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摩崖石刻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石刻藝術(shù),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書法、造像或者巖畫。摩崖石刻起源于遠古時代的一種記事方式,盛行于南北朝時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連綿不斷。摩崖石刻有著豐富的歷史內(nèi)涵和史料價值。</p><p class="ql-block">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襄陽是一座自然風光十分優(yōu)美的山水之城。千百年來,人們描述古城襄陽獨特自然稟賦常用的兩句詩:一江碧水穿城過,十里青山半入城”。這一江碧水當然指的是三千里漢江。</p><p class="ql-block"> 十里青山,指的是襄陽城南的峴山。峴山最初指襄陽古城南約三公里一座山頭,因其望城池,扼驛道,臨漢津,當關(guān)而立,小而險峻,故美其名曰峴首山。后來,隨著地理概念的不斷發(fā)展,與其相連的中峴紫蓋山、上峴萬山與之并列,形成“三峴”之稱,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諸多山峰逐漸與“峴”相連,以至于將襄陽城南、城西南諸多山峰統(tǒng)稱為峴山,橫亙西南,成為一道天然綠色屏障,襄陽城在峴山諸峰掩映之下顯得格外秀美。</p><p class="ql-block"> 峴山群峰競秀,林壑幽美,勝跡廣布,歷代文人雅士登臨攬勝詠懷者甚眾,且峴山有著豐富的適宜摩崖石刻的巖石資源,因此,前人在峴山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其中最受關(guān)注的是《襄樊銘》。</p> <p class="ql-block"> 摩崖石刻《襄樊銘》又名《李曾伯紀功銘》,座落在距襄陽城西南約1.5公里的真武山東麓,北側(cè)緊連襄水(即南渠)南岸“馬躍檀溪遺址”,南側(cè)為“峴山國家森林公園”入口處。摩崖石刻略呈方形、高4.43米、寬4.4米。因是南宋京湖制置使李曾伯為擊退蒙古大軍,光復襄、樊二城所勒,故又稱“李曾伯紀功銘”。</p><p class="ql-block"> 銘文包括序與正文兩部分,均為陰刻楷書,正文字徑盈尺,方整端正,筆力剛健,渾厚莊重??涛?1行,行字不等,錯落有致。全文共計79字,其中序七行55字,辭四行24字。作為宋蒙戰(zhàn)爭不可多得的歷史遺存,《襄樊銘》于1981年被省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此文字石刻屬大型摩崖石刻,過去是真武山(又稱小“武當”)道觀上山“神道”起始點。近代隨著城市的快速發(fā)展,昔日的山林幽靜已被城市喧鬧所替代。目前的石刻所在己處于城市道路交叉口,市區(qū)14路公交車從摩崖石刻前經(jīng)過。</p> <p class="ql-block"> 石刻前些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市政府有關(guān)部門在石刻上部依山就勢搭建了一個仿古混凝土結(jié)構(gòu)的涼亭,遮陽避雨,亭子下部臨道路一側(cè)架起了一人多高的金屬柵欄,同時在石刻旁樹起標志碑和宣傳牌。隨著地理環(huán)境變化,“藏在深閨人未識”的摩刻石刻《襄樊銘》,引起了越來越多的襄陽市民和外地游客的關(guān)注。</p><p class="ql-block"> 但是,由于該石刻銘文內(nèi)容看似簡短,尤其是銘文正文僅24字,讀來卻詰屈聱牙,隱晦費解。