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七律·“七七”兵團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讀王穎《“七七”兵團》有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i>文/蕭清樂</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躍進歌聲出少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幾多困苦把心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面朝窮野磨青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戎馬南疆入戰(zhàn)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萬事唯從家國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千難留與自身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不眠愛憶芳華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血性軍魂七七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注:“七七”兵團指一九七七年入伍的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77”兵團</b></p><p class="ql-block"> 王穎</p><p class="ql-block"> 1977年(應(yīng)該是1976年底開始)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兵役史上非常特殊的一年。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開始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大約到了1976年,地方政策有了變化,上山下鄉(xiāng)的子女可以接父母的班,頂替父母回城工作,這讓地方知識青年看到了返城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可是,很多部隊子女也在上山下鄉(xiāng),就在這時,中央軍委有關(guān)領(lǐng)導(dǎo)提出“我們部隊的孩子也可以當兵嘛”的指示。</p><p class="ql-block"> 于是,社會上很快掀起了“內(nèi)招兵”的熱潮?!皟?nèi)招兵”,戲謔“后門兵”,就是部隊內(nèi)部送子女到軍隊服現(xiàn)役的特殊現(xiàn)象,是國家征兵史上,特殊時期的特殊事物。</p><p class="ql-block"> 一時間,部隊大院適齡的孩子用各種方式走進了部隊,有在父母的安排下獨自到部隊的,也有部隊之間互相交換子弟的,一次幾人至幾十人不等。</p><p class="ql-block"> 大院的孩子無論男孩女孩在一段時間內(nèi)一下子減少了許多,往日一群群舞搶弄棒、調(diào)皮打鬧的孩子沒有了蹤影,大院都顯得安靜冷清了許多。</p><p class="ql-block"> 77年入伍的兵幾乎是軍隊子弟,也有部分地方干部子弟,他們從祖國的四面八方涌入部隊。</p><p class="ql-block"> 年齡、身份、背景跨界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有接近或超過入伍年齡,下鄉(xiāng)幾年回來當兵的,也有已經(jīng)當了工人,又來部隊當兵的。有在校初中生、高中生,還有十二三的娃娃兵。身份及其多樣化,家庭背景更是豐富多彩,成分復(fù)雜,堪稱之最。幾乎是上至軍區(qū)領(lǐng)導(dǎo)的子女,下到營團干部的子女,地位差別之大也是難以想象的。</p><p class="ql-block"> 77年入伍的兵那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也就是這批兵在軍隊幾十年發(fā)展的洪流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p><p class="ql-block"> 我是77年1月入伍的小兵,入伍時差一個月滿13歲,不諳世事的年齡踏入了軍旅,就這樣懵懵懂懂的也卷入到當年這場聲勢浩大的后門兵浪潮中。我就是兩個部隊之間互相交換的小兵,由地處華北平原的保定(38軍)奔赴了千里之外的天府之國成都(50軍),開啟了此生難忘的軍旅生涯。</p><p class="ql-block"> 在新兵連,77年的女兵編在兩個排,都是來自于幾個部隊的子弟,組合在一起進行新兵訓(xùn)練。三個月新兵連結(jié)束后,一部分回西昌基地,一部分去山西岢嵐基地,還有一部分留在50軍148師醫(yī)院,我留在148師醫(yī)院,到醫(yī)院報到后又看到很多77年的兵,來自于陸海空各部隊子弟,女兵多于男兵,人太多,醫(yī)院只能留一部分,還有一些女兵分到了團一級的衛(wèi)生隊和制藥廠。那個時候在全師走到哪個角落都有女兵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留在醫(yī)院77年的兵,不分年齡大小、家庭背景、父輩級別先后輪流到炊事班、養(yǎng)豬班、洗衣班鍛煉幾個月。我們小小的年紀學(xué)會了喂豬、做飯、割豬草、挑大糞、種菜地。自己都想不到有一天柔弱的雙肩可以挑兩桶糞,稚嫩的雙手會切菜會拔豬草會拿鋤頭,很能干,而且干的一點都不差,大家無論在哪個崗位都做得有模有樣。</p><p class="ql-block"> 77年兵,絕大多數(shù)是跟隨父輩走南闖北在軍營中長大,隨后走出軍隊大院,又邁進了軍營,以一個軍人的身份繼續(xù)著軍旅生活。受父輩和家挺的影響,大多數(shù)人具有良好的品質(zhì),骨子里堅強,不怕吃苦,勤奮上進,不嬌氣不認輸,不矯情,勇于擔當,正直無私。