酒酒盈尊。迎來詩得掛船處,秋水斜陽樹一根?!?</p><p class="ql-block">張大千的山水畫,無論繁密抑或簡括,都體現(xiàn)出他深厚的傳統(tǒng)功力。張大千60歲前,對古代山水畫大家下過一番學習研究的功夫,對清初“二石”尤為心儀,悉心臨摹,獲益良多。60歲后雖探索潑墨潑彩法,對傳統(tǒng)畫法仍孜孜以求。本幅山水寫呂半隱詩意。山石樹木、茅屋汀渚、小草漁夫,依舊是他的傳統(tǒng)畫法,惟筆墨較前粗簡,布局亦較空疏,但唯其簡括空疏,益顯其化裁之功。張大千82歲作此幅《歸漁圖》,是他晚年變法以后少畫的傳統(tǒng)山水,從中可以體察張大千對傳統(tǒng)繪畫的那種心底里的情愫。 </p><p class="ql-block">賞近代畫家. 張大千82歲作《歸漁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蔣廷錫 松鶴延年】 </p><p class="ql-block">蔣廷錫筆下的花卉雖設色簡淡,卻生態(tài)栩栩。但對于水墨的靈活,他僅取其生氣,不取其疏狂,并不借筆墨隨意發(fā)揮,而是相當克制的。他的墨荷花冊頁“仿天池筆,稍就規(guī)矩,不能狂毋寧狷也”。他的墨牡丹冊提出“寫牡丹當于整齊中求生動,若筆太松放便非牡丹品格?!笔Y廷錫雖喜用墨筆,但絕不同于明朝青藤白陽的大寫意,他追求宋人的理法和元人的墨韻。 </p><p class="ql-block">賞清代畫家. 蔣廷錫所作《松鶴延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昱 閑云碧樹】 </p><p class="ql-block"> “水閣焚香對遠公,萬緣卻向酒邊空。清溪日暮遙相望,一片閑云碧樹東。” </p><p class="ql-block">王昱為王原祁族弟,畫師原祁而尤得王蒙縝密淹潤之趣,是王原祁諸弟子中功力最深的一個。此軸幅式巨大,然絕無精神渙散之弊,而筆墨又蒼潤沉著,遠可觀其氣勢,近可賞其韻致,是其力作。 </p><p class="ql-block">賞清代畫家. 王昱1749年作《閑云碧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魯 華山多奇峰】 </p><p class="ql-block">石魯主張把山水“當作人來畫”,山水即人的思想,是人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寫照。上世紀70年代的石魯山水畫,以華山最多。他反反復復畫華山,景物繁雜細節(jié)都被忽略,只強調(diào)心中對華山的感覺,或雄奇,或險峻……這種審美感覺,被他夸張、抽象、變形,成為華山人格化的表現(xiàn)和象征?!度A山之雄》中,像一個巨人頂天立地占滿畫面的華山西峰,幾乎全用釘頭皴的筆法,焦墨皴勾而成,再加層層渲染,畫出一座似銅澆鑄的雄峰,表現(xiàn)出的氣勢和精神正如他的題畫詞:“華岳天高月色斜,橫眉冷眼鎮(zhèn)雄峽。”在此,華山已經(jīng)是一種象征,表現(xiàn)著一種反抗、倔強、孤獨而又傲岸的人的精神狀態(tài)。在這些作品中,他不太在乎一筆一畫的韻味,而是注重整幅畫的氣勢和風神,突出用筆的力度和線的金石味。 </p><p class="ql-block">賞近代畫家. 石魯作《華山多奇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魯 華山下棋亭】 </p><p class="ql-block">此幅《華山下棋亭》正是石魯六十年代的山水精品,是學界公認為石魯藝術最為成熟階段的作品,曾經(jīng)多次出版。 </p><p class="ql-block">畫中保留了華山下棋亭的基本景致,但真實繁雜的細節(jié)卻加以虛化。鐵壁似的山巒,如屏風般矗立著,將下棋亭與小亭坐落的山峰環(huán)護起來;小山左右兩側(cè),幾株墨筆寫出的挺拔蒼松,緊貼石壁向上聳立著;下棋亭右側(cè)的石壁,則如斧劈般險峻。遠景全以水墨寫出,只有近景山峰與下棋亭,在沒骨的潤澤筆墨間,稍加赭石皴染,喻示出空間的距離。 </p><p class="ql-block">石魯曾言,中國畫的核心訴求不是主題,而是意境。在這幅畫作中,我們看不到對細節(jié)的詳細描畫,朦朧間,眼前奔涌的只是華山巍然雄奇飄渺的意境。這種對具體物象的弱化,對基本特征的夸張與抽象,正是是畫家主體意識與審美感的強化。 </p><p class="ql-block">下棋亭位于華山東峰之側(cè)一座窄僅盈丈、四壁孤峭的小山峰上。傳說秦昭王曾用鉤梯登華山,與神仙在此下棋,故而得名。宋太祖趙匡胤與陳摶老祖賭棋,輸?shù)羧A山的故事,也發(fā)生于此。以孤壁之上,一席僅容二人下棋之地,下棋亭總有一種知音相識的色彩。 </p><p class="ql-block">此作當時畫成后并未署款,大約十年后才補題送給友人陳建軍。題識中“劍門”為劍門蜀道,北起西安,南至成都。顯然,石魯題“華岳劍門同一脈”,象征的即是自己與陳建軍的友誼。 </p><p class="ql-block">石魯喜歡畫華山。華山亦是其人格的象征。在一系列有關華山的畫作中,他總是大筆劈砍,把山畫成巨人,顯示出不屈不撓,雄健自強的精神訴求,在那段最為艱辛的歲月里,這種面貌顯得尤為格外感人。 </p><p class="ql-block">賞近代畫家. 石魯作《華山下棋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關嵐 松雀圖】 </p><p class="ql-block">展讀此幀設色花鳥立軸,盡管年深日久,屈指算來,已歷經(jīng)將近二百春秋,歲月 風塵不免浸染絲絹,然而,畫面的色彩依舊賞心悅目,豐盈猶在。畫家關嵐,在一些人印象中似乎是無名之輩,不見經(jīng)傳,其實,他在道光年間還 是有一定影響的,只是由于他一貫恪守傳統(tǒng)理法,加之性格內(nèi)向,故在推陳出新 方面缺乏建樹,而始終停滯于前輩畫家的筆意墨法,以摹仿各家為己任。不過,這也恰好說明,循規(guī)蹈矩,承襲經(jīng)典,只要不失水準,技法到位,同樣能夠為當 時社會乃至后來時代所接受所歡迎,況且,關嵐的擬仿之作,并非純粹的依樣畫 瓢,照貓畫虎,而是在打下了扎實深厚的基礎、練就了熟能生巧的功力之后,適 當?shù)厝谌肓俗约旱囊恍┧囆g理念和表現(xiàn)方式。比如,關嵐的一件扇面作品《花蝶圖》(紙本),在2005年的一次拍賣會上受到 不約而同的矚目,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作品沒有拘泥照搬的陋習,盛開的牡 丹和紛飛的彩蝶躍然紙上,甚至觸手可及。也就是說,關嵐筆下的生命被賦予了 靈性和神采。與《花蝶圖》相比,這幀《松禽花石圖》則更見豐富、完整。當然 ,尺幅也不可同日而語(《松》作縱172.5cm,橫86.5cm)。如果說,那幅扇面只 是體現(xiàn)“蝶戀花”情調(diào)的小品,那么,這件六尺中堂呈示的,則是祥和、美好、 福壽綿長的主旋律。關嵐在畫款中題道:仿歐香館筆意。歐香館即清初六大家之一惲壽平(南田、歐香 散人)之齋堂號。惲壽平起初是以畫山水為主,由于自認為與同時期的王石谷相比 ,無過之而有不及,并深感此生難以超越,才另辟蹊徑,改畫花卉。事實上,惲 氏的山水畫未必不如石谷,就各自風格而言,當是春蘭秋菊,各呈其秀。而壽平 的花卉翎毛,則絕對是自八大山人之后,獨聳于清代畫壇的一座高峰。關嵐傾心并傾倒于歐香館主人,可謂慧眼慧心。再說這件《松禽花石圖》,看上 去占據(jù)畫幅主要位置的,似乎是喬松秀石,紅花綠草,但是,畫之魂靈,并不在 松石花草,而是分別立于石上,棲于老幹虬枝的四只栩栩如生的喜鵲。四只喜鵲 姿態(tài)各異,動靜相宜,有俯仰,有顧盼,有呼應,自然是一種純情的交流。自古 至今,凡花鳥畫家作畫之成敗關鍵,皆在于活蹦亂跳、振翅欲飛的生靈,對鳥類 的把握與表現(xiàn),是考量畫家的精嚴尺度。而關嵐,顯然在這個測試中做到了游刃 有余。四喜鵲中的任何一只,都是那么乖巧玲瓏,俏皮喜興。于是,畫面上平添 了無限生機。松石喻意不言自明,松齡百歲,石壽千年,月季花雖然會謝,卻是 月月常開,因而不無長久之意。四只喜鵲,雙而又雙,對于觀賞者來說,除了喜 上眉梢,就是喜出望外了。 </p><p class="ql-block">賞清代畫家. 關嵐作《松雀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點 寒山隱居圖 】 </p><p class="ql-block"> “前山嵯峨後山聳,大如盤龍小飛鳳。平生愛向云山居,明朝拂袖歸故鄉(xiāng)?!?</p><p class="ql-block">賞清代畫家. 文點所作《寒山隱居圖 》。