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個有故事的地方”,這句話是陜西省韓城市的廣告詞,雖然先前去過韓城兩三次,總沒有進入韓城市內(nèi),沒有去過韓城老城。這次和小妹到韓城,住在了韓城老城的東邊,距韓城古城僅有100多米。</p><p class="ql-block">早晨起來,吃了早飯,抬腳就步入進了韓城老城,迎面便是一小段老城墻,城墻上有一句話,就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韓城確實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別的不說,單一個司馬遷,那故事就滿滿的,何況這是個有著上千年文明史的地方,歷史上出過名人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一進古城,兩邊便是琉璃瓦質(zhì)的九龍壁,左邊是東營廟,右邊是城皇畝。東營廟的南面就是文廟。</p><p class="ql-block">韓城古城,城池始建于隋唐,金大定四年(1164)土筑城墻,明崇禎十三年(1640),由本市人當朝宰相薛國觀奏朝廷批準,倡議地方官員、紳士捐資改土城墻為磚城墻。城四門門樓額東日“東帶黃河”,西日“梁奕西襟”,南日“溥彼韓城”,北日“龍門勝地”。為了保護古城,市政府于80年代初作出決策,保護古城區(qū),另建新市區(qū),使古街區(qū)保護完好。古城街區(qū),南北貫通的大街為主街道,呈龍形,長達千米,略有彎曲,如同龍身橫臥;古城北邊步步登高的園覺寺頂端金代寶塔如龍頭昂揚,南端的古石橋如龍尾擺動。龍形主街兩翼及東西南北四關(guān),有縱橫交錯,曲直有序,四通八達的大小巷道72條。古城區(qū)共有房屋5200多棟,其中有文物建筑和有一定保護價值的店鋪及民居770多棟。主街道沿街兩側(cè)為明清建筑的古式店鋪,多為兩層樓房,上庫下店,前門面后住宅,磚木結(jié)構(gòu),青磚灰瓦坡屋頂,是典型的北方古城風貌。古城四合院民居整片集中保護較完好的有張巷、高家巷、泊子巷、南營廟巷、灣灣巷等。街區(qū)保護的古建筑13處70多棟,數(shù)量多,規(guī)模大類型多樣,特別是文廟,城隍廟,東營廟連為一片,長達700多米,是古城一大特色。韓城古城有著悠久的歷史。唐武德八年(625年)設韓城縣治始,至今已有1300余年的歷史。城內(nèi)保存著大量的古建筑及一大批有歷史價值的古民居和店鋪,建有縣署、譙樓、尊經(jīng)閣、龍門書院、城隍廟、慶善寺、五樓五營、園覺寺、樂樓以及大小廟宇數(shù)十座。琉璃彩飾,金碧輝煌,重檐疊屋,結(jié)構(gòu)嚴謹。古城現(xiàn)狀韓城老城建于隋朝,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是全國范圍保存完整的古城之一。保留著唐,宋,元,明,清五代建筑。其中有16處元代建筑。韓城的“元建”是全國最為集中的地方之一。隋文帝開皇18年(公元598)改夏陽為韓城。韓城的正式名稱從此開始。隋煬帝大業(yè)11年,開始筑土城。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游韓城時就作有《夏日登韓城門樓序》。金大定三年(公元1173年)修建了六級八角寶塔,現(xiàn)在是古城的標志,所以又把古城稱作金城。古城南臨澽水,西依梁山,東北有原,山環(huán)水抱,就是在風水家看來,也是一塊寶地。這塊寶地到了清代,又有了發(fā)展?,F(xiàn)在古城有一條貫通南北的明清商業(yè)大街,全長近千米,此街也是古城的一條中軸線,把古城分為兩部分,東部為文化活動中心,有文廟、城隍廟、九廊廟等,西部為政治活動中心,現(xiàn)存有縣衙大堂、龍門書院、狀元祠堂等。街道兩側(cè)為明清建筑的古式店鋪,共87棟326間,店鋪分兩屋,上倉下店,青磚灰瓦坡面頂,古雅的建筑配上青石板路,一派典型風貌。老城是韓城的文物薈萃之地。高聳的金塔,城片集群的古建廟宇,令人嘆為觀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