檢索資料,正史無載,相關(guān)地方志史料記載各有出入,包括石刻名稱說法也五花八門。前些年我市幾名知名歷史文化專家、學者曾對《紀功銘》摩崖石刻進行過專門研究,有關(guān)論文見諸報紙書刋。然而專家學者們對于《紀功銘》的研究各有異同,對一些問題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因此,關(guān)于《紀功銘》的歷史背景和文字內(nèi)容以及全部石刻年代等留下諸多謎團。</p> <p class="ql-block"> 筆者以為,對于歷史文化的學術(shù)研究,鉤沉索隱,各抒己見,求同存異是正?,F(xiàn)象。但作為歷史文化知識的傳承與普及來說,則應當有一個相對客觀統(tǒng)一的認識和說法。有鑒于此,作為一名襄陽文化愛好者、傳播者,出于教學的需要,近期數(shù)次到現(xiàn)場踏訪,察看實物,翻檢史料,閱讀有關(guān)歷史文化學者、專家的文論,在消化吸收專家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梳理出峴山摩崖石刻《紀功銘》相對重要且有爭議的幾個問題,求實存真,比對分析,試圖撥云見日,揭開《襄樊銘》頭上神秘的面紗,為這一“國寶”級的歷史文化遺跡知識的普及宣傳盡綿薄之力。</p><p class="ql-block"> 其一,關(guān)于《紀功銘》的名稱問題。</p><p class="ql-block"> 關(guān)于此銘的名稱,專家學者根據(jù)史料和銘文內(nèi)容各有其說。一曰“襄樊銘”;二曰“峴山摩崖碑銘”;三曰“李曾伯紀功銘”;四曰“李曾伯摩崖銘”;五曰“李曾伯峴樊銘”,凡此種種,不一而足。</p><p class="ql-block"> 從銘文序文看:大宋淳祐十一年四月二十有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命,調(diào)都統(tǒng)高達、幕府王登提兵復襄、樊兩城。越三年,正月元日銘于峴。由內(nèi)容可知,該銘文的撰稿人是李曾伯,時任南宋京湖制置使。大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農(nóng)歷四月二十七日,李曾伯奉朝廷之命,調(diào)度部屬都統(tǒng)高達、幕府王登等帶兵收復了襄陽、樊城兩城。過了三年,到寶祐二年(1254年)正月初一,才將銘文勒于峴山。</p><p class="ql-block"> 銘文的內(nèi)容是紀念南宋軍隊收復軍事要地襄樊二城。襄陽、樊城是南宋的軍事要地,收復襄樊二城對南宋國防極為重要。因此,李曾伯懷著激動的心情撰寫了此銘文,記述了這一重大歷史事件。</p><p class="ql-block"> 關(guān)于此銘文內(nèi)容,正史無載。最早的記錄出自李曾伯的《可齋續(xù)稿、記、銘》,其中收錄了全文,題為《擬襄樊銘》。此后地方志多有轉(zhuǎn)載,編者資料來源和角度不同,以至出現(xiàn)名稱不一的情況。</p><p class="ql-block"> 筆者認為,從追本溯源,還歷史真實的角度出發(fā),此銘應恢復原名《襄樊銘》。當然,這必然涉及到此處原有文物保護批復文件和已樹標志牌更改等一系列問題。</p> <p class="ql-block"> 其二,關(guān)于銘文的文字內(nèi)容問題。</p><p class="ql-block"> 該銘文共計79字,其中序55字,辭24字?,F(xiàn)有史料和文論對序55字無二無別,但對辭24文字內(nèi)容解讀則多有差異,主要集中在“繄”、“墉”、“幾”、“能”、“夬”、“吾國”等字上。</p><p class="ql-block"> 短短24個字,竟有如許錯訛與爭議,這在摩崖石刻中也是極為少見的。好在原物尚在,石證如山。筆者反復察看摩崖石刻,辨別字形,得出的結(jié)論是:由葉植主編、今日中國出版社出版的《襄樊市文物史跡普查實錄》對銘文內(nèi)容記載是準確的,抄錄如下,以正視聽。