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前,我家住在北京酒仙橋的718大院家屬區(qū)。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有許多大院:部隊大院、機關(guān)大院、國企大院等等。718大院屬于后者。</p><p class="ql-block"> 718這個大院有名是因為它是建國初期國家156個重點項目之一,是民主德國(東德)援建的,當年是進廠必查三代的神秘單位。它的全名是華北無線電器材聯(lián)合廠,由六個分廠一個研究所組成,內(nèi)部代號718。</p><p class="ql-block"> 我的幼年是在那里度過的,現(xiàn)在我只記得我家樓下路對面有個飯店或食堂,每天里面有穿著白上衣的人們在忙碌,還有就是在俱樂部看電影時吃蘋果,蘋果掉地下滾跑了,找也找不著。</p><p class="ql-block"> 我對718的了解是來自父母的聊天,以及在四川廠里聽從北京來的師傅們的閑聊。再就是有一次看了關(guān)于718廠的紀錄片,片中有一個建廠細節(jié)讓我記憶深刻:德國人做事一絲不茍,設(shè)計廠房時,連太陽光對人操縱設(shè)備的影響這種細節(jié)都考慮進去了。在父親的老相冊里,我看見他和廠里的年青人與德國專家工作、聯(lián)歡、野餐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那時我父親是廠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兼團委書記,廠黨委書記是一個四川蒼溪籍的老紅軍。因為這種上下級關(guān)系,在1968年支援三線建設(shè)時,我父親被黨委書記調(diào)到了四川。造化弄人,我不止一次想過,如果我父親當時不擔任這職務,也許可能還不會來到川北的山溝里,我也還是北京人。</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大時代的背景下,個人就像是顆蒲公英的種子,風一吹,就四散開去,飄向命運的遠方,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p> <p class="ql-block"> 半個世紀過去了,從北京來的那群人,有許多已經(jīng)故去,活著的也已垂暮。九十年代關(guān)于三線人,有這么一句順口溜: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p> <p class="ql-block"> 1988年10月,國家頒發(fā)獻身國防科技事業(yè)紀念章,好像條件是要滿三十年才有,我父母各榮獲一枚,這時我母親已退休三年了,她的證書上寫著:從事國防科技事業(yè)三十四年。我父親是三十六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這是國家對他們一生工作的褒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