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昱 仿子久山水】 </p><p class="ql-block">昔大癡有江山勝概圖,為其生平杰作,惜余未獲見。而其華滋渾厚之致,可意想也。己巳早春遍游石樓、銅井諸山,登高峰而眺遠湖,嵐容樹色,云影波光,恍對癡翁圖畫,向所未見者,忽見之矣。歸后作此,漫寫胸中之所得,特愧筆墨鈍拙,殊未發(fā)抒其萬一耳。婁東王昱畫并識。 </p><p class="ql-block">賞清代畫家. 王昱1689年作《仿子久山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岳 松溪雅居】 </p><p class="ql-block">題識:“庭陬有若榴,綠葉含丹榮。翠鳥時來集,振翼修形容。回顧生碧色,動搖揚縹青。幸脫虞人機,得親君子庭。馴心托君素,雌雄保百齡。庚辰春仲,寫為老道兄詞壇博粲。弟曹岳。” </p><p class="ql-block">曹岳 字次岳,號秋崖,江蘇泰興人。山水師董其昌,遠宗董源,疏秀淹潤,峰嶺多嵐氣,最得聲譽。 據(jù)《圖繪寶鑒續(xù)編》記載:“曹岳善山水,筆墨遒勁,丘壑泠然,其一種秀致,人莫能及?!?</p><p class="ql-block">賞清代畫家. 曹岳所作《松溪雅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趙之謙 有蒲菡萏圖】 </p><p class="ql-block">趙之謙此幅《有蒲菡萏圖》中,筆墨上具有金石氣息,即以書法、篆刻筆意入畫,這些濃重的金石味,既使筆墨具粗細、剛?cè)帷⒎綀A、輕重的豐富變化,又營造出雄健、壯闊的總體氣勢。在色彩上,綠葉與水墨枝干,相互映襯,均顯突出,因為運筆是放逸的,造型是簡拙的,同時色彩與水墨、工筆與寫意相兼,故而整體色調(diào)仍見清雅。 </p><p class="ql-block">賞清代畫家. 趙之謙作《有蒲菡萏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關山月 山中一夜雨】 </p><p class="ql-block">關老晚年的山水畫作品內(nèi)涵深刻豐富,筆墨蒼勁老辣,高風峻骨,意境悠遠,這和他一生堅定不移的遵循“筆墨當隨時代”的指導思想有密切關系?!渡街幸灰褂辍氛亲髡咄砟晟剿髌返镍櫰拗?。畫面中大雨過后形成的多處高山山泉匯聚成瀑布飛流直下,氣勢磅礴。而兩旁的蒼松巍然屹立,歷經(jīng)歲月的洗禮仍然表現(xiàn)出頑強生命力。整個畫面表現(xiàn)出極強的藝術感染力。作為嶺南畫派的杰出代表,關山月繪畫的題材、風格、氣魄,已大大超越了嶺南畫派固有的模式,將國畫藝術帶入一個更高的境界。 </p><p class="ql-block">賞近代畫家. 關山月作《山中一夜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吳湖帆 春云曉靄圖】 </p><p class="ql-block">吳湖帆以其雅腴靈秀、清韻縝麗的畫風自開面目,稱譽畫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吳湖帆更以其出神入化、游刃有余的筆下功夫,成為海上畫壇的一代宗主。他的“梅景書屋”則為江浙一帶影響最大的藝術沙龍,幾乎當時著名的書畫、詞曲、博古、棋弈的時賢雅士都曾出入其中。他的青綠山水畫,設色堪稱一絕,不但清而厚,而且色彩極為豐富,其線條飄逸灑脫,正所謂含剛健于婀娜之中。因而吳湖帆開拓了前人未有之境,成為中國繪畫史曠古驚世的絕唱。 </p><p class="ql-block">賞近代畫家. 吳湖帆作《春云曉靄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吳湖帆 朱鸞翠鳳圖】 </p><p class="ql-block">自董其昌以來,中國的文人山水畫崇尚“南宗”繪畫,即以王維為鼻祖,董源、巨然為實際領袖,而元代黃公望等四大家為宗師的脈絡。這一派多用披麻皴的技法描繪江南丘陵緩坡、雜木叢生的風景,呈現(xiàn)出平淡沖和、淡泊寧靜的風格。因此與所謂的“北宗”山水崇尚技法,以描繪形體為主,勾勒輪廓后填以青綠重彩的審美情趣大相徑庭。吳湖帆服膺于董其昌的理論,并且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亦是步趨“南宗”的表現(xiàn)技法。