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曲阜”二字始見于《爾雅》一書,東漢應邵解釋說:魯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宋真宗大中祥符5年(公元1012年),為了紀念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在這里出生,曾一度改名“仙源”縣,金太宗天會7年又改名曲阜,自此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萬仞宮墻”原名仰圣門,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門,也是孔廟的第一道門。明代學者胡纘宗為表達對孔子的尊敬和贊揚,親書“萬仞宮墻”石額鑲于門上,其意出自《論語》子貢語?!柏稹笔枪糯拈L度單位,一仞約等于8尺,相當于現(xiàn)在的1.6米。據說,有人稱贊孔子的弟子子貢很有學問,子貢聽說以后,就說:“人的學問好比宮墻,我的學問只有墻頭這么高,而我的老師孔子的這道墻有數仞,不找到它的門是不能看到墻內宗廟之美麗的”。清代乾隆皇帝到曲阜來,為了顯示他對孔子的敬仰,把胡纘宗書寫的石額換下,自己親筆書寫了同樣四個字鑲于城門,現(xiàn)在看到的“萬仞宮墻”石額,即乾隆皇帝的御筆題寫。</p> <p class="ql-block">孔廟的第一道門坊“金聲玉振坊”,建于明嘉靖17年(公元1538年),“金聲玉振”四字為明代著名書法家胡纘宗題寫?!敖鹇曈裾瘛彼膫€字出自<<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薄敖鹇曈裾瘛痹鉃橐皇淄昝赖臉非?。古樂是以敲鐘開始,鐘起“始條理也”,是擊磬告終,“玉振”為磬落的聲音,稱“終條理也”,贊揚孔子的學問是集先賢先圣之大成,始終而一,所以稱“金聲而玉振也”,這也是辦事要“有始有終”成語的來源。石坊上有平面淺雕云龍戲珠,柱頂各設圓雕“辟邪”一只,俗稱“朝天吼”。</p> <p class="ql-block">坊后有一座單孔石拱橋,名曰“泮水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橋下泮水原上游接古泮池水,因之演義為“盼水”。過去讀孔孟之書,考上高等學府叫“入盼”,做官的盼高升,做買賣盼發(fā)財,過日子盼興旺。</p> <p class="ql-block">“二柏擔一孔”,過泮水橋這個單孔的石拱橋,東西各有一棵古柏,所以人稱“二柏擔一孔”。</p> <p class="ql-block">欞星門外東西兩側,各有一幢下馬碑,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在封建社會,所有來曲阜祭孔的官員,無論職位高低,來到孔廟前見到此碑,須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孔子的尊崇之意。此碑始立于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p> <p class="ql-block">欞星門是孔廟的第一道大門,建于明代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原為木質結構,清代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衍圣公孔昭煥重修孔廟時,換成石柱鐵梁。四根石柱頂端為四大天將,中間平梁上是火焰寶珠,以象征此門由天將守衛(wèi)而成為參天立地的天門。“欞星門”系乾隆御筆。相傳天上星系“有二十八宿”,其中,有個掌管文化的星叫“欞星”,又名“文曲星”、“天振星”,把孔子與天上管文化的星聯(lián)系起來,說文化方面他是最高的。古代祭天,先要祭祀靈星??讖R設欞星門,意為尊孔如同尊天。</p> <p class="ql-block">太和元氣坊位處孔廟第一進院落,明代公元1544年所建,坊名盛贊孔子如同天地一般,無所不包?!疤汀敝柑斓?