鸊鷉(pì tī),這種水鳥的名字,中文發(fā)音就不清不楚,寫起來更麻煩。有意思的是,這一名字的鳥部首,還可以上下左右顛倒來寫,古人稱作“鷿鵜”,或者是“鷿?jì)e”,看上去好有文化的樣子。 鸊鷉科共有6屬22種53個(gè)亞種。<br>澳洲鸊鷉也稱黑喉小鸊鷉,屬于本地物種,是鸊鷉家族中最小的成員之一,體長(zhǎng)只有25到27公分。<br> 澳洲鸊鷉在非繁殖期間,面斑較白,喉部和頸部呈灰白色。<br> 不過在繁殖期間就變得漂亮了。羽毛是深棕色,頭頸部亮黑色,面部有一條清晰的栗色條紋,從眼睛延伸到頸底部,面斑也變成了黃色??傊?,濃妝艷抹,應(yīng)有盡有,雌雄互不示弱。 澳洲鸊鷉的食物主要是魚和各種水蟲。因?yàn)樯瞄L(zhǎng)潛水,所以常常潛入水下獵取食物。 雛鳥總是隱藏在父母背上的翅膀之間。 一般都是父母共同撫養(yǎng)雛鳥。 大約10周以后,幼鳥可以開始自己潛水尋食了,但母親還會(huì)經(jīng)??己艘幌隆半u娃”。 雛鳥成長(zhǎng)幾個(gè)月后,父親就先行離開了,由母親全職教育“雞娃“。<br> <p class="ql-block">因?yàn)辂G鷉的脂肪油性很大,古代的人們常用它的油膏做為刀劍的防護(hù)油。而文人墨客在有關(guān)文采武功疆場(chǎng)征戰(zhàn)的詩句中,也總喜歡引用“鷿鵜”來做修辭,抒發(fā)一些豪邁的情懷。</p> 比如,“囊簡(jiǎn)久藏科斗字,銛鋒新瑩?dān)濝Y膏” 又有,“才高不讓題鸚鵡,劍瑩時(shí)還淬鸊鵜” 還有,”金羈盡蝕燕支血,寶劍從吹鸊鵜塵” 更有,“鵲血調(diào)弓濕未干,鸊鵜新淬劍花寒” <p class="ql-block">這些古典詩句,就讓“鸊鷉”的文化層次顯得高大上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僅如此,一般人想從容寫出“鸊鷉”兩字還真不太容易,誰讓它竟然有45道筆畫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Berta拍攝于墨爾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