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陪廖起蜀老師登黃鶴樓記

仁者愛山

右為廖起蜀老師,左為作者。 <p class="ql-block">  二零二零年的十一月十四日下午,疫情解封半年后的古城武昌,秋高氣爽,藍天如洗。沾參加母校“省實驗”百年校慶的光,我與全國各地特邀來的部分校友一起,乘專車前往參觀黃鶴樓。剛上車找個座位坐下來,坐我斜后面的一位老者竟開口直呼我名字:“你是范國強?”因他戴著口罩,我看不見他的面容,便小心翼翼問:“您是?”他摘下口罩笑著回答:“我是廖起蜀?!蔽蚁渤鐾?,原來是廖老師。</p><p class="ql-block">  廖老師是我在母校時的初中語文老師,曾教過我一年多的課,那場運動開始后再無交集。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我們這次重逢竟相隔半個多世紀。但我早在和6503班同學聚會時就得知,他在改革開放后不久便從商去深圳了,時下仍擔任著深圳市僑商國際聯(lián)合會副會長,長年奔波于沿海和內地之間,為湖北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少貢獻。我驚訝他時隔幾十年后還記得我名字,更驚訝他乍一見面竟一下子便認出我來。</p><p class="ql-block">  黃鶴樓離母校不遠,由于沿途經常堵車,我們的車只能緩緩地行進,我與廖老師正好借此機會暢敘過往。廖老師在我當年的記憶中身軀魁梧,上課時腰板挺得筆直。且聲音洪亮,普通話似乎說得不是十分地道。我特喜歡看他批改我們的作文,他但凡看到寫得比較好的句子,便用紅筆在句子下畫上連貫圈圈,有時這圈圈多達數(shù)行,像海上的波浪,又似點贊的花環(huán)。作文后面還要寫上幾行批語,批語有長有短,字體很大,筆劃有力,每個字都像要從格子里急不可耐蹦出來似的。記得那年我剛進母校,第一次作文題目叫《當我接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廖老師給我的作文打了全班最高分,我因此當上了語文課代表,此后還選為班上學習委員。而廖老師顯然對我也有印象,20年前,我在黃石的6503班唯一的一個女同學湖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的吳瑞霞教授,她曾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今年春節(jié)在武漢,我們見到36年前教過我們而這幾十年中從未謀面的語文老師,他還記得在當年初一三班的學生中,范國強是作文做得最好的一個,為此,有‘范文豪’之稱”,這綽號自然是同學們對我的調侃語。這次與廖老師邂逅,我們當即互加了微信。今年3月28日廖老師在給我的微信里還這樣深情回憶說:“想當年,你端端正正,坐前排,一個愛學習的小男孩的模樣,如今也是老人了。多保重!”一席話令我淚奔。</p><p class="ql-block">  黃鶴樓到了,我們依次下車,在導游小旗的指引下魚貫進入黃鶴樓公園參觀。這黃鶴樓堪稱大武漢的一座地標,樓的歷史顯然要比這座城市的歷史要久遠得多。原黃鶴樓建于武昌蛇山黃鶴磯頭,其名稱由來的傳說頗多。《元和志》載:“因磯為樓,名黃鶴樓”。《寰宇記》解釋:“昔費祎登仙,每乘黃鶴于此憩駕,故號為黃鶴樓”。相傳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東吳黃武二年(223),早期是瞭望守戌的軍事樓,隨著三國歸于一統(tǒng),逐步演變成官商行旅的觀賞樓。歷代屢毀屢建,單清代就重建過四次。新中國成立后因為建設武漢長江大橋,今黃鶴樓移址一百米外重建,但樓基仍然置于蛇山上。這蛇山與龜山齊名,蛇山在江南的武昌,龜山則在江北的漢陽。毛澤東早年曾有“龜蛇鎖大江”的名句,更使龜蛇二山聲名遠播。