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走完北京四道城之后,我們開始了行走北京大運河的計劃。 </p><p class="ql-block"> 京杭大運河與長城、坎兒井并稱古代人類工程的三大奇跡,并于2014年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p><p class="ql-block"> 我們計劃行走的大運河是北京段的一部分,這段運河在哪?友人楊昕用軟件根據(jù)實測距離把運河的位置標(biāo)注在北京地圖上,能夠清楚的看出運河的走向,從通州五河交叉口的通濟橋向西進入市區(qū)出西直門經(jīng)動物園紫竹院到頤和園的繡漪橋,長度約50公里。 </p><p class="ql-block"> 需要說明的是大運河歷經(jīng)800多年從元明清民國到新中國,期間河道走向有過變化,名稱在各個時代也有不同。為此,我們行走的線路是按照國務(wù)院確認的大運河文物保護線路,所做記錄使用的名稱是現(xiàn)在的正式名稱。</p> <p class="ql-block"> 這段運河要看什么?我手繪了沿線河道兩側(cè)的遺址位置。完整記錄下我們行走的見聞。</p><p class="ql-block"> 一條大運河,千年建都史。歷史是震撼人心的,我們住在北京,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去回望它、去了解它。</p><p class="ql-block"> 我們的行走陸續(xù)用了半年的時間,拍攝了近百張照片,現(xiàn)用文字把沿途的收獲記錄下來,留作紀念。</p><p class="ql-block"> 內(nèi)容共分七個部分,行走距離50公里,38個遺址點,從東到西依次展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前 言 </p><p class="ql-block"> 在北京行走大運河,第一個遇到的人一定是元朝的大科學(xué)家郭守敬。</p><p class="ql-block"> 京城到通州的距離是20多公里,元朝時往來之間的道路是石板路和土路。從南方來的漕船只能行至通州張家灣碼頭,糧食貨物卸船后依靠人拉馬馱運到京城,費時費力。</p><p class="ql-block"> 當(dāng)時的水利部長郭守敬為解決這個問題,實地考察,尋找水源,制定方案,上報朝廷,在1292年組織人力開挖從西山到頤和園進京城達通州張家灣經(jīng)潞河入北運河的人工河道。這條水路的開通使南方來的貨船直接駛?cè)胧矂x海抵達皇城,極大的繁榮了北京的經(jīng)濟。</p><p class="ql-block"> 手握圖紙的郭守敬,劍指通州,一條綿延80公里的大運河北京段徐徐展開。</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 通州張家灣</p><p class="ql-block">1、遇見蕭太后</p><p class="ql-block"> 古代的張家灣是大運河旁邊水道中的碼頭,現(xiàn)在叫張家灣古鎮(zhèn)遺址,位置在通州區(qū)張家灣鎮(zhèn)中部,在這兒我們遇見了一位歷史名人蕭太后,這位生于遼國的皇后活到現(xiàn)在得1000多歲了。她是位了不起的人物,她在皇帝死后執(zhí)掌遼國27年,兩次擊退宋朝軍隊對遼南京(今北京)的進攻。大家一定知道楊家將的故事,大敗宋兵的正是這位蕭太后。</p><p class="ql-block"> 988年為運送糧草,蕭太后主持開挖北京最早的人工運河,并命名蕭太后河,河道從張家灣一直通到現(xiàn)在的廣安門外,成為了遼國漕運的重要航道。</p><p class="ql-block"> 因為這條河的興建,使得遼國從大同和遼陽向北京運輸糧食成為可能,糧食從遼東走海路到渤海灣上岸,之后進入蕭太后河,可以一路到達北京,從而對遼的統(tǒng)治起到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2、張家灣</p><p class="ql-block"> 張家灣的得名,始于800年前的元代,1279年大都北京蝗災(zāi)乏糧,張瑄等自東南“造平底船六十只,運米四萬六千石,從海道至京師”,溯潞河北上,因停船于此,命名“張家灣”。</p><p class="ql-block"> 大運河北京段是1293年開挖完工的,實際上張家灣先于通州而成為重要的碼頭和物資集散地。</p> <p class="ql-block">張家灣古城。