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div><br></div><div><font color="#9b9b9b"><b>故事講述:</b>原昆明軍區(qū)政治部文化部部長<u>毛烽</u>,在戰(zhàn)前宣傳動員、戰(zhàn)中革命英雄主義愛國教育、戰(zhàn)后采集素材、慰問演出時講話選段。</font></div><div><font color="#9b9b9b"><br><b>圖片來源:</b>長春電影制片廠《英雄兒女》劇組,編劇<u>毛鋒</u>、導演<u>武兆堤</u></font></div><div><font color="#9b9b9b"><br><b>記錄整理:</b>原軍區(qū)政治部國防話劇團舞美隊員、軍區(qū)政治部“慰問七大軍區(qū)赴滇輪戰(zhàn)作戰(zhàn)部隊”前線文化服務(wù)隊隊員<u>鄭重</u></font></div><div><font color="#9b9b9b"><br><b>原文出處:</b>中共中央組織部老干部局慶祝建黨90周年征文活動二等獎作品《軍旗下的山茶花——圖說俺云南戰(zhàn)友》下冊388、389頁《老英雄毛鋒與電影〈英雄兒女〉》。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紀念畫冊《國家主權(quán)——國門衛(wèi)士圖說國防》上403頁《女英雄解秀梅(王芳原型)》、下730頁《老英雄毛鋒與電影〈英雄兒女〉》,<u>鄭重</u>總編</font><br></div><div><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h5> <div><br></div><div> 原昆明軍區(qū)政治部文化部部長<u>毛烽</u>,是著名電影《英雄兒女》編劇,這部優(yōu)秀電量故事片是1964年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完成的,自《英雄兒女》問世以來,久演不衰,它伴隨著“風煙滾滾唱英雄”和“向我開炮”的震撼聲,教育鼓舞影響了幾代中國人。影片問世兩年后,遇上一個段特殊年代,電影片頭“不突出個人”,去掉了編劇、導演、演員的名字,故而知道英雄故事與會唱《英雄贊歌》的多,知道編劇創(chuàng)作情況的相對少。<br></div><div><br></div> <u>鄭重</u>曾是昆明軍區(qū)11軍31師炮兵團新聞干事、團報道組長,1979年參加自衛(wèi)還擊保衛(wèi)邊疆作戰(zhàn)(1979、2、17---3、16),勝利完成作戰(zhàn)預定任務(wù)凱旋回國后,軍區(qū)領(lǐng)導將他從一線作戰(zhàn)部隊調(diào)到昆明軍區(qū)政治部國防話劇團舞美隊工作。<div><br></div><div> 第一次下到14軍慰問作戰(zhàn)部隊演出,是<u>毛烽</u>部長帶隊,他在演出前的講話中,用的是幽默可愛的河南方言,給參戰(zhàn)部隊留下了深刻印象:“兄弟爺們兒:她們要是演的不中,恁(nin, “您”)千萬別客氣,把倒掌給鼓得響響的,鼓勵鼓勵,中不?”,“中!中!”一下子把戰(zhàn)士們與部長的距離拉近了,全場嚴肅拘謹氣氛讓他的開場白挑活了,沒演出就開始了熱烈互動。<br></div><div><br></div><div> 當<u>鄭重</u>得知國防話劇團的上級直屬領(lǐng)導<u>毛鋒</u>部長,是電影《英雄兒女》的編劇后,非常驚喜,一個新聞干事、團報道組長的本能職責和敏感觸角,突遇這樣一個難得的好素材,好題材,決不丟棄。懷著對故事中英雄們崇敬的心理,懷著對老首長講不完的紅色記憶的敬仰,開始向這位可愛的、沒有架子的長者領(lǐng)導學習、記錄、采訪。<br></div><div><br></div> <h1><b><font color="#ff8a00">軍旅作家<u>毛烽 </u><br>延安魯藝畢業(yè)</font></b></h1><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1923年12月出生河南武陟(zhi)人。中共黨員。1937年畢業(yè)于武陟縣廣濟小學。1938年參加八路軍,同年入黨,畢業(yè)于延安魯迅文藝學院,歷任敵后抗日根據(jù)地戰(zhàn)士、通訊員、偵察員,八路軍野戰(zhàn)政治部實驗話劇團團員、戲劇組組長,抗日軍政大學文工團團員、副團長,東北十縱隊宣傳隊長、指導員,第四野戰(zhàn)軍四十七軍干事、民運隊長、協(xié)理員、秘書科長。<div><br> 新中國成立后,任志愿軍第四十七軍秘書科科長,總政治部編輯組長、秘書、文藝處長,云南思茅軍分區(qū)副政委、昆明軍分區(qū)副政委、昆明軍區(qū)政治部文化部部長,云南省文聯(lián)副主席、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div><div><br> 1940年開始發(fā)表作品。