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司馬遷祠:俗稱司馬廟,是為紀(jì)念我國著名史學(xué)家司馬遷而建的祠墓。</p><p class="ql-block">司馬遷祠坐落在陜西韓城市南10公里芝川鎮(zhèn)的韓奕坡懸崖上,始建于西晉永嘉四年。司馬遷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頂端,依崖就式,層遞而上。登其巔可望滔滔黃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長城,北觀芝水長流,可謂山環(huán)水抱,氣象萬千。壯觀的自然形態(tài)和秀麗風(fēng)光映襯出司馬遷的高尚人格和偉大的業(yè)績!</p> 端午節(jié)游韓城司馬遷祠 <p class="ql-block">端午節(jié)和女兒一家來到了司馬遷祠景區(qū),行走在司馬古道,踏著歲月打磨的青石板,如同時光穿越般,體會司馬遷《史記》的故事。在司馬遷祠幽靜安寧的環(huán)境中,不僅能真切地觸摸到古樸古色的建筑,還可以感受到司馬遷高山仰止的人文風(fēng)骨,更能夠了解我國上下五千年厚重悠久的歷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對后世史學(xué)影響深遠,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p> <p class="ql-block">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獲罪下獄而受宮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繼續(xù)發(fā)憤著書,終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記》的撰寫。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我們進入的是十二本紀(jì)景觀園,位于司馬遷祭祀大道兩邊各30米地帶,總占地面積18000平方米,共分為五帝文化、夏文化、殷文化、周文化、秦文化(包括秦本紀(jì)和秦始皇本紀(jì))、楚漢文化(包括項羽本紀(jì)和高祖本紀(jì))、呂后文化、文景之治文化(包括孝文本紀(jì)和孝景本紀(jì))、武帝文化等九個景觀區(qū)。整個景觀園區(qū)以人們喜聞樂見,又直觀明了的石雕藝術(shù)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配以景觀小品、文字,及綠植,各部分既自成一體,又相互貫通。</p> <p class="ql-block">司馬遷撰寫的《史記》包括十二本紀(jì)、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五大部分,其中《本紀(jì)》通過對歷代帝王的記載,勾勒出了中華民族從黃帝到漢武帝約三千年的歷史脈絡(luò),作為《史記》的總綱,《本紀(jì)》與其它四體之間存在闡釋和被闡釋的關(guān)系,所以說了解了十二本紀(jì),就基本了解了中華民族三千年的發(fā)展史。因此游覽十二本紀(jì)景觀園,可以使人徜徉于中華民族三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感受祖國的古老文明。</p> <p class="ql-block">戰(zhàn)國時期的各個國家的雕塑,周朝、秦國等,都是史記記載的一些歷史。秦國的雕塑上刻有泰山兩個字,所以估計雕塑的是秦始皇帶領(lǐng)朝臣封禪泰山吧。</p> <p class="ql-block">司馬遷,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思想家和卓越的歷史家,他著成了我國第一部紀(jì)傳體史學(xué)巨著《史記》,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名人”,魯迅先生稱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的一生充滿了坎坷,通過游覽,我們能從史圣坎坷的人生,不屈的意志,剛直的精神中受到啟發(fā),得到教益。