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五臺山是聞名遐邇的佛教圣地,她的名聲超過了上級管轄之地“忻(xin)州市”。我們到了外地,有人問起我們的屬地,說“忻州的”大部分人搖頭說不知道!只好加一句“五臺山”知道吧!人們點頭說知道,我們無不自豪地告訴他:我們就是那的……</h1><h1> 近水樓臺先得月,五臺山景區(qū)雖然大,寺廟眾多,外地游客不可能一次游遍。我們就不同了,通過不斷的游覽,逐次登臨五個臺頂,走遍大小寺廟,和僧人貼近交流,方能真真體味到佛地的禪靜。</h1><h1> 今年伊始,疫情警報不斷,限制了人們的活動,好不容易熬到5月16日,終于看到五臺山景區(qū)發(fā)布了有條件的解封消息,5月18日旅游節(jié)來臨之際,本地游客持綠碼和5日核酸檢測可以進山,居家憋屈了幾個月的我立馬同老伴和內(nèi)弟準備停當,驅(qū)車前往。</h1><h1> 疫情期間只能百倍小心,不敢走高速,怕突發(fā)疫情封路,游蕩在路上多可怕!只能擇國道:原平——同川——五臺縣——茹村——尊勝寺——豆村——進山西口——金閣寺——龍泉寺——大甘河蝸牛雅居。</h1><p class="ql-block"> </p> <h1> 我們選擇的路線,是古代進山之路。想當年梁思成,林薇因就是走的這條路,發(fā)現(xiàn)了唐代古建“大佛光寺”。</h1> <h1><br></h1> <h1> 根據(jù)歷史記載:五臺山的寺廟群,和其它地方一樣,興衰起伏變化很大。隋初,又復(fù)建寺廟,佛教再興。在佛教極盛的唐代,五臺山寺院多達三百六十多處。唐武宗會昌滅法,五臺山佛教隨之中落,寺廟減少。宋、遼、金、元各代,雖屢有修建,但由于戰(zhàn)亂毀壞,未能盡數(shù)復(fù)原。到了明代,佛教再興,五臺山重修和創(chuàng)建寺廟院庵多達百余處。清代以來,隨著喇嘛教傳入五臺山,有的青廟改為黃廟,并新建黃廟,出現(xiàn)了青黃二廟各具特色,漢、藏、蒙、滿各族僧眾和睦相處的佛地風貌。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正確貫徹宗教政策,十分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先后撥出大量資金維修和翻修寺廟。僧人也以廟養(yǎng)廟,用布施錢幣補塑圣像。重修殿堂,整飭寺宇。盛世再造輝煌,現(xiàn)在的五臺山可以說是最盛極的。</h1> <h1> 我們進的第一座寺廟是五臺山外圍的“尊勝寺”。</h1><h1> 尊勝寺始建于隋代,至今已經(jīng)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地處五臺山古代朝山必經(jīng)之地。唐代藝鳳元年,印度佛陀玻璃尊者朝臺(朝拜五臺山傳統(tǒng)稱朝臺)至此親見文殊菩薩現(xiàn)圣,成菩薩之囑托,返西域奉請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梵本,并譯成漢語,奉旨敕建寺院于此。寺院占地32300平方米,為五臺山面積第二大的佛教叢林。共有三百五十間殿堂,玉佛五尊、樟木大佛五尊、彩塑佛像三百九十余尊。尊勝寺因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而被全世界尊為“尊勝法門”的祖廳。寺內(nèi)建有銘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的宋代經(jīng)幢,已有近千年的歷史。</h1> <h1> 疫情期間,公路車輛稀少,沿路村莊道路壅土而封,設(shè)卡檢查。檢查人員一聽口音便放行,寺廟正門關(guān)閉,只能尋找側(cè)門進入,真清凈,只有我們?nèi)齻€游客。</h1> <h1> 這是第五次來了,每次都有變化,寺廟建設(shè)的越完善了。</h1> <h1> 主持是我們老鄉(xiāng),每次來了,都要熱情的接待我們,這次他剛云游回來。</h1> <h1> 站在“尊勝寺”東門,遠處是個小盆地,應(yīng)該是五臺縣蔣坊鄉(xiāng)。</h1> <h1> 沿途第二個寺廟是聞名國?!胺鸸馑隆笨上б蛞咔闆]有開放,門外拍了一張照片。</h1> <h1> 從山底盤旋而上,雖然小雨朦朦,沒有生成云霧,記得一次登臺,走到這,從山下海拔1260米升高到2048米,云霧洶涌,只能停車等窗口繼續(xù)盤旋而上。</h1> <h1> 金閣寺原來是進山首廟,現(xiàn)在改線后,冷清多了。記得第一次上五臺山是1977年,剛開山,僧人大部分被趕下山只有看護寺廟的僧人。金閣寺大殿搖搖欲墜,主持很熱心,給我們講解的頭頭是道?,F(xiàn)在寺廟修繕一新,今非昔比。</h1> <h1> 大悲殿的這尊17.7米的佛像,是五臺山最高的觀世音菩薩立像,在國內(nèi)也僅次于西藏日喀則和河北正定的大銅佛像。</h1><h1> 這尊菩薩像的里面,有一尊銅鑄菩薩,外敷一層薄泥,再貼金。