戰(zhàn)爭年代,曾編寫《為誰打天下》、《殺敵立功》等劇目,解放后曾創(chuàng)作《黑山阻擊戰(zhàn)》、《英雄兒女》等劇本。著有小說《一支人參》,歌劇劇本《為誰打天下》、《毛不登》,電影文學劇本《黑山阻擊戰(zhàn)》、《英雄兒女》等?!逗谏阶钃魬?zhàn)》、《英雄兒女》均已拍攝發(fā)行,并列為百部愛國主義教育影片?!队⑿蹆号帆@第四次文代會優(yōu)秀作品表彰獎。 </div><div><br></div> <h1><font color="#ff8a00"><b>小說難改電影<br></b><b>導演畫龍點晴</b></font></h1><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 <div><br></div><div> <u>毛烽</u>回憶:20世紀50年代,為了宣傳志愿軍的英雄事跡,鼓舞全國人民獻身社會主義建設(shè)事業(yè),中宣部等部門決定拍一部志愿軍戰(zhàn)士英勇獻身精神的影片,當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將巴金創(chuàng)作的反映抗美援朝親情的短篇小說《團圓》(1961年8月《上海文學》)推薦給長春電影制片廠,并責成將它改編為電影。</div><div><br> 導演<u>武兆堤</u>(1920、11、18-1992、9、3),接受了這個任務(wù)。他看完了登在《人民文學》上的稿子《團圓》,感到確是一個好本子,但要將不到二萬多字的短篇小說改編成電影,卻決非易事。于是,<u>武兆堤</u>想起我這個抗大時期的老同學。當時,我在總政任副主任傅鐘將軍的秘書,<u>武兆堤</u>找到我說:"這改編的事就得找你了,你在朝鮮戰(zhàn)場生活戰(zhàn)斗了四年,有著跟小說里同樣的經(jīng)歷,小說《團圓》太簡單了,必須要有大量的素材來充實它。"<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 我推脫說:"沒有寫電影劇本的經(jīng)驗"。"還要啥經(jīng)驗?你在朝鮮戰(zhàn)場上,有那么多的經(jīng)歷和故事,如能融入劇本里,就是最好的經(jīng)驗!"<br></div><div><br></div><div> 見實在拗不過<u>武兆堤</u>,我就接受了這個工作,和<u>武兆堤</u>一起廢寢忘食、徹夜筆耕了20多天,終于將劇的雛形框架搭了起來。一番反復斟酌后,總感覺還不夠味,沒有把主題表達出來,特別是主人公的塑造,缺乏鮮明的個性。<br></div><div><br></div> <h1><font color="#ff8a00"><b>《志愿軍日記》原素材<br></b><b>多個原型呈眼前</b></font></h1><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div> <u>毛鋒</u>突然想起了在朝鮮戰(zhàn)場上保留過兩個厚厚的《志愿軍日記》記錄本。<br><br> 它可不是普通的記錄本,而是前線戰(zhàn)士親手記錄的真人真事,共有上千篇日記。我興奮地從箱子里翻了出來,細細地翻閱品讀,里面有:418團戰(zhàn)士騰桂橋,拉響爆破筒與20多個美國鬼子同歸于盡;422團連長<u>揚寶山</u>,抱起大石頭與美國兵同歸于盡;422團一位43歲的老連長,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握著兩棵手榴彈沖入敵群與敵人同歸于盡;415團在朔寧前線戰(zhàn)斗中,涌現(xiàn)了25位與敵人同歸于盡的英雄。<br><br> <u>毛鋒</u>說:“戰(zhàn)士們感人的犧牲事例很多:如為了部隊的前進,47軍某團的四名戰(zhàn)士先后用自己的身體堵敵人暗堡上的槍口而犧牲;為了作戰(zhàn)需要,志愿軍戰(zhàn)士先后有10多人用身體做“支點”,手舉炸藥包在炸碉堡、炸炮樓、炸橋梁中英勇獻身。但這些英雄壯舉都被別人和別的電影和文藝作品表現(xiàn)過了,不宜再重復?!?lt;br><br> <u>毛烽</u>回憶和查看的資料記載:喊“向我開炮”的有<u>趙先有</u>、<u>劉順武</u>、<u>于樹澤</u>、<u>王樹昌</u>、<u>蔣慶泉</u>5名,同歸于盡的有<u>楊根思</u>,<u>伍先華</u>、<u>孫占元</u>、<u>李文彥</u>、<u>王萬成</u>、<u>秦建彬</u>、<u>朱有光</u>…等44名,他們像“<u>王成</u>”一樣,不但在戰(zhàn)前、戰(zhàn)中說出或喊出那種堅強的豪言壯語,而且在戰(zhàn)斗到僅剩一兩個人時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與敵人同歸于盡,表現(xiàn)出了志愿軍戰(zhàn)士那種忘我的犧牲奉獻精神,因此,他們既是真正的“<u>王成</u>”原型,也是“<u>王成</u>式的戰(zhàn)斗英雄”。