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母親節(jié)-為我們的巾幗英雄母親而驕傲

軍刀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母親節(jié)。我們?yōu)槿俗优诖藷o限深切地緬懷著我們永遠愛戴與受人敬重的巾幗英雄-長征老紅軍候敏母親!?????? 母親已經(jīng)離開我們十多年了,但她那無比堅毅的身姿和溫良可親、充滿母愛的面容已深深地印刻在我們的腦海中。母親是我們心中永不落的太陽,我們享受著她那無盡的溫暖。我們齊聲呼喚您-媽媽您在哪里?我們多么地思念您!??????</p> <p class="ql-block">  我們的母親-侯敏(1920—2008),曾用名侯正芳,四川省旺蒼縣白水鄉(xiāng)人。生于1920年5月21日,1933年6月12日參加紅軍,歷任戰(zhàn)士、宣傳員、班長、護士、軍醫(yī)、師衛(wèi)生所所長和幼兒園園長。建國后給予評定為七級傷殘軍人,1955年榮獲三級八一勛章;1982年離休,享受正師職待遇;1988年榮獲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8年1月10日于福州去世,享年88歲。</p> <p class="ql-block">  母親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小山村,家境貧寒。這就是母親出生時非常貧窮的舊境地。</p> <p class="ql-block"> 母親出生和居住過的小屋</p> <p class="ql-block">  這是我們的外婆周平安,1893年出生。養(yǎng)育五個子女,四個參加紅軍,三位犧性。外婆是土改時的積極分子、農(nóng)村社會主義建設的骨干,建國后曾任生產(chǎn)大隊黨支部書記,后任副鄉(xiāng)長,省人大代表。在當?shù)厝罕?,尤其是婦女中具有很高的威信和號召力。出席過省勞模和積極份子代表大會,獲各級獎勵十余次,1966年病逝。</p> <p class="ql-block">  這是1960年,在四川省人代會期間與黃繼光母親鄧芳芝(圖右)兩位英雄母親代表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這是母親闊別家鄉(xiāng)二十多年,第一次回故里探望我們的外婆,并與弟弟、弟妹(我們的舅舅、舅媽)們合影。</p> <p class="ql-block">  母親和父親攜我們兄弟姐妹與外婆、舅舅合影。百感交集,沉浸在團圓的幸福之中。</p> <p class="ql-block">  我們的母親13歲參加紅軍。那是1933年,由徐向前總指揮率領紅四方面軍進軍川北,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旺蒼,創(chuàng)建了川陜革命根據(jù)地,成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大蘇區(qū)。1933年1月,紅軍進入旺蒼境內(nèi)作戰(zhàn),1933年6月,解放了旺蒼城,紅四方面軍在旺蒼木門寺召開了著名的“木門軍事會議”。1933年6月12日,那天正逢昭化趕集日,從小就要承擔家務的母親年僅13歲時就獨自翻山越嶺走了60多里路去昭化集市換鹽巴。當她趕到集市街上時,便發(fā)現(xiàn)不遠處,有幾個剪著齊耳短發(fā)、打著綁腿的女紅軍,正對著人群大聲地講著什么。母親湊過去一看,原來她們正在動員人們參加紅軍。“鄉(xiāng)親們,紅軍是咱們窮人自己的隊伍,是帶領窮人翻身做主的革命軍隊”。窮苦出身的母親一下就被紅軍的話打動了,她鼓起勇氣問:“女人也能當兵嗎?” 