</p><p class="ql-block"> 大宋淳祐十一年四月二十有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命,調(diào)都統(tǒng)高達、幕府王登提兵復襄、樊兩城。越三年,正月元日銘于峴。其銘曰:</p><p class="ql-block"> 壯哉峴,脊南北;繄墉壑,幾陵谷;乾能夬,剝斯復;千萬年,屏吾國。</p> <p class="ql-block"> 其三,關(guān)于銘文釋文問題。</p><p class="ql-block"> 摩崖石刻總共79個字,其序55個字通達明了,專家學者的解釋基本相同,一般人大致也讀得懂。問題出在銘文上。</p><p class="ql-block"> 銘文本是古代的一種文體,??蹄懹诒寤蚱魑铮蛞苑Q功德,或以申鑒戒。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銘這種文體逐漸遠離大眾生活。</p><p class="ql-block"> 此銘的文字雖少,但有些字確實生澀難識,其含義隱晦莫辨。我市幾位研究襄陽歷史文化的專家學者對銘文解讀也各有異同。受各位專家學者啟發(fā),試解如下:</p><p class="ql-block"> 第一句:壯哉峴,脊南北。</p><p class="ql-block"> “壯”,宏偉雄壯之意。“哉”,感嘆語氣詞?!皪s”,特指峴山?!凹埂北玖x是脊骨,也指物體中間高起的部分。如屋脊、山脊。</p><p class="ql-block"> “南北”有二義:一是大峴山總體呈東西走向,蜿蜒數(shù)十里,橫亙南北。二是襄陽居漢水中游,址處秦嶺、大巴山和大別山之間,北連南陽盆地,南接江漢平原,處于中華腹地,為南北交匯之處。</p><p class="ql-block"> 此句是贊美峴山的雄壯高峻,就象一條堅挺的脊梁,橫亙南北。</p> <p class="ql-block"> 第二句:繄墉壑,幾陵谷。</p><p class="ql-block"> “繄”,其義有二。1、同“惟”:《左傳·隱公元年》“爾有母遺,繄我獨無”。2、相當于“是”:《國語·吳語》:“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此處應取同“惟”之義,發(fā)語助詞。</p><p class="ql-block"> “墉”,亦作?,《說文》釋為“城垣也”,即城墻?!佰帧钡谋玖x是坑谷、深溝。墉、壑,在此可作城池講。墉亦可指峴山,壑指漢水,取春秋時期楚國屈完大夫“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的典故,此處化用作峴山以為城,漢水以為池。</p><p class="ql-block"> “幾”,原文為幾,通“豈”,意為難道,用于疑問和反詰句。</p><p class="ql-block"> “陵”,本意為大土山,引申為高山。“谷”,兩山之間的夾道或流水道。關(guān)于陵谷一詞的含義,《詩·小雅·十月之交》有“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句,比喻世事變遷,高下易位。同時,“幾陵谷”,還取自西晉杜預在襄陽時沉碑萬山下,立碑峴山上的典故?!稌x書·杜預傳》:</p><p class="ql-block">“預好為后世名,常言:‘高岸為谷,深谷為陵?!淌癁槎?,紀其勛績,一沉萬山之下,一立峴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為陵谷乎!’”。此后“幾陵谷”意為滄海桑田,陵谷變遷。</p><p class="ql-block"> 此句是言襄陽城池堅固,自古是中華腹地的重要軍事屏障,既使陵谷變遷,人世滄桑,襄陽的戰(zhàn)略地位不會改變。