</p><p class="ql-block"> 進入明代后,尤其是朱棣遷都北京,張家灣交通樞紐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由于倭寇與殘元勢力在很長時期內(nèi),成為當(dāng)時心腹之患。明廷為保衛(wèi)漕運命脈,批準(zhǔn)了順天府尹劉君畿關(guān)于“建城便于保衛(wèi),利于固守”的呈請,命順天府郭汝霖、通判歐陽昱始建張家灣城。</p><p class="ql-block"> 成為城廓后,此地很快繁榮起來,城里酒肆商號熱鬧非常,往來客商船夫挑夫摩肩接踵,一片繁榮景象。</p> <p class="ql-block">3、通運橋 </p><p class="ql-block"> 通運橋建在張家灣南門外,原為木制,俗稱蕭太后橋。因地近碼頭,南北客貨悉經(jīng)此橋經(jīng)年累月,不堪重負,明神宗敕建石橋。1603年正月動工,1605年十月告竣,賜名“通運”。清1851年曾予小修。至今已有三百八十余年。堅固如初。并成為全國文保單位。 </p><p class="ql-block"> 橋面累累車轍是歲月的風(fēng)霜和傷痕,十分震撼。</p> <p class="ql-block">石橋的欄板經(jīng)過四百年風(fēng)雨依舊矗立,望柱上的石獅子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4、遇見曹雪芹 </p><p class="ql-block">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與張家灣有什么關(guān)系?如今在蕭太后河旁就有一尊石刻的曹雪芹的坐像。大文豪怎么坐在這兒?</p><p class="ql-block"> 原來在一九六八年冬,平整土地大會戰(zhàn)中工程進展至曹家墳地帶,該村社員李景柱于地下一米處發(fā)現(xiàn)一塊青色墓石,石碑上刻著“曹公諱霑墓壬午”。曹霑正是曹雪芹的名字。1992年李景柱獻出該墓石,這一發(fā)現(xiàn),在當(dāng)時立即引發(fā)了紅學(xué)界和考古界的一次震動。</p><p class="ql-block"> 明清時期,隨著京杭大運河一起來到張家灣的,除了豐富的物質(zhì),還有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碰撞。《紅樓夢》中描寫的十里街、花枝巷等地名就來自張家灣城內(nèi),曹雪芹不僅在這里創(chuàng)作鴻篇巨著《紅樓夢》,更是長眠在這里。如今,在這里出土的曹雪芹葬志就收藏在張家灣博物館中。</p><p class="ql-block"> 喜歡紅學(xué)的朋友一定要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5、走進皇木廠村</p><p class="ql-block"> 聽這名字就與皇家有關(guān),沒錯這個地方與明成祖朱棣修建北京城有關(guān)。</p><p class="ql-block"> 600年前沒有現(xiàn)代交通工具時,京杭大運河便是北京的交通大動脈,滿載貨物的商船沿著京杭大運河進入北京城,給京城帶來了繁華。隨著河道變淺,航運的終點便改在了通州的張家灣。京城建造所需的石料、木材以及南方出產(chǎn)糧食等商品貨物,便沿著運河來到張家灣,再通過陸路運輸?shù)奖本┏?。于是,張家灣成了?dāng)時水陸物流集散地,也有了"先有張家灣,后有北京城”的說法。 </p><p class="ql-block"> 皇木廠村在張家灣古城北側(cè),京城官民乃至三北地區(qū)所用漕糧、海鹽、茶葉、建材等物資,抑或北方牲畜、皮毛、山貨等大宗商品,皆用舟船或駝隊運抵皇木廠一帶集散。當(dāng)時的皇木廠一帶,舳艫蔽水,帆檣如林,駝隊車隊不絕于途,水陸交通、客貨運輸極一時之盛。</p> <p class="ql-block">觸摸歷史,歷史是有溫度的。</p> <p class="ql-block">展開你的想象,看到舳艫(船只首尾相連)蔽水的樣子了嗎?</p> <p class="ql-block">村里展示著當(dāng)年修筑故宮的石料</p> <p class="ql-block">6、遇見乾隆</p><p class="ql-block"> 沒想到在張家灣遇到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登船的地方就是張家灣,從故宮出來先騎馬或坐轎,在這里下攆登舟,浩浩蕩蕩一路南行。</p><p class="ql-block">(借用網(wǎng)絡(luò)照片)</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通惠河段 </p><p class="ql-block"> 明朝大運河起點北移到了通州的北關(guān),從通州京杭大運河北起點五河交匯的通濟橋到東便門的大通閘河段稱為通惠河段。