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正覺寺街歷史久遠,從濟南漢代筑城,老街就已存在,算來有兩千年歷史。</p><p class="ql-block">漢代古城在趵突泉東北,據(jù)傳曹操任濟南相時,他的大營就在城南正覺寺街一帶。</p><p class="ql-block">濟南先民依濼水而居,趵突泉為濼水之源,過去從趵突泉路到朝山街一段叫正覺寺街,因老街中段路北有正覺寺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明代濟南改土城為磚石墻,并挖護城河。正覺寺街在城南關,位于交通要沖,四通八達。</p><p class="ql-block">自街東頭十字路口,向北經(jīng)南門大街進城,往南經(jīng)朝山街,去歷山及南部山區(qū)。</p><p class="ql-block">沿街東去火神廟、下洼子、岳廟前街,西至山水溝橋,過趵突泉前街、西青龍街,出永綏門到商埠新區(qū)。</p> <p class="ql-block">從街中段,經(jīng)新橋街可到護城河畔,有數(shù)條小胡同,與后營坊街相通。</p><p class="ql-block">在那"人挑肩抬,騎馬坐轎"年代,正覺寺街是城區(qū)主要的寬闊大道,康熙帝三游趵突泉時,起鑾駕、乘馬來回走的都是這條街。</p> 清末民初,正覺寺街是條碎石路,修路用青石塊作地瓜石打底,大石碴放中間,碎石碴鋪上邊,用大車碾壓實即成,它比一般的青石板路要好。<br>青石板路的青石質(zhì)軟,不耐磨損,夏季曬熱,驟遇暴雨,易于炸裂,故而不能耐久,老城區(qū)內(nèi)街道坑坑洼洼,沒有一條久遠平整的道路。<br> <p class="ql-block">老舍先生曾描述過濟南的路:“塊塊石頭帶著慷慨不平的氣味,且蠻有幽默。假如第一次屈了你的腳尖,哼,剛一邁步,第二塊便會咬住你的腳后跟。左腳不幸被石洼囚住,留神吧,后腳會緊跟著滑溜出多遠,早有一塊中間隆起、棱角膩滑的等你呢。”</p> <p class="ql-block">濟南開辟商埠后,有了蒸汽壓路機,主要通道修了碎石路面,當時正覺寺街路面坑坑洼洼,晴天一地土,下雨滿街泥,政府就用泰山界首的花崗石鋪街道。</p><p class="ql-block">不僅有正覺寺街,向西經(jīng)趵突泉前街、西青龍街,一直鋪到桿石橋,形成了一條兩公里長的花崗石大道。</p> <p class="ql-block">濟南是山東宗教活動的主要地區(qū)之一,有"五里一庵,十里一寺,有街就有廟,有廟就有香火"之說,正覺寺街上曾有五座寺廟。</p><p class="ql-block">佛教傳入濟南約有一千八百多年歷史,魏晉南北朝以來,佛教在濟南盛行,并出現(xiàn)石窟、摩崖造像。</p><p class="ql-block">隋唐時期興建的寺廟多達數(shù)十座,較為著名的古剎寺院就有興國禪寺、開元寺、正覺寺等。</p> <p class="ql-block">正覺寺為唐初興建的佛教寺院,位于老街中部,坐北朝南,明崇禎《歷乘》載:"正覺寺,南門外,成化十三年重修,崇禎四年大火而正殿獨存。" </p><p class="ql-block">據(jù)《濟南市志》亦載:"正覺寺,位于正覺寺街。唐代修建,明崇禎四年遭大火,清嘉慶三年重修。"</p><p class="ql-block">正覺寺規(guī)模宏大,寺內(nèi)主祀釋迦牟尼,文殊、普賢相伴左右,正中大門嵌有正覺寺石匾,從月墻、琉璃瓦、三拱大門,巍峨壯觀的后殿,前有唐槐,后有漢柏,可見正覺寺當年的氣派和輝煌。</p> 華林寺在正覺寺路北,唐天寶年間建,明成化年間維修。明崇禎四年遭火災,僅存正殿,清康熙、嘉慶年間曾予維修。