</p> <p class="ql-block">司馬遷名言:</p><p class="ql-block">1,好學(xué)深思 心知其意</p><p class="ql-block">2,不知其人 視其友</p><p class="ql-block">3,燕雀安知鴻鵠之志</p><p class="ql-block">4,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p><p class="ql-block">5,一生一死 乃知交情,一貧一富 乃知交態(tài),一貴一賤 交情乃見</p><p class="ql-block">6,泰山不讓土壤 故能成其大</p><p class="ql-block"> 海河不擇細流 故能就其深</p><p class="ql-block">7,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p> <p class="ql-block">芝秀橋,又名芝陽橋,橋下陶渠水,因漢武帝在此采得一枚靈芝,遂易名芝水,橋因河而取名。</p><p class="ql-block"> 據(jù)《韓城縣志》載,芝秀橋為古韓城交通要沖,最早修建于明隆慶年間,因水毀曾多次重修。1936年,楊虎城與邵力子來韓城,恐古橋殘破危及行人安全,乃撥付銀幣30萬重修,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 橋為石拱形,5孔,長110米,寬5.2米,兩側(cè)設(shè)有石欄桿及望柱123個,桂頭飾以“瓜果”石雕。</p><p class="ql-block"> 芝秀橋如長虹臥波,迎接著每位來司馬遷祠墓的朝覲者。</p> <p class="ql-block">遠望祠墓,聳立在高高山崗上。司馬遷,韓城人,任太史令,西漢史學(xué)家。那句大家耳熟能詳?shù)拿飨Z錄:人縱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他出自于史記。</p> <p class="ql-block">司馬遷祠景區(qū)位于陜西省韓城市芝川鎮(zhèn),毗鄰黃河,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司馬迂祠墓為依托,歷史悠久,雄渾壯觀,是一個集朝圣祭拜、歷史熏陶、休閑觀光于一體的旅游勝地。</p><p class="ql-block"> 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載:“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漢陽太守殷濟瞻仰遺文,大其功德,遂建石室,立碑樹桓。”此后,宋、元、明、清歷代曾多次對司馬遷祠進行修葺擴建,景區(qū)保存有司馬古道、九九臺階、獻殿、寢宮、宋塑司馬遷坐像、元修司馬遷墓,及歷代文人騷客題寫的碑刻等古建文物。設(shè)有司馬遷文化系列展,及史記故事、十二本紀(jì)景觀園等《史記》文化系列展。司馬遷祠墓是全國唯一 一處緬懷和紀(jì)念史圣司馬遷的圣地,被稱為“文史圣域。</p> <p class="ql-block">揮毫三千年,一日閱古今?!本皡^(qū)大門前的對聯(lián),是在說《史記》之千秋功績,是在道此地之盛景,一副對聯(lián)兩行字,氣勢奪人,引人遐思。讀此對聯(lián),司馬遷其人、其所處時代并發(fā)生在其身上的諸多故事,不由得就浮上心頭。站在這里,那種不同的氛圍,那種特殊的氣息,使人有了一種穿越時空的夢幻之感。</p> <p class="ql-block">司馬古道,原名韓奕坡,后因司馬遷祠建于其北側(cè),又稱司馬坡。據(jù)傳其最早修建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晉(魏)國的河西要道,秦王朝建立以后,為韓城及其周邊地區(qū)通往長安的必經(jīng)之路?,F(xiàn)存石條為北宋時鋪設(shè),原長1500米,現(xiàn)僅存300余米。歷經(jīng)800余年的雨水沖刷,風(fēng)化及人走車碾,昔日平整的石條已凹凸不平。石條上清晰而眾多的車轍是這里曾經(jīng)繁華的歷史鑒證,又好像在昭示太史公一生的坎坷與悲壯。</p> <p class="ql-block">司馬遷文化系列展。司馬遷的一生是悲壯的一生,是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他以堅韌不拔之志,為我國的史學(xué)和文學(xué)樹立了一座歷史的豐碑。為紀(jì)念世界文化名人司馬遷,弘揚司馬遷精神,促進《史記》研究深入發(fā)展,景區(qū)設(shè)司馬遷文化系列展,包括千秋太史公展、史圣濟世經(jīng)展、鐵筆寫春秋展等。</p> <p class="ql-block">從山門到“高山仰止”木牌坊石鋪道,為宋代通往長安的古道。在司馬古道旁第一臺地上建有木牌坊一座,兩面題詞,前書“高山仰止”,后書“既景廼岡”,為韓城近代著名書法家強漢三所提。</p> <p class="ql-block">高山仰止牌坊。