女紅軍說:“當然行啦!我們不是姐妹嗎?”母親又怯生生地問:“你們能不能收下我呀?”女紅軍打量了個子矮小的母親一眼,問:“你幾歲啦?”當時剛滿13歲的母親一下子給自己“長”了兩歲,高聲回答:“15啦!” 那位紅軍又說:“當紅軍可是要走路的喲,你走得動嗎?”母親挺起胸膛回答:“走路怕什么?別說走路,干什么我都行!”</p><p class="ql-block"> 就這樣,母親被接納成了紅四方面軍三十一軍的一名戰(zhàn)士,成了所在部隊年紀最小的女兵。由于必須立即隨部隊出發(fā),無法與家里聯(lián)系,出來換鹽巴的母親便從此踏上了革命征程。事后才知道,那天晚上,父母未見她回家,十分著急,發(fā)動親友到處尋找,整整找了一個星期,家里人都認為她可能被大山里的野獸傷害了或被土匪捉去了。4年后,母親到達延安后給家里寫了信,父母方知女兒參加了紅軍。參加紅軍后,母親先是任三十一軍宣傳隊員,不久升任班長。每到一地,她就和姐妹們深入百姓家里宣傳打土豪、分田地等革命道理,并四處張貼宣傳標語。不久,母親轉入后勤隊,負責運送傷病員和給養(yǎng)。由于女戰(zhàn)士們年齡小,個頭矮,有時抬不動擔架,急得掉眼淚。每當這時,傷病員便掙扎著起來,安慰她們說:“沒關系,我們可以自己走?!蹦赣H和姐妹們一聽就更急了,趕緊按住傷員,說:“別動!別動!我們能行!”于是,姑娘們咬緊牙關,加把勁兒,硬是抬起擔架走。母親的肩膀常常是又紅又腫,晚上痛得連覺都睡不著。雖然紅軍的生活清苦,任務繁重,戰(zhàn)事頻繁,但來自領導和戰(zhàn)友們的關心、革命道理的啟迪、人格平等的感受,使母親把部隊當作了自已的“家”,把紅軍兄弟姐妹看做了自已的“親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當年母親從白水到昭化去換鹽的崎嶇山間小路,如今仍是荊棘雜草叢生。</p> <p class="ql-block">  當年母親報名參加紅軍的集圩-昭化古鎮(zhèn)</p> <p class="ql-block">  昭化古城在四川廣元市昭化區(qū)昭化鎮(zhèn),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原名益昌縣,后才改為昭化縣。位于白龍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匯處,其嘉陵江水在此洄瀾,水系宛成,太極天成,有“天下第一山水太極”自然奇觀之美譽。古城四面環(huán)山,三面臨水,山清水秀,人杰地靈,古遺址、遺跡眾多,民風古樸典雅,是廣大游客觀光旅游,休閑度假,學者考古研究的理想之地。</p><p class="ql-block"> 昭化古城是1933年至1935年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所率領的紅31軍276團曾經(jīng)駐扎的地方。在這里開展土地革命運動,并指揮了同四川軍閥的“爭奪永寧鋪”、“激戰(zhàn)檬梓埡”、“怨溪初渡”和“西渡嘉陵江”等戰(zhàn)斗戰(zhàn)役。這里是傳播紅軍精神,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當?shù)靥K維埃政府,擴大紅軍的紅色故土,并留下諸多紅色的遺址。2020年,逢母親誕辰一百周年紀念之際,我們兄弟姐妹踏上這紅色故土,走進這紅色遺址,親臨感受了母親等革命先輩們的熱血征程!</p> <p class="ql-block">  母親就是在這里報名參加紅軍,從此走上革命道路。</p> <p class="ql-block">  這就是當時啟發(fā)動員婦女參加紅軍的標語口號</p> <p class="ql-block">  年紀幼小的母親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斗志踏上長征路,兩爬雪山三過草地。