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塔縣博物館看到一張金塔寺院的照片,藍天白云之下,只見一白塔巍然聳立。整座古塔上銳下圓,金墨銅頂,形似一個寶瓶,更像一個“金”字。塔身下方上圓,具有濃重的原始性,土質(zhì)的塔身外有許多層檐,塔勢雄偉,寺貌壯觀。這種獨特的風姿和別致的造型,使得這座飽經(jīng)滄桑的古塔,展現(xiàn)出了一種異域情調(diào),更充滿了一種神奇的魅力。 旁邊的文字是這樣介紹的:金塔是全國唯一一個“因塔得名,因塔著稱”的城市。據(jù)金塔史料記載:“塔以筋砌,始名曰筋塔,諧音金塔,本縣縣名由此而來”?!敖鹚甭暶裾瘢墙鹚嗣竦尿湴?,以塔名冠縣名,既彰顯了金塔歷史文化的獨特韻味,更是金塔人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的寄托。歷史長河處,一座塔與一個縣名有緣重合,這座塔便有了更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這個縣也平添了頂天立地、向上向善的精神韻致。 我隨即問到:寺院離縣城遠嗎?講解員答:離縣城不遠,就在縣城東南2.5公里處,是金塔的一座標志性建筑。金塔人有句很時髦的話:先有塔院寺(金塔寺),后有金塔城,遠方而來的客人,一般都是先游塔院寺,后進金塔城,再進胡楊林。你們沒有去游覽嗎?我說我們主要是走長城的,一般是先進博物館,就走長城遺址了,所以對宗教寺廟不是太感興趣的。這不看這縣名因塔而起,故而問之。 講解員知識豐富,對我們說,金塔寺院也與長城有關(guān),據(jù)《重修塔院寺序》記載:“如我金塔寺之有塔,不知建于何代,然塔以筋砌始名曰‘筋塔’。明萬歷二十年設堡,其地立官分土,因名其堡曰‘金塔寺堡’,是堡因塔而名也”。眾所周知,長城是由城墻、敵樓、關(guān)城、墩堡、營城、衛(wèi)所、鎮(zhèn)城、烽火臺等多種防御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御工程體系。堡是長城的組成部分,照這個道理來說,金塔寺院也是長城遺址啊。你們應該去那里看看,到金塔寺院即能了解金塔寺的歷史淵源,繼而了解金塔從堡到城的歷史文化,風云變革。這難道不是長城文化的范圍之內(nèi)嗎? 講解員看到我們頻頻點頭,更增加的講述的內(nèi)容,給我們講述了金塔的兩個神秘的文化故事。一是明朝詩人戴弁曾為此塔題詩,詩云“不省何年締構(gòu)功,一峰突兀白云中。高臨北極天光迥,低壓南山城勢雄。風送鈴聲來碧落,雨收虹影入晴空。何當平地丹梯上,盡日徘徊興莫窮”。此詩對塔院寺的高大、雄偉、秀麗、神秘做了準確生動的描述。 二是在當?shù)厝丝磥?,金塔就是一座“神塔”,種種傳說也就流傳開了,并且越傳越神,越傳越離奇。20世紀90年代,曾有一對青年男女,前來游覽金塔寺,燒香拜佛之后,在古塔前合影留念。誰知照片沖印出來,奇跡發(fā)生了。巍巍塔身上,疊印著一尊女神之像,若隱若顯,亦真亦幻。對于攝影愛好者來說,這只是有人借暗室技術(shù)來宣揚宗教而已,但對佛教徒來說,看過此照片的人都說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顯靈了,給金塔寺鍍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到了這個時候,對于我們來說,從歷史到文化,從長城到宗教,從古詩到傳說,金塔寺院都應該是值得一游的地方,況且離縣城也不遠。出了博物館便向金塔寺院駛?cè)ァ?lt;br> 到了寺院廣場,只見一座山門坐北向南,明清殿堂式建筑風格,門額為黑底金色字體“金塔寺”,門側(cè)兩花窗上白底黑字寫著大大的佛字,一對石獅子蹲在山門前面的石座之上,獅子口中銜石,十分威武。門前正中有一樽巨型香爐,上刻“普渡眾生”字樣,告訴信眾此處奉香。