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游記(十八)</p><p class="ql-block">在中國的廣袤大地上,一共有19個叫云臺山的地方,我編輯的這一期美篇,敘述的是古老壯觀的河南云臺山。</p><p class="ql-block">河南云臺山風景區(qū),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境內,太行山南麓,海拔高度1308米,風景區(qū)總面積為280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云臺山因山勢高峻,群峰似刀峭崖臺,且常年白云纏繞,云鎖霧峰,故得名云臺山。</p><p class="ql-block">云臺山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全球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列入中國國家自然遺產和中國國家資源型城市重點旅游區(qū)自然風光旅游項目。</p><p class="ql-block">云臺山是河南省唯一一個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國家文明風景旅游區(qū)、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生態(tài)旅游示范區(qū)、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qū)、國家獼猴自然保護區(qū)、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七個國家級于一體的風景名勝區(qū)。</p><p class="ql-block">云臺山是一處以太行山岳的北方巖溶地貌,以峽谷類地質地貌景觀和歷史文化為內涵,集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于一身的科普生態(tài)旅游景區(qū)。</p><p class="ql-block">云臺山風景區(qū)含紅石峽、潭瀑峽、泉瀑峽、子房湖、茱萸峰、疊彩洞、獼猴谷、百家?guī)r、萬善寺等主要景點。</p> <p class="ql-block">云臺山東漢神話傳說,黃帝陶正之官寧封子授黃帝御龍飛云之術,自焚則隨路五色之煙上下升騰,其骨骸葬于"寧北山"中。此"寧北山"即今修武縣北云臺山。修武縣古稱為"寧",后來,又稱"盤古山、女媧山、五行山"。</p><p class="ql-block">東漢時泛稱云臺山為太行山,后稱古漢山,東晉始稱為云臺山,唐代亦稱覆釜山,金代稱云臺山,清代稱小北頂,后稱為云臺山,自此恢復了云臺山的固有稱謂,且一直延續(xù)至今。</p> <p class="ql-block">云臺山風景區(qū)在遠古時代是一片汪洋,隨著世紀的流逝,在十幾億年前造山運動時期(奧陶紀和震旦紀),這里的地貌景觀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于地殼的變動,逐漸升起抬高形成平原,筑就了高山。</p><p class="ql-block">云臺山風景區(qū)處在華北陸塊新生代東亞裂谷轉換帶的交匯部分,受太行山前深大斷裂控制,在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過程中,于寒武系——奧陶系石灰?guī)r地層中,形成了一系列"之"字形、線形、環(huán)形、臺階狀長崖、翁谷、深切障谷、懸溝等地形組合的"云臺"地貌,構成了景區(qū)內峽谷幽深、群山聳峙、飛瀑清泉的太行景觀。</p><p class="ql-block">云臺山風景區(qū)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性氣候,春季干燥多風,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涼爽宜人,冬季干寒。由于北部太行山季的屏障作用,背風向陽,平原為豫北高溫少雨區(qū),山區(qū)地形復雜,氣候隨著海拔與山勢山形變化各異,差異明顯。</p> <p class="ql-block">紅石峽,又名"雄石峽",是云臺山風景區(qū)的一個具有遠古地貌歷史痕跡的重要旅游景點。