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69年4月15日,我——一名即將從中專畢業(yè)的學生,本可選擇安穩(wěn)地等待畢業(yè)分配,踏入工廠成為一名工人。然而,我卻毅然放棄了這條平坦的道路,選擇陪伴父母下鄉(xiāng),成為一名農民。這一決定,不僅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也讓我深刻體會到家庭責任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刊載了一篇名為《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里吃閑飯》的文章。這篇文章如同一聲激昂的號角,吹響了下鄉(xiāng)動員的序幕,開啟了那個特殊時代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我的父母,在那個風起云涌的年代,成為了下鄉(xiāng)大軍中的一員。他們帶著對未來的不確定和對生活的希望,踏上了這條未知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下鄉(xiāng)歲月:難忘的回憶與深沉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上那篇《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里吃閑飯》的文章,猶如一聲嘹亮的號角,宣告了下鄉(xiāng)運動的開始。那時,我的父親因身處“剝削階級階層”,在一次次政治運動的沖擊下,內心充滿了“原罪”感。他堅信,唯有下鄉(xiāng)“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才能找到生存的出路。</p>
<p class="ql-block">1969年初,旅大市政府門前的斯大林廣場熱鬧非凡,彩旗飄揚,人聲鼎沸。“到農村去,不在城里吃閑飯!”的口號聲與喧天的鑼鼓聲交織在一起,打破了城市的寧靜。那是大批人員下鄉(xiāng)的誓師大會,父親所在的膠車社,部分車、馬和人員也被卷入其中。</p>
<p class="ql-block">1969年4月15日,風沙漫天。我陪著父母,還有四哥家的兩個男孩子,一同踏上了下鄉(xiāng)的旅程。老姨放心不下母親,也陪著我們一同前往。我們坐在一列貨車廂與客車廂混編的綠皮火車上,不知目的地在何方。晚上到達田家火車站時,火車停了下來,我們在硬座上坐了一整夜。對城市的眷戀與不舍,讓我們并不急于到達終點,母親和老姨在一旁絮絮叨叨聊了一夜。天快亮時,火車再次啟動,極不情愿地將我們帶到了瓦房店鎮(zhèn)的老虎屯火車站。</p>
<p class="ql-block">公社安排的生產隊長早已等候在那里,他們用汽車把我們連人帶貨拉到了小隊,臨時安置在一位“四類分子”家中。他家有三間土頂小平房,我們各住一間半,半間用作公用廚房。我們搬來的東西很多,大多是些破舊的物件和燒材,足足裝滿了四大卡車解放牌大卡車。</p>
<p class="ql-block">父親發(fā)揮起他的本事,在他的指揮下,我和他用從大連老家拆棚廈的材料,在院子里搭起了一個20平米左右的棚子,將家具、衣物和行李暫時安置其中。那時候真是應了“破家值萬貫”這句話。</p>
<p class="ql-block">幾天后,我們正式開始了農民的勞作。每天早上到生產小隊部門前報到,生產隊長會根據(jù)情況分配任務,年齡大的去大田(旱田),年輕人則去水稻田。父親在大田干農活,雖然他以前也出過力、干過重活,但在新的環(huán)境里,動作顯得生疏、緩慢,干起活來力不從心,吃了不少苦頭?;氐郊遥湍赣H嘮嗑時,表面上依舊溫和,不急不躁,但內心卻滿是自責。他覺得自己吃苦沒什么,不該連累老婆孩子。如今回想起來,他當時承受的,不僅是繁重農活的勞累,更有來自社會和家庭的巨大壓力,他總覺得自己“耽誤了”我的前途。</p>
<p class="ql-block">為了照顧和陪伴父母,我放棄了進工廠當工人的機會,這不僅影響了我的職業(yè)發(fā)展,也嚴重影響了我和女友的關系。她是一名大夫,分配到朝陽醫(yī)院,而我成了瓦房店鄉(xiāng)下的農民,身份差距巨大,又相隔千里。那時父母年邁,我整日在田間忙碌,迫切需要有人照顧家庭。我曾有過娶村姑當老婆、過平凡農家生活的念頭,但真正面對時,才明白初戀的感情難以割舍。最終,我們克服了重重困難,有情人終成眷屬。</p>
<p class="ql-block">母親在家給我們做飯也十分艱難,她體力不支,常常無米下鍋、無柴生火,只能燒稻草。燒稻草時濃煙滾滾,火苗卻很小,母親費力地拉著風匣,“呱嗒、呱嗒”聲響個不停,累得手酸臂疼。這個風匣我至今還保留著,它承載著那段特殊歲月里廚房生活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隨著年齡的增長,如今過上了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我越發(fā)懷念父母。有時我會想,要是他們能活到現(xiàn)在,看到祖國的發(fā)展、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該有多好。在鄉(xiāng)下的那段日子,他們受苦了,不僅身體勞累,心靈也飽受創(chuàng)傷。那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雖歷經(jīng)苦難,但我們無怨無悔,因為如今我們已進入全新的時代,早已告別溫飽困擾。</p>
<p class="ql-block">父母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勤儉持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讓我們受益終身。每當遇到困難,想起他們的經(jīng)歷,便覺得再苦再累也能堅持。“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如果有來生,我們還想做他們的兒女,一定會加倍孝敬他們。</p> <p class="ql-block">有一種愛,不善言語,卻頂天立地;有一份情,無聲無息,卻擋風遮雨。歲月情深,花落花開,皆是風景。漫漫人生,走過歲月,不負初心!愿全天下的父親,健康永相伴,幸福長相依,父親節(jié)快樂!????</p> <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19日</p>
<p class="ql-block">父親節(ji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