寺廟為三開間,門前有五級高大石階,石拱門上有"華林寺"大字匾額。<br>寺內(nèi)主殿的羅漢堂內(nèi),供奉著五百羅漢,它是由十八羅漢繁衍而成,羅漢人多勢眾,熱鬧非凡。華林寺規(guī)模較小,遠不及正覺寺的殿宇宏大。<br> <p class="ql-block">道家三元宮在正覺寺西面,明天啟年間建,圓拱形大門,正殿丹柱鼓基,木刻精美,色彩淡雅,古樸渾厚,登石階而入殿內(nèi),墻上有壁畫,供有泥塑神像。</p><p class="ql-block">三元宮內(nèi)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這"三元大帝",正月十五日天官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為下元,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過去逢年過節(jié),這里香火盛旺。</p> 在正覺寺街西頭路南還有一清真寺,據(jù)說,明代南關山水溝西側(cè)清真寺,因山洪沖毀,便移建于正覺寺街上,俗叫南關清真寺。<br>正覺寺街中部路北,還有一處規(guī)模不大的關帝廟,一條街上能有佛教、道教及伊斯蘭教的五座寺廟,說明正覺寺街的歷史久遠,民間信仰廣泛,因人而擇,相互尊重。<br> 濟南作為齊魯首府,文化發(fā)達,教育源遠流長,至清末開始興辦新式學堂,正覺寺街是學校主要集中的街區(qū)。正覺寺對面,民國時期曾是省女子師范、省女子中學的校址之地。<br>解放后,省女師遷出,女中與濟南市立第一中學合并,改稱濟南第二中學至今,一大批知名人士曾由此走向社會,如北京大學著名教授曹宗異、杜志蘭,國際著名藝術大師韓美林,著名藝術家王玉梅,國際著名影星鞏俐等。<br> 由于正覺寺街所處地理位置,加之街西的山水溝大集和街南三和街的藥市會等,使老街成為一條商、居混合型街道,商業(yè)店鋪林立,街上民宅大多門樓寬大,石階高筑,兩邊有上馬石的大戶宅院。<br>清末民初,濟南手工作坊有木器、籠屜、風箱梳篦、杉篙、竹竿等多集中在正覺寺街的西頭,街東頭多是食品、釀造、雜貨、粉坊、油坊,而文具、書店、小吃、醫(yī)院則多在街中部的學校附近。<br> <p class="ql-block">正覺寺街上比較有名氣的食品店是南豐合醬園,生產(chǎn)的黃豆醬油、小磨香油,選料精細,做工講究,"醬油香泡饃"既好吃,又便宜。</p><p class="ql-block">在正覺寺街上,還有一家專賣黃面黏糕的鋪子,黏糕色黃味香,顧客或坐在棚內(nèi)吃,或用北園荷葉包上帶走,圖得是吃個新鮮。</p><p class="ql-block">還有那集中在學校門口小攤,有拔涼解渴的"凍凍"、纏糖稀、老牛筋、面疙瘩、咯嘣豆等,都是濟南的風味土產(chǎn)。</p> <p class="ql-block">在老街上還有三棵老槐樹,一棵在正覺寺的廟門口,一棵在勾家胡同的斜對面路北,另一棵在三和街東邊路南邊上。</p><p class="ql-block">相傳三棵古槐均為唐槐,棵棵老樹虬枝蟠曲,蒼古蔥郁,尤其是那一年一度槐花盛開的時節(jié),更是香飄心溢,令人心胸曠達。為街道增添萬千光彩。</p> <p class="ql-block">正覺寺街如今已成為濼源大街的一部分,街北是市中心的泉城廣場,街南只剩下濟南第二中學等很少舊建筑。</p><p class="ql-block">夜晚的泉城廣場,風光璀璨,流光溢彩!濟南是一座魅力之城,也是一座活力之城。</p><p class="ql-block">每當游歷其中,不僅感受“城樓高倚半天風”的豪邁,還能享受“城外青山城里湖”的盛景,讓人無限遐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