<br><br> 四年抗美援朝戰(zhàn)斗經(jīng)歷,使<u>毛烽</u>根據(jù)《團圓》編寫《英雄兒女》電影劇本得心應手,他說:“該電影的創(chuàng)作,沒有虛構(gòu)成分,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英勇、凄美、慘烈的犧牲事實,至親、至愛、至痛的感人事件多得‘撞人’,因此寫《英雄兒女》這個電影劇本和電影里的每一次戰(zhàn)斗、每一個人物、都有許許多多戰(zhàn)場上的真實原型做基礎(chǔ)的?!?lt;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div><br></div> <h1><font color="#ff8a00"><b>“向我開炮”<u>于樹澤</u><br></b><b><u>王成</u>原型第一人</b></font></h1><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 在塑造成<u>王成</u>形象中,<u>毛烽</u>閱讀了大量的《志愿軍戰(zhàn)報》,有一位志愿軍犧牲的戰(zhàn)斗英雄<u>于樹澤</u>,1951年秋天,47軍某部偵察班班長<u>于樹澤</u>,帶領(lǐng)偵察小分隊深入三八線以南的一個美軍高炮營陣地去偵察,途中遇敵,隨行的三名戰(zhàn)士全部犧牲,于樹澤通過報話機向部隊高喊:“敵人一個連正向我爬來,敵離我100米!80米!50米,快向我開炮!”指揮部問:“你的防炮基礎(chǔ)有多少?”<u>于樹澤</u>回答:“不要管我,敵人離我就10米了,快向我開炮、快向我開炮!”<div><br></div> <div><br></div><div> 在炮火的硝煙中,偵察班長<u>于樹澤</u>的喊聲永遠地消逝在山谷里。我軍的炮擊,在<u>于樹澤</u>的喊話指揮下,完成了切斷敵人退路的阻擊任務(wù)。<br></div><div><br></div> <h1><font color="#ff8a00"><b>“向我開炮”<u>王樹昌</u><br></b><b><u>王成</u>原型第二人</b></font></h1><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 <u>毛鋒</u>說:激戰(zhàn)中,<u>王樹昌</u>被派去參加281.1高地東山腿的爭奪戰(zhàn)。經(jīng)過一整夜的戰(zhàn)斗,整連官兵全部犧牲,陣地上只剩下他一個人,他不斷用沙啞的聲音呼喚炮火支援,從早晨到中午,有時來不及調(diào)炮,他就跳出去,用手榴彈阻擊敵人。戰(zhàn)斗到了12時,敵人從三面包抄上來,密密麻麻的向<u>王樹昌</u>逼近,他連續(xù)呼叫我軍炮火:“向我開炮! ”最后抱著一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div><br></div> <h1><font color="#ff8a00"><b>“向我開炮”蔣慶泉<br></b><b>王成原型第三人,活下來的英雄</b></font></h1><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div> 1953年4月18日,<u>蔣慶泉</u>所在的23軍67師201團5連接到命令:“攻占石峴洞北山,扼守陣地,組織炮火大量殺傷反擊之敵?!睉?zhàn)斗打響前,連長指定了若他犧牲后指揮的人選,一直從排長指定到了班長。經(jīng)過幾輪的爭奪,山頭終于被我軍成功占領(lǐng),但是,165人組成的加強連,只剩下十幾名戰(zhàn)士,連長陣亡、排長陣亡、班長陣亡。<br><br> 在陣地的暗堡中,幸存的戰(zhàn)士圍著擔任步話機員的<u>蔣慶泉</u>,以保護他順利向我炮兵指揮部通報“開炮”的位置。這時候,敵人越來越近了。<u>蔣慶泉</u>向指揮部與我通話的兩名話務(wù)戰(zhàn)士<u>谷德泰</u>和<u>陸洪坤</u>報告了這一情況,他們都很著急。<u>蔣慶泉</u>看著如潮水般逼近的敵人,拼盡全力,沖著步話機嘶吼:“別廢話!向我開炮!向我開炮!”<br><br> 快打周圍50公尺!打30公尺!打20公尺!",團長<u>孫斌</u>急切問他:"你在什么位置,有何危險?"他莊嚴急切地呼喊:"別顧我,向我開炮!為了勝利,向我開炮!向我開炮……"石峴洞北山陣地失守,<u>蔣慶泉</u>炸暈后不幸被俘,敵人把炸暈的<u>蔣慶泉</u>關(guān)進戰(zhàn)俘營,被俘的志愿軍受到非人待遇。<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div><br></div> <div><br></div> <div> 當<u>蔣慶泉</u>再次睜開雙眼的時候,他正躺在美軍卡車里——他沒死成,被運到了美國人的醫(yī)院,美國人給他兩條路,第一條:去日本進修,<u>蔣慶泉</u>說:“我去那兒干啥?日本人侵略中國,我去當漢奸?當間諜?”第二條路,去臺灣,他還不去,最后,被關(guān)入監(jiān)獄。