、日月、陰陽會合之氣,“元氣”原意為形成世界的原始物質,后來,一些唯物主義者將“金、木、水、火、土”這五行稱為“原氣”,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由五行構成?!疤驮獨狻毕瞪綎|巡撫曾銑手書。</p> <p class="ql-block">明代所建漢白玉“至圣廟坊”,上飾火焰寶珠。</p> <p class="ql-block">圣時門又名二門,形同城門,建于明代,飛檐斗拱,頂為綠琉璃瓦?!笆r”二字,取<<孟子.萬章下>>,“孔子,圣之時者也”句,意思是說,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適合時代者。此門命名來源于孟子,對古代四位圣人伯夷、伊尹、柳下惠、孔子,孟子把四圣人的圣跡歸納為四句話: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笆r”極贊孔子思想主張經久不衰,是適合時代的圣人。皇帝來曲阜朝孔要行“三跪九叩大禮”,走圣時門,歷代“衍圣公”出生時打開“圣時門”,除這兩種情況外,此門不輕易開啟。</p> <p class="ql-block">過圣時門,豁然洞開,偌大一個庭院,古柏森森,芳草如茵。迎面三架拱橋,為明代所建,因“壅水環(huán)繞如璧”,故名“璧水橋”。</p> <p class="ql-block">弘道門始建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原門三間,當時是孔廟的正門。</p><p class="ql-block">“弘道”二字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原意為肯定人的主觀能動性,人能總結闡發(fā)前人之道而成為圣人。此處借“弘道”二字,贊揚孔子闡發(fā)了堯舜禹湯和文武周公之道,集先圣先王之大成,成為“千秋帝王之師,萬世人倫之表”。另有一層意思是說人們要想在學問上有所成就,就得踏入“弘道”之門,學習孔子的思想學說,才將是前途無量。</p> <p class="ql-block">大中門是宋代孔廟的正門,始建于宋代,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重修?!按笾虚T”三字匾額系清高宗乾隆手書?!按笾小笔琴潛P“中庸之道”?!爸姓咛煜轮?,庸者天下之定理,不偏之為中,不易之為庸”?!爸杏怪馈奔床黄灰?,能夠獨立存在的天下唯一之正道。肯定了孔子之道適合作為統(tǒng)治人類思想的主導地位,只有走“中庸之道”,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p> <p class="ql-block">十三碑亭是專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的。亭內共保存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國時期碑刻55塊。碑文多是皇帝對孔子追謚加封、拜廟新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廟宇的記錄,由漢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滿文等文字刻寫。</p> <p class="ql-block">奎文閣前兩側,是四座明代御碑。這些馱碑的動物,人們習慣叫“龜馱碑”,實際上它的名子叫“赑屭”,是神話傳說中龍的兒子?!褒埳抛硬怀升垺保P屭的特征是龍首、龜背、鷹爪、蛇尾,善于負重且能長壽,所以統(tǒng)治者要用它來馱御碑。</p> <p class="ql-block">成化碑是較為著名的一幢碑,首先是碑文的內容,將孔子思想評價到了絕對高的程度,認為有孔子之道則有天下,無孔子之道則無天下,反孔子之道則失天下,“朕惟孔子之道,有天下一日者不可無焉,何也?有孔子之道則綱常正而倫理明,萬物各得其所矣?!薄翱鬃又涝谔煜氯绮疾谳?,民生日用不可暫缺”,就是說孔子之道就像人們吃的飯,穿的衣服一樣,時時刻刻不能缺少。成化碑高7.85米,寬2.27米,厚近半米,立于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是孔廟中按體積最大的一幢碑,因此也叫“成化碑”。