</p><p class="ql-block">因峽谷內夏日涼爽宜人,隆冬青苔卉蒔草翠,美稱"溫泉峪"。</p><p class="ql-block">紅石峽全長1500米,峽谷崖壁巖石均由紅巖構成,峽谷紅巖對峙,峭拔宏偉,榆溪河水流湍急,林木青翠,楊柳成蔭,群花生艷,景色優(yōu)美。因這一帶的崖壁均呈赤紅色,故稱"紅石峽"。紅石峽是中國北方難得一見的丹霞地貌峽谷景觀。</p><p class="ql-block">紅石峽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qū)。</p> <p class="ql-block">紅石峽的東崖為雄山寺,西崖為書法石刻。在東西石崖壁上參差著大小不一的25處石窟,西崖壁上的書法石刻頗為著名。古代邊將、文人來此,多在雄山寺豪飲唱和,以抒發(fā)邊塞豪情壯志,留下了160多幅寶貴的書法藝術作品,字大者約6米,小者寸許,豪、隸、楷、行、草齊全,筆力雄渾、挺勁。</p><p class="ql-block">崖壁題刻中,有晚清名將左宗棠所題的對聯(lián):"白云初晴如月之曙,黃唐在獨與古為新",有革命先烈杜斌題刻的"力挽狂瀾"四個大字,字跡蒼勁,功力不凡,紅石峽又是古代書法藝術的一大寶庫。</p><p class="ql-block">在晴朗的天氣,可以一睹"紅山夕照"的風采,夕陽之下,如同晚霞一般的絢麗紅石峽風光,是云臺山的著名風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關于紅石峽的起源,相關史志是這樣記載的:"宋朝時,紅石峽這一帶歸西夏國管轄,當時紅山有股泉水自穴中涌出南流。西夏國王李繼遷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派人樟水別流,鑿石為穴,埋葬祖先,復引水其上"。因此,在紅石峽水庫的普濟橋東側原立石碑一座,碑文石刻:"西夏王李繼遷葬乃祖彝昌于此"??上У氖?,此史碑已毀。</p> <p class="ql-block">紅石峽屬典型的丹霞地貌,紅色的巖石,碧綠的潭水,呼嘯的風聲,交錯著水瀑聲,巖石的痕跡,訴說著從前的滄桑歲月。</p><p class="ql-block">紅石峽,太行山脈的紅巖對峙,12億年前形成的紅色巖石,赤壁丹霞的景象隨處可見,與峽谷中碧水飛瀑形成了絕美的風景。</p><p class="ql-block">順著崖廊緩緩前行,峰回路轉,步移景換,雄奇?zhèn)グ吨幱植环η塾鼗?;清溪幽潭之地,就像是進入水墨丹青的國畫里。</p><p class="ql-block">抬頭向上,手指可觸巖頂,巖頂上嶙峋陡峭,扭頭外看,涼爽之氣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我站在那刀劈斧削的山體半山腰,頭上是旋繞的云霧,腳下是萬丈深澗,若不是身邊有鐵索欄桿,恐怕我也和很多人一樣,早已裹足不前了。</p><p class="ql-block">峽谷內瀑泉飛瀉,溪潭珠串,漫步崖壁棧道,使你盡可領略丹崖、碧水、藍天構成的一幅幅經典畫卷,還可以盡情欣賞砂巖層內的交錯層理、層面波痕、角裂構造等豐富的沉淀遺跡。</p><p class="ql-block">紅石峽谷夏季涼爽宜人,隆冬則溫暖如春,一年無四季,溫度常年保持在25攝氏度左右。</p><p class="ql-block">紅石峽集泉、瀑、溪、潭于一谷,融秀、幽、雄、險為一體,小中見大,享有"盆景峽谷"的美稱,被風景專家贊為"自然界水的精品"。被人們譽為"中原第一景"。</p> <p class="ql-block">這是關于12億年前的海灘遺跡的一段文字說明,在我們腳下這一片色調鮮艷、紋理優(yōu)美的紅色巖石,為石英砂巖,它是在距今12億年前后的濱海沙灘環(huán)境下形成的。伴隨著當時海平面的上升與下降,潮漲與潮落,云臺山一帶時而沉入海底,時而露出海面,巖石中保留的交錯層理及波痕、泥裂等豐富的沉積構造遺跡,就是當時古海洋存在的有力證據(jù)。</p><p class="ql-block">這是鮮有特色的中原大地第一奇景——體驗12億年前震旦紀地殼運動所造成的地質遺跡,使得其成為"縮小了的山水世界,擴大了的藝術盆景"。</p> <p class="ql-block">這是關于赤壁丹崖成因的一段文字說明,赤壁丹崖是云臺山風景區(qū)的典型景觀之一,它長250米,高150米,其巖石為距今12億年前后形成的紫紅色石英砂巖。