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采訪手記:</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從進士匾考究的故事</b></div></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張善格</span></h3> 舊時,老城區(qū)從東城門到西城門僅三里街,流水泉處是千年羊城最繁華的地方。在流水泉巷口街邊是樂家大屋,大屋主人是樂生斯,是一個經(jīng)濟殷實的家庭。他有兩個兒子都是“文林郎”,其孫子樂鳴韶是一個進士。在古代,這是地方上一個比較顯赫的家族。<br> 今年春上,我到寨下村樂家灣采訪時,發(fā)現(xiàn)樂氏祖祠上有一塊黑底溜金的牌匾,上書“進士第”;左邊落款是:經(jīng)筵講官刑部尚書加三級劉統(tǒng)勛,經(jīng)筵講官禮部左侍郎內(nèi)閣學士加三級介福,禮部右侍郎紀錄五次金德英。右邊是:丁丑科進士樂鳴韶立。<br> 面對這塊古代珍貴的匾額,我感到十分疑惑不解,為什么牌匾不懸掛在縣城流水泉樂姓之家而懸掛于此?為這我進行了一周時間的采訪。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個玩童走上了仕途之路</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流水泉巷的樂生斯從小就從事經(jīng)商行業(yè),十多年過去就積累了一定的資金。人們都是富裕了就追求名望,樂生斯為了家庭富貴雙全,他積極送樂玉成、樂庶齋兩個兒子讀書,因此兩人最終都獲得秀才資格,賜得了文林郎名望。<br> 樂生斯是一個有遠見的人。有一次,他到寨下堡去,看到了美麗富饒的寨下畈是一片寬闊肥沃的土地,一條清溪從磨皇尖下來然后款款地從畈中向東南流了過去。在沙堤與寨下交界處有一個風景如畫的村莊,那就是石鼓莊。<br> 樂生斯非常鐘情石鼓莊的山水,他花費了重金在石鼓莊購買了一大片土地,建了農(nóng)莊,讓大兒子樂玉成落居此莊。<br> 清雍正六年(1728),居住在縣城的樂庶齋生了一個兒子樂鳴韶。由于祖母郭老孺人的嬌慣,小時候的樂鳴韶是一個調(diào)皮搗蛋鬼,七、八歲還不想進學堂。 樂鳴韶祖母十分疼愛孫子樂鳴韶,成天把他帶在身邊。郭老孺人有時在縣城居住,有時來到石鼓莊在大兒子樂玉成家居住。郭老孺人信佛,因此她經(jīng)常到茅田寺去燒香拜佛,求神求鬼。<br> 小小的樂鳴韶也經(jīng)常隨著祖母去茅田寺。那時,茅田寺開辦有經(jīng)館,有十幾個生員在那里課讀。有一次,樂鳴韶扒在茅田寺的經(jīng)館窗口,看見里面的學生都在靜靜地讀書,即使下課也僅僅是休息片刻又接著課讀。樂鳴韶問祖母,說:“這些人為什么這樣苦讀書,不想玩耍?”<br> 郭老孺人把樂鳴韶拉到寺門外一條石凳坐著,說:“他們都是有遠大志向的人,以后若是去參加科考,中舉了就可以做官,你看當官的人都有八抬大轎坐,多威風!”<br> 樂鳴韶說:“我也想坐坐八抬大轎。”<br> 郭老孺人說:“那你去讀書。”樂韶鳴說:“好的,我就回家讀書去?!?lt;br> 樂鳴韶回到縣城后,就到圣廟讀書去了。雖然平時樂鳴韶非常調(diào)皮古怪,但真正開始認真讀書,他的成績非常好。蒙館讀了幾年后接著讀經(jīng)館,很快成了通羊街上一個很有學識的人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清乾隆十二年(1747)二月,樂鳴韶參加縣試,很容易獲得了秀才資格。</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清乾隆十八年(1753)八月,樂鳴韶前往省府參加鄉(xiāng)試,在省城客館住了幾天后,就參加了鄉(xiāng)試,考完后樂鳴韶就匆匆回到了通山縣城流水泉巷。</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鄉(xiāng)試剛過一旬,通羊街流水泉巷口的報子鑼就敲得震天響,樂鳴韶和父親樂</span>庶<span style="color: inherit;">齋撲跪在地上聽著官府的官員宣讀了科考會試的榜文,樂鳴韶中榜了,獲得癸酉科舉人名望,那年他二十五歲。</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b><font color="#ed2308">一個榮登金榜進士的無奈</font></b><b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樂鳴韶獲得了舉人資格后,他決心向更高的名望攀登,于是他又在八股文的書海中又奮斗了幾年!