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回憶母親的點滴生活

光影隨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親離開我們有20多年了,她平凡人生,卻為孩子們做出了偉大榜樣,心中有愛開心過,艱辛苦難耐我何。母愛,讓我們充滿了快樂和幸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想母親的一生,一些生活片斷經(jīng)常在我腦海里回蕩。</p> <p class="ql-block"><b>母親是童養(yǎng)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1年的五月初四日,我的母親出生在湘江河右岸的一個叫白衣港的小村子里。這是一個平凡的日子,也是一個平凡的村子,所以注定了母親她很平常,平常到只有姓沒有名,叫成氏。后來嫁給我父親,就叫王成氏,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婦女姓氏文化:夫姓+父姓+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外公,也就是我母親的父親叫什么,我都不知道,我見過我的外公,但那時很小,沒有一點點的具體印象。我有兩個姨媽,一個舅舅,說明我外公生有三女一男,母親排行老大,娘家灣里人都稱母親為大姑娘。在舊社會,這樣的五口之家也非常平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俗話說,母親在孩子的心目中是最美的。其實,我母親真的很美。個子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一生的發(fā)式從沒改變過,典型的中國婦女發(fā)式,一個小鐵夾把頭發(fā)攏到腦后面,顯得干凈利落。一生穿的都是布扣的偏襟衫褂,不是黑色就是藍色,亮色的衣服幾乎沒有。母親瓜子臉上五官端正,高高的鼻梁骨襯托出中國女人的東方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聽說,我的母親是作為王家的童養(yǎng)媳來到我父親身邊的。我的父親出生于1916年6月27日。出生的家庭也是一個貧苦的家庭,住在一個叫冷水沖的小村子,為什么說是小村子呢?原來近百畝的冷水沖是地主的租田,大概在我爺爺?shù)臓敔敃r候,他們就租種在此,為了方便管理田地,就在幾棵大樟樹下搭建了幾間茅屋安身。后來人口多了,房屋越建越多,就成了一個村子。村子門前有口好井,井水清澈,味道甘甜,趕集的、推土車的販夫走卒都要在這口井邊休憩喝水。井水味美,村子就借井水揚名,叫“冷水沖”。靠租種別人家的田過日子,家庭好不到那里去,我爺爺?shù)膸讉€兄弟就有一生沒有討老婆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爺爺除種田外,還到河里打魚摸蝦,拿到集市出售以補家貼。我母親曾給我說過,那時,我家的干魚是用農(nóng)村裝谷的大睡柜來裝的。我外公就住在河邊,也是一個靠打魚為主要收入的農(nóng)民,估計是惺惺相惜,趣味相投的原因,他就把我母親許配 給了我父親。并且是到父親王家作童養(yǎng)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為什么外公一家五口,會把大女兒送給人家作童養(yǎng)媳呢?這中間是媒婆牽線,還是兩家相約?這個謎我都現(xiàn)在不知向誰去探秘了。反正,母親只有幾歲就來到了王家,與我家大姑一起長大,一同生活,姑嫂感情就是親姐妹。除了大姑外,還與大伯母關(guān)系也好。大伯母生于1908年6月,比母親大13歲,有一雙被裹過的三寸金蓮腳。母親從成家來到王家時,大伯母已經(jīng)與大伯結(jié)婚,大伯母就象對待小妹妹一樣待母親,妯娌關(guān)系特別好。從我懂事起,大伯母就與我家共一個廚房,同一個水缸喝水。從沒見她們紅過臉,大聲說過話,雖然過的是窮日子,但和眭相處,其樂融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童養(yǎng)媳,日子是不好過的。首先,這夫家的家境肯定是很窮很窮,窮到討不起媳婦,只有帶養(yǎng)一個女孩子長大后當兒媳婦。第二,窮人家里沒有閑飯可吃,童養(yǎng)媳其實就是一個勞動力,苦活累活臟活都得干。曾經(jīng)聽媽媽講過,那時,我父親家里有好幾個老頭子,都是父親的伯伯叔叔們,媽媽的工作就是跟姑姑一起煮飯,全家好多人吃飯,用的是一口大鐵鼎鍋,可以煮十幾斤米,要兩人抬著上灶臺。一個幾歲的姑娘家,生活在一群大男人中間,膽怯、羞澀加上一點點恐懼,這就是母親的童年生活。