在太行山形成的過程中,由于斷層的錯斷和風化剝蝕作用,使得這古老的巖石能夠出露于地表。赤壁丹崖就是斷層活動形成的斷層面。這猶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給云臺山在這里開了一扇天窗,這才有了我國北方地區(qū)少有的紅石峽美景和壯觀的丹霞地貌峽谷景觀。</p> <p class="ql-block">走進紅石峽"一線天"景點,清幽神秘的山洞是唯一的通道。紅石峽每一條水流都是一句詩,每一座山峰都是一幅畫,每一掛飛瀑都是一簾幽夢。人行其間,這里澗水分切山體,從而急流而下,絕壁高聳,巍峨對峙,山體相合只留下一線天地。僅幾米寬的"一線天",奇在小中見大,卻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p><p class="ql-block">明代懷慶知府徐以貞曾詩贊:"何年鬼斧劈層崖,鳥翼飛來一線開。斜陽在山歸意懶,不堪回首重徘徊"。</p> <p class="ql-block">紅石峽峭奇深藏于地下,峽谷深達68米,其山為高山下的高山,其水為水平面下的美水,千種美景和萬般風情均潛伏于道路地面之下。</p><p class="ql-block">紅石峽把大自然的陽剛之氣和陰柔之美珠聯(lián)璧合在一起,將山川精華薈萃于尺寸之中,是名副其實的精致"藝術盆景"。</p> <p class="ql-block">茱萸峰山勢突兀,為云臺山主峰,海拔1308米,它也是云臺山風景區(qū)最高峰。茱萸峰的名字是因在古時峰野遍生芳香植物茱萸而得名。</p><p class="ql-block">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種常綠帶香的山叢植物。它具備殺蟲消毒、逐寒祛風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中國著名的中藥。</p><p class="ql-block">古代重陽節(jié)又有茱萸節(jié)的稱呼,重陽登高也讓云臺山的茱萸峰名揚四海。</p><p class="ql-block">登上茱萸峰峰頂,極目遠眺,可見黃河如銀帶;俯視腳下,群峰形似海浪涌。山頂氣候多變,瞬忽間風起云生,白霧從山間咕嘟嘟地噴涌而出,山峰在云霧中出沒,云騰山浮,如臨仙境。</p> <p class="ql-block">茱萸峰是歷代文人墨客,僧道修行的圣地。這里植被茂密,古樹參天,長有鮮見的五角楓樹、太行花等,滿山覆蓋的都是原始次生林,有"天然氧吧"之美譽,是"美若仙境"之圣地。</p><p class="ql-block">茱萸峰峰頂有真武大帝廟、天橋云梯、主峰紫金頂矗立中天,氣勢雄渾,三大天門較泰山早154年。</p><p class="ql-block">真武大帝在茱萸峰苦志修行成仙而去,此處便成了聞名遐邇的道教圣地。方圓百里的人們常來此燒香求愿,據(jù)說十分靈驗。漸漸地人們把這里親切地稱為"小北頂",就是說這里離天宮的北天門很近,會常被天神關注,諸神會滿足人們的禱告和祈求,好再讓人們來此燒香還愿。這就是茱萸峰俗稱"小北頂"的緣由。</p> <p class="ql-block">云臺山古時還稱為"覆釜山",也是因為茱萸峰那忽聚忽散的云霧蒸騰,把山峰襯托得更加高峻雄偉,孤巒秀矗,其形如同一口巨鍋倒扣在群峰之上,由此古時得名"覆斧山"之稱。</p><p class="ql-block">唐代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日:"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即于茱萸峰有感而作。既然有古詩人王維題詞賦詩茱萸峰,那我就多說幾句有關王維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王維是唐代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他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撰寫這首詩的時候,年僅17歲。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他詩中稱故鄉(xiāng)的兄弟為山東兄弟,指的是在華山東面家鄉(xiāng)的兄弟,并不是指山東省的山東。