2006年8月8日,《福州日報》以《兩次翻越雪山,三次走過草地——紅軍侯敏的故事》為題整版刊登母親對長征的親歷記憶。</p> <p class="ql-block">  母親與紅軍戰(zhàn)士們以天不怕地不怕冒酷寒挨饑餓,勇攀皚皚雪山。民間稱,“夾金山,夾金山,鳥兒飛不過,猿猴也難攀。要想越過夾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間?!?lt;/p><p class="ql-block"> 1936年,張國燾執(zhí)行南進計劃,曾命令紅四方面軍二次翻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母親晚年對雪山印象最深的就是“冷”。她說,夾金山海拔有4000多米,山上天氣變化莫測,剛才是太陽當空照,轉眼就變成風雪交加。越往上爬越冷,山頂白雪皚皚,一幅冬天的景象。由于高山缺氧,經(jīng)常憋得人透不過氣來。于是,傷員拽著馬尾巴,體質好的拉著體質弱的,大家互相協(xié)助著一步步往山頂爬。</p><p class="ql-block"> 母親親眼看到,不少體弱的戰(zhàn)士在雪山上停下來休息,卻很快被凍僵?!耙晃淮妒聠T感覺呼吸困難,實在撐不住了,想坐下休息一會,結果一屁股坐下去,再也沒能站起來?!?1936年初春,紅四方面軍開始翻越黨嶺雪山。黨嶺山主峰海拔5000米,山頂終年積雪,雪崩不斷,老百姓稱其“鬼門關”。山道一邊是松軟的雪巖,一邊是陡峭的雪壁,路上堆著積雪,一不小心就會摔下山谷。母親穿著單衣,凍得渾身哆嗦,雙腳被冰碴劃得鮮血直流,她一手撐木棍,一手拉著前面戰(zhàn)友的衣襟往上爬。晚上,大家在稍微避風的山崖下宿營,互相抱著取暖。第二天早上,部隊要出發(fā)了,母親看見一床被單下還躺著幾個人,便喊他們起來,可揭開被單一看,他們已全部停止了呼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衣薄體乏的紅軍在皚皚雪山上緩慢行進</p> <p class="ql-block">  母親回憶起那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悲壯困景,能讓我們感受到革命先烈們不怕流血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和悲壯的慘景。</p><p class="ql-block"> 草地人煙罕見,縱長500多里,橫寬300多里,海拔3500米以上,沼澤叢生、毒水橫流,一望無涯,遍地是水草沼澤泥潭,根本沒有路。人和馬必須踏著草甸走,從一個草甸跨到另一個草甸跳躍前進。過草地有三怕:一怕沒踩著草甸陷進泥沼,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掙扎,會越陷越深,來不及搶救就會被污泥吞噬;泥水不僅不能飲用,而且破了皮的腿腳泡過,還會紅腫甚至潰爛;有的紅軍戰(zhàn)士不慎陷入其中,往往要好幾個人才能拉上來,而且還不能用力過猛,不然也會被帶進去。二怕下雨。盡管紅軍過草地時,已是盛夏時節(jié),但草地上的氣溫早晚溫差大,如果下了雨,衣物不能及時曬干,很容易感冒,這是其一。另外,下雨后的草地更加難以行走,草甸濕滑,更容易掉進沼澤里去。三怕過河。草地上有不少大大小小的溪河,淺一點的好過,深一點的就是考驗了。如果遇到下雨,那就更加困難了。由于挨凍受餓,大部分紅軍身體虛弱,禁不住河水刺激,幾乎每過一條河,都有戰(zhàn)士倒下。有一次,部隊正在趟水過河,突降暴雨,河水猛漲,激流滾滾,尚在河中的人不少被大水沖走吞沒。就這樣,數(shù)不清的紅軍戰(zhàn)士陳尸草地。