</p> <p class="ql-block">1、通濟橋東我們看到了著名的五河交叉口。通惠河、溫榆河、小中河、減河、北運河五河匯聚于此。</p> <p class="ql-block">這個標(biāo)志注明了此地是北運河的交叉口</p> <p class="ql-block">這座七孔橋是大運河的北端點。也是北運河北關(guān)分洪樞紐。</p><p class="ql-block">京杭大運河匯聚北京的西北來水,從這里一路南下經(jīng)過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到達杭州的拱宸橋。全長1797公里。</p> <p class="ql-block">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標(biāo)識</p> <p class="ql-block">這是通州區(qū)人民政府公布的京杭大運河北起點標(biāo)牌。</p> <p class="ql-block">通州通濟橋,是我們行走的起點,我們將一路向西,經(jīng)過市區(qū)后向西北到達終點頤和園的繡漪橋。</p> <p class="ql-block">2、燃燈塔</p><p class="ql-block"> 明成祖朱棣重建北京城后,禁止漕船入城,這使漕運的終點站由積水潭移到了都城東側(cè),距離通惠河北岸的燃燈塔不遠。古代漕船遠遠看到燃燈塔的塔尖,就知道快到通州了。</p><p class="ql-block"> 清朝的一首詩這樣寫道:“云光水色潞河秋,滿徑槐花感舊游。無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認通州?!?lt;/p> <p class="ql-block">塔下的這棵榆樹是從塔頂移下來的,是世界上目前最大的建筑樹木。樹齡200年。</p> <p class="ql-block">3、大光樓</p><p class="ql-block"> 與燃燈塔緊鄰的是古代官員驗收漕糧的大光樓,運來的漕糧是否合格,都要在這里經(jīng)過檢驗,也就是現(xiàn)在的商檢局。</p> <p class="ql-block">4、八里橋</p><p class="ql-block"> 從通濟橋向西有座古橋,稱永通橋也稱八里橋,是明朝建造,因為距離當(dāng)時的通州政府有“八里”的路程,所以也被稱為“八里橋”,是通惠河上一座著名的古橋。</p><p class="ql-block"> 這座古橋在歷史上曾進行過兩次大規(guī)模的中外戰(zhàn)爭,第一次為咸豐十年(1860)英法侵略軍攻陷天津、通州后,清政府為保衛(wèi)北京在這里阻擊侵略軍,進行了八里橋戰(zhàn)役。第二次是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義和團在八里橋狠狠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雖然兩次戰(zhàn)役都沒能阻止外國的入侵,但血染八里橋表現(xiàn)了中國人不屈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目前橋體正在維修,日后再去補拍照片。</p> <p class="ql-block">5、平津閘 </p><p class="ql-block"> 平津閘在現(xiàn)在的朝陽區(qū)高碑店鄉(xiāng)通惠河上。 </p><p class="ql-block"> 北京地區(qū)的地勢是西高東低,地勢落差較大,通惠河河寬一丈有余,河水流速較快,無法形成有效的行船河道。加上季節(jié)的影響,就會形成不是缺水就是水滿為患的不利局面。為此,從元朝開始在通惠河上設(shè)閘多座水壩——“天旱水小,則閉閘堵水,短運剝船;雨澇水大,則開閘泄水,放行大舟”。現(xiàn)在高碑店村的平津閘是元朝的建筑距今800多年,至今保存完好并得以修復(fù),成了通惠河重要的歷史見證。</p> <p class="ql-block">平津閘與北京現(xiàn)今最高建筑中國尊同窗可視,可謂歷史與現(xiàn)代交融。</p> <p class="ql-block">平津閘旁的龍王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平津閘古閘口</p> <p class="ql-block">挑石板</p> <p class="ql-block">6、慶豐閘 </p><p class="ql-block"> 慶豐閘在平津閘西,現(xiàn)在的郎家園旁,建于明朝,距今600年。