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張家莊煤礦故事 之八

大江小天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次美篇轉發(fā)程東明、李鳳春、王文新的文章。程東明講途他爸爸是游擊隊員,下江南干部,后來到張家莊煤礦工作的故事。李鳳春講途她爸爸崔年玉礦長的故事。王文新講途他爸爸做玉米烤糕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程東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接上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 、 結緣張礦 心懷感恩獻余熱</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親是個性格比較直率的人,更是個有恩知報的人。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的廣西,形勢驟然嚴峻起來,緊接著人口戰(zhàn)略疏散,“走資派”遣返工作全面鋪開,父親被列入了首批遣返對象,政策是“哪來哪去”……就這樣在那年的冬天,我們一家四口(父母二姐和我)坐了五天五夜的火車回到了山西。那時大姐因已結婚成家,且在廣西西津水電站工作,戶口不和我們在一起,所以未受牽連。記得那年冬天特別冷,雪下的特別大,我和二姐從小生在廣西長在廣西,從未見過雪是什么東西,第一次見到雪后感到十分好奇, 也十分興奮……當時我們姐弟倆只顧著開心地玩雪,卻忽略了父母親那難以言表的“榮歸故里”的傷感心情……直到父親后來在拿著“遣返證”到靈石革委報到遭拒(不愿接收)后,我們才感到了事情嚴重性……因為父親工作如無著落,我們則面臨的是居無定所,生活無保障等一系列的問題。萬般無奈之下,母親只好帶上我們姐弟倆投靠于靈石縣水峪公社蒜峪大隊的姥姥家門下……后來,多虧在時任汾西礦務局勞資處長的趙洪文姑父的協(xié)調幫助下,礦務局同意接收父親并為其安排工作。隨后,父親又只身一人返回廣西重開“遣返證”(調令),之后就又馬上折返山西到介休局部報到……報到后父親提出到離老家近點的張家莊礦工作,當即得到了滿意的答復后,便拿上調令直接到張家莊礦報到;當時的礦領導熱情地接待了這位走了背運的“走資派”,并讓其到礦職工醫(yī)院擔任院長兼書記工作。自此,父親便有了安身立命的棲身之地,與張家莊礦結下了終身難忘的不解之緣。到了新的工作崗位后,父親懷著感恩的心積極努力地工作,毫無保留的貢獻著自己的余熱,他把多年來累積的企盼,化作無窮的力量……抓管理,有效理順工作程序;抓建設,注重培養(yǎng)年輕知識分子;抓工作,有效開展“傳幫帶”活動;抓學習,突出政治業(yè)務緊密結合兩不誤……始終保持著一個共產(chǎn)黨員不忘初心的先進本色,按照與他一起共過事的人說,父親是一個不隨波逐流,不附庸風雅,守本真,做實事的人;評價他是一個緊跟形勢不教條,與人為善不欺心,工作中注重方式方法,關心年輕人的進步成長,善于聽取大家的意見,重視知識,尊重人才,注重人才培養(yǎng)的好干部。在礦醫(yī)院工作的幾年間,在他的關心下不少年輕知識分子在政治上取得了長足進步與發(fā)展,有的入了黨,有的提了干,有的后來在礦務局醫(yī)療系統(tǒng)成為了重要骨干走上了領導崗位。到了1975年,礦領導考慮到父親的身體狀況,為了照顧他,安排他到礦機關從事專職書記工作。在這個崗位上工作的那幾年,盡管自己年事已高,但他的工作熱情不減,始終保持著旺盛的革命熱情。記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礦上經(jīng)常組織高產(chǎn)會戰(zhàn),要求機關科室干部下井支援高產(chǎn)參加勞動,作為機關書記的父親,不僅要按照礦上的要求,認真組織協(xié)調落實下井人數(shù),而且還要做好相關的安全考勤工作,自己積極帶頭下井跟班勞動……那些年可以說“高產(chǎn)會戰(zhàn)”已是一種常態(tài),但父親從無缺席。按照他的話說:“也正是那幾年經(jīng)常性的高產(chǎn)會戰(zhàn),才使自己有機會跑遍井下的采掘隊組,結識了那么多的礦工朋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紀七十年代,礦山家屬宿舍區(qū)的“臟亂差”在周邊地區(qū)的人眼里是出了名的。