</p><p class="ql-block"> 母親曾回憶說,過草地時,準備的青稞麥炒面,需要用水煮著吃,沒有水,干吃很難受,且口渴難咽。一下雨,青稞面被淋濕了,就成了疙瘩,再用開水和就成了稀面糊糊,不經(jīng)餓。還有不少同志在進草地之前來不及磨面,帶的就是青稞麥。這樣的青稞麥只能一顆顆咬著吃,帶的少,就一顆顆數(shù)著麥粒吃,盡量節(jié)省多吃一兩天。咬青稞麥既吃不飽,還難于消化。還有那么長的路程怎么辦?就靠吃野菜、草根、樹皮充饑。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輕則嘔吐瀉肚,重則中毒死亡。沒有能吃的野菜,就將身上的皮帶、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脫下來,還有馬鞍子,煮著吃。有的戰(zhàn)士餓得實在沒吃的,就找別人屙的屎里沒有消化的青稞麥,或者自己屙出來的,一粒一粒挑出來,洗了再用茶缸煮著吃。吃是這樣,喝也是這樣。實在是沒糧食了,一望無際的草地,沒有人煙,戰(zhàn)士們吃起了所有能吃的東西。野菜,草,還有身上的皮帶,甚至是草鞋上的皮襻襻,鑼鼓的鼓皮。用這幾種辦法把難咽的皮帶嚼進肚:第一種,煮著吃。先用刀將皮帶切成一條一條,然后要煮到最表面一層軟了,小心刮去,里面就是可以吃的牛皮。第二種,烤著吃。烤到有些變色、變軟,就能吃了,可不能烤久,不然烤焦就浪費了??玖酥笏阂С梢恍K嚼;嚼幾下,喝口水;嚼一天才舍得囫圇咽下,一根皮帶吃了一個月。第三種,先煮再烤。先放在開水里泡軟了,再埋在火堆里烤,借著里面沒熄掉的火燒熟。第四種,先烤再煮。先用火烤熱,烤完把黑灰刮掉再放到鍋里煮,等煮軟了切成絲,和野菜粥攪在一起。其實,大鍋里才飄著幾根皮帶絲,看得見,撈不著……。除了皮帶、草鞋,還有野菜。冬莧菜、馬齒菜、苦菜、灰灰菜、大黃葉、野芹菜……吃到嘴里都是菜。野菜吃完了,再吃草根。</p><p class="ql-block"> 草地天氣,一日三變,溫差極大。早上,太陽出得晚,很冷;中午晴空萬里,烈日炎炎;下午往往突然黑云密布,雷電交加,暴雨冰雹鋪天蓋地而來;夜間氣溫降至零攝氏度左右,凍得人們瑟瑟發(fā)抖。太冷了,有的戰(zhàn)士就喝點酒或咬點辣椒驅寒。但酒和辣椒都帶的少,不夠用,幾天以后也沒有了。草地凈是泥濘潭水,一般很難夜宿。行軍到了傍晚,往往要找一個土丘、河邊、高地等比較干一點的地方宿營。實在找不到,就只好在草地里露宿?;蛘呔偷囟P,或者坐著打盹,或者背靠背睡一會。女同志往往兩人依偎在一起,這樣還暖和一點。若有塊油布用樹枝架起遮擋風雨,就算是很好的條件了。有時晚上風雨交加,用樹枝架起的油布,既遮不住風雨,也擋不住寒冷,戰(zhàn)士就會在風雨淋澆之下熬過一夜。在草地里露宿還擔心睡著后,跌倒或滾到深水泥沼里去,這樣就沒命了。因此,有時幾個人輪流值班,以免發(fā)生不幸。但是,夜晚太冷了,第二天一早起來,往往會看到草地上長眠著一些戰(zhàn)士,甚至是跟自己背靠著背休息的戰(zhàn)友。許多同志在戰(zhàn)場上沒有倒下去,卻在草地里默默地死去。死亡越來越多,后邊的人無須向導,順著尸體,就可以準確地找到行軍路線。</p> <p class="ql-block"> 紅軍過草地的悲壯慘烈的境地</p> <p class="ql-block">  三過草地、兩爬雪山,使紅軍損失慘重。聽母親說過草地時,她還患“打擺子”,戰(zhàn)友們還抬著她走過一陣,后面憑自己毅力,趟過鬼門關,最終走出了草地。母親所在班最后從11人減少到5人,其中包括抬她走的姐妹也留在草地中。</p><p class="ql-block"> 1936年冬,紅四方面軍主力西渡黃河,母親所在的后勤隊本已經(jīng)上了渡船,后因情況變化,又臨時下船。結果,渡過黃河的2萬余名紅軍在祁連山陷入絕境,只有幾百人活著回到陜北。母親又一次與死神擦身而過。