不過,董其昌并未拋棄色彩的表現(xiàn)手法,他上溯文人青綠山水畫的傳統(tǒng),作了大量仿張僧繇、楊升的作品。這一點同樣影響了吳湖帆,他中年對青綠設色山水產(chǎn)生興趣,并由張伯駒層層渲染的方法受到啟示,發(fā)展出自己典雅精致的風格。 </p><p class="ql-block">賞近代畫家. 吳湖帆作《朱鸞翠鳳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吳湖帆 浙東小景】 </p><p class="ql-block">《浙東小景》圖中描繪阜溪風景,塊石累累,草木繁茂,云蒸霞蔚,飛瀑回折,流泉急湍,屬於吳湖帆晚年青綠山水中的精品。雖然自董其昌以來,中國的文人山水畫崇尚“南宗”繪畫,即以王維為鼻祖,董源、巨然為實際領袖,而元代黃公望等四大家為宗師的脈絡。這一派多用披麻皴的技法描繪江南丘陵緩坡、雜木叢生的風景,呈現(xiàn)出平淡沖和、淡泊寧靜的風格。因此與所謂的“北宗”山水崇尚技法,以描繪形體為主,勾勒輪廓后填以青綠重彩的審美情趣大相徑庭。吳湖帆服膺于董其昌的理論,并且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亦是步趨“南宗”的表現(xiàn)技法。不過,董其昌并未拋棄色彩的表現(xiàn)手法,他上溯文人青綠山水畫的傳統(tǒng),作了大量仿張僧繇、楊升的作品,如《晝錦堂圖》就是他青綠山水的代表。這一點同樣影響了吳湖帆,他中年對青綠設色山水產(chǎn)生興趣,并由張伯駒層層渲染的方法受到啟示,發(fā)展出自己典雅精致的風格。所以,盡管《浙東小景》采用嚴謹?shù)墓蠢张c斧劈皴,但是又結(jié)合了米氏云山的點染,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出江南山水的特點。右方的叢竹挺勁細密,是吳湖帆獨有的風格。這一畫竹法源自趙孟頫之妻管道升的“管竹”,其代表便是臺北故宮所藏的《煙雨叢竹圖》。後來惲壽平繼續(xù)發(fā)展了這種描繪竹子枝葉繁密細勁的畫法,并在《南田畫跋》中多次提及自己對“管竹”的借鑒。而吳湖帆的畫竹正是學習惲壽平的結(jié)果,因此他以“管竹”之法描繪阜溪之景,可謂溯源歸宗,用心頗深。題跋云:“浙東多佳山水,往往濃翠幽窈,松瀑聲相應,沁人心骨。此擬阜溪上游大意。戊戌初夏畫予抱真存之。湖帆?!庇钟蓄櫛д骖}跋:“己亥九月轉(zhuǎn)贈月蓮女弟雅存。顧抱真記?!笨芍俗髟瓉硎菂呛珵槠淅^室顧抱真所作,后顧氏又轉(zhuǎn)贈給弟子童月蓮的。 </p><p class="ql-block">賞近代畫家. 吳湖帆作《浙東小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吳湖帆 煙巒秋靄 】 </p><p class="ql-block">吳湖帆出生名門望族,家學淵源,自小耳濡目染無一不是金石書畫,加之力學不怠,終成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重要的一位大師。在吳湖帆的藝術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項內(nèi)容即對古代諸賢的學習。從四王正統(tǒng)派人手,進而上溯明四家,元代諸賢及兩宋名家,在現(xiàn)代中國畫壇,能對傳統(tǒng)做如此全面把握的,實為少見。 </p><p class="ql-block">本幅自題曰仿子久、王司農(nóng)兩家法。 </p><p class="ql-block">此作落墨輕巧,薄施淡彩,用筆精煉,收拾細致,見溫婉秀逸,品格清奇,筆墨氣韻相埒,名曰仿古,實能熔鑄前賢之法而自成一家,誠屬創(chuàng)作成熟期經(jīng)意之作。 </p><p class="ql-block">賞近代畫家. 吳湖帆作《煙巒秋靄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劍父 黎雄才 城外泊舟】 </p><p class="ql-block"> “茱萸灣上夕陽樓,夢里時時訪舊游,少日題詩無恙否?綠楊城郭是揚州?!?</p><p class="ql-block">高劍父(1879-1951),原名侖,字爵廷,后改名劍父。廣東番禺(今廣州)人。