王維兄弟五人,他是老大,后來考中進士,一生最高官階為尚書右丞。</p><p class="ql-block">王維獨自漂泊在外作異鄉(xiāng)之客,每逢佳節(jié)到來,就更加思念親人,更想家鄉(xiāng)的兄弟們今天都在登高,(古有重陽節(jié)登高的風俗)遍插茱萸時唯獨少我一人。</p><p class="ql-block">王維從小聰穎過人,參禪悟理,精通詩書音畫,存詩約400首,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受諸多名人尊崇,有"詩佛"之稱。</p><p class="ql-block">北宋蘇軾評日:"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p><p class="ql-block">茱萸峰峰腰處有一藥王洞,深30米,直徑10米,相傳是唐代藥王孫思邈采藥煉丹的地方,藥王洞口有古紅豆杉一株,樹高約20米,樹干粗達需3人合抱,此樹枝繁葉茂,樹齡在千年左右,是國內罕見的名木杉樹。另還有"廚灶洞"、"閻王洞"、"黃泥洞"等10余個洞穴。</p> <p class="ql-block">云臺山疊彩洞是連接的修陵公路云臺山段19條公路隧道的綜合名字,是修武人民團結協(xié)作、不畏艱險、不怕犧牲、戰(zhàn)天斗地的生動寫照。疊彩洞是通往云臺山主峰茱萸峰的修陵公路隧洞,沿途其分布大小隧洞19個洞,純洞總長4831米。疊彩洞曲洞連環(huán),首尾相連,每百米路程平均升高5米坡度,上下高差912米。</p><p class="ql-block">最主要的是一連七條U形隧洞在同一山體內,一連七次180度大轉彎,并由低到高,螺旋攀升,一氣爬上150米高的懸崖絕壁。</p><p class="ql-block">疊彩洞從1965年開始規(guī)劃設計,1977年動工至1986年竣工,這個大杰作,整整歷時十年時間鑿洞完成。</p><p class="ql-block">疊彩洞是以"擁有最多螺旋上升U形穿山人工隧洞的隧洞群"被載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記錄。</p> <p class="ql-block">溫泉峪(紅石峽)鐘乳石,是溫泉峪山體上含有的充足水份,沿石灰?guī)r垂直滲漏,使石灰?guī)r溶蝕后,由含碳酸鈣水溶液吸附于石英巖裂縫處的巖壁上,長期沉積而成的。由于此處終日不見陽光,再加上鈣值優(yōu)良,就形成了如今的白色晶瑩剔透的鐘乳石。</p> <p class="ql-block">潭瀑峽,又名"小寨溝",它位于云臺山的北部偏西,是子房河的一個源頭。潭瀑峽全長2000米,南北走向,氣候是冬暖夏涼,由于北部豐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大量補給以及苑內灰?guī)r、白云巖發(fā)育的節(jié)理裂隙,苑區(qū)崖高谷深,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被譽為"潭瀑川"。</p><p class="ql-block">沿峽谷逆水面上,"情人瀑"、"金龍臥波"、"不老泉"、"水簾瀑"、"鳳尾串珠"等水景跌宕聲聲,潭瀑成對成串,鱗次櫛比,成趣相歡。其中最為壯觀的"丫字瀑",瀑高十余米,瀑下潭深五六米,瀑而合二為一,造型奇特,令人贊不絕口!在潭瀑峽的盡頭,絕壁環(huán)抱,形成奇特的"U"形甕谷景觀。仰視蒼宇,有坐井觀天之感。此外,峽谷中多奇石,姿態(tài)各異,韻味不同,有壽桃石、瘦身石、試劍石、蝴蝶石等勝景。</p> <p class="ql-block">泉瀑峽又名老潭溝,峽溝長3000米,形成于距今4.9至5.4億年的寒武紀時期,歷經長期流水侵蝕、重力崩塌,使海拔800--1200米的古夷平面局部強烈下切,形成了山雄水秀、峰高瀑急的地質奇觀。</p><p class="ql-block">落差達314米的華夏第一高瀑"云臺天瀑"就位于泉瀑峽盡頭。"云臺天瀑"最寬可有十多米寬的瀑面,形成高山水簾洞的奇妙景象。它也是亞洲落差最大的瀑布,它上吻藍天,下蹈石坪,宛若銀河飛落,猶如擎天玉柱,情景蔚為壯觀。</p><p class="ql-block">泉瀑峽山勢高峻、挺拔,水流急湍深邃。沿峽谷逆水而上,幽潭、吟龍瀑、多孔泉等景點將把你帶入一個如夢如幻的人間仙境。</p><p class="ql-block">泉瀑峽是云臺山風景區(qū)的標志性景觀之一。