但蛇山名氣雖大,委實并不高,讓游客從始至終幾乎找不到登山的感覺。倒是整個蛇山因黃鶴樓而陡生品位,現(xiàn)幾乎全部成了景區(qū)。而黃鶴樓的馳名古今中外,我想也應與幾位歷史文化名人的光顧分不開。其實中國的名樓均是如此,滕王閣因王勃,鸛雀樓因王之渙,岳陽樓因范仲淹,而黃鶴樓則因前有崔顥和李白后有毛澤東。樓因人名,城因樓名,人、樓、城三者相得益彰?;蛟S武漢這座城市的中部崛起和聲名鵲起,也多少沾了這座樓的光亦未可知。</p><p class="ql-block">  說來慚愧,我雖然在武漢出生,并曾在武昌讀書,但這一生登黃鶴樓連此次還屬第二次。老黃鶴樓我無緣親見,第一次登今黃鶴樓究于何時也記不得了。所幸這次登黃鶴樓天公作美,風和日麗,不啻是視覺的一次饕餮大餐。這黃鶴樓也的確名氣太大,此時游人如織,摩肩接踵。為不致走散,在整個參觀過程中我一直挽著廖老師的手。廖老師雖年近八旬,卻精神矍鑠,步子穩(wěn)健,又極是健談。他談到崔與李的軼事、擱筆亭的來由,皆信口道來,滔滔不絕。還幫那位年輕的導游姑娘糾正在解說中引用孔子兩句話的發(fā)音錯誤:一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為“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在古漢語中,這兩句話后面的“樂”與“悅”往往容易混淆,多年來我對這兩個字的發(fā)音也是懵懂的,沒想到在這次登黃鶴樓中又一次受了師教,由此更感到治學之不易。</p><p class="ql-block">  黃鶴樓雖僅有五層,由于游人太多,登樓參觀規(guī)定右上左下,沿途置了欄桿,只能排隊逶迤而上,也頗費了一番功夫。所喜的是我與廖老師逐層必看,一直有話可說。在黃鶴樓上,我們同時被墻上岳飛的一首《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所吸引:</p><h5><br></h5><h5><i>  </i><b>遙望中原,荒煙外,許多城郭。想當年,花遮柳護,鳳樓龍閣。萬歲山前珠翠繞,蓬壺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b></h5><h5><b>  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xù)漢陽游,騎黃鶴。</b></h5><h5>  </h5><p class="ql-block">  我對岳飛的作品知之不多,印象深的僅有“怒發(fā)沖冠”的《滿江紅》和“昨夜寒蛩”的《小重山》兩首詞,及《說岳全傳》里面的“投筆由來羨虎頭”詩。我對廖老師說,這首詞我還是第一次見到,文人才氣,將軍豪氣,可以說岳飛二者兼有。與他同時代的范仲淹雖未曾登臨岳陽樓,卻憑豐富的想象力生發(fā)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之浩嘆。而岳飛的這首詞,其間蘊含的憂國憂民之心,也與范仲淹庶幾相近。廖老師也頗贊同我的看法。</p><p class="ql-block">  黃鶴樓本不高,我們如散步般便凌絕頂,對號稱九省通衢本屬平原的武漢,卻是足可一覽無余的了。我與廖老師興致勃勃,憑欄四眺,美麗江城,盡收眼底。清人李聯(lián)芳曾有黃鶴樓長聯(lián),聯(lián)曰:</p><p class="ql-block"><br></p><h5> <b> 數(shù)千年勝跡曠世傳來。看鳳凰孤岫,鸚鵡芳洲,黃鵠漁磯,晴川杰閣,好個春花秋月,只落得剩水殘山。極目古今愁,是何時崔顥題詩,青蓮擱筆?</b></h5><h5><b>  一萬里長江幾人淘盡?望漢口夕陽,洞庭遠漲,瀟湘夜雨,云夢朝霞,許多酒興風情,僅留下荒煙晚照。放懷天地窄,都付與笛聲縹緲,鶴影翩躚。</b></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君字芝軒,陜西平利人,清同治進士,光緒年間任內閣學士。