<br><br> 在獄中,<u>蔣慶泉</u>與戰(zhàn)友們高唱《志愿軍戰(zhàn)歌》《團結(jié)就是力量》,任憑美軍怎樣拷打,決不投降,死也要堅決回國!集體的抗爭,寧死不投降,再次堅守住了監(jiān)獄陣地。<br><br> 石峴洞北山戰(zhàn)斗結(jié)束后,《戰(zhàn)地報》戰(zhàn)地記者<u>洪爐</u>在實地采訪時,聽說了<u>蔣慶泉</u>“向我開炮”的事跡,沒有找到<u>蔣慶泉</u>的他,第一時間采訪了當時與<u>蔣慶泉</u>直接通話的兩個戰(zhàn)士<u>谷德泰</u>和<u>陸洪坤</u>,很快寫成了反映<u>蔣慶泉</u>事跡的戰(zhàn)地通訊《頑強的聲音》,但后因<u>蔣慶泉</u>被俘,這篇通訊沒有批準發(fā)表。<br><br> 1953年7月27日,志愿軍和聯(lián)合國軍,在板門店簽署《朝鮮停戰(zhàn)協(xié)定》。隨后,雙方進行了交換戰(zhàn)俘的工作,<u>蔣慶泉</u>與戰(zhàn)友們回國,歷時三年的朝鮮戰(zhàn)爭終于結(jié)束了。<br><br> 抗美援朝勝利后,志愿軍歸國俘虜們被送到遼寧昌圖的歸來人員管理處審查甄別。在管理處的一年時間里,<u>蔣慶泉</u>與另外15名戰(zhàn)士分在同一個班。在他的印象中,每天的生活就是“認罪和檢討”,“不講功,只講過”。<br><br> 歸國被俘志愿軍戰(zhàn)士們?nèi)匀淮┲驹杠姺b,用著印有“抗美援朝”的陶瓷缸喝水,但卻不再被認為是軍人。負責教育審查歸俘的干部有這樣的論斷:“人民軍隊的字典里沒有被俘,被俘就等于變節(jié)?!?lt;br><br> <u>蔣慶泉</u>在接受美軍審問時,回答敵人“每人一挺小輕機槍”、“吃大米白面豬羊肉”。每個正常人都知道,這是為了對抗美軍的審訊。但是,我軍復查的最后結(jié)果認定:<u>蔣慶泉</u>被俘后暴露部隊的武器裝備。<br><br> 他所在的23軍67師政治部為他提供了足夠的支持,使他只受到黨內(nèi)警告處分,幸運地保留了黨籍和軍籍。<br><br> 從管理處出來后,<u>蔣慶泉</u>復員在遼寧老家“隱居”了半個多世紀,鄉(xiāng)親們只知道他當過兵,參加過抗美援朝戰(zhàn)爭。他以務(wù)農(nóng)為生,并和老家姑娘成親,育有兩男三女。<br><br> 在“文革”中,他受到黨內(nèi)警告處分的檔案,被造反派翻出后,他又一次受到了沖擊。運動的時候要斗爭他,說他是叛徒。公社屋里都是批他的大字報,墻上是,繩子上掛著也是。<br><br> 1981年12月的一天,民政局和組織部來了兩個同志,宣布取消他的黨內(nèi)處分。<br><br> 那一天,在朝鮮戰(zhàn)場上一滴眼淚都沒流過的<u>蔣慶泉</u>,大哭了一場。<br><br> 戰(zhàn)地記者<u>洪爐</u>一直沒有忘記<u>蔣慶泉</u>,他在2000年發(fā)表了《“<u>王成</u>”你在哪里》一文,公開尋找<u>蔣慶泉</u>,文中還提到了與<u>蔣慶泉</u>通話的谷德泰和陸洪坤。<br><br> 2004年,<u>崔永元</u>主持的《電影傳奇》欄目制作了《英雄兒女》專輯,受訪的一位嘉賓說電影中的<u>王成</u>是有原型的,在陣地高喊“向我開炮”的23軍戰(zhàn)士叫<u>蔣慶泉</u>。<br></div><div><br></div> <div><br></div> <br> <u>蔣慶泉</u>的兒子蔣利看到文章和電視,<u>蔣利</u>聯(lián)系了<u>洪爐</u>等人,讓<u>洪爐</u>與<u>蔣慶泉</u>相見,<u>蔣慶泉</u>這個“活著的<u>王成</u>”從此出現(xiàn)在公眾面前。<br><br> <u>蔣慶泉</u>為什么選擇沉默?<br><br> 他自己說:“銀幕上的英雄<u>王成</u>犧牲了,而我還活著,我有過那段(被俘)經(jīng)歷,我不想給英雄抹黑?!?lt;br><br> 浙江衛(wèi)視的綜藝視頻《我看你有戲》節(jié)目,八位抗美援朝老軍人合唱了《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歌》,說了抗美援朝的快板書,獲得全國觀眾的敬佩點贊,臺下評委<u>張國立</u>、<u>馮小剛</u>、<u>成龍</u>等人紛紛起立,向蔣慶泉八位老志愿軍戰(zhàn)士,舍命保家衛(wèi)國的老兵們致敬!合影。<br><br> 電影《英雄兒女》中扮演<u>王成</u>的演員<u>劉世龍</u>為<u>蔣慶泉</u>擦著淚花說:“我只是一個普通演員,您才是真正的英雄,我們都應該向您學習致敬?!?lt;br><br> <u>羅援</u>將軍到海大作講座,說起<u>蔣慶泉</u>的事,讓人感動。十年動亂結(jié)束后,中央專門下發(fā)文件,為當年志愿軍被俘戰(zhàn)士落實政策,當組織千辛萬苦找到<u>蔣慶泉</u>的時候,此時80多歲的傷殘老兵蔣慶泉與老伴做鞋墊,靠到集市上賣鞋墊帖補生活。<br><br> 周圍的父老鄉(xiāng)親才知道他們身邊這位平凡的老人竟然是一名大英雄。