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祖 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農(nóng)歷正月二十九日(洛陽大石橋會)這天是祖母的誕辰。祖母于1993年夏季病逝,享壽七十九歲。算來祖母離開我們已經(jīng)二十八個年頭,今天也是祖母108歲誕辰。拙筆寫了不少詩文,人物故事。游記,寫過祖父、父親、岳母,祖母誕辰想寫一文以示紀(jì)念,但一時間不知道從何處下筆,祖母的音容笑貌常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兒時對祖母的記憶仍在,仿佛她依然健在.......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祖母娘門姓莫是孟津送莊鎮(zhèn)營莊村人。祖母叫莫西榮,出生于名門。祖母16歲結(jié)婚嫁到我們家,當(dāng)時祖父不滿12周歲。祖母大祖父4歲。祖母和祖父一生生育母親和二叔兩個兒子。祖父17歲就有了我的父親。 記憶中的祖母雖然沒有讀過多少書不認(rèn)識多少字,但不失大家閨秀的風(fēng)范。祖母身材不高,三寸金蓮那可是遠近有名。我們家也是村里比較富裕的門戶。全村唯一一家具有三層大房子人家。三間臨街大瓦房,進門是前院有數(shù)丈長,過廳門口兩邊栽植有石榴樹,往后走是過廳三間大瓦房,過廳后是中院,院里栽植有兩棵大棗樹,其中一顆有一丈多高一抱粗細,每年中秋棗樹上碩果累累,又大又紅又長又甜的大棗掛滿枝頭。中院往后大約有20米,有上房三間大瓦房,兩廂房對廈各有五間,上房左側(cè)有過道通往后院。后院有吃水井,井畔也栽植大棗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每逢家中貴客上門,家中上房正廳位置擺放有大八仙桌子,兩邊有大羅圈椅子,桌上放置有金燦燦黃銅水煙袋。祖父為客人敬煙、祖母敬茶??腿穗x開時候送客祖父在前,祖母差半步隨后相伴,送客至大門以里祖母會停下腳步,很禮貌說你慢走今后常來,祖父則送出大門之外。 祖父和二爺兩兄弟分家,祖父為長,自然分的家中上房和上房下左右各五間廂房。我父親和二叔分居兩廂房。父母生我和弟弟及兩個妹妹,二叔家生下一個妹妹兩個弟弟。我是長子長孫,從小受祖父母恩惠較多,三字經(jīng)、百家姓、孔融讓梨、王祥臥冰、等知識故事至今爛熟于心,也都是祖父母教會我 每到秋季院里院外五棵大棗樹卸棗,都有我上樹往下晃,樹上最大最紅的棗王也常被我伸手摘下,送進我的嘴里,引得樹下一群長輩哈哈大笑,引來弟弟妹妹們羨慕的目光。那時候弟弟妹妹們一定是恨自己沒長大,盼著自己快長大,不然早就和哥哥一樣爬上了棗樹。祖母則領(lǐng)著母親、嬸娘、弟弟妹妹一大家人在樹下?lián)煳一蝿訕渲Φ粝碌臐M地大棗。大家將各自籃子里撿到的大棗放進事先準(zhǔn)備好大篩子大簸籮里。幾棵樹能卸下幾百斤棗。開始分棗了,祖母拿來一桿大木桿秤,那木桿秤最大限度可稱70斤。再往后稱桿子上也沒有秤心,再往后秤砣也會掉下稱桿子。祖母只好一稱一稱的來分棗,老大家70斤,老二家70斤,我的70斤,老大家再分70斤,老二家再分70斤,我和你爺爺70斤。剩余不多時需稱總重后安三份再分開.....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祖母直到晚年病逝前,一直堅持穿衣服男不露膝女不露肉傳統(tǒng),祖母給祖父做的夏裝短褲,褲腿長度都在膝蓋之下,祖母自己穿的衣服也是大衣襟,五黃六月三伏天,沒有電扇無有空調(diào),祖母手拿芭蕉扇扇風(fēng)驅(qū)暑,也從沒解開過衣襟的盤扣。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生的記憶中,祖母賢德,厚道,從未與人發(fā)生過口角,對的子孫也是倍加呵護。孫子女冬天冷了,手腳凍得冰涼,祖母這時候會揭開扣子將孫子女雙腳放進自己褲兜。將孫子女身體和雙手揣進自己懷里取暖。有一次,生性淘氣的我不知道咋惹了祖母生氣,祖母仍笑呵呵說:我斗不下朝鐸不姓莫。這句話也成了我一生的記憶.......</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