</p> <p class="ql-block">百家?guī)r高170米,東西橫跨1000米,巖崖隙縫間古松蒼翠,古人稱"柏巖",還有"巖下平坦可容百家"之說。另外含有"萬家言"、"百家爭鳴"的意思。號稱"北國龍湫"的天門瀑布與疊立在懸崖邊沿上的百家?guī)r寺塔,乃此處兩大勝景。</p><p class="ql-block">百家?guī)r是中國山水園林文化從宮廷走向民間的發(fā)祥地。漢朝末代皇帝劉協(xié)被貶為山陽公后,經常在此賞景游玩,避暑納涼,留下了"避暑臺"、"二樂臺"遺址。"二樂臺"相傳是漢獻帝曾與曹節(jié)皇后來此游玩,后人立此碑石以示紀念,名日"二樂"。</p> <p class="ql-block">據(jù)有關文獻記載,魏晉時期,史稱"竹林七賢"的阮籍、嵇康、劉伶、山濤、向秀、王戎、阮咸七位名人雅士曾隱居百家?guī)r竹林20余年,留下了"劉伶醒酒臺"等遺跡。</p><p class="ql-block">這幾位平時就喜歡在竹林里一起玩耍喝酒,吟詩作賦,這七居士都是非常有個性而且是非常有才華的人。他們每個人的思想雖然都不一樣,但他們的品德和道行都是很高的。在當時那個朝代,還能酣暢淋漓的在竹林里喝酒、吟詞作詩,用于諷刺當今朝廷的腐敗和虛偽,對這幾位不理朝政的文人的勇敢精神,真是值得現(xiàn)在的我們欽佩;</p><p class="ql-block">在那個僭越禮教被視為大逆不道的時代,他們雖狂妄不羈和怪誕,但他們與眾不同的時代精神,卻為世人推崇,為世人尊重。</p> <p class="ql-block">子房湖又叫"平湖",因漢代張良(字子房)在此隱居而得名。子房湖是云臺山風景區(qū)東區(qū)最大的湖泊水體景觀,湖水面積0.5平方公里,全長4000米,最深處約65米。</p><p class="ql-block">云臺山這一浩淼碧波的子房湖,湖的西岸有東西張良峰,一為披掛戰(zhàn)袍、英姿勃發(fā)的將軍造型;一為身著漢服、神情安詳?shù)睦险咝蜗?。相傳,張良當年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失敗后,即逃遁到此,曾在溝谷西側山峰上,日夜操練兵馬,在協(xié)助劉邦成就大業(yè)后,隱居于此修道成仙。在這里,至今仍流傳著許多有關張良的傳說故事。</p> <p class="ql-block">獼猴谷——為國家級獼猴自然保護區(qū),在景區(qū)內有數(shù)量眾多的野生獼猴群落分布。獼猴谷內的猴稱作太行狝猴,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太行狝猴善于攀援,喜歡跳躍,行動敏捷,模仿性強,在云臺山風景區(qū)群居著1000多只太行野生獼猴。</p> <p class="ql-block">云臺山攀巖,全長288米的高空中,踏風行走,在貼身90度的絕壁山崖,舒展雙臂,高空攀巖,飛云鐵梯、孤膽獨橋、云端廊橋、驚險三纜橋、步步驚心吊橋,六大"煉"膽功夫,挑戰(zhàn)攀巖高空刺激,鍛煉和培養(yǎng)人們的勇敢精神。</p> <p class="ql-block">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大自然的鬼斧神功造就了鐘靈毓秀的云臺山水,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的山區(qū)人民,民風淳樸,向往真善美;他們對云臺山有著深厚的感情。一道泉流,一潭高瀑,一塊石頭,在他們的眼里都成了有血有肉、有生命的東西,把它們溶進自己的思想內心。</p><p class="ql-block">云臺山有著許許多多神奇美妙的故事,這些傳說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shù)氐娘L土人情,也寄托了云臺山人民和河南人民對社會生活現(xiàn)象的愛憎情感與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美篇文字由劉兵編輯制作</p><p class="ql-block">美篇照片均由劉兵提供</p><p class="ql-block">資料參考:《百度百科》</p><p class="ql-block">背景音樂:古風《深山禪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