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的母親籍貫為湖南省湘潭縣(石鼓鎮(zhèn))十四都。1922年5月19日(農(nóng)歷4月23日)因出生于浙江省金華市,而取名朱金名。</p><p class="ql-block"> 1992年11月21日母親因病醫(yī)治無效去世,享年70歲。今年5月19日是她老人家百歲誕辰,特此制作“思念在天堂的母親”的美篇,以示懷念和感恩。</p> <p class="ql-block"> 尊祖重孝 不忘根本。這是由朱后一、朱培立等人編纂的《渚頭朱氏族譜》中的“朱子治家格言”,它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幾千年形成的傳統(tǒng)道德教育思想。而據(jù)姨媽朱桑名晚年經(jīng)過回憶,寫下的石鼓老宅大門當年兩側的對聯(lián):黃河新氣象 朱門舊風規(guī),則是表明朱家思想保守,奉行墨守成規(guī)的治家教子座右銘。</p> <p class="ql-block"> 在那個“念念不忘階級斗爭”的特殊年代,媽媽及眾親從未向我們提及她的父親。我是在一本2000年出版的《石鼓鎮(zhèn)志》的人物傳記上,發(fā)現(xiàn)和了解到外公朱后烈(1888.2一1946.10.15)的一生。讀后感覺他在舊中國就可稱之為“知識淵博的海歸,廉潔奉公的清官”。</p> <p class="ql-block"> 后來我在湘潭市圖書館查閱書刊時,又意外從一本1991年5月出版的《湘潭縣文史》第六輯“人物春秋”專欄上,看到了由大舅朱先瑞(又名朱黔光)提供材料、由湘潭縣石鼓鄉(xiāng)退休教師朱后一(1915—— )撰寫的“朱后烈其人其事”一文。該文更為詳細地講述了外公朱后烈真實的一生,“前人已作古,后人都有譜”,我們今天能獲得這篇史料,真得感謝作者朱后一老師。(書頁上拼接的手寫文字“朱后烈、朱星恒及朱葆生伯父”為姨媽朱桑名晚年所寫,可作為史料的補充。)</p> <p class="ql-block"> 這是我的處婆朱江氏(1894一1983),她是一位在舊中國被裹足的小腳女人。解放后至去世前的生活,主要是由姨媽和舅舅負擔及照顧。</p><p class="ql-block"> 外公與外婆一共育有六個子女:兒子朱先瑞、朱燕云(展哥之父);女兒朱醴名(德韻之母)、朱次蘇(燮陽之母)、朱金名、朱桑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娘親舅大。這是大舅朱先瑞(1916.9.5一2002.11.30)和舅媽王德輝(1925.3.25一2019.12.17)的合影。他倆都是經(jīng)驗豐富的商業(yè)會計,八十年代前家住白馬湖畔的睦鄰新村。每逢周末我媽媽總忘不了要帶上1~2個兒子去舅舅家看望。</p> <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大約是1972年的春節(jié),媽媽和我去大舅家,碰上舅舅全家去照像館而一起照的全家福。(前排左起:高冶民、大舅媽、大舅舅、我媽媽、朱潭;后排左起:朱星玲、朱湘玲、余奇、方燮陽、朱啟志、朱昭玲)</p> <p class="ql-block"> 姐妹情深。這是姨媽朱桑名(1929.10.4一2020.2.17),她和姨爹高維都在株洲601廠工作。由于我媽未參加工作,僅靠父親一人的工資維持生活,每當生活上遇到困難時,姨媽姨爹總是給予力所能及的資助。每逢寒暑假,我們倆家兄弟總期待相互走訪和玩耍。</p> <p class="ql-block"> 我的父親余壽松(曾用名余輝),籍貫湖南省湘潭市易家灣。1918年5月5日(農(nóng)歷3月25日)出生,2009年7月18日去世,享年91歲。</p><p class="ql-block"> 父親初中就讀于湘潭縣立中學(湘潭市一中),高中就讀于長沙明德中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親大學畢業(yè)后,從解放前至1959年在湘潭市一中從教十多年,1959~1961年在湘潭市工業(yè)技術學校(校址先是二湖頭嶺,后遷楊嘉橋)從教兩年,1961年暑假調(diào)入湘潭市二中從教至1985年底退休。</p><p class="ql-block"> 父親1953年在湘潭市一中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64年在市二中委派去瀏陽農(nóng)村參加社教運動。除早期從事歷史地理教學外,以后幾十年一直從事教務工作。他為黨的教育事業(yè)奮斗了一生。</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本中華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的《湘潭縣立中學同學錄》。在教師名錄標有“▽”處,可以看到:父親余壽松,30歲,時任歷史地理教員,學歷為中央大學畢業(yè);家庭住址為易家灣大有(商)行。</p> <p class="ql-block"> 這是父親在重慶就讀的國立中央大學校門。(該校1946年遷回南京,改名為“國立南京大學”。經(jīng)網(wǎng)查南京大學檔案館的“中大學籍”,父親于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七月畢業(yè)于國立中央大學史地系。案卷號4909)</p> <p class="ql-block"> 這是2017年5月15日的《湘潭晚報》曾報道的“沉浮百年的余大有商行 ”的圖文。