這塊碑的特點是書法精湛,著稱于世,并且碑文用論辯形式寫成,在極力推崇孔子方面,可以說是之最。</p> <p class="ql-block">大成門在宋代初年叫儀門。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因大成殿得名大成門。原門三間,明弘治十二年和清雍正二年兩次著火后重修,清世宗雍正題匾。</p> <p class="ql-block">同文門(“同文”二字出自《禮記》,“書同文,行同倫”,意為統(tǒng)一語言、統(tǒng)一文化、統(tǒng)一思想,使整個人類思想都統(tǒng)一到儒學上來。同文門始建北宋初期,系當時孔廟的大門,五間,兩側有回廊。金代成為二門,明代孔廟南擴,門逐漸退居次要地位。清初名“參同門”,雍正八年清世宗欽命為“同文門”,乾隆十三年高宗題寫門匾。)、奎文閣(原名藏書樓,始建于宋代,重檐五間,金明昌六年改為三檐,賜名 “奎文閣 ”,明弘治十七年改為七間,清高宗乾隆皇帝題寫閣匾)、大成門正在維護中,遺憾未能入內。大成門里東側正在維護中的檜樹,相傳為孔子親手所植。據記載,孔子曾經在這里栽過三棵樹,后枯死兩棵,這棵樹三枯三榮,也有“檜樹日茂則孔氏日興”的說法。</p> <p class="ql-block">杏壇相傳是孔子講學之所。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在此建壇,在壇周圍環(huán)植以杏,命名為杏壇,以紀念孔子杏壇講學的歷史故事。宋代以前孔廟內并沒有杏壇。現(xiàn)杏壇的位置是宋代以前孔廟的正殿。《莊子·漁父篇》載:“孔子游于緇?。春谖?,假托為地名)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碧焓ザ辏?024年)孔子45代孫孔道輔監(jiān)修孔廟時,在正殿舊址“除地為壇,環(huán)植以杏,名曰杏壇”。于是,“杏壇”,成為教育圣地的代名詞。</p> <p class="ql-block">金代始于壇上建亭,由當時著名文人黨懷英篆書“杏壇”二字,現(xiàn)在亭內保存。</p> <p class="ql-block">清高宗乾隆手書的《杏壇贊》</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筑,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場所。宋崇寧三年(1104年)據《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語意,詔名文宣王殿曰“大成”,贊頌孔子思想空前絕后,完美不缺,集古圣賢之大成。大成殿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北宋末年毀于戰(zhàn)亂。現(xiàn)存這座大成殿為清代雍正年間重建,主殿高24.8米、闊45.8米、深24.9米,四周廊下環(huán)立28根石雕龍柱,均以整石刻成,頂端檐吻足有一人之高,祥云之中蛟龍盤旋飛舞,堪稱我國石刻藝術中的瑰寶,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泰安岱廟天貺殿并稱為東方三大殿。</p> <p class="ql-block">前檐下為十根浮透雕水磨大石柱,柱高6米,直徑0.8米,每柱二龍對翔,盤繞升騰,中刻寶珠,四繞云焰,下飾蓮花石座。從底到上全部雕刻深邃,云龍騰起如飛,神態(tài)各異,遠而望之,祥云之中蛟龍盤旋飛舞,使人無不感到驚訝萬分,堪稱我國石刻藝術中的瑰寶。據說乾隆皇帝來曲阜祭禮孔時,石柱均用紅綾包裹,不敢讓皇帝看到,惟恐皇帝會因超過皇宮而怪罪。</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兩側回廊和后面回廊下的18根石柱為八棱八面柱,上有淺雕云龍戲珠,每一面為九龍戲珠,每根柱上就有72條龍。</p> <p class="ql-block">殿正中供奉著孔子的雕塑,七十二弟子及儒家的歷代先賢塑像分侍左右。大殿內有9座大型神龕,17座塑像。