</p> <p class="ql-block">  1936年10月當北上的二、四兩支方面軍進入甘肅,與一方面軍三大主力紅軍最后在甘肅會寧大會師,才標志著長征的結束。為了抗日,中國工農(nóng)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p><p class="ql-block"> 1937年,母親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任延安八路軍總醫(yī)院衛(wèi)生班長、護士。因不怕苦不畏累,全心全意為傷病員服務。有一次正是下雪,溫度達零下十幾度的嚴寒冬天,送來的一位傷員衣服單薄,母親見到后,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棉衣脫下讓這位傷員穿上,結果自己受寒后高燒不退,一度處于休克昏迷的危急狀態(tài)中,醫(yī)院并作好送太平間準備,后經(jīng)搶救緩了過來。由于突出的工作表現(xiàn),被評為“愛兵模范”,獲八路軍總部頒發(fā)的英模獎章。</p><p class="ql-block"> 1938年,經(jīng)紅軍醫(yī)院領導的介紹,母親結識了在平型關戰(zhàn)役中負傷住院的父親楊家華。從此結為并肩戰(zhàn)斗、同生共死的終身伴侶。</p><p class="ql-block"> 那是父親在住院養(yǎng)傷期間積極協(xié)助院方做些力所能及的日常工作,還主動承擔起對住院傷員政治說服工作,卓有成效地調解處理了幾起該院院長和政委都不能平息的醫(yī)院與傷員之間矛盾激化的糾紛,得到醫(yī)院領導的賞識。所以醫(yī)院方國南政委則動心了,千方百計地想把快要傷愈出院的父親繼續(xù)留在醫(yī)院工作。一心想要上前線打仗殺敵人的父親,那能離開戰(zhàn)場。雖經(jīng)醫(yī)院政委反復說服動員,父親總是不允。結果院領導就采取美人計,介紹在院內(nèi)工作的母親與父親結識,決意想要留住父親的心和人。這樣就在父親出院的前一天,為父母親舉行了簡短的婚禮。結婚的第二天,決心已定的父親告別新婚的母親,奔赴前線,投入到抗日的戰(zhàn)場。臨行前母親一邊拉著父親的手,一面殷殷囑托父親到了前線要勇敢殺敵。只要父親有了落腳點,她就會去找父親,無論如何都要和父親一起上前線。</p> <p class="ql-block"> 母親工作與戰(zhàn)斗過的陜北紅軍醫(yī)院舊址</p> <p class="ql-block">  楊魯軍2000年前往瞻仰父母親1938年在延安甘谷驛結婚時住宿的八路軍醫(yī)院窯洞。</p> <p class="ql-block">  與母親并肩百戰(zhàn)生死共患的終身伴侶楊家華-我們敬愛的父親</p> <p class="ql-block"> 楊家華(1916年-2004年),男,1916年出生,江西瑞金縣城關上陽村人。1932年參加少年先鋒隊,次年參加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并轉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歷任班長、副排長、排長、連副指導員、指導員、團政治處干事等職,長征中二次負傷。抗日戰(zhàn)爭時期歷任連指導員、兵站辦事處指導員、獨立團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副政委、獨立團政委兼團長等職。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師政治部主任、師副政委等職??姑涝瘯r期,歷任27軍94師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志愿軍九兵團東北辦事處主任兼政委。