政府要給他補償和特殊待遇,老人都謝絕了,只提出一個要求就是希望得到一枚抗美援朝紀念章。<br><br> 總政治部聽到消息后,專門為老人特制了一枚參戰(zhàn)紀念章。<u>羅援</u>將軍跟著總參去給老人授章,親眼目睹了這一感人場景。<u>蔣慶泉</u>老人身著戎裝,精神矍鑠登上主席臺。<br><br> 他的老首長,當年志愿軍23軍政委,年逾百歲的<u>裴周玉</u>老將軍,由兩名戰(zhàn)士攙扶著也登上了主席臺。<br><br> <u>蔣慶泉</u>老人聲如洪鐘,高聲報告:“<u>裴政委</u>,我是志愿軍23軍戰(zhàn)士,我的團長***犧牲了;營長***犧牲了;連長***犧牲了;排長***犧牲了,現(xiàn)在你的戰(zhàn)士蔣慶泉...來向你報道!”<br><br> <u>裴周玉</u>老將軍顫顫巍巍地將參戰(zhàn)紀念章別到<u>蔣慶泉</u>的胸前,隨即兩位耄耋老人相擁著嚎啕大哭……。<br><br> 2010年4月,<u>洪爐</u>終于在大嶺村找到了<u>蔣慶泉</u>,而且他把當年描寫他英雄事跡的那篇戰(zhàn)地通訊《頑強的聲音》的手稿交給了他。不久之后在媒體的幫助之下,<u>蔣慶泉</u>同樣和幾十年前的<u>陸洪坤</u>戰(zhàn)友也取得了聯(lián)絡(luò)。二人相見,當年曾經(jīng)在慘烈的戰(zhàn)斗當中,被步話機的電波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兩個年輕戰(zhàn)士,如今都已是白發(fā)蒼蒼了。相隔58年的重逢,面對<u>洪爐</u>和<u>陸洪坤</u>兩位老戰(zhàn)友的證明,<u>蔣慶泉</u>終于坦然地說出了那一句:“我就是<u>王成</u>的原型?!?lt;br><br> “這洪老整整找了我十多年,<u>陸洪坤</u>也在找,找我十多年,這是何等,何種感情,用什么語言可以表達,我說不好,謝謝同志們和戰(zhàn)友了”。<br><br> <u>洪爐</u>:“我們好好活,好好活?!?lt;br><br> <u>蔣慶泉</u>:“好好活?!? <div><br></div> <h1><font color="#ff8a00"><b>抱起炸藥包,沖入敵群,與40多個敵人同歸于盡的<u>楊根思</u><br></b><b><u>王成</u>原型第四人</b></font></h1><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 <u>楊根思</u>在淮海戰(zhàn)役中先后多次榮立大功、小功,被評為戰(zhàn)斗模范,榮獲了“爆破大王”、“華東一級戰(zhàn)斗英雄”、“華東三級人民英雄”、“全國戰(zhàn)斗英雄”等光榮稱號。1950年11月25日,中朝軍隊發(fā)起了第二次戰(zhàn)役,11月28日,<u>楊根思</u>奉命堅守1071高地東南小高嶺,負責切斷美軍南逃退路。11月29日,戰(zhàn)斗持續(xù)一天一夜,<u>楊根思</u>率領(lǐng)全排接連擊退美軍 8次進攻,當彈藥用盡,美軍發(fā)起了第9次進攻時,<u>楊根思</u>抱起最后的炸藥包,沖入敵群,與40多個敵人同歸于盡,完成了切斷敵人退路的阻擊任務(wù)。<div><br> <u>毛鋒</u>說:為了造型英雄形象,將<u>楊根思</u>抱炸藥包的事跡,改編入了<u>王成</u>手持爆破筒沖入敵群,與敵人同歸于盡的情節(jié),沒加任何虛構(gòu),所以說楊根思是<u>王成</u>原型第四人。</div><div><br></div> <h1><font color="#ff8a00"><b>“我的愛人<u>寧敏</u><br></b><b><u>王芳</u>原型之一”</b></font></h1><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 <u>毛鋒</u>說:對于影片文工團員<u>王芳</u>的形象,我是不陌生的,我愛人<u>寧敏</u>就是47軍文工團員,文工團的生活,我是熟悉的,象<u>王芳</u>歌唱炊事員的臨場采訪、現(xiàn)場演唱,或行軍途中的呱噠板(竹板)宣傳,都是朝鮮戰(zhàn)場宣傳鼓動工作的真實再現(xiàn),這些都是<u>寧敏</u>戰(zhàn)場生活的寫照,她幫助我開拓了思路,她是<u>王芳</u>的原型之一。<div><br></div> <h1><font color="#ff8a00"><b>“女英雄<u>解秀梅</u><br></b><b><u>王芳</u>原型之二”</b></font></h1><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 <u>解秀梅</u>,女。1932年出生,河北省高陽縣于提村人。小時候家里很窮,1948年 8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直在部隊文工隊工作??姑涝瘧?zhàn)爭爆發(fā)后,任中國人民志愿軍68軍 202師政治部文工隊的隊員。電影《英雄兒女》<u>王芳</u>的原型之二。