</p><p class="ql-block"> 古代這里還是一片田園風(fēng)光,環(huán)境優(yōu)美,一片詩情畫意,以此為題材的詩歌不少,其中有《清代北京竹枝詞》盛贊酒樓上盛景:“最是望東樓上好,桅檣煙雨似江南?!?lt;/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淹沒于水下的慶豐閘遺址</p> <p class="ql-block"> 慶豐閘南岸建有慶豐公園旁邊有個地名叫神木廠,保存有一塊乾隆御制碑及碑亭。按照五行的說法,東方屬木,這里存放著一棵直徑2.8米,長10多米的金絲楠木,實為罕見。并保存有乾隆御制碑的碑亭,做為鎮(zhèn)物,保佑著京城的平安。</p> <p class="ql-block"> 公園里有棵100多年的古樹,是北京僅存的一棵絲棉樹。樹上的花明開夜合,此樹非常珍貴。</p> <p class="ql-block"> 公園里還有一棵古槐樹,樹名“文槐”,據(jù)說曹雪芹往來西山和通州之間常常在這里坐下休息,與朋友在樹下飲酒暢懷。</p> <p class="ql-block"> 元朝時通惠河兩岸十分繁華熱鬧,除了酒樓、飯館、茶肆外,還有各種民間的文藝演出,如扭秧歌的、舞獅子的、放河燈的,唱大鼓的、說評書的。游人也可到閘北的龍王廟進香。</p><p class="ql-block"> 一到春天這里不但是平民百姓踏青游玩的地方,也是文人墨客聚會之所。因通惠河兩岸風(fēng)景秀麗,特別是慶豐閘一帶,蘆葦白萍,漁笛晚舟,不僅有飛泉石壩,震耳奔濤,而且兩岸還有荒祠古墓,臺亭園囿。京杭船只多停于此。慶豐閘的繁華,古時文人在詩文中多有描述。清朝文人在《天咫偶聞》中寫道:“青簾畫舫,酒肆歌臺,令人疑在秦淮河上”。所以通惠河自古就有“北方秦淮”之稱。</p> <p class="ql-block">7、大通閘 </p><p class="ql-block"> 大通閘建于明朝,距今600年。</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大通閘掩蓋在東便門的馬路下面,閘口的望水獸被放置在新建的橋梁之上。</p> <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進入通惠河的水量使用橡膠壩調(diào)節(jié)。</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 玉河段 </p><p class="ql-block"> 玉河段指從東黃城根北口進入北河胡同后向北經(jīng)過東不壓橋胡同到萬寧橋的河段。這條河段開挖于元朝,距今800年。解放后填埋地下,2008年重新恢復(f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澄清下閘</p> <p class="ql-block">2、澄清中閘</p> <p class="ql-block">3、中閘旁的玉河庵。</p> <p class="ql-block">玉河庵現(xiàn)為“春風(fēng)書院”是網(wǎng)紅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4、澄清上閘</p> <p class="ql-block">5、萬寧橋</p><p class="ql-block"> 萬寧橋北京人稱之為后門橋。修建于元朝,距今800年。是北京城最古老的橋。石橋跨在什剎海入玉河處,橋下裝有水閘,通過提放水閘,過舟止水,保證南來糧船直駛大都城內(nèi)。橋身架在地安門外大街上,是北京中軸線重要地標(biāo)。</p><p class="ql-block"> 因為緊靠著皇城北門,所以通過運河運來的貨物都要從這里進入皇城。</p> <p class="ql-block">6、萬寧橋下的鎮(zhèn)水獸 </p><p class="ql-block"> 萬寧橋下四角各有一只鎮(zhèn)水獸,東北角的這只是元朝的,距今800年。其他三只是明朝的。</p> <p class="ql-block">7、火神廟 </p><p class="ql-block"> 萬寧橋西北角的火神廟即“敕建火德真君廟”建于唐朝632年,距今1300年。元順帝公元1346年重修。明代萬歷年間,因?qū)m廷連年發(fā)生火災(zāi),于是下令擴建火神廟,并賜琉璃碧瓦以壓火。清代乾隆公元1759年又重修,“門及后閣俱加黃瓦”。</p><p class="ql-block"> 由于古代的建筑為土木材料,容易失火,設(shè)立火神廟,供養(yǎng)香火是為了消災(zāi)避難。而黃色琉璃瓦代表建筑的等級,黃色為最高,綠色次之,藍色更次之,紫黑為最低。