父親就是從這里走向他的求學從教之路。該建筑于2019年2月底被湘潭市人民政府認定并掛上“湘潭市歷史建筑”保護牌。(全市共61處)</p> <p class="ql-block"> 1948年底 父親與母親經(jīng)人介紹,在湘潭市一中(潭中)結婚。分別于1949、1951、1953、1956年生育我們兄弟四個。市一中的教工家屬區(qū)不在校內(nèi),當年的老教師及家屬與我媽媽關系都非常友好,他們也都是我們兄弟幼年成長的見證人。也就是從那個時侯開始,學校師生都親切地稱呼我媽為“余師母”。</p> <p class="ql-block"> 感謝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這是媽媽在五十年代與我們兩個年幼兄弟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61年的暑假,父親調(diào)入湘潭市二中工作。我們?nèi)乙哺S父親,開始了在市二中長達幾十年的校園生活。</p> <p class="ql-block"> 父親留存的兩張教師證件照。</p> <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間父親被下放至學校實驗室工作。這是父親留存的一張在化學實驗室進行集體備課的工作照。同框的有:唐榮清、曹亦勤、彭鼎、李芷清、陳杏芝等化學老師。</p> <p class="ql-block"> 這是湘潭市二中昔日莼香園的原貌。莼香園象一座風景如畫的庭院,他是我們在此生活了近二十年的地方。我家所住一樓的房子,開門就見假山,出門就是萄萄架;玉蘭花、銀杏樹、桂花樹等就在周邊;健身房、籃球場的體育器材任我玩耍。</p><p class="ql-block"> 美麗的 莼香園、慈善的鄰居徐娭毑,見證了我們兄弟的成長,也見證了余師母待人熱情、助人為樂所做的一切:</p><p class="ql-block"> 每當老師晚上開會或備課,總有一兩個老師將小孩委托我媽媽看管;每當寒暑假外地老師回家,總有一兩串鑰匙存放在余師母家里。</p><p class="ql-block"> 下雨了誰家曬的衣被未收,媽媽總是立馬將其收好;學校接待串連的學生需訂被子,媽媽帶著針線趕去幫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操場上打球的學生口渴了,總有幾個跑到余師母家弄口茶水喝;學生搞衛(wèi)生少了工具,總有幾個來找余師母借掃把或抹布。</p><p class="ql-block"> 樓上的黃玉華老師午休時,喜歡在余師母家門囗“連播”“一雙繡花鞋”和“第二次握手”的故事;飯后來校的丁X民老師,一路上吃完二兩小花片,總愛來找余師母搞杯茶解渴,然后講述他家祖?zhèn)髅胤街尾【热说墓适隆!?lt;/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這是文革期間我們四兄弟余和三個表弟在莼香園假山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這是我和余亮扶著我展哥的自行車在學?;@球場的合影。照片后面的和平樓的樓上晚上涼爽怡人,是我們校園男孩在盛夏夜晚避暑的最佳場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下雪天余兆和余亮在學校和平樓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從八十年代起,我家搬離莼香園,先后安排住在學校后院的六棟三樓和五棟一單元三樓。六棟三樓是通線走廊、四戶相連。有意思的是,李、黎、余、邱老師四家全是單名的男孩,合計十一位。照片是余兆和余亮在樓上走廊邊的合影。</p><p class="ql-block"> 我的媽媽在此樓上,常在黎老師家與其妻黃老師等老人家,打著計番的麻將和紙牌,安度著歡樂的晚年。</p> <p class="ql-block"> 這是年邁的媽媽在六棟與五棟之間樹叢中拍下的兩張照片。</p> <p class="ql-block">這是1992年3月23日,媽媽去市中心醫(yī)院看望剛出生的最小孫子,與其合影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同年11月21日上午,媽媽因病醫(yī)治無效去世。這張照片成了媽媽留給兒孫們最后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媽媽去世后,語文特級教師、市楹聯(lián)名譽主席、我家的親家李壽岡老師特撰挽聯(lián)云:</p><p class="ql-block"> 相夫成德教子有方鐘儀郝法稱賢惠 </p><p class="ql-block"> 享壽古稀歸真無憾玉燭金甌樂晚晴</p><p class="ql-block"> 這幅挽聯(lián)是對我媽媽善良樸實一生的真實寫照,也是對媽媽一生的最高評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值此媽媽百歲誕辰之際,我們兄弟思念在天堂的母親,思念在天堂的父親。感恩媽媽和父親在艱辛的年代含辛茹苦把我們撫養(yǎng)長大,教育我們成為社會的有用之人。我們兄弟也十分思念并感謝大舅和舅媽、姨媽和姨爹,對我們家庭及兄弟多年的關愛與幫助!一起祝愿在天堂的親人一切安好!謝謝你們曾經(jīng)為這個世界付出的一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