這座木牌坊矗立在司馬古道旁,牌坊兩面各有題辭。前為“高山仰止”,語出《詩經(jīng)?小雅?車轄》“高山仰止,景(ying)行(hang)行(xíng)止”句。意思是高山可以瞻望,大道可以行之。寓意司馬遷人格如山,行人敬仰,既有歌頌司馬遷之意,亦有告慰司馬遷之情。后面的題辭為“既景(yǐng)廼(nǎi,同‘乃’)岡(gān g同‘岡’和‘崗’)”,語出《詩經(jīng)?大雅?公劉》。詩的本意是歌頌我國農(nóng)耕文化先祖公劉偉大業(yè)績的一首史詩,寫在這里,用以贊美“文史祖宗”司馬遷,再恰當(dāng)不過了。</p> <p class="ql-block">過牌坊為九十九層臺階,表達了韓城人民對司馬遷的崇敬。第三臺地上建有山門一座。在2005年紀(jì)念司馬遷誕辰2150周年時,將韓城市司馬遷學(xué)會會員、書法名家杜穆生所書“史筆昭世”匾額懸掛于此。</p> <p class="ql-block">史筆昭世山門。這是一道通往司馬遷祠的山門,初建于宋代,上書“史筆昭世”為韓城著名書法家杜穆生先生所題?!妒酚洝肥俏覈谝徊考o(jì)傳體通史,也是世界性的文化瑰寶。“史筆昭世”的內(nèi)涵也正如此。</p> <p class="ql-block">司馬遷祠和司馬遷墓都在山上,一眼望去好高??!九十九級臺階,一邊爬一邊眺望遠方和周邊的風(fēng)景,呼吸著新鮮空氣,遠離城市喧囂的生活,不一會就爬到山頂,山頂上很多石碑都刻滿了司馬遷的詩和作品。</p> <p class="ql-block">九九臺階。古人認為,“天地之至數(shù),起于一,極于九”,九為最多、最高、無限大,“九五之尊”、“九曲黃河”、“九牛一毛”等便是如此。韓城人為了紀(jì)念司馬遷,不但把他的祠墓建在俯瞰山川河流的高崗之上,讓他永遠以哲人的眼光,洞察世間善惡,而且將攀登祠堂的臺階,也砌為九十九級,意在頌揚司馬遷的偉大精神,同時也贊美司馬遷歷盡千辛萬苦,完成《史記》這一巨著,登上了史學(xué)和文學(xué)的巔峰,正可謂是“史學(xué)傳千古,神威鎮(zhèn)一峰”。</p> <p class="ql-block">河山之陽牌坊為青磚砌成的仿木結(jié)構(gòu)牌坊,牌坊額題“河山之陽”,下有對聯(lián)曰:“圣人光道統(tǒng),漢史竟經(jīng)文”?!昂由街枴备爬ㄐ缘恼f明了司馬遷少年時期的活動地域,上下聯(lián)則贊揚了司馬遷寫的《史記》可同儒家的經(jīng)書相媲美,高度肯定了《史記》的價值。</p> <p class="ql-block">登上第五臺地,走進額書“太史祠”牌坊大門,就進入祠院。座西面東為三間獻殿和三間寢殿。獻殿正中有石雕供桌,系清同治年間芝川八社鄉(xiāng)廉敬獻。供桌兩旁有聯(lián)語,上聯(lián)“史學(xué)傳千古”,下聯(lián)“神威鎮(zhèn)一峰”。在獻殿羅列著大小57通碑碣,其中一部分是歷代修建司馬遷墓和祠的紀(jì)事碑,最早的一塊刻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另一部分碑碣為歷代文人騷客詠頌司馬遷的詩篇。</p> <p class="ql-block">登臨太史祠山巔,即到祠院。院中古柏參天,周圍女墻擋護,遠觀宛若城堡,走近深感靜穆。太史祠獻殿、寢宮即位于此。獻殿為穿堂式建筑,共五間,是祭祀司馬遷的主要場所,保存有同治十二年,老百姓自發(fā)捐款修建的石質(zhì)供桌,有民國35年徐村人敬獻的“文史祖宗”牌匾,有徐村人1981年清明節(jié)敬獻的“剛直不阿留得正氣凌霄漢,幽而發(fā)憤著成信使照塵寰”木刻楹聯(lián),還有石碑67通,有記載司馬遷祠維修保護的記事碑,有歷代文人名士的憑吊吟詠詩作碑,亦有探源司馬先祖、考究司馬后裔的世系考證碑。</p><p class="ql-block">寢殿是供奉司馬遷塑像的地方。三間寢殿,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迄今已有近900年的歷史。寢殿匾額題書“君子萬年”,語出《詩經(jīng)?大雅?既醉》“君子萬年,永錫祚胤”之句,是祈望司馬遷子孫蕃盛,福祿無疆。寢殿內(nèi)有磚基幔帳神龕,龕額匾題“穆然清風(fēng)”。龕內(nèi)為司馬遷全身坐像,為北宋所塑,像高140厘米,呈坐姿,身著紅袍,寬衣博帶,顯出剛勁不屈、抱負超凡的氣概。</p> <p class="ql-block">墓塋位于寢宮后一高臺之上。初建于西晉永嘉四年,當(dāng)時為一土冢,上植柏樹五棵,現(xiàn)余四棵,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墓自殷濟創(chuàng)立后,經(jīng)歷了三次維修。第一次是金大定十九年(1179年),將墓用磚裹砌。