這個季節(jié)應該是淡季,沒有游人也沒見香火,陽光照耀在古樹和山門之上,望著這寂靜的古寺,突然想起唐代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詩句,古塔在曲徑通幽處嗎?<br> 進入院內(nèi),只見除了佛教殿堂、金黃色的轉(zhuǎn)經(jīng)筒,院內(nèi)中央旗桿掛紅色國旗,在國旗后面,白塔在青翠的樹木簇擁下聳入藍天,引人注目,在蒼穹之下顯得蔚為壯觀。它坐落在方磚鋪成的正方形的塔座上,有花崗石做的臺階相連,用石欄護住四周,我們仰著頭,繞著塔巡視幾圈,古塔圖案設計巧妙,塔壁光滑潔白,塔身的形狀像個藻瓶,粗細相間,一截是圓形的,一截又是規(guī)則的正多邊形,方圓搭配,圓形與多邊形相間相疊,愈上愈細,流暢多變的線條,以一種凝固的美呈現(xiàn)在你的眼前。 記得金塔博物館里是這樣介紹金塔的來源的:“金塔”是一座佛塔,而佛塔自古印度傳來。作為佛教建筑和佛教重要的崇拜對象,佛塔于東漢初隨佛教傳入中國。佛塔進入中國后,同我國固有的建筑形式和民族文化相結(jié)合,形成了中國佛塔這種極具東方特色的傳統(tǒng)建筑形式,對實現(xiàn)佛教廣結(jié)善緣、普度眾生、利樂有情的理想和廣泛地傳播教法起了很大的作用。 這座充滿神秘色彩的“金塔”到底建于何時?當時,為什么要建造這樣一座佛塔呢?在它飽經(jīng)滄桑的年代里經(jīng)歷了怎樣的磨難,又有多少傳奇的故事?當我們找到院內(nèi)一整理院落的僧人,他給我們解開了一段神秘而傳奇的故事。<br>金塔建于何時這個問題目前尚無定論!據(jù)《重修塔院寺序》記載:“如我金塔寺之有塔,不知建于何代,然塔以筋砌始名曰‘筋塔’。明萬歷二十年設堡,其地立官分土,因名其堡曰‘金塔寺堡’,是堡因塔而名也?!闭f明在明萬歷二十年時“金塔”已存在。據(jù)此可證明,“金塔”的始建年代,最遲也在明代。<br> 據(jù)金塔縣博物館工作人員考證佛教在河西走廊大規(guī)模傳播是東晉十六國時期,金塔地方屬北涼國管轄,北涼沮渠蒙遜重視佛教,第一次將佛教文化引入政權(quán)。并大肆建筑寺廟佛塔,河西地區(qū)寺廟遍布,佛塔林立。 “金塔”很有可能就創(chuàng)建于這一時期。<br> 由于戰(zhàn)亂,加之年久失修,到了明末清初的時候,金塔已破敗不堪,上部已倒塌,但是它的塔基還存在?,F(xiàn)在金塔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元),于康熙42年(公元1703年)修建完成了塔院寺。從雍正至光緒年間,寺廟弟子和地方善士又多次進行了擴建維修,規(guī)模不斷擴大,有大殿、中殿、前殿各三楹,廊房、山門、樂臺等建筑物齊全,寺內(nèi)殿宇層疊,松柏參天,暮鼓晨鐘,香火日盛,吸引著各方信徒,成為當時河西地區(qū)著名的佛事活動盛地。<br> 塔院寺的修建,還有個神奇的傳說,相傳寺院坍塌損毀,邊塞上戰(zhàn)亂不斷,十年九旱,導致民不聊生。每當夜深人靜時,人們時常聽到擊鼓撞鐘、僧侶誦經(jīng)的聲音??滴跞拍辏瑢O一貴將軍駐守此地,一次他在夢中聽見擊鼓誦經(jīng)的聲音,將軍突然驚醒,但是這種聲音依舊在耳旁回響不停,于是孫將軍決心復修這座寺院,他便派人到西域?qū)W習建筑技術(shù),鑄造銅佛、塔頂。用了三年時間,一座“金塔”拔地而起,參天聳立于大坡梁之下,塔底的周長有7丈,高5丈,塔頂高5尺,周長1丈2尺。 這是一座實心土塔,據(jù)說里面是胡基(土坯)徹筑,這就是我想起了天倉五分墩。五分墩烽火臺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為整體墩臺為實心,臺體由兩部分組成,臺體底部近3米為黃土夯筑,夯層厚0.13 ~ 0.18 米。 上部約8米土坯砌筑, 土坯規(guī)格 36×22×9 厘米。砌筑的方式為園木豎立定位,平鋪拉筋作骨架,土坯平鋪一層豎立一層中間還有一排排的芨芨草。外墻用泥漿涂抺。