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母校江西省贛州一中。創(chuàng)建于1898年,是一所有百余年歷史的省級優(yōu)秀重點中學。120多年的風雨,鑄就了她深厚的文化底蘊,震撼和熏陶了一代代的一中人,啟迪和培養(yǎng)了一批批的棟梁之才。戰(zhàn)功卓著的陳奇涵上將,著名的經(jīng)濟學家郭大力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黃克智、林皋、張家鋁,國家級運動健將世界冠軍李富良等,都曾在贛州一中陽明院內(nèi)、夜話亭旁留下過瑯瑯的書聲和匆匆的倩影,并從這里揚帆起航,走向五湖四海。</p> <p class="ql-block"> 這擁有“千年書院、百年學府”之稱的贛州一中,是贛南教育的文脈正傳所在。步入校內(nèi),歷史文化遺存遍布其中,這些遺存從晉代到民國歷經(jīng)千年。從定城、建城到擴城再到拆城,以實物遺存證明了整個贛州建城史。</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贛南第一個基層黨組織成立地</b></p><p class="ql-block"> 1926年9月6日,北伐軍攻占贛州,至9月中旬,贛南全境光復。</p><p class="ql-block">省立四中(即贛州一中前身)1917屆畢業(yè)生、時任黃埔軍校教官的陳奇涵帶領黃埔軍校學生肖韶、陳奇洛等共產(chǎn)黨員離開隨軍返回贛州,9月13日他們在贛州城內(nèi)光孝寺舉行隨軍來贛的共產(chǎn)黨員會議,組成中共贛縣臨時縣委。這是贛南第一個基層黨組織,由此第一面黨旗飄揚在贛南的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宋城第一剎:光 孝 寺</b></p><p class="ql-block"> 光孝寺,位于贛州一中東側廉泉旁,因寺內(nèi)掘地出水,又稱出水寺,是贛州城區(qū)最早寺廟,是贛州城佛教文化起源之地,并由此定格了以贛一中城東區(qū)域為贛州宗教文化圣地。</p> <p class="ql-block"> 光孝寺,據(jù)民國版《贛縣新志稿 》記載:建于西晉。俗呼出水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僧成廣募修,易以石柱,后有高閣藏經(jīng),前為大殿,佛像 (今不存)莊嚴,皆唐人手作。</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宋城章貢第一泉:廉 泉</b></p><p class="ql-block"> 相傳南朝劉宋元嘉年間(424一435年),一夕雷震,泉忽涌出,以太守廉故名。后宋知軍趙履祥遂建廉泉亭。</p> <p class="ql-block"> 北宋紹圣元年(1094年),大學士蘇軾路過虔州,慕名造訪鄉(xiāng)賢陽孝本,兩人偕游當?shù)孛麆?,倚泉促談,并夜話,賦廉泉詩一首。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命名為"章貢第一泉”。</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宋城千古第一亭: 夜 話 亭</b></p><p class="ql-block"> 夜話亭為北宋大學士蘇軾和贛南鄉(xiāng)賢陽孝本促膝夜談之遺址。</p><p class="ql-block"> 北宋紹圣元年(1094年),陽公游學京師后遷居虔州,隱于通天巖。蘇公遷謫嶺南時,過虔州直造其室,相得甚歡,同謁祥符宮,夜游廉泉,徹夜長談,作廉泉詩贈之。</p> <p class="ql-block"> 后人遂將原廉泉亭改建為夜話亭,亭中豎一石碑,上刻“蘇陽二公夜話圖”。</p>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性 初 齋(身教齋)</b></p><p class="ql-block"> 上世紀二十年代,時任“江西省立第二師范學?!毙iL周蔚生先生考慮到學校規(guī)模逐年擴大,學生人數(shù)不斷增多,為解決學生住宿問題,他呈報省廳,多方籌資,且在筆峰山下西端,建有外框青磚黑瓦,隔間土墻,(俗稱“銀包金”),坐南朝北,坐北朝南各一排共20個學生宿舍。此建筑落成后,不僅形成了南北對稱的一個漂亮院落,更是當年學校最壯觀的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當年此建筑落成后,由周蔚生校長定名為“身教齋”,意寓是:古人從事教育有言教、身教之稱。言教是講明道理,教人實踐;身教是教師以身作則,教育學生敦品力學。</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宋城陽明文化唯一歷史遺存 陽明院</b></p><p class="ql-block"> 陽明院,建于1933-1934年間,距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其院方形,內(nèi)有天井,上下二層磚木結構,已多次整修。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家鋁等一批學子曾在此負笈求學,勤耕不輟。</p> <p class="ql-block"> 陽明院其名由來頗為周折,王守仁在贛州任南贛巡撫、僉都御史時,曾在郁孤臺下陽明書院講學。公元1640年陽明書院由郁孤臺下遷至光孝寺(今贛一中校園內(nèi))右側辦學。陽明院歷史悠久,綿延至今,為贛一中奠定了扎實的辦學基礎,積淀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p> <p class="ql-block"> 惟其如此,陽明院以陽明為名,以示表彰先賢、弘揚傳統(tǒng)文化之意。</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宋城奇觀一日三潮:晉代三潮井 </b></p><p class="ql-block"> 三潮井(現(xiàn)在贛一中校內(nèi))。據(jù)清同治《贛縣志》記載:“井大數(shù)十圍,深百丈,其水清洌,日涌三次,故名,巷以井得名?!逼鋵嵾@段文字有些夸大其詞,三潮井圍成人不過四人便圍全,井深不過十數(shù)米。由此可見,古人極愛此井。</p> <p class="ql-block"> 三潮井的建造可追溯到晉代。目前,它仍是贛州城僅剩的十余口井中保存相對完好的古井之一。</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宋城南線古城墻遺存</b></p><p class="ql-block"> 北宋嘉祐年間(公元1056-1063年)虔州知州孔宗翰,因“州城歲為水嚙,伐石為址,冶鐵錮之”。即用磚石包砌夯土城墻。</p> <p class="ql-block"> 贛州一中校內(nèi)的城墻墻基41米。經(jīng)贛州市博物館1990年調(diào)查,基本上是北宋時嘉祐年間原墻原貌。</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萬邵文 供 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本文參考</p><p class="ql-block"> 《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資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