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上周末,表妹說回農(nóng)村娘家去殺口豬,叫我一起去吃殺豬菜?,F(xiàn)在的人真的是瀟灑“任性”不年不節(jié)的想吃豬肉了就殺口豬。我們小時候家里也養(yǎng)豬,可那時春天抓回個豬崽要喂到快過春節(jié)才宰殺。記的當時還有個童謠:“小孩小孩你別哭過了臘八就宰豬;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過年”。殺豬那天就像盛大的節(jié)日一樣興奮。不顧天氣寒冷早早地跑到院子里,等待屠夫的到來。這次表妹說去吃“殺豬菜”當然會欣然接受邀請了。</h3> <h3>中午眾多親朋圍坐在桌邊品嘗盛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珍饈美味人們都極盡享用麻痹了味覺神經(jīng),吃什么都覺得沒有了記憶中的香味。久違了的殺豬菜卻依然有著它獨特的魅力。除了回味小時候的味感外。還有就是吃得齊全。豬身上的每個部位都能一次性吃到。名副其實的“全豬宴”。</h3> <h3>餐后稍事小憩,表妹的爺爺說老院子里畦了韭菜,要給來的人們割點帶回去嘗嘗鮮。</h3> <p class="ql-block">在爺爺?shù)囊龑聛淼搅怂业睦险?。這是一個占地2分左右的院落,大大門洞兩扇鐵門。門洞很寬可以進出大拖拉機。因為老人近年一直在兒子家新房子居住所以這老屋空閑許久了。院子里除了靠東墻邊留了一條窄窄的小路外種滿了農(nóng)作物。西半面種的是玉米。爺爺今年89歲了,雖然年事已高但是身體健康精神矍鑠。今天看到家里來客人也顯得格外精神倍增。院子里的農(nóng)作物也都是他老人家種植打理。老爺子告訴我這是黏玉米,可以撒“年糕”蒸“豆包”的。東半個院子種的大蔥。老爺子說這蔥特別好可以長到半人高。屋前還有幾個畦子,種著各種時令菜蔬。</p> <h3>老爺子割韭菜的空,我進了他的老屋參觀。走進屋撲面而來的老民居氣息立刻把我?guī)Щ亓巳昵暗臅r光。這是一棟四間正房,西面的三間是生活區(qū),東面一間是儲物間。進門這間那時叫外屋,功能就是廚房。東西兩個灶臺,鍋的直徑約有1米,這叫九印鍋。過去各家都是用這種大鍋,鍋臺小的家庭也要用七印鍋?,F(xiàn)在咱們在煤氣灶上邊用的鍋估計都在五印以下,那時候叫小鍋,是冬天在爐子上熱剩飯剩菜用的。爺爺老屋鍋上蓋的是鋁質鍋蓋。這種鍋蓋也是那時比較先進的產(chǎn)品,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后才出現(xiàn)。在這之前我記得是用高粱桿(叫秫秸)制成的蓋簾蓋鍋。記得我家用鋁鍋蓋之前還用過木制的鍋蓋,兩個半圓組成,每片鍋蓋上都有木制把手。在當時算是很先進的了。</h3> <h3>↑門邊掛的那種就是秫桔桿做的蓋簾。鍋上蓋的是鋁制鍋蓋。</h3> <h3>注意看鍋臺上面那個小窗戶,那個過去叫燈龕。是用煤油燈時代放燈的。一盞燈可以同時把里屋和外屋都照到光線。<br>后來有了電燈就把燈龕設計大了一些,鑲了玻璃,電燈泡(白熾燈)依然在那個位置??梢越o兩個屋照明。節(jié)約用電……</h3> <h3>↑這個是從里屋看燈龕的效果</h3> <h3>屋里的墻壁糊墻的是報紙和書本紙。那時候都是用帶字的紙糊墻和頂棚。還記得小時候去同學家玩兒,幾個人躺在炕上玩找報紙標題的游戲。每年快過年的時候家家就要糊屋子。新糊上的報紙也會讓人感覺很白。屋里會覺得非常亮堂。</h3> <h3>↑這就是糊在墻上的報紙,我看看日期是1998年的。</h3> ↑這是里屋,即臥室。 <h3>東屋的擺設,已經(jīng)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很時尚的了,有立柜。柜門玻璃上鑲著照片。那時候照片都是鑲在鏡框里掛在墻上。請各位仔細看墻上壁畫前面有一根白的東西,那是燈管。也就是熒光燈,在當時熒光燈管是比白熾燈先進很多的照明設備。用廢了的燈管舍不得丟掉掛在墻角做手巾桿。看這個位置且沒有接電線就是做手巾桿用的。</h3> <h3>↑西屋還是老擺設,土炕對面是三節(jié)柜。當時因為沒想寫這個東西,沒拍柜子的照片,上圖是我在西屋拍的手巾桿。那個橫著的竹竿叫手巾桿是搭毛巾用的。</h3> <h3>↑大東屋儲藏間里的各種用具都井井有條的掛在墻上。</h3> ↑這個是馬鈴鐺和馬鐙 <h3>↑還有個老28彎梁自行車??</h3> <h3>再看幾樣東西,你都認識嗎?</h3> <h3>↑掛在墻上的是“鍋叉”放在鍋里做支撐熥食物用的</h3> <h3>↑取暖火爐,那時候叫“洋爐子”買不起洋爐子的家,就用磚盤一個土爐子取暖。</h3> <h3>↑這個叫火罩,用來放在爐子上烤食物的。玉米餅亦或饅頭片。</h3> <h3>↑掛在門邊的這兩個東西,不說了估計沒幾個人認識。猜猜看,看誰能說對。</h3> <h3>回來的路上車行駛在新修的寬闊平坦的公路上,現(xiàn)代化的場景又把我從那么多回憶中拉回到現(xiàn)實當中。回憶總是美好的!那些回不去的過往是人生長河中的一串串漣漪。只有在回憶中才能感覺到那份親切和甜蜜且彌足珍貴。在老院子里時我和老人家說:“爺爺這些東西好好留著吧,這里可以辦個民俗博物館供后人參觀。”我不認為自己是因年紀大了才懷舊。只是覺得:應該讓人們還能記得祖輩的曾經(jīng)與過往,留下人們生存的痕跡。</h3> <p class="ql-block">我看著路邊極速略過,被甩得越來越遠的農(nóng)田。農(nóng)作物郁郁蔥蔥。突然意識到:社會飛速發(fā)展,人類不斷進步。但是這片養(yǎng)育了一輩又一輩的土地還依然在那里。不管人類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生存繁衍是生物的本能。人類所做出的一切努力,只不過是盡量讓自己活得更舒適一些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