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p><b>上海世博文化公園位于浦東濱江核心地區(qū),用地面積約2平方公里,定位為生態(tài)自然永續(xù)、文化融合創(chuàng)新、市民歡聚共享的世界一流城市中心公園。<span style="color: inherit;">于2017年9月22日開始建設,將于2023年年底完成主體建設,2024年實現(xiàn)全園開放。</span></b></p><p><b>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宣布,隨著疫情形勢總體趨穩(wěn),逐步有序恢復正常生產(chǎn)生活秩序,公園北區(qū)將于6月20日恢復開放。</b></p><div><b>其中,申園每日接待游客上限為4000人次,需通過上海世博文化公園的小程序提前預約。<br></b></div><div><b><br></b></div></h1> <h1><b>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平面圖</b></h1> <h1><p><b>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北區(qū)占地85公頃,主要由舞動廣場、靜謐森林、時光印記大道、世博花園、音樂之林、中心湖、后灘濱江、申園等景觀片區(qū)和景點組成。</b></p><div><b>兩座設計最高處達48米的雙子山正在世博文化公園內(nèi)拔地而起,建成后將成為國內(nèi)首座高度超過40米的人工仿自然山林。<br></b></div><div><b>未來,世博文化公園還將擔負起引導和培養(yǎng)一座城市新的文化的使命,比如園藝文化(世界花藝園)、愛樂文化(大歌劇院、音樂之林露天劇場)、體育文化(國際馬術中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文化(萌寵樂園)等。<br></b></div><div><b>原世博會意大利館計劃以婚慶文化為主題,開展相關展覽展示活動。原俄羅斯館將進一步改造,主打俄羅斯文化展覽展示,讓市民游客繼續(xù)體驗“城市,讓生活更美好”。</b><br></div></h1> <h1><b>申園是上海世博文化公園中獨具江南園林文化特色的園中園。園內(nèi)掇山理水、筑房建橋,形成北山、南水、東園、西苑的空間布局,山環(huán)水抱之中的建筑群落呈現(xiàn)明清時期江南傳統(tǒng)園林風格。</b></h1><h1><b>申園有八景:醉紅映霞、古柯晚渡、玉堂春滿、松石泉流、曲韻天香、秋江落照、煙雨蓬萊、荷風魚樂</b>。<b>身處申園,能強烈感受到江南文化神韻帶來的震撼。</b></h1> <h1><b>申園鳥瞰圖(來自網(wǎng)絡)</b></h1> <h1><b>申園大門外的會心亭</b></h1> <h1><p><b>申園的南水是映云霞,申園中最大的水面,與世博文化公園的中心湖相連。春季岸邊杜鵑綻放,湖光如鏡映照一池“云霞”;夏日在“藕香榭”賞荷,怡然自得。<br></b></p><div><b>映云霞沿岸還有水云堤,仿西湖設計,堤上的會心亭取名自《世說新語》中的“會心處不必在遠”。</b><br></div></h1> <h1><b>從涉趣橋遠眺上海世博會俄羅斯館</b></h1> <h1><b>申園大門(南門)</b></h1> <h1><b>從申園南門入內(nèi),迎面有一座山坡,坡頂有一座六角亭,亭旁松樹成林,有山林野趣,林下滿鋪近40種杜鵑。每逢盛花時節(jié),宛若云蒸霞蔚,是為“醉紅映霞”。</b><br></h1> <h1><b>申園的東園是以玉蘭館為主的廳堂、軒、榭、亭廊等組成的建筑群,構建精巧,具有濃郁的江南風情。</b></h1><h1><b>玉蘭館建筑群的第一進院落還植入了玉蘭,屋瓦也采用玉蘭元素,和上海市花相吻合。</b></h1> <h1><b>玉蘭館鳥瞰圖(來自網(wǎng)絡)</b></h1> <h1><b>邀月堂。</b></h1> <h1><b>杜鵑坡后方是一處蓮池,以假山疊瀑為特色,這是“松石泉流”。</b><br></h1> <h1><p><b>枕瀑亭位于一座高6米、寬40米的假山頂部,月朗星稀時上綴明月、下覽月影,構成一實一虛。</b></p><br><b>山上有兩路跌水和兩路瀑布,一路瀑布自主峰中部奔涌而出,另一路瀑布隱于次峰之后,懸于枕瀑亭之下,只聞其聲,不見其水,此為一露一藏。<br><br>山體中特意堆砌出一山洞,名為云間洞天,與沐浴在陽光下的山體外側形成一明一暗。</b></h1> <h1><b>邀月堂。