為了徹底改變這一狀況,有效改善職工的居住環(huán)境,礦領導決定對礦區(qū)排房的馬路進行徹底的改造。凡在張家莊礦排房住過的人都會記得,那時的排房分為路南、路北兩個區(qū)域,南北區(qū)每座排房中間有條七八米寬的馬路(實際上是土路),每條馬路邊有條一尺寬二尺深的排水渠(污水溝),每隔幾排路邊上就有個供職工家屬生活用水的水龍頭,路邊隔幾排就有一個個自然形成的垃圾堆……正如那時職工家屬形容的排房的馬路:夏天是臭氣熏天,蚊蠅肆虐,泥濘不堪的“水泥路”;冬天是冰坑雪窩,坑坑洼洼,閃腿崴腳的“丘陵地帶”……這一難堪的現(xiàn)狀引發(fā)了老百姓諸多不滿,對此礦領導給予了高度重視,并下大決心徹底改變這種現(xiàn)狀……父親按照礦領導的安排,與有關科室、單位的負責人臨危受命接受了這一艱巨的任務,并在組建“修路指揮部”后,立即投入了緊張的工作中……按照當時礦上的要求:排房馬路改造工程必須在雨季來臨前的一個月全面完成;也就是說當時只有短短的五個月的施工期……此時的父親象上足了發(fā)條的鐘表,馬不停蹄地奔波在“指揮部”與排房的大街小巷之間,不是審閱圖紙,就是實地查看地形,進行現(xiàn)場調研……在虛心聽取收集廣大職工家屬意見的基礎上,召集廣大工程技術人員進行深入實際的研究制定改造方案,確定施工推進計劃與階段性任務完成目標……在前期各項準備完成后,改造工程按照要求如期展開……此期間,可以說父親早出晚歸,時刻泡在工地上,泥一身土一身已全然不顧……功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全體施工人員和指揮部廣大工程技術人員幾個月不分晝夜的共同努力,終于按照礦上的要求如期完工……自此,礦區(qū)排房一條條寬闊平展、明亮整潔、布局合理的真正的水泥路展現(xiàn)在礦區(qū),得到了礦區(qū)職工家屬的交口稱贊與礦領導的高度評價。記得當時父親在道路改造完工時曾自豪的說:修路造橋,功德圓滿,總算是給大家做了件好事,有個交待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六 、三次落淚 感慨萬千真情在</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記憶中,父親是個非常剛強的人,輕易不會掉眼淚……但從廣西回來后,父親有過三次動情地流下了難以釋懷的淚水,讓我終生難忘,銘心刻骨。 第一次是1972年父親戴著“走資派”的帽子被遣返山西后,張家莊礦接納并給其安排了工作,隨后又給分了套住房(原排房路北三座五排),當拿到住房鑰匙后,父親動情地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因為,有了住房,我們一家也就有了傳統(tǒng)意義的家,生活也就有了著落,我們娘仨就不用在農(nóng)村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而且最大的問題就是可以恢復正常的商品糧供應了,一切生活問題迎刃而解……說實的,在此之前,我們剛回到家山西,本來就有很多不適應,寄居農(nóng)村,又遭停供,一家人的生活真成了問題,好在我大姐一家在廣西將每月節(jié)省下的糧食換成全國糧票再寄給我們,爾后由在水峪礦跑采購的舅舅拿上這些糧票在外地給我們換成糧食,以維持生活;還有在介體的姑姑家和在前進機械廠的三叔、南關礦的二姨家等的接濟,才使得一家老小有了基本的保障……所以,當父親拿到住房鑰匙后,會有不同尋常的動情表現(xiàn)。過了多年后,每每提起這件往事,父親總會動容地說:張家莊礦和那里的領導對咱家不薄,他們讓我們一家在最難的時候有了個棲身之地,生活有了保障,做人有了尊嚴…… 第二次是在1976年“文革”結束后的一個冬夜,在父親收到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革委會的“摘帽平反通知書”后。那是一個深冬雪后的一個晚上,我們娘仨在家(那時已搬到礦上第二次調房時給分的路北五座八排)等父親下班回來一起吃晚飯,過了許久,父親興沖沖的回來了,進門后還沒來得及坐下,就大聲對我們說:“他們給我平反了”,說著從口袋里掏出一個牛皮紙信封,并從中拿出一張蓋有公章的文件,母親急不可耐的說:“快念念……”隨后父親一字一句的認真的念著,生怕漏掉什么,當我和二姐聽到“平反通知書”上說:如果父親愿意,可以回廣西,省分行負責為其安排工作時,我和二姐高興的跳了起來……因為,這些年來我們姐弟倆一直盼望著能有一天回到廣西去,在山西有很多不適應,真不想呆了,現(xiàn)在終于有了機會,怎能叫人不高興……這時父親唬著臉