與高奇峰、陳樹人被稱為“二高一陳”“嶺南三杰”,為嶺南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 </p><p class="ql-block">黎雄才(1910-2001年),當代杰出的國畫家、美術教育家,嶺南畫派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自幼酷愛繪畫。1926年拜高劍父為師,翌年入高劍父的春睡畫院學習。1932年,得到高劍父資助,赴日本留學,入東京美術學校學習日本畫;是嶺南畫派最有影響的傳人之一。 </p><p class="ql-block">賞近代畫家. 高劍父、黎雄才作《城外泊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吳昌碩 菜根香】 </p><p class="ql-block">吳昌碩能成為引領海派群倫的大師,是與他深厚而獨絕的藝術素養(yǎng)和文化修養(yǎng)分不開的。吳昌碩的畫絢爛蒼茫,自然奔放,筆墨富于表現(xiàn)力。不僅是中國晚清美術史最后一家,是傳統(tǒng)中國花鳥寫意畫的殿軍,也是二十世紀現(xiàn)代中國寫意花鳥畫的開山人物。 </p><p class="ql-block">本幅寫白菜蘿卜,這是一個極其普通但吳昌碩經(jīng)常選擇的題材。吳昌碩曾言:“蔥蒜魚肉損肝肺,咬之不厭唯菜根?!庇幸淮?,其詩友沈石山向他索畫,并特地囑咐要畫日常蔬菜,原因為:“真讀書者,必無封侯食肉相,只咬得菜根耳?!眳锹労蟆案锌抵?,并題詩曰:“咬得菜根堅齒牙,面無菜色愿亦足。”可見白菜對于畫家有一種勉勵和鞭策的意義。 </p><p class="ql-block">吳昌碩畫《菜根香》,畫面單純而設色分明,有著一任情性淋漓揮寫的快感。白菜肥厚豐碩,蘿卜則脆嫩小巧,水墨鮮靈,勾勒拙氣有味,狀物自然肖似,色凈則清新鮮麗,極具原物質(zhì)感,洋溢著一片田園風味。雖逸筆草草,近乎速寫,但筆法輕松自然,得其天趣,再加上渾厚有力的題跋,使白菜這等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之物具有了超越本身的審美特征。 </p><p class="ql-block">賞清代畫家. 吳昌碩所作《菜根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吳昌碩 玉堂富貴】 </p><p class="ql-block">此《玉堂富貴》構圖完滿,作品呈倒“C”構圖,景物被安排在畫面中靠右的位置,畫面中間靠右為一俊秀疏朗的石塊,石的上面是茂盛的牡丹,石的下面是郁郁蔥蔥的水仙,花中君子和花王相應成趣,牡丹的背后一株怒放的玉蘭花。不論人們的視線從右下角曲折向上到左下角,還是從左上角沿著相反的路線繞到右下角,我們的視覺中心就是花王,在水仙和玉蘭中的牡丹多了一些矜持和俊逸,少了一些嬌柔與粗俗,正如作者所言:“畫牡丹易俗,水仙易瑣碎,惟佐以石可免二病。石不在玲瓏,在奇古?!边@何嘗不是缶翁內(nèi)心的真實寫照呢! </p><p class="ql-block">賞清代畫家. 吳昌碩所作《玉堂富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劍父 花鳥通景四屏 】 </p><p class="ql-block">高劍父(1879-1951),原名侖,字爵廷,后改名劍父。廣東番禺(今廣州)人。與高奇峰、陳樹人被稱為“二高一陳”“嶺南三杰”,為嶺南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 </p><p class="ql-block">賞近代畫家. 高劍父作《花鳥通景四屏 》。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濤 竹菊圖】 </p><p class="ql-block"> “愛玉非為澹,尋籬未是村,已消軒冕志,猶傲埜光尊。” </p><p class="ql-block">大千受恩師李瑞清影響,酷愛石濤,所鈐“敵國之富”,亦為其常用印。此為大千贈羅氏夫婦之物。當初大千先生贈畫時特意叮嚀,此幅冊頁與傅申、王妙蓮合著《賽克勒藏畫研究》一書的封面應該出于同一套石濤花卉冊頁。 </p><p class="ql-block">賞清代畫家. 石濤所作《竹菊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