</b></h1> <h1><b>清梅深竹</b></h1> <h1><b>竹里軒</b></h1> <h1><b>中心亭院。</b></h1> <h1><b>清音館</b></h1> <h1><b>賞心亭與見山樓。</b></h1> <h1><b>曲韻天香中的露香亭則取名自明代上海另一座古典園林露香園。相傳,露香園園主顧名世在建園鑿池時挖出一塊石碑,上面有元代趙孟所題的“露香池”三字,因而以池命園。</b></h1><br><h1><b>如今,曲韻天香制高點露香亭的牌匾就用“趙體”書寫,此處露天大戲臺前的池水命名為露香池。</b></h1> <h1><b>露香亭下面的露天大戲臺除了承載申園演繹舞臺的功能性作用,還考慮到上海戲曲海納百川的特性,采用了綜合型的設計,京、昆、越、滬等在上?;钴S的劇種都能適用。</b><br></h1> <h1><br><b>與露香亭隔水相望的清音館,將來就是“演奏席”或“觀眾席”,極具古典畫意,又不失現(xiàn)代的實用價值。</b></h1> <h1><b>申園北門</b></h1> <h1><b>煙雨樓與丹楓湖</b><br></h1> <h1><b>占據(jù)丹楓湖岸“C位”的煙雨樓則是蘇州、杭州兩家設計團隊風格的有機融合:骨架有杭州園林的簡約之風,雕花等局部細節(jié)則充分體現(xiàn)了蘇州匠人的精致。</b></h1> <h1><b>申園的北山是起伏的人造假山,形成隔斷,山北是現(xiàn)代風格的濱江和高樓大廈,與山南的古典江南園林隔山相望,一鬧一靜,讓人“一步千年”,宛若穿梭了時空。</b></h1><h1><b>“秋江落照”內(nèi)的一覽亭,是申園內(nèi)的制高點,站在亭內(nèi)俯瞰,黃浦江、公園和湖泊之景盡收眼底。</b></h1> <h1><b>漾日橋上看煙雨樓。</b></h1> <h1><b>藕香榭</b></h1> <h1><b>藕香榭及五曲橋植有一些零星荷花。</b></h1> <h1><b>映云霞西側,在五曲橋頭眺望申園西門和藕香榭</b></h1> <h1><b>出五曲橋即申園西門。附近為游客服務中心。服務中心左邊為音樂之林,我選擇右邊穿過竹林,進入后灘公園。</b></h1> <h1><b>大片竹林,尚未成林,內(nèi)空無一人。</b></h1> <h1><b>竹林出來,穿過世慱大道延長線,即進入后灘公園。</b></h1><h1><b>后灘濕地公園為上海世博園的核心綠地景觀之一,現(xiàn)劃為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占地18公頃。場地原為鋼鐵廠(浦東鋼鐵集團)和后灘船舶修理廠所在地,2007年初開始,由北京大學教授俞孔堅領銜“土人設計”團隊設計,2009年10月建成。</b></h1> <h1><b>后灘濕地公園作為我國濕地公園建設的成功案例之一,建造在原工業(yè)廠址的棕色地帶上,是上海黃浦江畔的一處再生生態(tài)景觀。2010年4月27日,美國景觀設計師協(xié)會頒布了2010年景觀設計類的專業(yè)獎項。上海世博后灘公園榮獲綜合設計類的唯一最高獎項——杰出獎。</b><br></h1> <h1><b>公園的核心是一條帶狀、具有水凈化功能的人工濕地系統(tǒng)。<br></b></h1><h1><b><br></b><b>它將來自黃浦江的劣五類水,通過沉淀池、疊瀑墻、梯田、不同深度和不同群落的濕地凈化區(qū),經(jīng)過長達1公里的流程,而成為三類凈水,日凈化量為每天2400立方米。</b></h1><h1><b>公園在凈水之外,還具備防洪功能。防洪堤同樣“看不見”,被隱藏在流域兩邊的田谷堤岸的植被之下。<br></b><b> 外端的防洪堤可以防50年一遇的大水,而內(nèi)部的則可以防百年一遇的大水,在洪水來時,整個濕地可以完全作為一個緩沖地,等洪水退去,又能恢復濕地功能。</b></h1> <h1><b>公園隔黃浦江對岸為網(wǎng)紅打卡點徐匯濱江。</b></h1> <h1><b>和盧灣浜江綠地。</b></h1> <h1><b>往盧浦大橋方向進入黃浦濱江大道了。</b></h1> <h1><b>后灘公園內(nèi)狗園(收費、未開放)。</b></h1> <h1><b>后灘公園建有步道和騎車道、河水清澈、蘆葦遍地、綠樹成陰,各種鳥類棲息于此,是休閑的好去處。</b></h1> <h1><b>游船碼頭。</b></h1> <h1><b>沿途建有多處驛站,供游客休息,補充能量。</b></h1> <h1><b>歷時三小時,走到盧浦大橋浦東橋堍,天太熱,不走下去了,折入長清北路,回到來時的13號線世博大道站,全程7.6公里,只游了世博文化公園一個小角!</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