中間一座是孔子,孔子像坐高3.35米,頭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玉圭?!叭f世師表”是康熙題寫,封孔子為“萬世皇帝之師,千古人類之表,皇帝的老師,做人的表率?!薄八刮脑谄潯笔枪饩w寫的,意指世間所有文化蓋源于儒學創(chuàng)始人孔子。</p> <p class="ql-block">雍正皇帝重頒御書“大成殿”匾額,御制對聯(lián)懸之廟堂。</p> <p class="ql-block">“生民未有”匾,為清朝雍正皇帝題寫,源于孟子贊孔子“生民未有盛于孔子也”,意思是說:有人類以來,還沒有全面超過孔子的人。</p> <p class="ql-block">寢殿是祭祀孔子夫人的地方。殿內神龕木雕游龍飛鳳,精美異常,龕內木牌上書“至圣先師夫人神位”。孔子夫人,春秋時期宋國人,復姓亓官,19歲嫁給孔子,先孔子7年去世。關于她的情況古籍很少記載,直到宋代才被宋真宗趙恒追封為“鄆國夫人”,元代加封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其后孔子改稱“至圣先師”,她也被稱為“至圣先師夫人”。早期曾有塑像,清雍正年間寢殿遭火災,重建時改為神主牌位。寢殿周圍28根石柱上雕鳳凰,每條柱子刻鳳凰72只,同龍的數量一樣,叫龍鳳呈祥。</p> <p class="ql-block">孔廟的最后一座殿是圣跡殿。圣跡殿造型古雅,建于明代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由巡按御史何光主持建造的。圣跡殿是專門為存放《圣跡圖》而建造的。他搜集了有關孔子的畫像和文獻資料,交由吳郡畫工章草補充繪畫并刻成石刻,這就是我國最早的完整石刻連環(huán)畫——“圣跡之圖”,是我國第一部人、文兼有的完整的連環(huán)畫,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p> <p class="ql-block">《圣跡圖》每幅高38厘米,寬60厘米,文圖并茂,共120幅,描繪了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動。</p> <p class="ql-block">殿中上方是康熙皇帝的“萬世師表”四個大字,贊頌孔子是“千秋帝王之師,萬世人倫之表”,就是說孔子永遠是人們效法的表率。</p> <p class="ql-block">殿內西面最北為吳道子畫的《孔子行教像》,這種畫像早已成為孔子像的原始標準。在吳道子以前,孔子畫像沒有標準,吳道子是根據記載中的孔子像創(chuàng)作的《孔子行教像》,據傳說(正史有載),孔子生而首上圩頂,似尼丘山之形,即頭頂中間低,周圍高,生有七露(耳、鼻、眼、口皆露),在吳道子創(chuàng)作《孔子行教像》以后,所有畫孔子像便以此為相貌之標準。</p> <p class="ql-block">詩禮堂始建于宋代,原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拜謁孔廟駐蹕之所,后改為供孔氏族人祭祀時齋居,并做講學之用。金代重建。明弘治時,為了紀念孔子教育兒子孔鯉學《詩》學《禮》命名為“詩禮堂”。</p> <p class="ql-block">唐槐</p> <p class="ql-block">宋代銀杏樹</p> <p class="ql-block">魯壁,是紀念孔子九代孫孔鮒藏書而筑的標志性建筑??柞V時期遇秦朝焚書坑儒之亂,孔鮒認為“秦非吾友,吾將藏之,以待其求”,于是將《尚書》、《禮記》、《論語》、《孝經》等一些經典書籍幾十篇偷藏在墻壁內,漢景帝三年(前154年),皇帝劉啟的兒子魯王劉馀,在擴建宮室拆除原孔子故宅時,從墻壁里發(fā)現(xiàn)了數十篇經書,這些書籍即孔鮒所藏之書。</p> <p class="ql-block">魯壁前有口水井,傳說是孔子當年的吃水井。明代增添了周圍的石雕欄桿,并立“孔宅故井”石碑一幢。</p> <p class="ql-block">井西有一座四角涼亭,是專為清高宗乾隆“飲水拜師”而建的。內有乾隆御書的“故宅井贊”碑,乾隆說:“我取一勺,以飲以思,嗚乎宣圣,實我之師”。此碑四面刻字,乾隆八次到曲阜,其中五次在此碑上留言。