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憶媽媽和爸爸(一)

注意學(xué)習(xí)

<p class="ql-block">2022年6月8日是媽媽病故10周年的忌日,隨著忌日的到來,愈加想念我的媽媽。萌生了寫回憶錄紀(jì)念媽媽和爸爸。</p><p class="ql-block">媽媽1931年農(nóng)歷8月21日出生于遼寧凌源縣宋杖子鄉(xiāng)二十里堡村一戶貧苦的農(nóng)民家庭,家里有4個弟弟2個妹妹一共兄妹7人,媽媽排行老大,由于人口多生活困難又是女孩子,媽媽從小就沒有讀過書。雖然沒有文化但是媽媽心靈手巧,非常懂事孝順,從小就知道幫助姥姥干活料理家務(wù),幫姥爺?shù)降乩锔赊r(nóng)活。在我的印象和記憶里媽媽這一生非??啵爧寢屩v,1947年初秋經(jīng)人介紹由父母包辦認(rèn)識了我的爸爸。爸爸也是一個苦命的孩子,1928年農(nóng)歷正月22日出生在凌源縣萬元店鄉(xiāng)大柱科村祝營子屯的一戶農(nóng)民家庭,3歲時就沒有了媽媽(東北農(nóng)村輪虛歲,其實也就是2歲多),爸爸在家里最小,從小由哥哥和姐姐拉扯長大,爸爸的哥哥比他大16歲,姐姐比他大13歲,哥哥的脾氣不好,從小對他非打即罵,要求非常嚴(yán)格而且特別苛刻,哥哥雖然吝嗇卻也明事理,爸爸小時候讀過三年私塾和長大以后想辦法為他娶上媳婦安了家,這兩件事成為我的爸爸念念不忘的恩情,我長大以后每次回凌源住姥姥家爸爸都要囑咐我去原籍老家看望我的大爺大娘,大爺去世以后爸爸還是經(jīng)常囑咐我去看望大娘,我也因此養(yǎng)成了習(xí)慣,只要我踏上凌源的土地就不忘去看望我的大娘直至老人家85歲去世。</p><p class="ql-block">媽媽和爸爸結(jié)婚時可以用窮困潦倒來形容,炕席是借來的,婚后三天就被人家要了回去,土炕上鋪一個破門簾子。新房是哥哥家的三間東廂房,一間是驢圈,一間放棺材,另一間是媽媽和爸爸結(jié)婚時的“新房”,我就是在這里出生的。媽媽告訴我白天還勉強(qiáng)過,一到晚上連冷帶怕,外屋稍一有點動靜就怕的不行(那個時候家里窮的不行爸爸就去凌源街里閆家豆腐坊打工,由于離家遠(yuǎn)就住在豆腐坊,家里只有媽媽和我)。媽媽告訴我由于太窮了,在我的身前還有一個男孩生病沒錢醫(yī)治去世了。我一歲多的時候也莫名其妙的從腳脖子開始往上腫,眼看著越腫越大,家里沒錢媽媽抱著我到鄰居馮大娘家借了二斗小米去找醫(yī)生看病,勉強(qiáng)的挽回了我的一條小命。媽媽給了我一個生命,又為我挽回了一條生命,我怎么努力都報答不了媽媽、爸爸對我的養(yǎng)育之恩和救命之恩。</p><p class="ql-block">1952年,家里窮的日子實在沒法過了,爸爸來到阜新礦山找工作,臨走時含著眼淚對媽媽說我對不起你,養(yǎng)不起你們娘倆了,我到了阜新如果找到工作賺了錢我就先給你寄過去,然后接你們?nèi)ジ沸?,找不到工作再想辦法。到了阜新在遠(yuǎn)房親戚的介紹下先是到平安礦坑木場扛大木頭,由于掙錢少就又申請到平安礦三井、二井下井采煤,一直在平安礦干到退休。