她是我軍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唯一榮立一等功的女戰(zhàn)士。<div><br></div> <div><br></div><div> <u>解秀梅</u>是最早入朝女兵,她所在的部隊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zhàn),連續(xù)18天艱苦行軍,背著和男同志一樣重的東西跋山涉水,不僅沒有掉隊,還始終把身體弱的戰(zhàn)友<u>王喜斌</u>的挎包和三四公斤重的米袋子放在自己的肩上。<u>解秀梅</u>邊走邊給戰(zhàn)友們鼓勁。她因此被評為文工隊的行軍模范。</div><div><br> <u>1951</u>年11月下旬,上級派她和文工隊的幾位同志代表師首長到前線慰問和護理傷員。在手術(shù)所的日日夜夜里,她把身心全部傾注在對傷員的護理上。</div><div><br> 每當傷員抬進所里,她就急忙把傷員的鞋子、襪子脫下來,然后,用雙手緊捂著傷員冰冷的腳,或把傷員的腳放在自己的袖筒里取暖。有的傷員的腳凍得像冰溜子,袖筒里暖不過來,她就干脆把傷員的雙腳放在自己的懷里?!扒榈阶钫嬉褵o言”,<u>解秀梅</u>的舉動使在場的傷員們既驚訝又感動,紛紛和她握手,表達殺敵決心。</div><div><br> <u>解秀梅</u>還和文工隊的戰(zhàn)友把英雄們不畏強敵、英勇作戰(zhàn)、忠于祖國的事跡編成故事、快板和唱詞,為大家表演、唱歌,鼓舞了大家的戰(zhàn)斗意志。</div><div><br> 11月30日下午1時許,<u>解秀梅</u>剛從山上打柴回來,忽然來了9架敵機,瘋狂地向手術(shù)所所在的村莊進行轟炸和掃射。當時其他傷員都轉(zhuǎn)移了,唯剩下一個身負重傷的 605團排長<u>李永華</u>還沒有來得及轉(zhuǎn)移。這時,手術(shù)所的房子全被大火包圍了,敵機仍在接二連三地低空俯沖。<u>解秀梅</u>毫不猶豫地沖了進去,很快把<u>李永華</u>背了出來。</div><div><br> 剛出門外三四步,“嘭、嘭”,兩個汽油彈落在手術(shù)所的房頂上。頓時房子被沖天大火吞沒。火星濺了他們一身。<u>解秀梅</u>急忙撲滅了<u>李永華</u>身上的火焰,背起他就跑。這時,敵機更加瘋狂起來。成串的炸彈驚天動地般落在他們的身前和身后。<u>李永華</u>急促地催她:“快放下我,趕緊隱藏,別為了我讓你也負傷?!?lt;u>解秀梅</u>說:“ 我的任務(wù)就是保護你?!?lt;/div><div><br> 突然,一顆炸彈從頭頂上扔了下來。在這千鈞一發(fā)之際,<u>解秀梅</u>在放下李永華的同時,一骨碌又轉(zhuǎn)身撲在他的身上。炸彈在他們身邊爆炸了。彈片、石頭、沙土滿天飛揚。<u>解秀梅</u>的棉襖被彈片打破多處,石頭把她身上崩得青一塊紫一塊的,胳膊也被打得鮮血直流。她爬起來,一看<u>李永華</u>一點兒也沒傷著,心中有說不出的高興。<u>解秀梅</u>立即背起他繼續(xù)往山上跑,終于轉(zhuǎn)移到了安全的地方。</div><div><br> <u> 解秀梅</u>這個動人的故事很快傳遍了前線的每個角落。指戰(zhàn)員們無不敬佩她的獻身精神。戰(zhàn)后,<u>解秀梅</u>榮立一等功,并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br></div><div><br></div> <h1><font color="#ff8a00"><b>第一個敢請<u>毛主席</u>簽名<br>并摟住<u>毛主席</u>脖子的女英雄<u>解秀梅</u></b></font></h1><div><font color="#ff8a00"><b><u><br></u></b></font></div> <div><br></div><div> 1952年1月,<u>解秀梅</u>被選為志愿軍回國代表,并于5月23日受到<u>毛主席</u>的接見。在中南海懷仁堂后面的大草坪上,中國人民志愿軍文藝工作者歸國觀光團受到<u>毛澤東</u>等中央領(lǐng)導人的接見。那天,<u>毛澤東</u>的臉色一直很凝重,看到這些年輕人,他怎么能不想起永遠回不來的愛子。<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 接見時,作為志愿軍歸國代表之一,我軍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唯一榮立一等功的女戰(zhàn)士<u>解秀梅</u>榮幸地向<u>毛主席</u>獻花,請<u>毛主席</u>為她簽了名。這位女文工團員給<u>毛澤東</u>獻上鮮花、握手后,突然撲到<u>毛澤東</u>懷里,緊緊擁抱著,情不自禁地失聲痛哭,淚流滿面。</div><div><br> 當時<u>解秀梅</u>激動的抱住<u>毛主席</u>哭泣的時候,可能也沒有想到<u>毛主席</u>的反應,當時<u>毛主席</u>臉上沒有了一貫微微笑的表情,而是閉上了眼睛,神情凝重。