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憶父親<br> 我的父親董會昌,1927年元月出生于今天的浙江省寧波市鎮(zhèn)海區(qū),是浙江董氏后人。中國明代有一位著名的書法家叫董其昌,是江浙董氏家族的老前輩。父親出生后,其祖父為他取名為董會昌(小名:阿昌)。父親是董家的長子,家中還有一個小兩歲的妺妹。<br>?? 清朝民國時期,浙江董氏家族主要從事海上船舶運輸。我的祖父董阿毛,晚清宣統(tǒng)年間公派到英國留學,主要是學習航海運輸和經商貿易。他從英國畢業(yè)回國后,曾在上海中英合資太古輪船公司工作。上世紀三十年代初,他受聘到太古輪船公司武漢輪船分公司擔任高級職員,由于祖父留學回國精通英語一直從事輪船公司行政管理工作。年幼的父親隨我的祖父工作調動,全家人遷居到今天的湖北省武漢市,居住在當年漢口華新里寧波人聚集地的街道上。<br>?? 1934年秋天,父親在武漢啟蒙上小學,就讀于漢口一所私立學校。父親上小學時,家中還有一個年幼沒有上學的妹妹。有一天,父親的小妹獨自一人跑到街頭觀看炸油條的小攤,突然油鍋里燙滾的食油潑在了小妹的身上。小妹被送進附近教會醫(yī)院,由于燙傷面積大,救治無效年紀小小的就離開了人世。祖母因小女兒意外死亡,心里十分難受,整天以淚洗面。民國時期,被稱為“黃金水道”的長江內河航運十分忙碌,祖父所在輪船公司工作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家中突然發(fā)生女兒意外死亡的大事,令祖父后悔莫及。<br>?? 1937年,日本侵華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武漢也開始陷入戰(zhàn)火之中,長江中下游內河航運經常遭受到日本飛機的轟炸。據(jù)父親講,當年他在漢口讀小學時,經常躲在校園里的大樹底下,觀看天上蘇聯(lián)支援中國的飛機與日機在空中作戰(zhàn)。戰(zhàn)亂年代,武漢街頭到處是南來北往逃難的人群。<br>?? 1938年初春,由于日本侵略者不斷入侵,武漢抗日會戰(zhàn)爆發(fā)。為躲避戰(zhàn)爭,年僅11歲的父親被迫放棄了學業(yè),跟隨我的祖父母從漢口乘船,沿長江逆流而上,逃難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宜都縣洋溪小鎮(zhèn)落腳避難,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洋溪是長江中上游南岸的一個彈丸小鎮(zhèn),一時間也成了舉國上下成千上萬逃避戰(zhàn)亂人群的避難所。<br>?? 當年,日本侵華戰(zhàn)火燃燒著整個中華大地,國破家亡,我的祖父攜家人逃難至異鄉(xiāng)將妻兒安頓好后,又一個人又冒著長江流域的戰(zhàn)爭炮火,乘太古輪船公司的客輪返回武漢,原計劃回浙江老家去接年邁的父母親。誰知一去而無返,杳無音信。也不知道返回去的輪船是否被日機轟炸,生死不名。<br>??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大江南北到處是流離失所的人群,不滿12歲的父親跟隨我的祖母逃難流落他鄉(xiāng),過著十分艱苦的生活。戰(zhàn)亂歲月度日如年,祖父留下來的金銀手飾和值錢的物件,成了祖母孤兒寡母典當換取生活費的唯一途經。兩年后,我的祖母徐氏在孤獨和思念親人中病逝。祖母徐氏是江蘇太倉人,她在病中給我的父親留下了遺言,生前也給遠在江蘇太倉家中的親人(父親的舅舅)寫過信,也希望我的父親長大后,等到抗日戰(zhàn)爭結束時回江浙尋找親人。祖母病逝時,父親只有13歲,無依無靠的孩子成了失去了父母的孤兒。好在,祖母去世前,將父親托孤給了一道逃難來的浙江同鄉(xiāng)王氏一家人照顧。從此,父親孤苦伶仃,少年時靠打短工混口飯吃,青壯年時期又靠扛長工過日子。<br> 1949年7月,人民解放軍打過了長江,江南宜都解放,苦大出身的父親也隨南下大軍參加了支前工作。不久,父親又返回洋溪,在鄉(xiāng)親們的介紹下,與母親結為終生伴侶。母親是孟氏后人,姓艾名剛靜,年齡比父親小3歲,是當?shù)赜忻摹袄C娘”。土改時,剛成家立業(yè)的父母親,在鄉(xiāng)下分得大地主的田地和屋房,當家做主過上了幸福生活。父母親也是當時的幸運兒,兩人從小讀過幾年私塾有文化,能看書、寫字、記帳。新中國建設初期,在土改工作隊的動員下,父母雙雙響應黨和國家的需要離開小山村參加新中國建設,分別走上了各自喜愛的工作崗位。地處宜都縣松木坪鎮(zhèn)的松宜礦務局,曾經是我的父母親當年參加工作的地方,也是我出生的搖籃,那里留下了父母年輕時奮斗的足跡。<br>?? 我的父親是新中國建設初期的幸運兒,他參加工作后,人生出現(xiàn)重大轉折,進步很快,不僅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而且還當上了松宜礦務局的一名企業(yè)行管干部。1956年7月,父親被松宜礦務局推薦到北京煤炭干部學校學習深造。