</p><p class="ql-block"> 大家可以根據(jù)琉璃瓦頂?shù)念伾私饨ㄖ牡燃壐叩汀?lt;/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 什剎海段 </p><p class="ql-block"> 萬寧橋西側(cè)就是什剎海了。根據(jù)現(xiàn)在的說法什剎海,包括前海后海西海。它是古高梁河下游河道形成的洼地型湖泊。金稱白蓮潭,元稱積水潭、海子,明逐漸稱什剎海。元代郭守敬開挖的大運河直接什剎海,成為元大都京杭大運河碼頭,漕運的終點。在后海北岸、東岸一帶形成全城重要繁華市區(qū)。</p> <p class="ql-block"> 城市有水就有了靈氣,有了活力,從元定都北京,修大運河時什剎海就成為北京內(nèi)城的最大水域。</p><p class="ql-block"> 什剎海位于中軸線北端路西,曾是整個北京的商業(yè)中心,這里四周的胡同隱藏著無數(shù)深宅大院;鼓樓前大街上的行人非富即貴;飯莊酒肆的燈火徹夜通明,各色買賣人叫賣吆喝聲不絕耳,路上香車寶馬川流不息,這情景一直延續(xù)了近千年。</p><p class="ql-block"> 時至今日這里的街區(qū),雖然沒有了往昔的風(fēng)光,但依舊是最具老北京文化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借用網(wǎng)絡(luò)照片)</p> <p class="ql-block">1、前海 </p> <p class="ql-block">2、銀錠橋</p><p class="ql-block"> 銀錠橋是前海和后海的分界線,站在座橋上眺望西山的景致稱為銀錠觀山,這里是燕京小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3、后海</p> <p class="ql-block">4、德勝橋</p><p class="ql-block"> 德勝橋建于明代,距今500年。是后海與西海的分界線。為閘橋合一的單孔石拱橋,因地近德勝門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5、西海</p> <p class="ql-block">6、連海水門</p><p class="ql-block"> 連海水門位于西海西北角的小山下面,是轉(zhuǎn)河水進入西海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 又見郭守敬,他站在匯通祠下西海岸邊,欣慰的注視著大都里朝夕在這里休閑的人們。</p> <p class="ql-block">第五部分 轉(zhuǎn)河段 </p><p class="ql-block"> 大運河修建之初長河的水是直接進入西直門外北護城河的,可現(xiàn)在為什么在西直門外轉(zhuǎn)河“幾”字,這是因為1905年詹天佑修京張鐵路,把火車站的位置選在了西直門外,使得這段河道改道向北饒了個彎,形成了今天的轉(zhuǎn)河。</p><p class="ql-block"> 轉(zhuǎn)河現(xiàn)在指從德勝門西的松林閘到高粱橋的河段。</p> <p class="ql-block">1、松林閘位于德勝門西護城河內(nèi)</p> <p class="ql-block">2、河道通過新海苑小區(qū)向西北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3、從過街樓穿過新街口北大街沿濱河路向西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4、河道在西直門外大街從東向北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5、河道在文慧園路口向西進入京張鐵路下的涵洞</p> <p class="ql-block">6、河道穿出京張鐵路下的涵洞</p> <p class="ql-block">7、河道從東向南發(fā)展</p> <p class="ql-block">8、到達轉(zhuǎn)河終點高粱橋</p><p class="ql-block"> 高粱橋建于元代,距今800年。</p><p class="ql-block"> 元代從頤和園流出的河水匯流至止,進入護城河、積水潭,乃至通惠河。</p><p class="ql-block"> 明清之際為北京前往西山園林風(fēng)景區(qū)的水道。橋下有閘。橋西南有船塢。橋西北有倚虹堂。慈禧在此小憩后登舟。</p> <p class="ql-block">遇到高亮。</p><p class="ql-block"> 高亮趕水的故事發(fā)生在元朝(距今800年期間。