1953年媽媽帶著我來到阜新投奔爸爸,沒有住房就勉強(qiáng)住在韓家店鄉(xiāng)民主村的天主教堂里棲身,住了一段時間后在好心人的幫助下到韓家店村東頭一戶人家租房住了一年多,后來礦上給爸爸分了一戶土平房,我們家搬到了平安西部百貨后身的自建房45棟3號,對面屋是一戶張姓人家,比我爸爸媽媽年齡大,我稱對門女主人為張娘,張娘人很好,心地善良、樂于助人,給了我們家很多幫助,媽媽很感激她,后來搬家分手后好多次和我提起過張娘的往事,感恩她們的熱心幫助。</p><p class="ql-block">在媽媽身上有一種精神叫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特別能付出。媽媽告訴我,她和爸爸結(jié)婚后第一次回娘家住了幾天后,12歲的弟弟(我的大舅)牽個毛驢送她回家,走到凌源街西北的半路上正遇上國民黨軍飛機(jī)轟炸,毛驢被嚇毛了飛奔,媽媽被摔在了地上,弟弟嚇得發(fā)懵,既要攙扶姐姐,又要追趕毛驢,不知道顧哪頭了,真是苦了12歲的孩子。媽媽和爸爸雖然結(jié)婚了但年紀(jì)還小也沒有任何家產(chǎn),還是不能頂門過日子,就和哥哥嫂子在一起過,爸爸給自己的哥哥家打工,媽媽在家當(dāng)傭人做家務(wù)。時間久了不行,爸爸就去了凌源街里打工混個吃喝賺幾個銅板還是不能養(yǎng)活家小,所以我的哥哥出生不久害病夭折。1951年10月我出生以后,雖然已經(jīng)解放了,但家里還是窮得叮當(dāng)響,爸爸不得已52年到阜新求生,53年媽媽帶著我投奔爸爸直至今日,我非常感謝爸爸媽媽把我從偏遠(yuǎn)的農(nóng)村帶到了城市,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否則我可能會輩輩務(wù)農(nóng)。</p><p class="ql-block">盡管已經(jīng)進(jìn)了城,生活依然非常清苦但終究有了自己的小家,一家三口人每天在一起也其樂融融,在爸爸和媽媽的呵護(hù)下我的童年也是很幸福的。爸爸下井采煤工作很辛苦,媽媽操持家務(wù)以伺候爸爸為主,每天想盡辦法讓爸爸吃小灶,我也能借光吃一點。50年代的煤礦井下工人就有保健飯,每人每天發(fā)給2個熱氣騰騰的肉餡大包子,爸爸有時只吃一個,留下一個帶回家給我吃,有時舍不得吃兩個包子都帶回家,媽媽告訴我爸爸上四點班時半夜才能到家,我就在被窩里盼著爸爸下班能吃上香噴噴的肉餡包子,現(xiàn)在回想起來真是太幸福了。1954年我的第一個妹妹秀云出生了,給我們家又增添了快樂喜慶的氣氛,媽媽特別喜歡女孩,把妹妹視為掌上明珠。好景不長,1956年夏天媽媽帶我和妹妹回娘家探親,妹妹秀云不幸染病又一次夭折,媽媽哭的死去活來,在我的印象當(dāng)中看見媽媽的痛苦樣子,把長輩們急得直喊“老祝啊,別哭啦,哭壞了身子咋辦呀!”(那個年代女人出嫁以后長輩人都不喊名字,直接稱呼其丈夫的姓氏)。1958年弟弟出生了,清苦的日子剛有點好轉(zhuǎn),又迎來了三年災(zāi)荒和國民經(jīng)濟(jì)困難時期,生活更加困難了,物價飛漲、糧食不夠吃,連瓜菜代都做不到,一家人只有爸爸和弟弟能吃飽飯,媽媽帶著我去挖野菜,后來野菜都挖不到了。記得1960年春天楊樹放葉的季節(jié),凌晨三點多鐘媽媽帶著我走了10多里路去野外擼楊樹葉子,越走越遠(yuǎn)越走越害怕,就好像后邊有人跟著似的。