這也是新中國建設時期,父親作為國家培養(yǎng)干部的年輕人首次來到北京,在北京學習期間,父親非常珍惜難得的學習機會,刻苦用功,結交了同學,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提高了素養(yǎng),改寫了人生。學習期間,父親還專門來到首都天安門拍了有生以來第一張見證新中國幸福的留影像,以此紀念。學習結業(yè)后,父親回到松宜礦務局擔任了供應股股長。父親分管的物資供應工作也是當年松宜礦務局責任性最強的一個部門,特別是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生活物質匱乏,父親對我們一家人所穿戴的衣服布料都不能與公家進購的布料顏色相同,而且做到了公私分明。<br>?? 父親與母親養(yǎng)育了我們兄弟姊妹4人,我們都相繼出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也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出生的第一代人,母親給我們取名為"明玉青松"。當年父母親為了更好地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將排行老大的哥哥董玉明和排行老二的姐姐董玉寄讀在學校,我和弟弟董玉松被寄養(yǎng)在遠離礦區(qū)的外祖父母家中。每逢節(jié)假日,父母親才會抽出時間去探望我們。有點文化基礎的父母親,對我們兄弟姊妹衣食住行、學習生活要求也十分嚴格。在父母親的教育下,好學上進,成了我們兄弟姊妹努力前進的方向。<br>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根據(jù)國家建設的工作需要,組織上征求我的父親意見,起初是安排我的父親調往河南省平頂山礦務局任職。父親和母親商量后,向組織上坦誠表明態(tài)度,河南離宜都距離太遠,北方與南方生活差異很大,擔心兒女年幼生活不習慣,還有岳父母年紀大身體欠佳無人照顧,因此父親主動放棄了調往河南升遷的機會。1965年,組織上又根據(jù)工作需要將我父母親調到了湖北省第十四車隊工作。當年,湖北省第十四車隊所在地設在湘卾交界的松滋縣劉家場鎮(zhèn)?!拔母铩逼陂g,湖北省第十四車隊更名為荊州地區(qū)汽車運輸公司松滋五車隊。父親長期從事著行管工作,一直工作到1987年退休。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父親不幸病故,享年64歲。父親生前遺憾的是,全國解放后,曾多次寫信回江浙老家尋找親人都石沉大海,由于長年忙碌工作,堅守崗位,一直沒能安排時間回浙江老家尋找親人。<br>?? 我的父親雖說孤苦一人,遠離故土,漂泊他鄉(xiāng),清貧一生,但給我們兒女留下的財富卻十分寶貴,那就是要求我們不管工作在何處,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由于父親的諄諄教誨,“老三屆”畢業(yè)的大哥董玉明,1973年在工作崗位考入河南焦作礦業(yè)學院學習礦山測量專業(yè),畢業(yè)后當上了一名測量工程師。1980年,又考入河南焦作礦業(yè)學院外語進修班。我也受董氏家族教育的影響,勤奮好學,逐漸成長為新聞戰(zhàn)線上的一名高級記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14年5月16日,應邀到北京參加全國自強模范表彰大會,受到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和握手。<br>?? 一晃父親駕鶴西去,離開我們兒孫雖說已有30多年了,但他老人家慈祥的英容笑貌卻永遠停留在我們腦海里,揮之不去。 (董玉清)</h3> <h3>作者簡介:董玉清,生于1957年5月,祖籍浙江鎮(zhèn)海,出生于湖北宜都,生長于松滋,現(xiàn)在定居于荊門。荊門日報社高級記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99年加入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1996年加入中國新聞攝影學會。1998年主編出版《中國珍稀野生動物攝影作品集》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2011年出版攝影專集《中國鳥類》榮獲湖北省"屈原文藝獎”。其個人曾先后獲得全國自強模范、中華環(huán)境獎、地球獎、湖北省環(huán)境保護政府獎等榮譽稱號。2014年5月16日,應邀到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全國自強模范“表彰會時,受到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親切接見握手?,F(xiàn)為荊門市愛鳥文化研究會會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