那時父親也是一個小屁孩,既沒有保護母親的能力,也沒有疼愛母親的浪漫,兩人的感情就是兄妹情,還沒有母親與姑姑、伯母的感情真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童養(yǎng)媳結(jié)婚肯定早,母親在16歲的時候就生下了大哥,后來生了二哥、三哥、姐姐。三哥十歲左右,跟別人放牛不小心掉進了港子里淹死了。母親41歲生了我,大哥比我大26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從我懂事的時候起,我就感到我家很窮很窮。父親很勤勞,也有一些把小家過好的想法,就因生不逢時,命不適運,加上脾氣很固執(zhí),說話很直率,勤勞致富的一些積累往往被割掉了,甚至準備砌房子的一些木料都被燒掉。父親被揪上臺批斗過,是一個政治上的反面典型,但在地方上人緣很好。他會治蛇傷,遠近村民夏天經(jīng)常到我家求父親治蛇草藥,分文不取,都是免費贈送。后來,父親把這秘方傳給兒子,兒子們替他去尋找草藥。我也經(jīng)常在夏天的炎炎烈日下尋藥、搗藥、送藥。“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感受沒有,但看到病人治愈后又能去掙工分,做苦活,心里感到甜甜的。</p> <p class="ql-block"><b>我為吃奶差點葬身火車輪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大家守著貧困過日子。男人都在出工出力,女人更累更苦,她們不但在與男人一樣出工出力,還得操心家里的柴米油鹽醬醋麻。那時,茶是奢侈品,大多數(shù)人家里都沒有,但麻必須有!每家都有一塊麻土,一家人的衣服鞋子,都要問這麻地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麻就是苧麻,多年生植物,苗高七八尺,每年可以采一兩次,麻桿的皮就是最好的纖維。先從麻地里采摘下麻桿的皮,再去掉麻皮外的粗皮,留下的就是潔白的苧麻了。把麻曬干后,女人們在勞動之余,就把一片瓦片放在自己的腿上,把兩根細麻絲用手捻成一根粗麻絲,再把麻絲搓成麻繩,這就是納靯底的線,織布的紗,把麻變成織布的紗、納鞋底的線,要經(jīng)過數(shù)道加工,這些工序全由家里的女人余業(yè)時間來完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還是就是隊上種棉花,棉花收獲后,每家都可以分一些籽棉,再經(jīng)過加工變成皮棉后, 也就是可以紡紗織布了。計劃經(jīng)濟時代,買布是要憑票的,一家人每年大約可以分到幾尺的布票指標,可供一個人買一身衣服。其余人的穿衣全靠家庭主婦們的搓麻紡紗了。在缺衣少食的時代, 41歲才生的滿崽,母親疼愛的方式就是讓我吮吸她那干癟乳房的乳汁,我吃奶吃到六歲,讀書放學回家還得吃一口奶。我的記憶里,母親中午不是在搓麻線,就是晚上在燈下紡棉紗。好象她從來沒有休息過。我就是在她搓麻紡紗的時候吃奶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小的時候,有一次驚險的經(jīng)歷,但有沒有印象,全是大人們說的。那是一個夏天的下午,母親在鐵路那邊麻地里剝麻,我在外玩夠后就想媽媽的一口奶,聽說媽媽在麻地里,我就快步往麻地里趕。我們家在京廣鐵路的西邊,麻地在京廣鐵路的東邊,到麻地去要跨過鐵路。那時,火車沒提速,速度只有三四十碼,可能是吃奶心切,火車來了居然視而不見,直接就走到了鐵道上。嗚——一聲長笛,驚醒了想吃奶人,抬頭往北一望,我的媽啊,火車就在眼前。我就地一縮,縮到了鐵軌中間的枕木縫里。火車的長笛聲,驚動的母親,她抬頭一看,唉呀,我的崽,倒在了車輪下。隊上還有要去鐵路那邊做事的正友,他站在鐵路邊等火車,看到我倒下去,大聲說,這怎么得了,火車又壓死人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火車終于過完了,我懵懵懂懂從鐵路中間站了起來。正友驚呆了,母親已經(jīng)飛快來到鐵路邊,看到我在火車底下安然無恙,她說這是菩薩保佑,跳上鐵路緊緊摟住了我,淚流滿面叨念著“菩薩保佑,菩薩保佑!”從這事后,隊是的人都說我是“大難不死,必有后福”。我現(xiàn)在快六十歲了,到了知天命之年?;叵胍簧蟾]有,但還平平安安。有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有一對聰明孝順兒女,有一個賢慧的妻子,家庭和眭,健康快樂。</p> <p class="ql-block"><b>墳頭哭夫緩解生活壓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父親在我十二歲的時候就逝世了。是什么病讓他離世的,我現(xiàn)在都不知道。只知道,在父親病重的那幾年,他的病一發(fā)作起來就是全身冷汗,出氣不贏,要坐在凳上大口喘氣。母親看著父親難受毫無辦法,只是站在旁邊幫他擦擦汗,摸摸背。