之后,歷任28軍84師、82師政委,28軍政治部副主任,福州軍區(qū)工程兵政委,福州軍區(qū)后勤部副政委、顧問(正軍職)等。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被授予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p><p class="ql-block"> 2004年9月10日在福州病逝,享年88歲。在此,也深切地懷念我們敬愛的父親!??????</p> <p class="ql-block">  新婚的第二天,父親奔赴到前線。兩人婚后第一次重逢是在萊蕪王莊車站,當時八路軍和日軍正在車站激戰(zhàn)。</p><p class="ql-block"> 1941年3月黨中央從延安抽調60多位曾經(jīng)參加過長征的紅軍和部分抗戰(zhàn)初期到達延安參加革命的干部組成到山東抗日根據(jù)地工作隊。父母親積極報名參加,被批準。經(jīng)20多天短暫集訓,在集訓期間毛主席、朱總司令分別向他們作了抗日動員令。于1941年4月14日從延安出發(fā)。經(jīng)陜甘寧邊區(qū)、魯南區(qū)、魯中區(qū)等十多個抗日根據(jù)地,穿越日寇與偽軍重重封鎖的八百多里地的敵占區(qū),歷盡千辛萬苦,克服種種困難和障礙,共行程七千多里路,歷時一年三多個月才到達目的地-沂蒙山區(qū)。是父母親經(jīng)歷的又一次小長征。</p><p class="ql-block"> 母親記得那是敵人釆取了慘無人道的“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的抗日戰(zhàn)爭中最困難的階段,大家稱之為“黎明前的黑暗時期”。在這段時間,日冠的瘋狂侵略達到了極點。那時,日寇掃蕩頻繁,在每一個城鎮(zhèn),較大的村莊和交通要道上都設有據(jù)點,修了工事、建有碉堡。還利用每條河流、公路、鐵路等、設置封鎖線、封鎖網(wǎng)。母親他們大都是在黑夜里行軍與戰(zhàn)斗中尋找時機通過。</p><p class="ql-block"> 母親曾告訴我們那比長征路上還艱難,那是與兇殘的日寇作斗爭,傷亡的危險性更大。</p><p class="ql-block"> 就是這次征戰(zhàn)中母親第二次負重傷的,腿被打斷,鮮血止不住的外流。而且身孕5個月,暈死在一丈多深的壕溝里。父親跳下壕溝,撕下上衣將流血不止的斷腿止血并用樹枝捆綁固定,然后和另一戰(zhàn)友張富華(原林立果的未婚妻張寧的父親)解下綁帶和將衣褲撕成布條經(jīng)一個多小時的奮力,才將昏迷的母親緩慢拖拉到淺溝處救起。父親抱著母親轉移到附近的老鄉(xiāng)家中養(yǎng)傷三個多月了,斷腿基本恢復,母親又回到了部隊。</p><p class="ql-block"> 不久,我們的大姐出生了。當生下大姐才3個月,部隊繼續(xù)前行。有一次,騎馬帶著大姐的父母親與戰(zhàn)友們準備沖破日軍封鎖線時,大姐卻哭個不停。物質匱乏缺食少穿的母親,當時已沒有奶水了,只好喂水給她喝,可是大姐越哭越響。父親低聲說:“如果再哭,就只能掐死孩子了,不然會連累戰(zhàn)友們的。” 母親巴望地抬頭看了父親一眼,又低頭親了親孩子,哽咽著對父親說:“要掐你掐吧,我當母親的下不了這手?!闭f罷,把孩子送到父親的手上。就在父親解開衣扣,把大姐捂到胸口的時候,大姐的哭聲嘎然而止。原來,大姐只是被凍得受不了,才哭個不停的,在父親溫暖的懷抱里,大姐睡著了。