把樹葉子背回家洗了又洗泡了又泡,剁碎了拌上很少一點玉米面蒸窩窩頭吃,又苦又澀,給討飯的都不吃,只有媽媽和我吃。為了充饑,媽媽因為吃灰菜中毒渾身浮腫也不去醫(yī)院,用綠豆熬點水喝了解毒,就這樣硬挺過去了。</p><p class="ql-block">媽媽非常孝順,日子雖苦還要惦記姥姥。姥爺1960年就因故意外去世,姥姥一個人帶著6個孩子過,三年困難時期農(nóng)村更苦,當(dāng)時有一個說法叫“二兩八”,意思即為每個人一天口糧二兩八,且都是高粱玉米等粗糧,小米和蕎面等雜糧就算是細(xì)糧了,現(xiàn)在70多歲的人都有很深的印象。為了能讓姥姥晚年吃得稍微好一點,媽媽就在我們家有限的口糧里盡量多節(jié)約一些大米白面等細(xì)糧,我小的時候每年放寒暑假媽媽都要帶我回姥姥家住娘家,每次回去白面大米都是為姥姥帶的必備禮物。記得文革初期那年姥姥到我們家來串門,回去時媽媽又給姥姥帶了一袋白面和半袋大米,一共有六、七十斤,派我陪姥姥一起回老家,到凌源下火車后離家還有25里路,那個年代沒有出租車,長途客車也很少,姥姥我倆就步行回家,我肩扛著面和米,姥姥背著隨身帶的包裹,累的我倆實在是走不動了,快到八里鋪的時候后面過來一輛客車,司機(jī)是個好心人,主動停車讓我們上車,司機(jī)說我離很遠(yuǎn)就看見一個老娘子帶著一個孩子背那么多東西走的很費(fèi)勁。50多年過去了,我還在感恩哪位好心的司機(jī) ,要不是他為我們停車我和姥姥不知道要走到什么時候才能到家。</p><p class="ql-block">媽媽特別能干,雖然沒念過書但非常聰明,在娘家很小就學(xué)會了做針線活,在我印象當(dāng)中我從小一直到下鄉(xiāng)插隊前沒穿過買的衣服和鞋,都是媽媽一針一線的給我們做,有時媽媽閑下來和鄰居阿姨們聊天手里也要拿著針線和鞋底子一邊干活一邊嘮嗑,不會浪費(fèi)一點時間。為了耐穿耐用媽媽給我做鞋從來都是便腳鞋,就是那種兩只鞋可以左右腳換著穿,不至于很快就穿壞。直到1968年下鄉(xiāng)了才買了黃膠鞋和農(nóng)田鞋,還是憑票供應(yīng)的。小的時候過年穿上媽媽新做的布鞋再配上一雙新襪子站在炕沿上跺幾下腳,咣咣一響好像穿著皮鞋一樣的感覺,別提有多高興了。</p><p class="ql-block">我從八、九歲開始就成了媽媽的好幫手,放學(xué)后陪著媽媽去挖野菜、撿煤核,在家里幫助媽媽干活,拉風(fēng)箱、剁野菜,媽媽每天早晨做飯,早早就把我從被窩拉起來幫忙,包菜餡大餃子我來搟皮媽媽包,我就是從那個時候?qū)W會了搟餃子皮,后來有了弟弟妹妹,我又多了一個任務(wù),幫助媽媽帶孩子。我小的時候就是感覺媽媽有干不完的活,跟在媽媽屁股后邊干活總是沒完沒了,長大以后慢慢理解了媽媽這一生太辛苦了。從我記事開始家里的糧食總是不夠吃,每個月都要到農(nóng)貿(mào)市場(文革期間稱為黑市場)買50斤糧食補(bǔ)貼糧荒,錢也是月月光,有時到月末還要借錢度日,真是難為了媽媽這個當(dāng)家人。</p><p class="ql-block">1965年,爸爸患上了耳聾的疾患,不能再從事井下工作了,領(lǐng)導(dǎo)考慮到安全不再讓爸爸下井了,收入少了,家里生活更加困難了。