第二次是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將傾坍剝落之處予以修復(fù)。第三次是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將原磚砌未動,用磚從墓外再裹砌了一層,才成為今天看到的八卦墓形狀。</p> <p class="ql-block">元修司馬遷墓。司馬遷墓位于寢宮后一高臺之上。初建于西晉永嘉四年,當(dāng)時為一土冢,現(xiàn)為磚砌蒙古包形狀,上植一柏,枝分為五。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墓的四周刻有八卦圖案。八卦是《周易》中的八種基本圖形,用來推測自然和社會的變化,是一部富有辯證法的哲學(xué)著作。而司馬遷寫《史記》的目的,就是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在他的墓周,刻上八卦圖形,正是對他這種史學(xué)思想的詮釋,表明司馬遷雖然早已作古,但他富有哲理的求變精神,卻永存人間。墓前有清朝乾隆年間陜西巡撫畢沅書“漢太史司馬公墓”碑一塊。</p> <p class="ql-block">從建筑角度講,太史祠雖然建筑規(guī)模不大,形式氣派卻和司馬遷的人格、文章、事業(yè)一樣,超拔于群。它是依據(jù)山嶺的天然地形,不受中國建筑傳統(tǒng)對稱布局限制,經(jīng)過精心擘劃,建筑成高峻挺拔、氣勢雄偉的太史祠,和周圍環(huán)境非常協(xié)調(diào)。據(jù)古建筑專家鑒定,這座宋代建筑對我們了解和研究中國古建筑的發(fā)展和演變以及地區(qū)建筑上的相互影響,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太史祠墓不僅是我國文化史上的寶貴遺產(chǎn),同時也是研究我國建筑史的一個有代表性的實物史料。</p> <p class="ql-block">一部《史記》,單從文學(xué)方面來說,司馬遷是我們愛文字的人心目中的文圣。讀《史記》,那一個個鮮活歷經(jīng)千年的人物,如今仿佛還活著,他們的言談舉止,他們的音容笑貌,還是那么地真切,還是那么地傳神,如同我們身邊的你我他一般?!妒酚洝分械恼Z言,簡練干凈而又豐潤淳樸,疏宕從容而又搖曳多姿,常叫我們驚其為天人!許許多多,有了百分美好、有了高度概括力、有了巨大力量與瑰麗色彩的詞語,豈能概括得了《史記》無與倫比的博大與精妙!</p> <p class="ql-block">在醞釀編寫《史記》時,太史公三次游歷祖國萬里河山,廣泛搜集歷史典故、風(fēng)土民情,政治、經(jīng)濟命脈。行至長沙泊羅江時,面對滔滔江水,太史公觸景生情,放聲誦讀《離騷》,悲情激憤的淚水灑向江河,在《史記》<屈原列傳>里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過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相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鵩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比缃褡x來,可觀太史公對屈原的緬懷憐惜之情有多重。太史公行至孔子故里時,他虔誠膜拜孔子塑像,尋訪孔子遺跡,在《史記》<孔子世家>里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xiāng)往之。余讀孔氏書,相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xí)禮其家,余袛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dāng)時則榮,沒則已焉??鬃硬家拢瑐魇嗍?,學(xué)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圣矣!”可見太史公對孔子的敬仰崇拜之情有多深。</p><p class="ql-block">太史公修史嚴謹,論述有據(jù),《史記》列二十四史之首,當(dāng)之無愧?!妒酚洝烽_辟了中國紀(jì)傳體史書的歷史,記載了上至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3000多年的歷史。太史公就是太史公,文韜偉略前無古人,后無來者。</p> <p class="ql-block">風(fēng)追司馬,品格永存。離開司馬遷祠時,我們又回頭望了一眼開勢之雄,景物之勝,為韓城諸名勝之冠的司馬遷祠,心中有了許多的觸動,有了很多的感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