</p> <p class="ql-block">孔廟內現(xiàn)有古樹一千二百余棵,與宏偉的建筑群相互輝映,特別是夏季,上千只鷺鳥居住在古木之上,形成了孔廟又一獨特的景觀,鷺鳥已被曲阜市定為市鳥。</p> <p class="ql-block">孔府,也稱“衍圣公府”。“衍圣”的意思是說“圣道”、“圣裔”能繁衍接續(xù),其子孫可世代相襲、輩輩相衍。“衍圣公”是我國封建歷 史中最享有特權的大貴族。歷代封建王朝對孔子的封號不斷提高,而他的嫡系后裔的官品也隨之提升。五代時期為五品官;元代升為三品官;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十三年(公元1380年)提升到一品官,地位僅次于丞相,同年丞相制度被廢除以后,又“班列文官之首” 。衍圣公的一品爵位從五十五代孔克堅到七十六代孔令貽共二十一代,歷經明、清兩個王朝,近540年的歷史。到了清代,“衍圣公”不但“班列到閣臣之上,還特許在紫禁城騎馬,在宮中御道上行走”。1935年,蔣介石又把孔子七十七代孫孔德成封為“大成至圣先師奉 祀官”,給以特任待遇,結束了歷代沿襲的衍圣公封號。衍圣公的封號從北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第四十六代孔宗愿開始,一直沿襲到七十七代孔德成十五歲這一年(即公元1935年),共相傳三十一代,經歷了宋、金、元、明、清、民國初年六個朝代,歷時880 年歷史??赘箝T為明代建筑,按一品禮制設計,匾書“圣府二字”,為明朝嚴嵩所書。</p> <p class="ql-block">門兩旁明柱上的對聯(lián):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對聯(lián)為清代文人紀昀手書。上聯(lián)中的“富”少一點(富),下聯(lián)中的“章”字成了破“日”之狀(章)。相傳,孔子第四十二代孫孔光嗣娶親之日,有神仙前來指點,碰到寫“富”字的影壁,把“富”字去了點,并告知孔家“富”字有點不吉。此后,孔府凡書富字皆無點,這叫“富貴無頂”。又傳說乾隆時,紀昀為孔府書寫門聯(lián),寫到“章”字時數遍皆不中意,遂棄筆安歇,睡夢中見一老翁在他寫的“章”字上劃了一筆,成了破“日”之狀,醒后揮筆而書,果然氣勢不凡。這叫“文章通天”。</p> <p class="ql-block">孔府的二門是清代建筑。此門深二間,闊三間,門的上方懸掛長沙李東陽書寫的“圣人之門”豎匾。</p> <p class="ql-block">進入孔府二門,迎面有一座周圍不接垣墻的門樓,門上匾額“恩賜重光”,為明皇帝朱厚熜所頒,因此叫“重光門”。當年,只有帝王大典、迎接圣旨,或進行重大祭祀活動時,才在十三響禮炮聲中將此門打開,所以又稱“儀門”或“塞門”。重光門建于明弘治(朱佑樘)十六年(公元1503年),重光的含義是:“太平盛世,日抱重光,謂曰有重日也”,即指日暈或日珥現(xiàn) 象。古人認為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是一種瑞應,值得慶賀。在封建社會里,這樣的門又叫“塞門”,一般的官宦府第是沒資格建立的,只有被封建帝王封爵的 “邦君”才能享受此殊榮?!叭T”在周禮中是有嚴格規(guī)定的,只有帝王及各諸侯國公才能建立此門,否則,就不合周禮,是有欺君之罪的。</p> <p class="ql-block">大堂是當年衍圣公迎接皇帝欽差宣讀圣旨、襲封大典、接見官員、審理重大案件,以及節(jié)日、壽辰舉行儀式的地方,里面陳列的是正一品爵位使用的公案桌、儀仗等。</p> <p class="ql-block">大堂的后面有一條通廊與二堂相連,兩堂呈現(xiàn)出“工”字形的建筑格局。通廊下有一對明朝嘉靖年間的大長紅漆木凳,被稱作“閣老凳”。當年明代權臣、吏部尚書嚴嵩被劾,朝廷將要治罪之前,曾到 孔府來托他的孫女女婿——六十四代孫、衍圣公孔尚賢向皇帝說情,希望減免一些罪過,“衍圣公”孔尚賢深知嚴嵩夫子父子的奸權,作惡多端,沒有答復他的要求。此凳系嚴嵩坐候之物,所以叫“閣老凳”。</p> <p class="ql-block">“二 堂”也叫后廳,明代建筑,是當年“衍圣公”會見四品以上官員及受皇帝委托每年替朝廷考試禮學、樂學童生的地方。