</p><p class="ql-block"> 77年兵普遍的共性是單純善良,有胸懷,格局大氣,無論誰來自于大江南北的任何地方,無論是陸??漳膫€部隊的子弟,走到一起就會很快融入其中,沒有陌生感,彼此接受彼此包容,入伍前或許是發(fā)小、或許是同學(xué),入伍后又成了并肩的戰(zhàn)友。</p><p class="ql-block"> 和我一起入伍的戰(zhàn)友中有我姐姐的同學(xué),也有大院鄰居家的姐姐,既是我戰(zhàn)友又是一群大姐姐,稱呼隨著環(huán)境不同經(jīng)常變更,正式場合叫名字,私下尊稱叫姐姐。</p><p class="ql-block"> 在77年兵中無論是高級干部子弟或普通干部子弟,最大的共同點是沒有等級差別,沒有優(yōu)越感沒有特殊性,一視同仁,一切平等。</p><p class="ql-block"> 記得一件事,和我一起在炊事班鍛煉的一個戰(zhàn)友姐姐,比我大很多,是下鄉(xiāng)知青返城來當兵,她個子不高身體很弱,寡言少語,我們每天在炊事班一起干活,她雖然身體不好,明顯體力跟不上,但是從不說苦不需要別人幫忙。有一天她媽媽從成都到醫(yī)院來看她,她知道她媽媽來給她送東西,她怕別人看到影響不好,就讓我?guī)退结t(yī)院大門外替她取東西,到了大門外遠遠看到一輛黑色高級轎車,距離醫(yī)院大門比較遠,車的旁邊有個阿姨,我過去打招呼說是李姐姐讓我來取東西,阿姨給我東西的時候說女兒身體不好有哮喘病,給送點藥和一些食品,阿姨怕醫(yī)院的人看到她給女兒送東西不好,就不進醫(yī)院了,把車停在醫(yī)院大門外比較遠的地方。當時我都不知道這是軍區(qū)領(lǐng)導(dǎo)的夫人,一點沒有官太太的架子,說話和善,并再三感謝我替她女兒來拿東西。從那天開始才知道一起在炊事班鍛煉的戰(zhàn)友李姐姐是軍區(qū)領(lǐng)導(dǎo)家的女兒,樸素之極。那個時候大家很在乎影響,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不愿意搞特殊,更不愿意有張揚和炫耀。</p><p class="ql-block"> 1979年2月邊境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打響了,全師接到戰(zhàn)斗命令,規(guī)定一段時間準備好各類物資等待參戰(zhàn)。很多77年入伍的男兵女兵在參戰(zhàn)動員大會后,積極響應(yīng)號召,紛紛請戰(zhàn)積極要求上前線,雖然都是一些干部子弟,但沒有因為身份差別而退卻,骨子里的堅強和責任不允許自己有特殊,相反,決心書寫了一份又一份。</p><p class="ql-block"> 我也在參戰(zhàn)之列,雖然我當時才15歲,但因為在野戰(zhàn)醫(yī)院藥房負責戰(zhàn)備藥箱管理,戰(zhàn)場上醫(yī)療最重要,藥品是保障。所以醫(yī)院領(lǐng)導(dǎo)批準我隨大部隊奔赴廣西(東線)參加邊境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p><p class="ql-block"> 在大批參戰(zhàn)的隊伍中有77年入伍的兄弟倆同時上前線的,也有軍人父親帶著77年入伍的兒子女兒一起上前線的。和我一起入伍的戰(zhàn)友們除了幾個留守醫(yī)院,其她的都上了前線,在前線野戰(zhàn)救護帳篷里有77年女兵忙碌的身影,在小河邊有77年女兵洗繃帶的身影,在前線戰(zhàn)壕中有77年女兵抬擔架救傷員的身影,在夜晚的星空下有77年女兵站崗放哨的身影,在崎嶇的山路上、在火紅的木棉樹下都有77年女兵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在這場戰(zhàn)役中77年的兵都是響當當?shù)?,勇敢堅強,沒有瞻前顧后躲避退縮,無畏生死,用青春和熱血鑄就了靈魂的升華。</p><p class="ql-block"> 多年過去, 77年兵的命運始終與國家軍隊息息相關(guān),隨著幾次軍隊大裁軍,很多77年兵選擇了脫下戎裝轉(zhuǎn)往地方工作,更換了工作環(huán)境,變更了工作崗位,但是在軍隊養(yǎng)成的素養(yǎng)和習慣沒有改變,到了地方工作仍然是好樣的,他們在各行各業(y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工作,勤奮學(xué)習,他們當中有當選“十八大”代表,有“五一”勞動獎?wù)芦@得者。另有一部分77年兵繼續(xù)在軍隊服役,成為各領(lǐng)域?qū)I(yè)技術(shù)干部和師軍職行政干部。</p><p class="ql-block"> 77年兵,無論是在鐵打的軍營還是在穩(wěn)固的地方絕大多數(shù)是優(yōu)秀的,軍旅歲月讓77年的兵留下了無悔,留下了榮光。</p><p class="ql-block"> 77是符號、77是情懷、77是烙印、77是兵團,77的兵無論走到哪里,是否相識,來自何方,何種職業(yè),身居何位都不重要,只要說是77的兵,瞬間親切感油然而生,沒有了距離,沒有了陌生,彷佛是多年熟悉的老朋友一樣。</p><p class="ql-block"> 前幾年參加老部隊聚會,闊別幾十年,大家從祖國的四面八方來到了天府之國成都,當77兵團的人相擁在一起時,整個大廳沉浸在一片歡樂的笑聲和驚訝聲中,大家彼此辨認著對方的模樣,一但說出闊別多年仍熟悉的名字時,喜悅伴隨著激動,淚水模糊了雙眼,曾經(jīng)的過往隨著歲月牢牢地鐫刻在每個77人的心中,從未忘記。</p><p class="ql-block"> 多年前我由解放軍調(diào)往武警部隊工作,雖然軍裝顏色改變了,但是軍旅情懷沒有變, 2018隨著軍隊改革精簡整編,我又一次由武警部隊轉(zhuǎn)隸為解放軍,再一次返回到解放軍行列中。</p><p class="ql-block"> 2020年1月正式退出現(xiàn)役,至此軍旅生涯43年到此結(jié)束,77兵團使命圓滿結(jié)束。</p><p class="ql-block"> 隨著歲月流逝,往事滄桑, 77兵團這些人老了,淡淡的退出大眾視野,一代人的芳華已逝,留下了歲月的承載和生命的沉淀。</p><p class="ql-block"> 77兵團永遠留在每個77人的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