為了填補(bǔ)家用媽媽在35歲的年齡申請上班了,剛開始在平安礦家屬大隊跟著瓦匠當(dāng)小工,記得有一次媽媽在房頂上干活竟然從房上掉了下來,幸虧沒有摔壞,被人送回家只休息了一天,為了不影響收入第二天就堅持上班了(那個年代家屬工沒有工傷,不上班就沒有收入)。每天1.2元錢,后來媽媽嫌少就申請去了送煤隊,兩個人一臺車,一前一后一拉一推三分煤600斤,每天要送5趟,每天收入1.57元,就這樣艱苦的工作媽媽竟然堅持了15年,一直到50歲退休,每月能領(lǐng)退休金25元,媽媽非常知足,特別感謝共產(chǎn)黨的恩情。</p><p class="ql-block">媽媽上班后人在單位心在家里,因為弟弟妹妹還都小,妹妹4歲,小弟弟才2歲,既要堅持上班、還要盡可能的照顧家里,可是苦了我的媽媽了,有一次弟弟感冒發(fā)燒,媽媽在上班工作途中抽空回家看看孩子,被同事匯報給了領(lǐng)導(dǎo),媽媽挨了批評并扣了工錢。為了提高效率充分利用寶貴的時間,媽媽在35歲的“高齡”開始學(xué)習(xí)騎自行車,初學(xué)時上去了下不來沒少挨摔,后來終于學(xué)會了也是不太熟練,會騎車不會使閘,兩只手死死地攥著車把,因為不會剎車沒少遇險。媽媽是個急性子,遇事總是心急火燎,剛剛會騎車就總想騎的快點,一次騎車跟在6路公交車后面,公交車速度較慢到平安中部糧店站點突然停車,媽媽騎的較快又不會使用剎車,“咣當(dāng)”一聲就撞在了汽車上,額頭當(dāng)時就撞起了一個大包。自己揉揉腦袋也沒敢吱聲,公交車司機(jī)都沒發(fā)現(xiàn)后邊有人撞在了車上。還有一次妹妹有病到礦總院住院,媽媽上班又不能陪護(hù),抽工作空余時間去醫(yī)院看望孩子,從醫(yī)院東門出來騎車往南走到路口拐彎處和一輛馬車并行,心一慌就摔倒了,車?yán)习寮泵型A笋R車。事后媽媽說當(dāng)時手都摸到馬蹄子了,如不是車?yán)习寮皶r停車后果不堪設(shè)想!這樣的險事媽媽沒少遇上,都是有驚無險的驚出一身冷汗!</p><p class="ql-block">媽媽從小沒念過書,進(jìn)城后深刻體會到不識字的苦衷,暗下決心識字,五十年代初參加過居委會組織的識字班,雖然識字不多也嘗到了認(rèn)字的甜頭,簡單的文字也能一字一句的認(rèn)下來,爸爸和舅舅通信都讓媽媽看一遍,因為爸爸寫字很工整,她可以慢慢的捋順下來,舅舅那邊來信了都會讓爸爸或我念給她聽。年過60歲以后媽媽走進(jìn)了基督教會成為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教會發(fā)的厚厚的經(jīng)書媽媽都堅持看,有不認(rèn)識的字就用鉛筆標(biāo)記一下問我,直到記住為止,晚年病危時也不忘看經(jīng)書。病入膏肓?xí)r不能看書了還求教友到家里來做法事念經(jīng),說來也是奇怪本來肺癌晚期已經(jīng)疼痛難忍了,連吃飯都已經(jīng)很費(fèi)勁了,教友們給她念完經(jīng)竟然舒服很多,也不說疼了,媽媽晚年真是做到了活到老學(xué)到老。(未完待續(x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