對我倆說道:“看你倆那點出息,廣西有什么好,不要忘了是他們把我打倒的,也是他們給我戴的帽子……讓我回去工作,想都不要想……也就張家莊礦在咱家落難的時候,接納了我們,給了我們想都不敢想的包容、理解、尊重和照顧,一次又一次的調房……人不能忘恩,要知恩感恩……”說到這,父親已淚流滿面泣不成聲,不敢再吭氣的我倆大眼瞪小眼,呆若木雞……直到后來,我們長大后,回想起這段往事,對父親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和知恩圖報的品質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第三次是1984年成建制調動的事。記得當時父親已經(jīng)賦閑在家,我在宣傳教科工作。為了支援太原煤氣化的建設與發(fā)展,汾西礦務局同意從南關、張家莊兩礦成建制調動一半的職工到地處古交的爐峪口礦和嘉樂礦工作。此事,在當時真可謂驚天動地……因為它波及面廣,影響到的人多,牽動著全局人的心……有想走的,也有不愿去的;礦領導十分為難,壓力很大,很難操作,為公平起見,最后只得以最古老、最傳統(tǒng)、最簡單的抓鬮決定方式來決定誰去誰留……父親當時真不希望我去新區(qū)工作,我也遵從父親的意愿打定了“不去”的主意,可萬萬沒想到的是事與愿違,在按工資單排序,分單雙號抓鬮決定的過程中,我不幸被“抓”上了;父親得知后,心里矛盾的很,既不想讓我走,也不想給組織上添麻煩,為難礦領導……看到父親那難受的樣子,自己只好硬著頭皮去找冀之岐礦長、徐振晉書記和王文苑科長說明自己不想去的想法和父母親的態(tài)度……最后這三位領導在做自己思想工作的同時,一直在打勸自己做好走的準備,并十分動情地說:爐峪口礦尚在基建期,礦上機關的很多基礎工作總得有人去做,而且許多文字材料也要有人寫……為了打消我的后顧之憂,答應如果自己愿意,可以把想帶的家人一起帶過去,礦上負責辦理相關接轉手續(xù)……回家后,如實地把幾位主要領導的想法與說法講給父親,父親思考了很久說道:那還說啥,本來領導就很難,咱們真不好意思給他們添麻煩,這些年咱家得到他們的關照已經(jīng)很多,況且領導還答應咱家的人都可以一起去,一家人在一起也不錯……就這樣,在礦領導的關照下,父母親和二姐一家以及我的未婚妻的手續(xù)很快就都辦妥。就在礦上決定我們第一批打前站的人走的前一個晚上,母親做了幾個菜讓我們父子倆喝兩杯,算是為我送行……起初父親一聲不吭喝著悶酒,直到最后他才一邊流淚一邊說:自己不想去爐峪口,主要是不想離開這個曾經(jīng)給了我們家很多很多的地方,對這有恩于自己的地方感情很深,真是有點不舍……今后一定要記住,不管我們走到哪,干了啥,都不能忘了張家莊礦……說著說著父親又再一次泣不成聲老淚縱橫……父親的淚水,已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情緒表達,而是一種發(fā)自內心深處的一種知恩感恩、難舍難離的真情流露。一直以來父親的這種真情,無時無刻不在感召和影響著我。自1984年離開張家莊礦后的這三十多年來,自己先后十多次回去過。特別是礦上三營院干部排房拆除的那年前后回去過兩次,主要是想再看看我們曾經(jīng)的家(這是我們家在張家莊礦住了十三年間第三次搬的家),記得那年第二次回去是因為房子推倒后,為了收藏點念想,和妻子專程趕回去取回了一磚一瓦和墻上釘?shù)呐欧刻柵?,一直保存至今……因為它太珍貴了,值得收藏,它不僅記載著讓人難以忘懷的曾經(jīng),更多的是它見證了張家莊礦的歷史變遷…… 謹以此文紀念父親誕辰一百周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中部分史料源自父親回憶錄和有關史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簡介: 程東明,男,高級政工師,太原煤炭氣化集團公司黨委宣傳部部長(兼統(tǒng)戰(zhàn)部長),太原市煤氣公司黨委書記,太原天然氣有限公司黨委書記。 </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鳳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回憶我的父親崔年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李春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張家莊煤礦自建礦以來,有多少干部職工為了它的建設和發(fā)展而忘我地工作,付出了艱辛的汗水,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我的公公也是我的父親崔年玉就是這其中的一員,他老人家雖然離開我們已經(jīng)三十五年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他的與人為善,克已奉公的優(yōu)秀品質,在我們的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是父親誕辰一百年,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我將記憶中父親的幾件事執(zhí)筆撰之,以紀念這位將畢生心血奉獻給煤炭事業(yè)的老人,愿他的在天之靈能得到些許慰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親崔年玉生于1921年12月,山西高平人,中共黨員。他從1954年起任汾西礦務局富家灘礦技術員、張家莊煤礦井口主任、調度室主任、副礦長、礦革委會副主任、礦長、汾西礦務局安監(jiān)局副局長等職務,1987年8月去世,終年65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親少年時代因家貧寒苦,1939年跟隨村人張貴生來到靈石冷泉煤窯當?shù)V工,后又到日本人管轄的“興中公司”富家灘煤礦下井挖煤。期間他因身患疾病多次被日本人拋入“萬人坑”,九死一生才幸免于難。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解放后,新政權接管煤礦,父親成為了一名光榮的礦工。他對我們的黨和國家心存感恩之情,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yè)業(yè)、任勞任怨,一直奮戰(zhàn)在煤炭行業(yè),從普通礦工到礦長,他始終嚴以律已、無私奉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 喜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接受多年政治“洗禮”的“當權派”的父親被“三結合”,成為了汾西礦務局張家莊煤礦革委會副主任,主管全面工作。當時,政治局勢逐步穩(wěn)定,全國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慢慢正常,優(yōu)質主焦煤成為搶手貨。父親為落實上級下達的原煤生產(chǎn)任務,每天奔忙于辦公樓和礦井之間,根本顧不上回家。他一邊組織礦各級領導開會統(tǒng)一思想,平息派性對工作的影響,一邊協(xié)調礦各隊組之間關系,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真抓實干,群策群力為礦上的原煤生產(chǎn)加油鼓勁。累了他就在辦公室躺一會兒,餓了就在班中餐隨便吃點。有一次婆婆和我抱怨道:“你爸不用說沒休息日,這十幾天都沒回家看看,家里連旅店也不是,你說他這是為了生產(chǎn)不要家不要命啦!?”父親卻認為,自己是一礦之長,是幾千礦工家屬的領導,自己就應該沖鋒在前。他一年就有多半年深入井下生產(chǎn)一線了解生產(chǎn)、指導工作。他和礦工們開班前會做動員,班后會做總結,隨時解決一線工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父親是礦工出身,對安全問題特別敏感,他堅持要求各級領導要把不安全的隱患處理在萌芽狀態(tài),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身體力行給大家做出了榜樣。我曾經(jīng)聽礦上的職工說:“人家崔礦長都每天下井,咱們還有啥說的。”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父親當值礦領導的那些年,礦上的原煤產(chǎn)量連年超額完成任務,經(jīng)常受到上級的賀信喜報。那時候紅彤彤的喜報貼在文化宮和辦公樓前,成為了張家莊煤礦最為耀眼的亮點,至今令人難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 調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一直到七十年代初,近十年時間全國的工作人員工資都沒有增加過。