另外在大堂接見高級官員禮畢后也在二堂奉茶。以前孔府在科舉制度的時代里,朝廷對孔府特別優(yōu)惠。每年科舉都給孔府一定的免試名額,一般由四品 至七品,名額的多少不等,此名額由“衍圣公”推薦任命,并且可以出賣,由此可知其特權的程度是世間無比的。室內正上方懸掛兩塊木刻貼金、群龍圍繞的“欽承圣緒”和“節(jié)并松筠”的皇帝手書的巨匾,前者為雍正手書,后者為康熙手書,是對孔府主人的贊頌。</p> <p class="ql-block">屋內七塊御制石碑,其中有清道光皇帝手書的“福壽”碑,慈祥太后手書的“壽”字及松鶴圖等。</p> <p class="ql-block">慈禧太后手書的“壽”字和“松鶴圖”,這是清 光緒二十年十月十五日(公元1894年)賞賜的。光緒二十年,慈禧太后在頤和園舉行隆重的六十大壽祝壽大典,十月初“衍圣公”孔令貽同其母“一品太夫人”彭氏、“一品原配夫人孫氏”趕到北京給慈禧祝壽,在祝壽期間受到慈禧的賞識,三人各賞賜一個“壽”字。</p> <p class="ql-block">三堂前奇石,寓意“開門見山”。</p> <p class="ql-block">三堂也叫退廳,是衍圣公接見四品以上官員和處理家庭內部糾紛、處罰府內仆役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三堂明間的正上方有乾隆皇帝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親手書寫的“六代含飴”雕龍貼金木制巨匾。此匾是賜給孔子六十七代孫孔毓圻第三夫人黃氏的,這時期孔府上下老幼共有六代人(六 世同堂),家庭和睦,祖孫幾代歡聚一堂,長者膝下子孫幾代滿堂,享有天倫之樂,故乾隆帝來曲阜祭祀孔子時寫下了此匾。</p> <p class="ql-block">三堂之后,便是孔府的內宅部分,亦稱內宅院。內宅門與外界相隔,此門戒備森嚴,任何外人不得擅自入內。清朝皇帝特賜虎尾棍、燕翅鏜、金頭玉棍三對兵器,由守門人持武器立于門前,有不遵令擅入者“嚴懲不貸”。</p> <p class="ql-block">內宅門的西側有一個露出墻外特制的水槽--石流,府內規(guī)定挑水夫不得進入內宅,只把水倒入槽內隔墻流入內宅。</p> <p class="ql-block">進入內宅后,其屏門有幅寓意深刻的圖畫,俗稱“戒貪圖”。畫中貌似麒麟的動物,就是傳說中的“貪”。雖狀似麒麟,但其本質卻與麒麟有著天壤之別。麒麟為仁獸,能造福人類,民間就有麒麟送子之說。在古代,麒麟的出現(xiàn)是一種美好的象征,會給人們帶來喜慶吉祥;而貪則是貪婪之獸,其生性饕餮,貪得無厭。壁畫上貪四周的彩云中,全是被其占有的寶物,包括了“八仙過?!敝械陌宋簧裣少囈云筮^海的寶貝,應有盡有,但它并不滿足,仍目不轉睛地對著太陽張開血盆大口,妄圖將太陽吞入腹中,占為己有。可謂野心極大,欲壑難填,最后落了個葬身大海的可悲下場。衍圣公將此圖制作在宅門附近,這里又是從內宅外出的必經之路,可以提醒衍圣公及其他的孔氏裔孫不要貪得無厭??鬃拥囊簧氐懒x輕財利,所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認為對物質利益的追求要符合道義,如果追求物欲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禍及其身。</p> <p class="ql-block">前上房為明代建筑,是孔府的主人衍圣公用來接待至親和近支族人的內客廳,也是舉行家宴和婚喪儀式的主要場所。整個建筑共有七開間,明三內四,明三間寬敞明 亮。</p> <p class="ql-block">中堂之中,掛有一幅慈禧皇太后為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貽之母、一品夫人彭太夫人寫的大“壽”字。</p> <p class="ql-block">前堂樓,是中國最典型的王公貴族的起居室。衍圣公和夫人、小姐們就住在此樓。</p> <p class="ql-block">后堂樓是七十七代孫、衍圣公孔德成和夫人孫琪芳當年的住室??椎鲁缮暌u封爵位,1935年蔣介石將“衍圣公”爵號改封為“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并享受特任待遇。