現(xiàn)在想來,父親得的就是冠心病,如果在現(xiàn)在條件下,完全可以多活十年二十年,但那時,請不起醫(yī)生,看不起病,不吃藥不打針,完全靠自愈,結(jié)果是心臟損壞越來越大,病情越來越重,大約拖了三四年時間,就扛不過去了,父親在1975年的秋天離開母親,離開了我們。家里的頂梁柱倒了,二兒子二十多了沒有結(jié)婚,女兒快二十了沒有嫁人,小兒子還在讀小學。全家的重擔一下子落到了母親身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十年代初期,是農(nóng)村經(jīng)濟最困難的時候。糧食產(chǎn)量上不去,生產(chǎn)隊的勞動力要到外地去修水利、修鐵路。一家人一年到頭出滿勤工,隊里搞決算的時候,生產(chǎn)隊里沒有財富積累,一個全勞力做一天事只值幾分錢。大哥早已結(jié)婚分家過,生了五個孩子一家七口吃飯,是隊里最窮人家。父親在世時只有一間房和半間廚房,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睡的地方都沒有,二哥睡在樓上,姐姐與伯伯家的女兒搭鋪。</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樣的家境,這樣的壓力,五十多歲的母親不堪重負,但太陽每天東升西落,再窮的日子也要過下去啊,柔弱的母親一下子堅強起來,用心打理著家庭。白天出集體工,晚上紡紗搓麻,還偷偷喂著幾只雞和一頭母豬,用雞蛋換油鹽,用豬崽錢換來家庭的大筆開銷。母親沒日沒夜的奔波著,身累心更累。在壓力壓得透不過氣來的時候,母親就偷偷地到對面油茶山里父親的墳頭痛哭一場??薷赣H無情早早離開她,哭自己命運怎么那么差,哭一家老少生活怎么辦?如訴如泣,好不悽慘。在油茶山里墳頭上哭,是沒有人來勸解的??捱^一陣,母親擦干眼淚,理理發(fā)絲,回家又投入生活的艱難中。</p> <p class="ql-block"><b>一個生雞蛋讓兒子出早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早當家有點夸張,早做事是必然的。我生長在一個窮家庭里,早做事也就成了我成長的必備功課。我大約12歲的時候,就開始出集體工,當然不只是我,隊里我這么大的小孩子有十來個,我們出工,隊里給我們站的底分是3分,也就是說我們做一天事可得3個工分,所做的除非就是放牛、看秧田、趕麻雀之類的事。以后每年底分加1分,所做的事也就多起來,譬如扯秧、割禾、給踩打稻機的大人們遞禾穗子,到后來插田、鋤草等。我從3分底分做起,一起做16歲時給我8個底分。我在隊上做事,沒有評過全勞力10分,最多就是8分。為什么沒有評10呢?因為1978年開始,我就在大隊當民辦老師了。民辦老師除了每月6塊錢的工資外,主要是在隊上拿工分,當老師一年下來,拿的工分是隊上男全勞力的平均數(shù),大概是3600分,相當于每天10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當民辦老師之前,在隊上出工也有5、6年,小小年紀就要與大人們同出工同休工,一天要做10來個小時,也是對孩子們毅力意志的考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時隊里比較開明,很多事采用包工的形式來做,這樣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多得工分。如插田,就可定包,按要求完成了一畝田的插秧任務(wù),可以記30分,如果兩個人一天插完1畝田,那就可以得15分,相當一天半的收入。我們這些底分低的孩子們經(jīng)常會去做定包的事,插田、割禾這些手上功夫的事也就成了我們最主要的事,到后來,隊田近100畝田幾乎是由我們這些孩子們承包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插田不只是手腳快,也要毅力強。我們插田是經(jīng)過嚴格訓練的。當時二伯對于幾個侄子插秧要求苛刻,不只是要插直、插淺、不插旱煙筒外,還要求解秧不挺腰,誰挺腰他就站在田埂上用趕牛竹條抽。后來,我可以一口氣連插30個秧不挺腰,每天一個人可插一畝田,可賺三個全勞力工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經(jīng)常跟侄女淑元一起包田插,這樣兩個人一起,不至于一坵田要插好幾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又是一年春插時。我和淑元又包了一個2.9畝大坵插秧。插田先要扯秧,秧田就在屋門前,天沒亮說要下秧田扯秧,吃完早飯就擔著秧去插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頭一天在插田的時候,腳指被碎瓷片劃了一個口子,早晨一看,腳指有點紅腫,頭也有點暈。天快亮了,我還賴在床上,不想起床去扯秧。母親早就開始做飯了,看我還沒起床就過來問問是什么原因,看到我那紅腫的腳指,用嘴吹著哄著小孩樣說:“不痛,不痛”。