七十年代可以登上二樓參拜,佛像腳部能看到鑄銅,現(xiàn)在是金光閃閃,光芒四射。</h1> <h1> 游畢,正好12點,合十詢問師傅,游客可以到香積廚用齋,隨心布施。</h1> <h1> 下山又是山道彎彎,站在山頂五臺山的溝谷、臺頂一目了然。</h1> <h1> 山頂觀景臺的護坡砌墻上擺放著一遛宗教法器,經(jīng)過微信請教精通佛教的老同學,告知是“七珍八寶”,比較深澳。</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遠處北方是東臺頂?shù)摹巴K隆?lt;/h1> <h1> 一下山就是“龍泉寺”,那座聞名海內(nèi)外的漢白玉石牌坊,每次看到都很震撼!可惜各寺廟因疫情封山期間,紛紛動工維修。</h1> <h1> 龍泉寺俗名九龍崗。寺旁有眼泉水名曰龍泉,寺由此而得名。始建于宋代,民國初期重建,占地15950平方米,殿堂僧舍165間。現(xiàn)存影壁,臺級,牌坊和三座院落。龍泉寺山門外的漢白玉石牌坊,可謂我國漢白玉石雕建筑藝術(shù)珍寶。</h1> <h1> 石牌坊高9米,寬14米。四柱三門,上蓋三個樓頭,分上下兩層,居中的樓頭既高且大,兩個耳樓頭下傍,四根方柱插入四方礅,每根方柱又有前后兩根圓柱斜頂,結(jié)構(gòu)緊湊而穩(wěn)固。石牌樓形制剛健挺拔,通體精雕細刻,堪稱石雕建筑藝術(shù)珍寶。中門的拱券上雕有二龍戲珠,兩條龍飛騰在團團白云之中,張著大嘴,睜著圓目,很有氣勢。龍頭、龍角、龍牙、龍舌、龍須、龍鱗、龍爪和云頭等,雕得恰到好年,富有質(zhì)感,雕工紛繁而脈絡(luò)清晰。中門橫伏間的嵌板上題有“佛光普照”。凡登臨此處的游客,無不為這座雕刻精美的牌樓所吸引,拍照留念。這座舉世罕見的藝術(shù)珍品前后整整花了10年時間,它的設(shè)計者和建造者就是石雕巨匠忻州定襄胡明珠。</h1> <h1> 胡明珠,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生于山西省定襄縣宏道鎮(zhèn)賈莊村。胡明珠的父親是一位鄉(xiāng)村教師,在父親的教導(dǎo)下,胡明珠勤奮好學,尤其在書法繪畫方面顯示出良好天賦。12歲的胡明珠離開了家,跟隨崞縣(今原平市)溝北村劉元成學習石雕。胡明珠刻苦專研、善于觀察、敢于實踐,因而成了師傅最喜歡的徒弟。十年寒窗苦學,成為一名出色的石雕藝人,達到了能夠獨立設(shè)計、繪圖、組織施工的水平,遂出師帶徒,到五臺山各寺院做活。</h1> <h1> 1915 年冬(民國四年),五臺山龍泉寺決定建造一座石牌坊,為使石牌坊體現(xiàn)出我國的民族建筑風格和藝術(shù)水平,寺院采用投標方式在全國招賢。當時,年僅22歲的胡明珠聽到這個消息,準備承攬這一工程。</h1> <h1> 1916年正月初六,胡明珠的行囊中裝著一百多幅牌坊結(jié)構(gòu)部件圖和做出實樣的模型,直奔五臺山龍泉寺。八月的一天,五臺山南山寺的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們匯集而來,拿出自己精心設(shè)計的圖紙和模型,爭攬工程施工權(quán),都沒有得到寺廟認可。這時,胡明珠拿出自己雕鏤而成的石牌坊小樣,向眾人講述建造計劃。眾人看到的“牌坊”模型奇巧.構(gòu)圖獨特,雕鏤精細,不得不為之折服。特別使他們嘆服的是,他的作品主題,緊密圍繞九龍岡地名;以“九”和“龍”作為牌坊的構(gòu)圖特點,真是匠心獨具,高人一籌。而且刀法變化多端而簡潔洗煉,雕像栩栩如生,具有“條條游龍八云煙,澗水松風似可聽”的情狀。</h1> <h1> 在胡明珠的親自組織、指揮下,龍泉寺石牌坊工從1926年秋破土動工,山西、河北等地的百名石雕藝人和石匠共同雕建,據(jù)考證,崞縣的石匠功不可沒。</h1><h1> 歷時六年,終于在1931年秋天落成。這一不朽杰作為我國雕建藝術(shù)史譜寫嶄新的一頁,胡明珠這顆民間藝苑中的“明珠”與龍泉寺石牌坊同放異彩,萬古流芳。</h1><p class="ql-block"><br></p> <h1> 游畢“龍泉寺”已近下午4時,與蝸牛雅居女主人聯(lián)系好接頭地點,匆匆驅(qū)車趕往下榻雅居</h1> <h1> 行駛16公里到達南門入口處,蝸牛兩口子接引我們直達雅居。</h1> <h1> 大甘河村就在南門入口處,占盡天時地利,全部是旅游民宿賓館,因疫情連續(xù)3個多月封閉關(guān)停,可以說3年都沒有正常營業(yè),整個旅游鏈條癱停,真的損失無可估量。</h1> <h1> 雅居外表不起眼,內(nèi)里很溫馨,窗明幾凈 、優(yōu)雅舒適、 簡潔實用 ,真是賓至如歸</h1> <h1> 我們和蝸牛兩口子都是戶外團隊的,一起經(jīng)常登山游覽,前年一起從鴻門巖登上北臺頂,往返20多公里……晚上邀我們品嘗了本地美食,餐畢,回到雅居,醒目的LED幌子(招牌)是那么的光彩耀目,舒心的下榻,一定能做個好夢,文殊菩薩會保佑我們順利度過開心的3天朝臺游,阿彌陀佛……</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