</p> <p class="ql-block"> 第三句:乾能夬、剝斯復。</p><p class="ql-block"> “乾”,《周易》六十四卦之首。卦辭原文為:“乾,元亨利貞?!贝笠鉃?,乾卦象征天,具有萬物創(chuàng)始的偉大天圓,亨通順利的成長,祥和有益前進,貞正堅固。</p><p class="ql-block"> “能”,意為到。</p><p class="ql-block"> “夬”,《周易》六十四卦之一。本卦為異卦相疊(乾下兌上)。上卦為兌,兌為澤;下卦為乾,乾為天。兌上乾下,有洪水漲上天之象?!皦钡摹跺琛忿o說:“夬,決也。剛決柔也?!睕Q,沖決、沖開、去掉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剝”,《周易》六十四卦名之一。卦辭為:“剝,不利有攸往。"意思是剝卦象征剝落,不利于有所前往。</p><p class="ql-block"> “斯”,為助詞,有是、此、之諸義。</p><p class="ql-block"> “復”,亦為《周易》六十四卦名之一。卦辭為:“復,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其道。七日來復?!苯忉尀閺拓韵笳鲝蜌w,亨通順利,出入沒有疾患,友朋前來無災殃。返轉(zhuǎn)復歸循著一定的規(guī)律,七日中打一個來回,利于往前進發(fā)。</p><p class="ql-block"> 聯(lián)系歷史背景,綜括“乾、夬、剝、復”四卦之義,此句可理解為:我大宋之將士剛健不屈,同仇敵愾,乘勢而為,襄樊二城失而復得,使戰(zhàn)爭形勢好轉(zhuǎn),大概這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緣故吧!</p> <p class="ql-block"> 第四句:千萬年,屏吾國。</p><p class="ql-block"> 此句是祈愿襄陽就象巍然屹立的峴山,千年萬年,永遠拱衛(wèi)著我們的國家!</p><p class="ql-block"> 其四、收復襄樊二城有無戰(zhàn)事的問題。</p><p class="ql-block"> 收復襄樊二城這一事件對南宋來說意義非同尋常,一舉扭轉(zhuǎn)了南宋軍隊被動防御的戰(zhàn)爭格局。因此,南宋朝廷對這一軍事勝利極為重視,事后根據(jù)李曾伯的上疏,對參加軍事行動的將士給予褒獎。據(jù)《宋史·理宗本紀》載:“十一月丙申,京湖制司表都統(tǒng)高達等復襄、樊,詔立功將士三萬二千七百零二人,各轉(zhuǎn)一官,以緡錢三百五十萬犒師?!?lt;/p><p class="ql-block"> 李曾伯等人統(tǒng)兵收復襄、樊二城是不爭的歷史事實。但是,收復襄、樊二城的軍事行動,是否同蒙軍發(fā)生戰(zhàn)事,戰(zhàn)況如何,正史無記載。研究《紀功銘》的專家學者意見相左,有的認為發(fā)生過戰(zhàn)事,且前后發(fā)生過多次,列舉相關(guān)史料,并以李曾伯在此期間的幾首詞相關(guān)內(nèi)容作為佐證。有的則認為收復襄樊二城的軍事行動根本沒有發(fā)生戰(zhàn)事,南宋軍隊收回的是兩座空城。筆者贊同后者。</p><p class="ql-block"> 史料記載,李曾伯等人收復襄樊二城是在南宋淳佑十一年(1251年)。此前宋蒙之間的戰(zhàn)事處于拉鋸狀態(tài),襄陽作為前線的軍事重地時有易手。襄樊二城曾數(shù)度被蒙古軍占領(lǐng)并強行遷走了城內(nèi)外的全部居民。當時的蒙軍,正忙于第二次西征,無力回師襄陽,南宋乘機收復的是兩座荒無人煙、充滿荊棘的殘破空城,因此,《宋史·理宗本紀》的記載等概未提及有戰(zhàn)事發(fā)生。當然,收復襄樊二城軍事行動的順利,是當時全線戰(zhàn)局變化造成的,事前并不意味著無戰(zhàn)事發(fā)生。