這種建筑方法是當?shù)厝藱?quán)衡利弊,依據(jù)當?shù)赜昶?,天氣干旱的特點,打破常規(guī),因地制宜的結(jié)果,現(xiàn)在歷經(jīng)幾百年還堅挺著,這座古塔若是胡基所徹,建筑方式應該和天倉五分墩一樣,采用具有本地特色的經(jīng)濟實用的方法,只是外表施以泥巴白灰,成就了一座聳立數(shù)百年的大杰作。 建筑金塔時在金塔民間有“一人一帽子土”、“一只羊馱一塊土坯”的傳聞。這是怎么回事呢?這是因為在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古代金塔縣,要建這么雄偉壯觀的古塔,決非易事。相傳建塔時,沒有腳手架,就采用一種堆土的辦法。就是在四周堆上泥土變成可供建塔者上下的坡道,堆一層土,建一層塔,因此,塔有多高,土堆就有多高。再用人背羊馱的辦法,把一塊塊土坯和泥巴運送上去。因此,塔建成后,又將四周土堆運走,使塔體從中脫穎而出,也可稱建筑史上的奇跡。1987年維修“金塔”時,發(fā)現(xiàn)了歷次維修的4層灰層,最里面的塔身土層經(jīng)省博物館專家實地查看,為明代建筑,并從金頂內(nèi)發(fā)現(xiàn)了4次維修的記錄牌。 這座飽經(jīng)滄桑的古塔經(jīng)歷了百年風雨的侵蝕、多次地震、暴雨、雷電和荒亂的破壞,仍舊高聳藍天巍然屹立,卻沒有躲過人為的劫掠。第一個事件是民國五年,英國博士哈佛將塔頂?shù)慕鸱鸨I走,歷經(jīng)波折最終被追回。金塔縣史志辦對事件的原委是這樣介紹的。<br> 蘭登?華爾納是近代美國著名的探險家、考古學者,也是一個臭名昭著的敦煌文物盜竊犯。1924年1月,華爾納到敦煌莫高窟之后,用特制的涂有黏著劑的膠布片敷于壁畫表層,剝離莫高窟第335、321、329、323、320等窟的唐代精品壁畫26塊。他在揭取壁畫時采取的這種方式極其簡單、原始、拙劣而粗暴,導致壁畫受到摧殘,今天走進一些洞窟仍感觸目驚心。<br> 1916年,蘭登?華爾納來到金塔縣,盯上了塔院寺的塔上古佛,并成功盜取。在他返回之際,聞知此事的金塔民眾便把即將離任的縣長截留,并給蘭州的甘肅省督軍打電報,通報縣長縱容華爾納一行偷盜銅佛像之事,請求下令堵截華爾納一行人,追回文物。省長批示專署;“稟悉該地方古佛安危攸關(guān),理應歸還”。華爾納隨即被堵截在肅州,甘肅省長及時指令肅州鎮(zhèn)守使追回銅佛像,仍放原處。華爾納在被扣肅州期間,給妻子的信中毫無廉恥、輕描淡寫地寫道:引起所有這些爭吵的小銅像不過4英寸高,是這類小像中最差的一種了。我之所以對它感興趣,那是因為它是我曾經(jīng)見過的第一件也是唯一一件放在古玩店之外的小像,它站立的那個廟又位于去喀拉浩特道路上的一個古遺址上。 第二個事件是民國21年,在一個極其平靜而又暗伏殺機的夜晚,竊而復歸的金佛,又被賊人盜去。次日凌晨,住廟的道人拜過佛,到后面的觀音殿,看到塔上搭著兩架梯子,才發(fā)現(xiàn)塔中的金佛被盜。據(jù)說,被馬家軍閥偷去了,沒人敢追查,從此就杳無音迅了。當時的縣長在塔上刻寫一則無奈的詩,也算是對縣民的一種交待:“金塔現(xiàn)在無有金,故因賊人盜它身,奉勸鄉(xiāng)人莫后悔,金塔遍地都是金”。 第三個事件是1946年秋天,四個頭戴青天白日帽的軍人,持槍搶走銅頂。塵世滄桑,無常迅速,金塔寺院前后經(jīng)過歷代兵燹和天災的磨難,至文革浩劫,使千年古寺周垣盡圯、塔身傾斜,閣殿蕩然,金塔寺院曾經(jīng)有過的興盛與輝煌已經(jīng)成為了一段凝重而厚實的歷史。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金塔縣人民代表大會做出維修古塔的議案,縣人民政府撥??顚潘M行加固維修,立碑保護,并搬遷修復文昌閣廟宇一座。使這座古金塔,仍以浩然之正氣、蓬勃之朝氣、昂然之銳氣、錚錚之骨氣,傲立于大漠之中。如今,絡繹不絕的香客游人,慕名而來,游歷山川攬勝,仰望古塔凌空,總能生發(fā)出良多感慨。 2022年6月22日<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