故事講述了一位勇敢的青年高亮為救北京城的百姓,與龍王搏斗最后獻身的故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wǎng)搜看。</p> <p class="ql-block">第六部分 南長河段 </p><p class="ql-block"> 南長河開挖于元朝,距今800年。是指從高粱橋到頤和園繡漪橋的河段?! ?lt;/p><p class="ql-block"> 當(dāng)年郭守敬引玉泉山水入昆明湖從如意門向南流出經(jīng)長春橋、麥鐘橋、高梁橋,入西直門護城河進入什剎海。</p><p class="ql-block"> 玉泉山到頤和園的河段稱為北長河,頤和園到高粱橋河段稱南長河。</p><p class="ql-block"> 明清兩代皇室出游西郊苑林行宮,乘車、轎出西直門,換舟靠纖夫逆水至頤和園。走的多了,南長河便成為了皇家的御用河道。</p> <p class="ql-block">1、倚虹堂碼頭</p><p class="ql-block"> 在河道邊遇見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曾31次從這里登船前往頤和園?,F(xiàn)在的碼頭還有部分遺址可以追憶。</p> <p class="ql-block">北展后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動物園閘</p> <p class="ql-block">2、暢觀樓 </p><p class="ql-block"> 暢觀樓建在北京動物園內(nèi)西北部,清朝時這里是農(nóng)事試驗場,這座房子建成于1908年,由法國建筑師設(shè)計,是清后期具有獨特風(fēng)格的皇室長河行宮、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歐式建筑,也是北京市唯一保存完整的皇家夏日行宮。據(jù)說,慈禧自長河舟行至此,即從西北宮門入內(nèi)進暢觀樓,當(dāng)年慈禧乘船去頤和園游玩時,多次在暢觀樓歇腳兒。</p> <p class="ql-block">3、鬯春堂 </p><p class="ql-block"> 鬯春堂在暢觀樓的南邊,建成于1908年初。因房項為三個房脊相連,又稱“三卷”房檐,用金漆描成飄帶形,紅底金花。廊四周擎立著24根紅柱,四壁裝著寬大的玻璃窗,門為穿堂,十分寬敞。</p><p class="ql-block"> 清末《順天時報》曾記述此處“內(nèi)庭宮殿式樣,畫棟雕梁,丹碧輝煌。金磚無縫,龍氈有光。桌椅茶幾等等都是紫檀花梨制成的。壁上懸掛御筆畫十二幅,是慈禧太皇太后的新筆梅花、菊花,生意盎然,或是老干縱橫,或是花朵盛開,極盡畫工的神妙。</p><p class="ql-block"> 據(jù)說慈禧及光緒來農(nóng)事試驗場時,這里是隨行的高級官吏休憩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4、五塔寺 </p><p class="ql-block"> 從動物園西北門出來過石橋?qū)γ婢褪俏逅隆?lt;/p><p class="ql-block"> 五塔寺始建于明朝,名真覺寺。明永樂年間(1413年左右),印度僧人班迪達來到北京,獻上金佛尊和印度式“佛陀迦耶塔”圖樣。永樂帝下旨建守造塔,明成化九年依所獻圖樣建成金剛寶座塔。</p><p class="ql-block">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大修,為避諱,更名大正覺寺。因寺內(nèi)建有塔,故俗稱五塔寺。 </p><p class="ql-block"> 八國聯(lián)軍侵華,寺院蕩然無存,唯塔幸存。</p><p class="ql-block"> 到五塔寺參觀最好選擇秋天,園內(nèi)的銀杏非常漂亮。</p> <p class="ql-block">5、紫竹院</p><p class="ql-block"> 開辟于明代,距今600年</p><p class="ql-block"> 紫竹院一帶,昔日曾有多處優(yōu)美景觀。曾是高梁河的發(fā)源地,是燕京的重要水源之一。金代大定二十七年(1159年)以后,上游開挖河道,增辟水源,此地就成了一個蓄水湖。</p><p class="ql-block"> 流經(jīng)園內(nèi)的南長河,是元代修建的通惠河上游河道,在高梁河上游筑人工河(即今長河),蓄引玉泉山水為形成湖泊。</p><p class="ql-block"> 明代為使帝后龍舟不受廣源閘所阻直駛西郊,就在南長河的南岸開鑿一條河汊子,以利大船往來,紫竹院園址就是當(dāng)時繞行御舟的河汊子“別港”。</p><p class="ql-block"> 明代萬歷五年(1577),在湖北岸興建紫竹院廟宇,為萬壽寺的下院。