</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正是乾隆皇帝準備第二次下江南尋訪的那年,皇上要待殿試后才南巡。那時,會試地點位于貢院東街、貢院西街(今北京建國門內(nèi)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故稱“北京貢院”。</span></div></h3> 樂鳴韶讀書一直是伯父樂玉成資助的,也就是說樂玉成的田地收成的一小半是用于資助樂鳴韶就學??梢姌酚癯梢矊@個有著讀書天賦的侄兒的名望是多么大的期望啊!<br>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京城會試時間安排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共三天。<br> 正月半過后,因樂鳴韶父親身體患病,只好讓伯父樂玉成陪伴樂鳴韶進京會考。<br> 每到京城會試期間,貢院的六條大街都人滿為患,樂鳴韶他們只好投宿在離貢院兩三里遠的旅館住宿。<br> 到了考試那幾天,為了不耽誤進場時間,樂玉成有時半夜不睡等天亮,好做早飯給鳴韶吃。樂鳴韶進考場后,樂玉成就坐在大街上苦苦地望著貢院的大門,等待著美好的信息到來。<br> 二月二十日那天,貢院前的皇榜張貼出來了。樂鳴韶從《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科殿試金榜》的第一甲開始流覽,第一甲賜進士及第共三名,是蔡以臺、梅立本、鄒奕孝。第二甲賜進士出身共七十名,樂鳴韶很快看完,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的名字。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共一百六十九名,當樂鳴韶看到九十八名時,終于看到了自己的名字了,這時他竟然呆呆地站在那里,眼睛飽含了淚水。伯父樂玉成問道:“怎么?” 樂鳴韶輕輕地說:“中了!”說完父子兩人就緊緊地抱在一起了。<br> 那年,樂鳴韶是中了進士,也正是身強力壯的年華,更正是人生大展宏圖的歲月,樂鳴韶每日都在苦苦地等待,可就是沒有等到皇上讓他出任仕途的詔令。<br> 半年后,樂鳴韶以進士身份在縣城自設(shè)經(jīng)館收徒任教。由于他學風嚴謹,教導(dǎo)有方,鼓勵學生成才成器,使不少學生成績優(yōu)秀,并考上了秀才、舉人。<br>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八年就這樣過去了。<br> 那些年月,清朝廷對云南的局勢若明若暗不放心,大有鞭長莫及之虞,“云南撫、按及沐天澤交章稱黔國公沐天波造反、有土司沙定洲出奇兵撲滅之?!痹颇细鞯氐耐了居行┳约航M織起來,攻占州縣,殺害官吏,社會非?;靵y,很多官員都不愿到云南邊疆去任職。 清乾隆三十年(1765)春,一張詔令送到了縣城流水泉樂家大屋,朝廷讓樂鳴韶出任滇南楚雄府南寧縣令,那年他29歲。<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一片荒蠻地域的縣令</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清乾隆三十年(1765)夏,樂鳴韶來到了滇(云南)楚雄府南寧縣。南寧位于云南高原的東部邊緣,是經(jīng)畹町直接與緬甸相連的交通重鎮(zhèn)。當時,是一個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各地土司和回民經(jīng)常制造動亂。朝廷為了平息亂局,派大兵前去鎮(zhèn)壓,因此,南寧縣要承擔支援前線的糧草任務(wù)。樂鳴韶毎一次接到命令,他總是積極響應(yīng),以妥善的辦法備齊錢糧,押送交付,往來與民秋毫無犯。<br> 為了當一個好的父母官,樂鳴韶還安排較多的時間穿著便衣到民間去走走看看。經(jīng)過多次的走訪,他發(fā)現(xiàn)這邊區(qū)農(nóng)村人都不識字,什么清規(guī)、法紀都不懂,土司頭目的號令就是王法,可他們又要受到土司們的盤剝。 他想,知識是關(guān)系到國家興亡,民生進步的頭等大事。于是,他邀請邑內(nèi)紳士會商進行掃盲、辦學事宜。要求各堡甲都辦學,要讓七至十五歲的兒童少年最少能讀兩年書。