</div><div><br> 有人對<u>毛主席</u>的表情進行解讀,大多數(shù)的人認為,<u>毛主席</u>在這一時刻或許想到了犧牲在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的長子<u>毛岸英</u>,這種失子之痛油然而生,因此在<u>解秀梅</u>抱住主席的一瞬間,他“動情”的閉上了雙眼。</div><div><br> 拍攝這張照片的<u>呂厚民</u>并不這么認為,多年后<u>呂厚民</u>回憶起來這件事兒,他覺得:“擁抱在當時還是西方禮賓的方式,<u>毛澤東</u>沒有預料到<u>解秀梅</u>有這樣的舉動,他可能被嚇了一下,頭低著,顯得有些矜持?!?lt;/div><div><br> 1956年,<u>解秀梅</u>從部隊轉(zhuǎn)業(yè),后到河北華興印刷廠擔任領(lǐng)導工作。1996年1月30日,<u>解秀梅</u>因病于在河北省石家莊市逝世,安葬在雙鳳山革命公墓。<br></div><div><br></div> <h1><font color="#ff8a00"><b>政治部主任<u>王東</u><br></b><b>原型就是我47軍政治部主任</b></font></h1><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 <u>毛鋒</u>說:影片中的政治部主任<u>王東</u>的形象,是我最熟悉的人物。我在朝鮮戰(zhàn)場的四年里,基本都在47軍政治部機關(guān)工作,影片中<u>王主任</u>的工作環(huán)境、戰(zhàn)爭生活、習慣動態(tài),以及他在戰(zhàn)斗中的指揮若定、沉著剛毅我都再熟悉不過,原型就是我47軍政治部主任。<div><br> 他所表現(xiàn)的父女之情、戰(zhàn)友之情、階級之情,正是我親歷和見證的。我接待過祖國慰問團,當過慰問團長和<u>郭沫若</u>的臨時秘書,見證了志愿軍與祖國親人之情,親歷了中朝軍民之間的生死與共、血肉相連的深情厚意。</div><div><br> 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中,朝鮮前線的一幕幕真實生活,叩擊著我的心靈,有時寫著寫著便不由自主地一任淚水汩汩而流……歷時28天,總計3萬字的電影劇本《英雄兒女》終于象足月的嬰兒誕生了。很快,劇本轉(zhuǎn)到了文化部,<u>夏衍</u>指示電影局主管領(lǐng)導:"重點拍好這部影片,膠片要用從英國進口的。"同時,劇本也送到了遠在上海的巴金手里。<u>巴金看</u>后,表示同意將它拍成電影。</div><div><br></div> <div><br></div> <h1><font color="#ff8a00"><b>《英雄贊歌》<u>公木</u>詞、<br></b><b><u>劉熾</u>曲、<u>張映哲</u>首唱</b></font></h1><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 <u>毛鋒</u>說:接下來是電影主題歌曲的創(chuàng)作,我和<u>武兆堤</u>分頭寫,然后再一起碰,幾次易稿都不滿意,總感到詞寫的太實、太白、不深。<u>武兆堤</u>說:“我去找一下長春師大的教授<u>公木</u>,他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歌詞作者,他很有水平,寫過不少的歌詞,何不請他來幫忙?”<u>武兆堤</u>跟公木一說,<u>公木</u>欣然接應允了,僅用一天就完成了歌詞的改寫,從長春寄到北戴河。我倆一看,真不愧是著名詞作家,寫的真誠、深邃、浪漫。<u>公木</u>在信中附言:"是劇本啟發(fā)了我的靈感,是劇本的人物催生了歌詞的生動。"<div><br> <u>公木</u>又找長影的著名作曲家<u>劉熾</u>譜了曲。<u>劉熾</u>歷任延安魯迅藝術(shù)文學院音樂系教員,中央戲劇學院歌劇團作曲兼藝術(shù)指導,中央實驗歌劇院作曲兼藝委會委員,中國煤礦文工團總團副團長,中國音協(xié)理事,《歌曲》編輯部編委等職。新中國最著名電影音樂人,代表作《我的祖國》、電影紀錄片《祖國的花朵》插曲《讓我們蕩起雙槳》。</div><div><br></div> <div><br></div><div> 張映哲是電影《英雄兒女》插曲《英雄贊歌》的原唱者,1928年生于遼寧撫順,1947年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文工團合唱隊隊長、副團長等職。 1964年,當時的<u>張映哲</u>是空政歌舞團的一名獨唱演員。在全軍第二屆文藝會演中,她的演唱給領(lǐng)導和專家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久,她就接到通知,讓她為電影《英雄兒女》錄制插曲《英雄贊歌》。她特別擅長演唱風格豪邁奔放、氣勢磅礴的歌曲,她為電影《英雄兒女》錄制的插曲《英雄贊歌》影響廣泛,膾炙人口,被幾億人傳唱了。