清代這一帶設(shè)有行宮和碼頭,皇室人員乘船去頤和園經(jīng)過這里。</p> <p class="ql-block">龍舟從這里進入紫竹院</p> <p class="ql-block">皇家御舟</p> <p class="ql-block">人字閘</p> <p class="ql-block">紫御灣</p> <p class="ql-block">豁然開朗</p> <p class="ql-block">紫竹禪院</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年間,在此仿江南水鄉(xiāng)風(fēng)光修建蘆花渡,俗名“小蘇州蘆花蕩”,將南岸明代所修萬壽寺下院,更名為“紫竹禪院”。另在寺西側(cè)修行宮,原有匾為“福蔭紫竹院”。紫竹院的名字由此得來。</p> <p class="ql-block">6、遇見李自成—拴馬樹</p><p class="ql-block"> 以前只聽說過這個地方,但從沒來過,沒想到出紫竹苑公園北門出來向西走不遠就看見在馬路中間這棵保存了千年的古樹。</p><p class="ql-block"> 傳說400年前闖王李自成曾將戰(zhàn)馬栓在樹下,在這株古銀杏樹下躲風(fēng)避雨,所以后人稱“拴馬樹”。拴馬樹與德勝門僅數(shù)里之隔,李自成十八日避雨樹下,次日從德勝門進入北京城。</p> <p class="ql-block">7、廣源閘</p><p class="ql-block"> 廣源閘位于紫竹院五塔寺與萬壽寺之間,南長河河道之上。廣源閘建于元朝。該閘是元朝通惠河上游的頭閘。從元朝起,廣源閘是節(jié)制通惠河(后來為長河)之水的關(guān)鍵。閘橋落下時,閘東之水深不滿一尺;提閘之后,河水可行駛龍船。</p><p class="ql-block"> 明朝開挖長河時,繼續(xù)利用了廣源閘。明清兩朝的皇帝乘船赴頤和園時,常在廣源閘換船。乾隆帝和慈禧太后都是乘騾車,率眾出西直門,沿河西行,在廣源閘旁的萬壽寺行宮下榻,隨后廣源閘下閘阻攔水流,以調(diào)高廣源閘以西的水面,此后便可轉(zhuǎn)乘龍船走水路,以逆水拉纖的方式赴頤和園昆明湖。</p> <p class="ql-block">大運河北京段的第一閘。閘墻上的鎮(zhèn)水獸清晰可見。</p> <p class="ql-block">8、龍王廟</p><p class="ql-block"> 龍王廟在廣源閘北側(cè),建于元朝如今已有800年歷史,自元朝開始,每逢北京東部的通惠河因天旱水淺難以通行糧船時,都會派專職官員赴廣源閘畔的龍王廟祭祀水神,提閘放水。</p> <p class="ql-block">9、延慶寺</p><p class="ql-block"> 延慶寺遺跡位于北京市海淀區(qū)萬壽寺路22號(萬壽寺東側(cè))。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屬私廟。</p><p class="ql-block"> 延慶寺曾是長河畔比較著名的一處民間廟會場所,相傳該寺初建時曾劃為"萬壽寺"的一部分,為接待各地僧人參見"萬壽寺"時的住所,但建造時則是單立門戶,隔開而建。</p><p class="ql-block"> 歷史上清朝帝后從紫禁城到頤和園往返途中,到"萬壽寺"上香,或休息時,"延慶寺"則是一般官員和服侍人員用膳和小憩之地。</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延慶寺"已經(jīng)成為居民的大雜院,僅從寺廟山門上方可依稀辨認出"延慶禪寺"四個字。</p> <p class="ql-block">10、萬壽寺 </p><p class="ql-block"> 北京萬壽寺是一處清幽、肅穆的皇家廟宇,歷經(jīng)明清幾代皇朝的大規(guī)模興建,最終形成了集寺廟、行宮、園林于一體的皇家佛教勝地。</p><p class="ql-block"> 萬壽寺始建于明朝,稱聚瑟寺。明萬歷五年(1577年),萬歷皇帝之母慈圣李太后出資,司禮監(jiān)馮保督建而成,改名萬壽寺,成為皇家寺廟。主要用做藏經(jīng)卷,后經(jīng)板、經(jīng)卷移至番經(jīng)廠和漢經(jīng)廠,萬壽寺便成為明代帝后游西湖(昆明湖)途中用膳和小憩的行宮。</p><p class="ql-block"> 清朝時又經(jīng)幾次重修擴建,西路于乾隆朝時改為行宮,遂成為規(guī)模宏大的皇家重寺。清乾隆十六年和二十六年,曾兩次在這里為其母祝壽。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重修萬壽寺行宮,在西跨院增修了千佛閣和梳妝樓,形成最后格局。