他這一號召發(fā)出后就得到了各堡甲的熱烈響應(yīng)。<br> 隨后,他自己捐資數(shù)百兩俸銀創(chuàng)建“曲陽”書院,并請來昆州太史施公顧問主席。一時間、南寧各地文化名流云集曲陽書院任教。短短兩三年,南寧民間耕讀的風氣就逐漸形成。由于樂鳴韶辦事處處為老百姓著想,他與南寧人民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br>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清廷巡察到邊疆視察,了解了安寧的變化,以及樂鳴韶善于安撫百姓,諳務(wù)軍事的情況,對他大為贊賞,上報朝廷后,乾隆皇帝下旨讓樂鳴韶調(diào)補楚雄府待補知府、兼管軍務(wù),并兼任楚雄縣令。<br> 當時,楚雄府衙就設(shè)在楚雄縣內(nèi),樂鳴韶到任后,他發(fā)現(xiàn)楚雄府轄屬的楚雄縣有差役之困,有隨意調(diào)派勞役之風,老百姓叫苦連天。<br> 樂鳴韶心想:作為百姓父母官、不能解決老百姓的疾苦,怎么對得起來自老百姓的俸銀?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他全面掌握情況之后,立即召開紳士、鄉(xiāng)老們的會議,提出差役不平等問題,交付大家討論。通過耐心的工作,終于一致同意廢除不平等制度,興利除弊。老百姓歡天喜地,奔走相告。</span></div><br><b><font color="#ed2308">一個守孝赤子的兩件大事</font></b><b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正當他準備大干一番事業(yè)的時候,故鄉(xiāng)傳來了父親逝世的噩耗,給了樂鳴韶當頭一棒。</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根椐當時清朝的制度,在朝為官的人死了父母、放假兩年作為“丁憂”守孝期。樂鳴韶當即交待職事,匆匆起程。當車馬行至原任地南寧縣境時,沿途數(shù)千人飽含熱淚,跪地送行,依依不舍。此情此景,使樂鳴韶終身難忘。</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回到故里,慎辦了喪事。在守孝期間,他決定完成父親平時囑咐過兩件大事。</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第一件事是續(xù)建祠堂。原樂家祠堂由于經(jīng)費問題僅建前重,樂鳴韶這次決定組織樂氏登、雅兩大族完成祠堂第二重建造。入冬,他邀請登、雅兩戶及各莊族長到家商議祠堂復(fù)工修建事宜。在他的推動下,大家一致同意祠堂第二重的修建,同時成立了董事會,大家推他舉為董事長。重建后的樂氏宗祠在縣城九大祠堂中被獲得了“樂氏祠堂一支花”的美譽。</span></div></h3> 第二件是鄂東南八戶合修大成宗譜(即通山、陽新、大冶三縣)。為了敬宗穆祖,團結(jié)族親。他自己做“鄂東南樂氏宗譜”大成宗譜合修的聯(lián)絡(luò)工作。在當時的交通不便,行路艱難的情況下,他打馬往返于三縣之間,跑遍樂氏村莊、多次召開大小會議,組織籌備修譜事宜。成立“鄂東南樂氏合修宗譜總局”后,推舉他為總局局長。<br> 經(jīng)過兩年的努力,樂氏登、雅兩族祠堂告竣,“鄂東南樂氏宗譜”大成也相繼完成。終于實現(xiàn)了他父親生前的遺愿。由于過度操勞,這時的樂鳴韶面容憔悴,疲憊不堪。<br>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樂鳴韶認為自己可以安心赴任了。臨行前,他安排族人把家中的“進士第”匾牌送到石鼓莊,懸掛在樂氏祖祠的梁柱上了,以示感謝伯父助學之情。<br> 他告別了父老鄉(xiāng)親,登上了起程官車。在去滇南的官道上。誰知行至半途,陡覺身體不適。他自知不妙,回車返里,抱病一月,醫(yī)治無效,端坐含怡而逝,酉年44歲。<br> 人們都為樂鳴韶短暫的人生感到惋惜,他像閃閃的流星一樣而倏然逝去了。然而,他一生是勤奮的一生,是閃光的一生。他不僅是樂氏家族的驕傲和榜樣,更是為官愛民的模范,清廉的典型。在短短的五年仕途中,他留下了人生光輝的足跡,也留下了不朽的英名。<br><div><font color="#39b54a">注:本文參考了樂正勛先生提供的資料。</font></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