七十年代初國家經(jīng)濟有所恢復,生產(chǎn)基本正常后,為了提高大家的積極性,國家相應的開始為工作人員進行增加工資。在基層的調資工作中是按照一定比例進行的,當時礦上的比例是百分之三到五,領導干部也不例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個時候是毛澤東思想深入人心的年代,廣大職工群眾的思想覺悟非常高。礦工在前線“出滿勤、干滿點”加班加點,為“多產(chǎn)煤、產(chǎn)好煤”努力工作著,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誰也不甘落后。家屬在家也不閑著,為職工井口送溫暖、送茶送水、演節(jié)目、為單身職工縫衣縫帽、拆洗被褥、去職工食堂做義工、幫助職工改善伙食。還自發(fā)組織每周義務清掃宿舍區(qū)的大小街道,從不計較個人得失。調資就如同一股清泉注入久旱的農(nóng)田,大家更加卯足勁的表現(xiàn)。在我看來,父親論職位論資歷論貢獻,他晉升幾級受之無愧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直到了一九八五年,父親因矽肺病住院,我去看望。閑談時我告訴父親礦務局職工又在調資,這次增加的幅度還不小。我隨口就問道:“爸,我聽說原來咱礦的老肖(肖二水,1977年接任父親任張礦礦長)現(xiàn)在的工資就一百多塊,你和他也差不多吧!”“哪里呀,我現(xiàn)在還是九十多塊錢呢。”我有些不解的:“你們倆工作年限、擔任職務都差不多,咋工資就差那么多呀?”父親笑了笑,解釋道:“那些年在礦上工作,我把幾次調資的指標都讓給其他人啦!一次讓給了老肖,一次讓給了楊立早,還有一次讓給了常石成。人家比我年輕,礦上的工作主要靠年輕人來干,各方面的工作也都需要下面的人貼住做,調資的時候我自然就不能光想著自己吧!”父親是礦工出身,他深知一線工人的不易,始終將普通礦工的事情作為最重要的要事去辦,設身處地、熱心相助。至今我回想起父親的話,我還很有感觸:父親為了煤炭事業(yè),為了團結調動干部職工的積極性,他總是付出的多,得到的少,這樣的好領導太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 招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九七六年初的一天,我進家門看到幾位陌生人在和父親告別。他們走后,我問父親:“這不是咱礦上的人,來找您干嘛?”父親慈眉善目,對子女和藹可親,我們與他交流總是如沐春風,因此我見了經(jīng)常和他討教一些問題,一家人自然心無顧忌多嘴來問。父親回答說:“這幾位是靈香(二女兒,我小姑子)插隊那個村的干部,說上級給他們村撥了個招考指標,插隊滿二年的就夠條件。他們和我商量想讓靈香走,還是當老師哩!”我高興的說:“好事呀!您答應了?”父親慢悠悠的說:“我沒有答應,我認為這個機會還是讓牛松原家女兒走吧!他們家孩子多,生活也困難,還沒有一個孩子上班呢?!蔽翌D時有點急,趕忙道:“人家村干部專門找上門來,不就是想讓靈香走,讓您承情嗎?您這樣做就耽擱靈香一輩子呀!”父親嚴肅決然的說道:“礦上到村里插隊的又不是靈香一個人,她年輕,多鍛煉幾年也沒啥壞處,還是先讓人家孩子走吧!”我頓時無話可說了。要知道,那個年代這樣的指標是多么珍貴呀!別人求之不得,父親卻輕而易舉讓給別人。小姑子的工作一直到村里知青都返城后才得以解決,為這事,婆婆沒少埋怨父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 影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們在礦上住的是排房,三家共用一個灶房做飯,實在多有不便。那時我愛人在太原工作,生活上困難確實很多。排房里好多家庭都是五六個孩子,住房自然緊張。很多人家就偷偷拿上礦上的木料磚瓦,在空閑的地方蓋小房。小房子越蓋越多,我心里很不平衡,一時激動就去找父親:“爸,我們排房里三戶一灶房,共用的做飯小棚兒,又仄員窄又漏雨,能不能給我蓋個小廚房呢?”父親不假思索的拒絕道:“絕對不行的!你是我家的兒媳婦,作為領導干部子女,你們蓋會在群眾中產(chǎn)生影響,大家就會說你們占國家的小便宜,搞特殊化!”我聽后有點不滿:“普通職工拿上公家的東西就能蓋房子,我蓋就是搞特殊,就要注意影響?”