</p><p class="ql-block"> 這次收復襄、樊二城的軍事勝利,這對一直疲于戰(zhàn)爭防御中的南宋,無疑是一個絕好的消息,特別收復的又是“天下之腰膂”襄陽,所以朝廷對參與此次軍事行動的將士大加獎賞,以激勵士氣、振奮人心。</p><p class="ql-block"> 襄樊二城收復之后,李曾伯又向朝廷上疏:“襄陽新復之地,城池雖修浚,田野未加辟;室廬雖草創(chuàng),市井未阜通。請蠲租三年?!崩钤伺e是有戰(zhàn)略眼光的。收復城池固然重要,但集聚人口,恢復經(jīng)濟,發(fā)展生產(chǎn),為下一步戰(zhàn)爭動員蓄積更多的資源更為重要!</p><p class="ql-block"> 李曾伯的戰(zhàn)略思路得到了南宋朝廷的認可。宋理宗讓襄樊“措置屯田,修渠堰”。李曾伯等用約三年的時間修復襄樊二城,讓軍人家屬等移民入襄,減免稅賦,使襄樊逐漸恢復了生機,再次成為南宋對抗蒙軍的前沿陣地。寶佑二年(1254年),李曾伯對收復軍事重地襄陽一事,尤其對襄陽戰(zhàn)略地位的恢復甚為欣慰,才將銘文勒于峴山?!断宸憽枫懹浀募仁恰笆諒汀敝Γ恰盎謴汀敝?!</p> <p class="ql-block"> 其五,《紀功銘》這一“反元標語”何以保留的問題。</p><p class="ql-block"> 眾所周知,元朝的統(tǒng)治是建立在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基礎上的。元世祖統(tǒng)一中國后,分全國人民為蒙古人、色目人(蒙古人以外諸部族人)、漢人(滅金所得)、南人(滅宋所得)四等,在法律、政治、經(jīng)濟上都規(guī)定了不同的待遇。襄陽一帶的人民應屬地位最為低下“南人”范圍,對其統(tǒng)治更為殘暴和嚴厲。而近在襄陽城郊的摩崖石刻《紀功銘》的文字內(nèi)容明顯是擁宋反元的。這一“反元標語”何以能保留下來呢?是元朝統(tǒng)治者的疏忽嗎?還是有的學者認為的“元朝統(tǒng)治者在殘暴的同時保留了難得的政治寬容”呢?</p><p class="ql-block"> 筆者以為,這一摩崖石刻能夠完整地保留下來,其原因大致有三:</p><p class="ql-block"> 第一,從銘文內(nèi)容看,隱晦幽深,并無明顯“刺激”元蒙的文字。 </p><p class="ql-block"> 第二,元蒙統(tǒng)治者對于漢人殘酷鎮(zhèn)壓主要在軍事反抗方面,包括對頑強反抗的城市實行殘忍的“屠城”行動。距李曾伯等人收復襄樊二城16年之后,宋元發(fā)生長達6年的襄樊之戰(zhàn),樊城先被攻破。元軍在樊城進行了血腥“屠城",便是例證。</p><p class="ql-block"> 第三,元蒙統(tǒng)治者滅金、滅宋統(tǒng)一中國的過程中,逐漸接受長期在中國封建社會建立的一套文化制度,注意到利用封建文人鞏固統(tǒng)治的重要意義。因此在文化上實行了相對寬容和融合的政策。</p><p class="ql-block"> 在峴山摩崖石刻《襄樊銘》現(xiàn)場,筆者觀察到,在79字的銘石上方,還刻有弧形橫額“襄樊銘”三個大字,為雙鉤線刻,左右及下方飾20厘米寬的邊框,框內(nèi)飾纏枝,框外左下角有“至正三年”款識。從書體風格和書丹勒石模式看,“襄樊銘”及邊框顯然為后人所加。因年代久遠,加之鐫刻深度較淺,字跡和圖案均漫漶不清。</p><p class="ql-block"> “至正三年"為元惠宗年號,即1343年。據(jù)此,《襄樊銘》橫額和邊框應是元人所刻。巧合的是,這一年正是元惠宗下令以中書右丞相脫脫為總裁官修撰宋遼金三史的時間,而《宋史》也特為與摩崖石刻內(nèi)容相關(guān)的兩個人物李曾伯、高達列傳。至此,摩崖石刻《襄樊銘》在元朝能夠完整保留下來就不難理解了。</p> <p class="ql-block"> 其六,關(guān)于石刻銘文末尾“國”字的書法問題。