</p> <p class="ql-block">孔府后花園內亭榭回廊,小橋流水,是孔府主人休閑娛樂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孔府花園里,有一株近四百年的“五君子柏”,一樹五枝,中間生長一株槐樹,因此稱作“五柏抱槐”,其樹奇?zhèn)ユ悖腔▓@奇特之代表。曾有詩贊曰:五干同枝葉,凌凌可耐冬。聲疑喧虎豹,形欲化虬龍。曲徑陰遮暑,高槐翠減濃。天然君子質,合傲岱巖松” 。</p> <p class="ql-block">萬古長春坊,建于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寓意孔子的思想猶如松柏長青,萬古不衰。</p> <p class="ql-block">孔林神道</p> <p class="ql-block">“至圣林”坊建于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經明、清兩代多次重修,保持明代早期的建筑特點。此坊在孔林大門前,原名叫“宣圣林”坊,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和孔廟同時改為“至圣”。</p> <p class="ql-block">孔林的正門,俗稱“二林門”,為魯國故城的北門(龍門)遺址,元代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始建,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六十一代孫、衍圣公孔弘泰添建門樓,“神門隘陋也,架以樓觀”。</p> <p class="ql-block">洙水橋坊位于孔子墓軸線的最南端,坊四柱三間,石質,四柱均為沖天八楞式,柱頂各有圓雕石獸,獨角披麟,仰天蹲座。明間額坊雕刻“洙水橋”三個正書大字,二次間均淺刻二龍戲珠。此坊造型簡樸莊重,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山東巡撫陳鳳梧建立。洙水橋三字沒有書寫者的落款,據傳說為嚴嵩所書。</p> <p class="ql-block">孔林二門內有一條東西橫穿的小河,名曰:“洙水河”,因流經孔子墓前,與“圣脈”攸關,故被后世譽為“靈源無窮,宜與天地共長久”的“圣水”。洙水本是古代的一條河流,與泗水并稱為“洙泗”,后來成為孟子發(fā)祥地的代稱。</p> <p class="ql-block">洙水橋位于石坊之后,孔子墓軸線南端。此橋寬6.6米,長25.24米,橋面呈拱形,遮住了人們北望的視線,以示孔子墓深藏于內。洙水橋建于金代以前或者金代。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六十一代孫、衍圣公孔弘泰增設橋石欄桿,并于左右兩側添建兩座小橋,均有石欄桿,因橋為平型,習慣稱為“東平橋”、“西平橋”。</p> <p class="ql-block">墓門位于洙水橋的北面,孔子墓軸線的中部。門屋三間,三開門,黃瓦懸山頂,檐下有斗拱,兩側出八字墻,前有8級臺階,后有6級,如同陽宅之門。門基高約1.31米左右,用以擋住人們的視線,故又稱“檔墓門”。墓門始建于東漢永壽三年(公元157年),金代時期位于今享殿處,明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重建移入今位置,清代初期重修。</p> <p class="ql-block">過墓門之后,便可看到甬道兩旁的石雕。其石雕共有四對八件,名曰華表、文豹、甪端、翁仲,華表又稱望柱,上面雕有蓮花盆,盆上放一鼓腹縮口花瓶,下有蓮座,是進入墓地的標志,以示天門;文豹,想象動物,形象似豹,其獸溫順善良,能腋下噴火,用其守墓以示安詳、尊嚴;甪端,也是一種想象中的怪獸,傳說世上出現(xiàn)此獸是大吉之事,并傳它能通四方語言,知曉遠方及幽避之處事,日行一萬里,夜行八千里;翁仲,石人像,為秦代著名驍將,威震邊塞,有他鎮(zhèn)守邊塞,其他的部落不敢造次,有時少數部落造反,由其帶兵去,不打自亂,后來演變成文、武二人將其守墓,以示安寧。以后為對稱,雕成文武兩像,均稱翁仲。