父親耐心的給我解釋道:“要站在全礦角度上考慮問題,目前礦石經(jīng)濟緊張,過幾年好點,會給大家統(tǒng)一改善條件的,你一定要做好帶頭作用,可不要在群眾中產(chǎn)生負面影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次我要到介休礦務局技校去看妹妹,因為家里有孩子需要盡快返回礦上,于是就去找父親想試一試:“爸,聽說礦上的汽車經(jīng)常去介休拉貨,我去介休找妹妹辦事,能不能說一聲讓車順便把我也捎上,這樣我當天就能回來了?!备赣H聽后,嚴肅的說道:“你去介休是辦私事,汽車是給咱礦上拉材料的,你不能搭,這樣影響不好!還是坐火車去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雖然父親沒有答應我的要求,但是從他的言行中看到一位共產(chǎn)黨員忠耿正直,一心為公的高貴品質,讓我在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影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我已經(jīng)古稀之年,父親那優(yōu)秀品質潛移默化地帶動和影響了我的一生,無論做什么事都以父親為榜樣,并且要把這種好的家風、好的思想代代傳承下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簡介:李春鳳,女,71歲,小學高級教師,已退休,系崔年玉大兒媳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文新</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父親王鳳舞</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 文 新</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父王鳳舞,出生在安徽省碭山縣的一個貧農(nóng)家庭,自幼喪父,8歲開始學徒,為師傅端茶遞水,倒夜壺,經(jīng)過師傅三年的考察,正式接受徽菜,揚州菜的學習。學徒歷經(jīng)八年,學到了師傅的一些真?zhèn)?。但由于當時的社會動蕩,正處于日本侵華階段,迫于生計,只能離開師傅打工謀生。后不斷輾轉到山西,在全國解放的大好形勢下,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積極參加到富家灘煤礦的建設中。四年后由于工作需要調動到張家莊煤礦,擔任張家莊煤礦高級廚師。工作期間,積極改善煤礦職工的伙食,在自有徽菜和揚州菜系的基礎上,改良食堂食譜,還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烤爐。從圖紙設計到耐火磚等材料尋找,購買,以及施工,在當時物資匱乏的情況下,僅用時一個月,最終完成了溫度為三百度的烤爐??緺t的落地,進一步方便了對有限食材的開發(fā)和創(chuàng)造,首先進行了粗糧烤糕的實驗,將玉米面糊多次進行加工和醒發(fā),再經(jīng)過點爐,溫爐,進行烘烤,成功的做成了第一爐的玉米烤糕。做好的玉米烤糕優(yōu)先供給了井下的采礦工人。隨著第一次嘗試的成功,接著陸續(xù)開發(fā)了各種粗糧點心,以玉米面,高粱面,黃米面,豆面等為原料,搭配紅薯,南瓜,土豆,豇豆以及各種蔬菜,調配不同的口味和顏色,制作成了粗糧點心。在那個時代,食物的革新和改良給大家?guī)淼男腋8惺请y以言表的,整個張家莊的煤礦職工家屬們興高采烈,歡欣鼓舞,奔走相告。這一系列的改良轟動了全國的煤炭系統(tǒng),全國煤炭系統(tǒng)派出各地的廚師到張家莊煤礦食堂進行參觀學習,各種榮譽接踵而至。一九五七年六月份全國煤炭部決定將全國煤炭系統(tǒng)食品博覽會在汾西礦務局張家莊煤礦召開,這在當時是少有的,為整個山西省煤炭系統(tǒng)以及汾西礦務局爭得了榮譽。當年我父親王鳳舞就分別被評為汾西礦務局勞模和山西省人民委員會頒發(fā)的先進生產(chǎn)者,并獲得獎章。之后我父不斷到省部委,煤炭系統(tǒng)的各單位參加各種會議,介紹經(jīng)驗,傳授技術,受到各單位的好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美篇是《張家莊煤礦故事》之八,與大家分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2年5月16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