當(dāng)年,慈禧往來于頤和園與紫禁城之間,都要在萬壽寺拈香禮佛,在西跨院行宮吃茶點,故有小寧壽宮之稱。</p> <p class="ql-block">萬壽寺有京西小故宮之稱。現(xiàn)為北京藝術(shù)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11、麥鐘橋</p><p class="ql-block">新建的麥鐘橋,位置在麥鐘橋東街與長河交匯處。是仿照趙州橋修建的。老橋遺址在它的旁邊。</p> <p class="ql-block">麥鐘橋舊址遺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2、三岔口</p><p class="ql-block"> 從高粱橋到這里的河道、頤和園南如意門門外的河道、向南開挖的京密引水渠河道在這里相匯,形成三叉河口。</p> <p class="ql-block">13、長河灣碼頭</p> <p class="ql-block">14、遇見西太后</p><p class="ql-block"> 長河之上微風(fēng)徐徐,兩岸樹木郁郁蔥蔥,皇家御船劃開碧水,極目四望當(dāng)年慈禧太后看到的就是這番景色吧。</p> <p class="ql-block">乘坐皇家御船走水道從動物園到頤和園</p> <p class="ql-block">15、繡漪橋</p><p class="ql-block"> 繡漪橋在頤和園南如意門內(nèi),位于昆明湖與長河、東堤與西堤交界處。清代帝后到頤和園時,經(jīng)常從西直門外倚虹堂上船,經(jīng)長河從繡漪橋下進入昆明湖。為滿足行船的要求,繡漪橋建成高拱形單孔橋,北京人習(xí)慣稱它為“羅鍋橋”。繡漪橋建造于1750年,是連接?xùn)|堤與西堤、長河與昆明湖的水陸交通要道,素有昆明湖第一橋之稱。</p> <p class="ql-block">南長河終點留影</p> <p class="ql-block">七、頤和園昆明湖</p><p class="ql-block"> 昆明湖古稱甕山泊。</p><p class="ql-block"> 元朝定都北京后,水利學(xué)家郭守敬主持開挖通惠河,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及西山一帶泉水匯引注入湖中,成為元大都城內(nèi)接濟漕運的水庫。甕山泊始成為調(diào)濟京城用水的蓄水庫。</p><p class="ql-block"> 明朝湖中多植荷花,周圍水田種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臺之勝,因為這一帶風(fēng)景優(yōu)美,山水俱佳,酷似江南風(fēng)景。</p><p class="ql-block"> 清朝,乾隆皇帝決定在甕山一帶興建清漪園,將湖開拓,成為規(guī)模,并取漢武帝在長安開鑿昆明池操演水戰(zhàn)的故事,命名昆明湖,乾隆皇帝在昆明湖泛舟的詩中寫到“何處燕山最暢情,無雙風(fēng)月屬昆明。”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lián)軍焚毀。1888年,慈禧太后以籌措海軍經(jīng)費的名義動用3000萬兩白銀重建,改稱頤和園,作消夏游樂養(yǎng)老地。</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經(jīng)多學(xué)科分析研究證明,該湖已有三千五百年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 后 記</p><p class="ql-block"> 知識豐富我們的頭腦,行走鍛煉我們的體魄,這張照片是我們一起行走的朋友,今年81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紅亦驕,昕亦嬌,兩姣同臨繡漪橋</p> <p class="ql-block"> 用時半年,從通濟橋到繡漪橋,50公里水路,38個歷史遺址,我們了解了大運河的歷史作用、看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認識了京城的水系脈絡(luò),豐富了自己的精神家園。</p><p class="ql-block"> 身體衰老是自然規(guī)律,精神不老生活就有質(zhì)量,有情趣,人生的路上我們一起快樂走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完—</p><p class="ql-block"> 2022/06/1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