春耕春插就是搶時搶糧,這大道理母親懂,多掙工分就要多插田,這道理母親更懂。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起早貪黑忙碌著,母親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但生活就是這樣,你必須忙碌,才能活下去。母親對我說:“聽說生雞蛋吃了可以消腫止痛,你吃個雞蛋吧。”母親拿來了一只雞蛋,敲開一個口子,讓我一口吞下去。我閉著眼睛,屏住呼吸,一口把粘糊糊的生雞蛋吃了下去,那種腥味不是很難聞,卻讓我反胃,我打了好幾個嗝,強壓著沒有把雞蛋嘔吐出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親輕輕地對我說,去吧,春插一刻值千金,你就克服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親沒有讀過書,也不懂兒童心理學,但她對兒子是信任的,從內(nèi)心里表示出來的是“你行!”“你能!”“相信你”,從來不對我么五喝六,一個眼形,幾句細語,讓你無法抗拒。我立即起床,穿好衣服跑到秧田里干起活來。</p> <p class="ql-block"><b>半夜起床淋班椒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親不在了。因為我們大隊就在京廣線邊,鐵路上一些附屬工程就交給了大隊來做,大隊組織一批好勞動,到鐵路上掙票子,可以增加隊的收入。二哥就被派到到株洲、長沙車站修鐵路,錢交隊上,隊上記工分。姐姐也出嫁了,家里就是我與母親。我要讀書,母親除出集體工外,還得在自留地里種點班椒、蘿卜、白菜等。這些累活就全部交給了母親來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是一個盛夏,天空飄著朵朵白云,空氣似乎可以燃燒,一連好多天都是這樣,沒有下雨的跡象。正是早稻收割的黃金季節(jié),母親每天出集體工,主要是翻曬稻谷。一堆堆稻谷,每天傍晚時分要收攏,清早要攤開,中午大太陽底下還得用疏谷耙來回翻動。種在距離有兩里多路遠的一塊班椒,每天都是耷拉著葉子,花蕾和掛在樹上的小辣椒,有氣無力,似乎就是變成干枯的柴火。班椒是農(nóng)家夏天的必備下飯良菜,可炒,可煨,可擂,可剁,有一碗班椒,就有了農(nóng)家生活味道。快枯死的班椒樹,等待水去救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晚上天氣燥熱,還多蚊蟲,但辛苦一天的人們,躺在床上或涼席或躺椅上,手搖著蒲扇,似睡非睡,閉目養(yǎng)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親也是這樣消夏的。但下半夜,她得爬起來,挑著水桶,去那近兩里地的班椒地給班椒澆水。水在班椒土的下面的一條小圳里,母親把小圳塞上,挖一個深坑,水就積在水坑里。桶放在水坑邊,一瓢一瓢把水酹進桶里,再擔到班椒地里,一瓢一瓢淋在班椒樹下。太陽升起來的時候,班椒樹也就澆完了,喝了水的班椒樹挺撥著,葉子舒展著,花蕾綻放著,小辣椒油亮著??吹竭@景象,母親也開心著,疲憊也就消失了,趕快返回家準備早餐、出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親有時會叫上我,一起去為班椒澆水,但大多時候是自己一人去。生活就這樣重復著,年復一年,我也就慢慢長大了,到后來,我可以獨自一人去澆班椒水了。</p> <p class="ql-block"><b>離別家鄉(xiāng)帶孫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5年,母親最舍不得的滿崽也結(jié)婚生子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4年,我?guī)煼秾W校畢業(yè)后被分配在大浦區(qū)的石灘中學。妻子卻分在了楊林區(qū)。大浦、楊林,一個下衡山,一個上衡山,距離百多里,坐車先要從石灘坐車到大浦,再坐車到衡東,再坐車到楊林,要倒三次車,差不多要一整天的時間。1985年結(jié)婚后,費了好大勁,才把我調(diào)到了楊林中學,解決了夫妻兩地分居的問題。這一年,女兒降生,兩人都要上課,沒有人帶孩子一定是不行的。岳母幫我們帶了兩個月后,由于妻舅的兒子出生,她要到水口山去帶孩子,女兒就只好另想辦法請人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情況我回家給母親一說,母親安慰我說“我去帶行不行?”母親自告奮勇他擔我們的責任,我當然是高興,但也擔憂。這年,母親已經(jīng)是64歲的人了,特別是她一生從來沒有出過遠門,最遠的地方也就是到過栗木的周田寨撿過茶籽。楊林、霞流雖然是一個縣,但語言風俗卻有很大的差異。帶孩子不是一兩天,一帶就是好幾年,她身體吃得消嗎?