<br></div><div><br></div><div> 從此,《英雄贊歌》激昂旋律很快傳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日理萬機的周恩來總理,也在百忙中觀看了這部影片后。立即給在文化部和中國作協(xié)任職的<u>劉白羽</u>打了電話,<u>周總理</u>說:“我想,作家一定要到火熱的斗爭中去……你們不是到了火熱的斗爭中寫出了新的作品嗎?<u>巴金</u>帶了頭,他到了抗美援朝戰(zhàn)場,深入生活,很好嘛!寫出了《英雄兒女》那樣好的作品。”<br></div><div><br></div> <h1><font color="#ff8a00"><b>在那個特殊年代里<br></b><b><u>周恩來</u>總理最早提出要解放四部電影<br></b><b><u>毛澤東</u>主席獲準</b></font></h1><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 <u>毛鋒</u>說:在那個特殊年代里,《英雄兒女》被污蔑為“宣傳個人英雄主義、宣傳戰(zhàn)場上的兒女私情,不宣傳<u>毛澤東</u>思想”,因而被禁演,我也因此被關(guān)押,囚禁了一年零八天。<div><br> 但我堅信,這部影片沒有錯,我堅信,一名共產(chǎn)黨員要為捍衛(wèi)真理而斗爭,這就是我的信念和意志,我無怨無悔!讓我欣慰的是,在那個特殊年代里,是<u>周恩來</u>總理最早提出要解放四部影片:首先就是《英雄兒女》、《打擊侵略者》、《鐵道衛(wèi)士》、《奇襲》,后又得到毛澤東主席的獲準,才重新上映。</div><div><br></div> <h1><font color="#ff8a00"><b>最后一次率團慰問兩山作戰(zhàn)部隊<br></b><b>和離休后的愛國教育傳播</b></font></h1><div><font color="#ff8a00"><b><br></b></font></div> <u>毛鋒</u>,這位經(jīng)歷了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自衛(wèi)還擊的老英雄,在1984年我軍勝利收復老山、者陰山期間,率團赴前線慰問演出,結(jié)束講話中告訴參戰(zhàn)部隊與參演人員:“我已超過了離休年齡(1923年出生),這是我的最后一次率團謝幕演出-----”每位軍人,在即將脫下軍服的那一時刻,對部隊的情感,總是戀戀不舍,當他講到從38年穿上軍服,到84年即將脫下,其表情與語言變得格外沉重,參戰(zhàn)官兵與參演人員為此流下了熱淚------。<div><br></div> <div><br></div><div> <u>鄭重</u>含淚按下了快門,為<u>毛部長</u>的謝幕發(fā)言,拍下了他著65式軍服,佩戴總政治部頒發(fā)的自衛(wèi)還擊保衛(wèi)邊疆作戰(zhàn)紀念章和昆明軍區(qū)政治部頒發(fā)的收復老山、者陰山紀念章的軍人照片。</div><div><br> 離休后,在紀念抗美援朝勝利50周年的日子里,<u>毛鋒</u>說:朝鮮停戰(zhàn)后,我被調(diào)到了總政治部文化部,后任昆明軍區(qū)文化部部長。1985年離休進干休所,我的晚年生活很豐富,擔任300多個單位名譽校長、德育老師、客座教授、校外輔導員、名義指導員等職務(wù),累計作革命英雄主義愛國傳統(tǒng)報告1000多場。能參與《英雄兒女》的編劇是我的幸運,我要象影片中<u>王成</u>說的那樣:"活著就要象條龍,不能象條蟲!"</div><div><br> “回憶電影《英雄兒女》人物原型尋找的過程和他們產(chǎn)生的經(jīng)過,其實就是重溫紀念與學習抗美援朝所有英烈的過程,那種與朝鮮人民并肩保家衛(wèi)國、維護世界和平作戰(zhàn)的特殊歲月是永遠都要銘記的!”</div><div><br> “這對于用革命英雄主義愛國主義教育我們的后代,用鋼強的部隊捍衛(wèi)國家主權(quán),用英雄的人民促進祖國統(tǒng)一、用永不變色的信仰去實現(xiàn)強軍強國之夢,都有著必要的、進步的、積極的意義。”<br></div> <h5><div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9b9b9b"><br></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9b9b9b">毛澤東主席誕辰周年紀念活動組委會</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9b9b9b">編輯部總編鄭重 助編鄧超</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9b9b9b">2022年6月13日</font></div></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