他的此聯(lián)氣勢雄渾,一“看”一“望”里,將黃鶴樓下歷史時空的虛虛實實皆鑄成文字,極似在游人面前展示出一幅大筆潑墨的山水畫卷。惜乎雖形象生動,但總覺蒼??諘?,極易讓騷人墨客頓生悲涼之感。也難怪,那時黃鶴樓下的景物惟有“剩水殘山”“荒煙晚照”“笛聲”“鶴影”,哪能與今天已擁有千萬人口的繁華都市大武漢同日而語呢?</p><p class="ql-block">  我陪著廖老師在黃鶴樓上留連,選擇不同角度用手機互相留影,并請人幫我們師生合照,心情之愉悅自難以形容。我們心情愉悅還有一個不為其他游人所知道的原因,就是這新黃鶴樓的重建與母?!笆嶒灐钡囊晃恍S延嘘P。這位校友叫楊華玉,是“老三屆”的六七屆高中生,上山下鄉(xiāng)的第二年即1970年被招工到武漢市建二公司當木工,1978年入讀局職工大學工民建大專班脫產學習三年后仍回到原單位,但他的身份已變成了工程技術人員。正是在這一年,市建二公司接到重建黃鶴樓的特殊任務,公司指定他擔任重建工程的施工員和工程技術負責人。楊華玉不負眾望,從新黃鶴樓的定點放線一直到工程竣工,即從1981年9月到1985年6月,他將一生中最閃光的年華奉獻給了黃鶴樓的重建事業(yè)?;蛟S母校這次有意安排我們這些在外地工作的校友參觀黃鶴樓,也是對“省實驗”學生社會成果的一種有形展示哩。有趣的是我的大弟國正,在下鄉(xiāng)三年后也是招工到武漢市建二公司當架子工,他也很榮幸地參加了黃鶴樓的重建工程,只不過他是作為一名普通工人在默默無聞地奉獻。此時此刻我站在黃鶴樓上,不禁為楊華玉校友、也為我的弟弟國正感到自豪!</p><p class="ql-block">  突然想到李白的兩句詩了:“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青少年時我就覺得這首詩的意境匪夷所思。今人頗喜歡拿李白的詩句來編故事,但這兩句詩卻的確仿佛對我青少年時的武漢早作了預見似的。這“兩水”不正像是指的長江和漢水、這“雙橋”不正像是指的長江一橋和漢水橋么?而當年李白分明所詠的是《秋登宣城謝月兆北樓》,詩中所吟詠的這江城與這北樓,分明與今天的武漢“這江城”與“這黃鶴樓”是不相干的。 再看今天的武漢,這“兩水”上架起的又何止“雙橋”?改革開放后的武漢變化可真大?。?lt;/p><p class="ql-block"> 廖老師才氣縱橫,從黃鶴樓歸來后僅幾天內,便文思泉涌,一連賦了數(shù)十首詩,第一首即以我們師生同登樓開頭:</p><p class="ql-block"><br></p><h5>  <b>師生攜手同登樓,錦繡江山一望收。</b></h5><h5><b>  往事宛然如昨日,孰料兩鬢已成秋!</b></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能登名樓,是為一喜;重逢老師,又為一喜。能陪半個世紀未謀面的我所敬重的廖起蜀老師一起登黃鶴樓,是為喜上加喜焉!</p><p class="ql-block">  是為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5月8日寫畢于黃石行思齋)</p><p class="ql-block">   </p><h5>  作者簡介:范國強,原黃石市黃石港區(qū)政協(xié)主席?,F(xiàn)系全國雜文學會聯(lián)席會副會長、湖北省雜文學會副會長,黃石市原散文學會會長?!逗彪s文》執(zhí)行主編。有《沉睡的大漠》《渤海日出》《回首叫云飛起》《磁湖夜話》等10本散文、雜文和隨筆集子問世,并有多篇雜文、散文、論文收進全國各類文集。</h5><p class="ql-block"><br></p> 右二為廖起蜀老師,左二為張慶圭老師,左一為吳克峰同學,右一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