</p><p class="ql-block"> 險遭不測的大姐楊渤生,后來在父母的教導和黨的培養(yǎng)下成為軍隊中一名屢獲上級表彰,深受軍地患者贊譽、享有盛名的醫(yī)學專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楊渤生1965年由解放軍推選為優(yōu)秀青年學生代表,參加全國青聯(lián)和學聯(lián)代表大會,在人民大會堂受到毛主席及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二排左二者)</p> <p class="ql-block">  朝鮮戰(zhàn)爭燥發(fā)后,母親和父親一道奔赴抗美援朝的戰(zhàn)場。父親率領志愿軍94師官兵在長津湖英勇頑強地與美軍奮戰(zhàn),留下許多抗美援朝鮮為人知的英雄故事。母親時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27軍94師軍醫(yī),留守后方醫(yī)院。在對美軍慘烈的阻擊戰(zhàn)中,志愿軍傷亡慘重,傷員劇增,大員傷員轉送后方醫(yī)院。母親與后方醫(yī)院的醫(yī)護人員忙手術、忙包扎、忙護養(yǎng),還要清洗繃帶、紗布、手術被巾,有時一天只能休息五、六個小時。平時,則組織衛(wèi)生分隊,到部隊和駐地為軍民流動治病,宣傳衛(wèi)生和預防知識。由于母親積極努力,率先垂范,工作成效顯著,受到患者和同志們一致贊譽,多次受到上級表彰。</p> <p class="ql-block">  父親1954年從朝鮮戰(zhàn)場回國后的全家福照</p> <p class="ql-block">  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母親冒著槍林彈雨,闖過烽火硝煙,出生入死,躍馬橫槍,用戰(zhàn)斗的洗禮和滿腔熱血譜寫了自己的青春壯歌。是中國革命當之無愧的巾幗英雄,我們子女們?yōu)槟械綐s光與驕傲!??????</p> <p class="ql-block">  這是五十年代我們家最早的一張全家福照</p> <p class="ql-block">  父母親共養(yǎng)育我們7個兄弟姐妹,其中3個還生于戰(zhàn)爭年代。每個孩子出生后,差不多都是母親一人含辛茹苦哺養(yǎng)長大的。就如新時期一位詩人所言:“縱然我撲倒在地,血流不止,也依舊高高將你托起”。</p><p class="ql-block"> 作為一名女性,除了自己的日常工作,單這7個孩子,她殫精竭慮、忘我付出的艱辛,就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時期,物資匱乏,母親在房邊院角開出菜地,種植多種蔬菜,養(yǎng)了雞鴨,盡力保障家庭生活。直到母親去逝前都一直成為家庭每個成員必須參與的一種勞動鍛練,每逢星期天或節(jié)假日,總是帶領我們刨地鋤草,擔水澆菜,盡一份力所能力的勞力。</p><p class="ql-block"> 我們都記得:雖然父親是部隊領導,媽媽也有收入,由于家里人口多,且父母兩邊老家都要接濟,家庭經(jīng)濟并不寬裕。所有開支,均靠母親來精打細算,生活日用也是能節(jié)省則節(jié)省,能少花則少花。所穿衣服都是哥哥姐姐的舊衣傳給弟弟妹妹穿。</p><p class="ql-block">我們有兄弟姐妹說:小時候最想生個病,因為病了,爸爸媽媽才會買個水果罐頭,平時根本就不要想的。</p><p class="ql-block"> 最令兄弟姐妹們津津樂道的是,每個孩子過生日,媽媽總去集市買回一只大鵝,用香菇燉煮后,全家圍坐一桌,媽媽固定把一條鵝腿夾給過生日的孩子,一條鵝腿夾給爸爸,其他肉塊則由孩子們分別享用,媽媽自已只是吃點邊腳,喝幾口湯水。</p><p class="ql-block"> 大姐清楚地記得:六十年代經(jīng)濟困難那幾年,母親在莆田把組織照顧給她和爸爸的一點白面都做成炒面,給在福州市上學的我和大弟弟楊勝利;一點肉也帶到福州,為我們兩個包餃子改善生活,而媽媽自己卻因營養(yǎng)不良,導致下肢嚴重水腫。