生活習慣嗎?婆媳能相處得好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親傾其所能,盡心而為。默默做事,從不多嘴,孫女照顧得好,婆媳關(guān)系也不錯。就是晚上靜下來的時候,孤單寂寞,擔心遠在家里還沒有結(jié)婚的二哥,內(nèi)心煎熬,但不在人前流露出一點點的憂傷。母親就是這樣,所有的不高興都是自己扛著,不影響他人的情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女兒因先天性心臟室缺,幾個月后就表現(xiàn)出經(jīng)常感冒,抵抗力低,飲食減少,生長緩慢。孩子的狀況讓母親自怨自責,背著沉重的思想包袱。真是身累心更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0年代,計劃經(jīng)濟,糧食憑糧折子供應(yīng),大人每月就是30斤米,小孩子每月20斤,到飯店吃飯要有糧票。莫說那時工資低,沒有錢,就是有錢也買不到米。要想吃飽肚子,幫人看孩子還得自帶糧食,母親還得要帶米來楊林。好在楊林糧站的一個親戚,每年可以幫我們搞點不要糧指標的面粉,過年的時候,母親回家就帶上一兩包面粉。那時的面粉可是緊俏物資,能帶面粉回家,母親也有了面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時間過得也快,轉(zhuǎn)眼就是三年。女兒三歲了,能講清自己的需求,能自己吃喝拉撒,母親就把她帶回了霞流。幾個月后,我們放心不下女兒,就從老家把女兒接回楊林,自已帶。好在老師的工作彈性強,可能邊工作邊照顧孩子,自己雖然辛苦點,但也樂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這個時候的母親快70歲,二哥也結(jié)婚了,該享享清福了??杉缰苎滓黄鹄Щ笾?,母親就在病痛的煎熬下度著余生。1990年,兒子出生,母親一臉無奈對我說,我不能幫你帶孩子了,你們就自己辛苦點吧。后來,有因其它的疾病,母親最后臥床了好幾個月,我遠在楊林,很難回到她身邊盡孝,母親并沒有半句責怪之言。1991年的5月,母親帶著一生的辛勞,一生的疲憊和一身的病痛離開了我們。臨終之前,我沒有在她身邊,不知母親是不是有什么話對我說呢。終身遺憾,不可彌補,我只有把母親的包容、大度、勤勞、堅強的品質(zhì)繼承下來,傳承下去,才是對母親最好的安慰,因為我是她值得驕傲的兒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殊年代,特殊地理條件,加上父親身體原因,造成了那個時候我家生活貧窮,生活艱難。但我的母親很堅強,在那樣的生存環(huán)境下。她竭精力慮,含辛茹苦,為家的生計奔忙,為孩子們撐起一片祥和的云彩,讓苦中的孩子們感受到家庭的溫馨,兄弟姊妹團結(jié)一心,互敬互愛。因為家窮,逼著我的童年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也讓我童年生活豐富多彩,這筆財富,讓我在后來的人生道路上很受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愛如山,母愛似水。我愛我的母親,更敬重我的母親。母親是普通的家庭主婦,但又是不一般的家庭主婦,她不只是煮飯做菜,洗衣漿衫的“煮”婦,更是一位為家庭生存出主意,為家庭發(fā)展想辦法的“主”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母親平凡而偉大,柔弱而剛毅。持家有方,處事有度,與人不爭長短,與運不爭上下。家人尊重她,鄉(xiāng)鄰敬重她,一生清白,一世賢德。有詩贊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少小別親到王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妯娌姑嫂姊妹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兒育女人丁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內(nèi)安外睦鄰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時逢世運苦中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命遇夫君愛有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慈母賢德天下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兒孫晚輩敬重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