</p><p class="ql-block"> 摩崖石刻全文79字,前78個字均為舊時繁體楷書,惟一最后一個“國”字寫成簡化字“國”,讓人有些費解。此前相關(guān)專家學者在研究解讀銘文均未對此字寫法提出疑問。以筆者有限的文字學和書法學知識分析判斷,覺得“國”字的寫法是有問題的。</p> <p class="ql-block"> 近代知名文化學者流沙河先生在他的《正體字回家》一書中對“國”字進行了追本溯源解釋?!皣弊衷跐h字里最早的甲骨文里是一個象形文字。四邊形就是一座城,戈以守之就是一個國。由甲骨文演變?yōu)榍嚆~器上的金文,城外挖了隍溝,加強防守(如圖),已成為會意字了。后來發(fā)展到小篆,然后楷書,“國”字已發(fā)展成一個形聲字了,外圍表形,里面的“或”表聲。</p><p class="ql-block"> “國”字在歷史文化發(fā)展變遷中也有一些花絮可談。唐代武則天登上帝位改國號大周以后,要表示她的國,便另造“八方”加外圍以取代國字。不久,隨著大唐李姓社稷的恢復,此字寫法便廢除了。據(jù)說武則天的名字武瞾的“瞾”也是她造出的,大約是目空一切吧。</p><p class="ql-block"> 清代洪秀全起義,建立了太平天國,國中封了很多王共坐天下,最后達到成百上千個,將國字改為“王”字加外圍。太平天國滅亡后此字寫法便隨之廢除了。</p><p class="ql-block"> 直到1956年國家公布《漢字簡化方案》,國字寫法由“國”簡化為“國”。</p> <p class="ql-block"> 這《襄樊銘》刻于南宋,國字怎么會寫成簡化字呢?帶著疑問,筆者到摩崖石刻現(xiàn)場察看實物,終于發(fā)現(xiàn)了端倪。銘文最后“屏吾國”的“吾”和“國”字之間巖石處有一道裂縫,由于自然風化的結(jié)果,將“吾”下半部的“口”和“國”字風化剝落了。筆者推測是后來的文物保護單位為了保持銘文的完整性,重新鑿刻上去的,于是將圍框中的“或”換成了“玉”,具體時間應不會早于上世紀七十年代。于是,心下釋然。但是,總覺得這樣作違背文物修復“修舊如舊”的原則,使得銘文的文字書寫有些不倫不類。期待文物保護單位能將銘文“國”字恢復舊觀。</p> <p class="ql-block"> 對摩崖石刻《襄樊銘》銘文解讀翻譯是一件很專業(yè)的事情,非我“學力”所能及。但為襄陽文化傳承普及計,筆者不揣淺陋,甘冒“狗尾續(xù)貂”之譏,試對銘文正文譯作小詩一首:</p><p class="ql-block"> 雄壯啊!峴山,</p><p class="ql-block"> 您就是堅挺的脊梁,</p><p class="ql-block"> 橫亙南北,</p><p class="ql-block"> 屹立荊襄。</p><p class="ql-block"> 濠深城峻,</p><p class="ql-block"> 固若金湯,</p><p class="ql-block"> 縱然陵谷變遷、高下易位,</p><p class="ql-block"> 怎改鐵打的襄陽!</p><p class="ql-block"> 同仇敵愾,</p><p class="ql-block"> 至堅至剛,</p><p class="ql-block"> 失而復得,</p><p class="ql-block"> 天意如是人道滄桑!</p><p class="ql-block"> 星移斗轉(zhuǎn),</p><p class="ql-block"> 乾坤朗朗,</p><p class="ql-block"> 千年萬載,</p><p class="ql-block"> 永遠是我最堅固的國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7月3日記于襄陽怡心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