</p> <p class="ql-block">現(xiàn)翁仲為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刻制,原宋宣和年間刻制的翁仲移孔伋墓前。兩對石獸及望柱均為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雕刻。</p> <p class="ql-block">過甬道石雕后便是享殿,此殿是祭祀孔子時排擺香壇、宣讀祭文的地方。享殿為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六十一代孫、衍圣公孔弘泰建。明萬歷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重修,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重修時改為黃琉璃瓦,以示達到最高等級。現(xiàn)存建筑五間,單檐黃瓦歇山頂,前有廊,殿內及廊下天花板均為貼金云龍。室內置供案,存有清世宗雍正修孔林“綸言”碑和清高宗乾隆御制詩碑,詩碑四面刻乾隆五次謁孔林詩五首。</p> <p class="ql-block">楷亭位于楷樹之東側,紀念子貢手植樹的建筑,楷亭為清康熙年間所建,亭呈方形,四面空透,不設墻欄。亭內立有楷圖碑,是清初遭雷擊后,其樹干無損,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把樹形刻于石碑。子貢是孔子的著名弟子之一,名叫端木賜,字子貢,據說是孔子弟子中最善于經商最富有的一個??鬃尤ナ篮螅牡茏痈髯詮募亦l(xiāng)帶來樹苗栽種在孔子墓前,這棵楷樹就是子貢親手種植的??鬃悠渌茏佣紴榭鬃邮啬谷?,只有子貢為孔子守墓六年。后人出于對子貢這一尊師美德的敬重,將他種的這棵楷樹專門立碑保護。后來,別的弟子種的樹都消失了,只有子貢種的這棵楷樹一直保留下來。但是,令人惋惜的是,這棵樹在清朝光緒年間受雷擊后枯死,目前只剩下一段干枯的木樁。</p> <p class="ql-block">孔子于魯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9年)去世,據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葬魯城北泗上”,大體上是現(xiàn)今位置。其墓冢封土為偃斧形,高四尺,僅比地面略微高出,并無祠堂等建筑。弟子們于墓前以磚瓦砌成祠壇,規(guī)模很小,方僅六尺。西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被采納后,孔子的林墓也受到了重視。為顯示弘揚圣道,歷代王朝相繼修林植樹,不斷地擴大墓園,添加建筑,設官守衛(wèi),使孔林成為世界上保持年代最久的家族墓地??鬃幽故强琢謨茸钪饕哪乖?,位于孔林中部略偏南段。其墓雖經年代之久,封土至今仍有5米多高,東西30多米,南北28米。墓前有石碑兩通(一高一低),前面的碑篆書“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碑陰正書“奉政大夫修正庶尹禮部郎中賜食三品祿直文淵閣永嘉黃養(yǎng)正書”,下款書“大明正統(tǒng)八年歲次癸亥十月一日五十九代孫襲封衍圣公孔彥縉五十八代孫承事郎曲阜世職知縣孔公堂等立石”,此碑立明正統(tǒng)八年(公元1443年)。后面石碑篆書“宣圣墓”三字,上款正書“門生益津高書”,下款書“甲辰春二月既望五十一代孫元措立石”。</p> <p class="ql-block">孔子墓封土東西30米,南北28米,高5米,似一隆起的馬背,故稱“馬鬣封”,是一種特殊尊貴的筑墓形式。</p> <p class="ql-block">孔子墓東為其子孔鯉墓,南為其孫孔伋墓。這種墓葬布局為“攜子抱孫”,以示人衍興旺。</p> <p class="ql-block">孔子墓西三間房屋為子貢廬墓處。孔子死后,眾弟子為孔子守墓三年,相訣而去,獨子貢在此又守三年。后人為紀念此事,建屋三間,立碑一座,題為“子貢廬墓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