</p><p class="ql-block"> 在父母革命傳統(tǒng)的教育培養(yǎng)下和無私無畏的言教身傳中,我們7個兄弟姐妹長大后,包括各自的愛人,分別在自已的崗位上,在社會主義建設和國防事業(yè)中勤勉努力、恪盡職守,建功立業(yè),成為各條戰(zhàn)線上的先進與模范。有先后評為全國及省級的三八紅旗手,全軍及軍區(qū)表彰的優(yōu)秀人才,都有立功或受各種獎勵。我們時時保持和繼承著父母的革命傳統(tǒng)和優(yōu)秀品德。</p> <p class="ql-block"> 母親和我們兄弟姐妹最早的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  這是1990年春節(jié)合影的全家福照</p> <p class="ql-block"> 2002年與父母親四世同堂最后一次的全家福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 這是與母親最后一次合影的全家福照</p> <p class="ql-block">  這是我們七兄弟姐妹與母親最后一次的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  母親的一生,始終保持紅軍本色,初心不改。她為人忠厚樸實、熱情大方,心地善良,無私奉獻,當看到別人有困難時,更是傾心幫助,關心倍致。</p> <p class="ql-block">  1960年9月,時任軍委常委、總政主任等職務的譚政大將因林彪突然對他發(fā)難,炮制出所謂“譚政反黨宗派集團案”,接受“審查”。幾年后,譚政下放到福建掛名第五副省長,全家離京走人。1966年文革期間一個隆冬的深夜,譚政和夫人王長德正在房間熟睡,福州軍區(qū)衛(wèi)生學校20多個造反派破窗而入,把譚政用繩子捆走,從此,譚政開始了將近9年的牢獄生活。只留下王長德阿姨一個人呼天搶地,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孤身一人的王阿姨住在簡陋的小單元房中,原來熟悉的人猶恐避之不及,被迫之下,王阿姨只能靠每天吸煙、喝酒消除愁困,打發(fā)日子。</p><p class="ql-block"> 一次,她偶然聽說,住在不遠處的軍區(qū)工程兵政委夫人侯敏也是四川紅軍。那是1967年2月5日,星期天。住在屏山軍區(qū)工程兵父母宿舍的院門被人敲響,母親開門后,見一位短發(fā)、矮個子女同志操著四川口音高聲問道:“你是四川紅軍女兵嗎”?“是啊!”母親疑惑地回答,并問“你是哪位”?“我是閬中的王長德”!來人爽朗地說。聽見濃厚的鄉(xiāng)音,30年前紅軍艱苦卓絕的情景浮現(xiàn)眼前。隨即,兩雙手緊緊地握在一起,淚水剎時盈滿兩人的眼眶。</p><p class="ql-block"> 王長德阿姨也是1933年8月參加紅軍的。1936年初,王阿姨任大金川省委偵察隊長,手使雙槍,威震敵膽。1960年,被授予大校軍銜。</p><p class="ql-block"> 此后母親隔三差五地去看望王阿姨,經(jīng)常做點四川人愛吃的飯菜,讓女兒楊寧趁熱送到王阿姨住處。她們相識在一起的這段時間里母親和王阿姨倆人經(jīng)常在一起聊家鄉(xiāng)、聊紅軍、聊延安、聊戰(zhàn)爭年代趣聞,聊眾多犧牲和健在的戰(zhàn)友,成了無話不談、傾情知心的親密姐妹。母親很關切地勸王阿姨少吸煙、少喝酒,多散步,早休息,注意保重身體,冤屈終會申雪。王阿姨聽進了母親的話,苦腦漸漸平復,精神也好了起來。</p><p class="ql-block"> 后來王阿姨曾經(jīng)感慨地對人說,在福州那幾年,多虧老侯關心、照顧,否則日子是熬不下去的啊!</p> <p class="ql-block"> 譚政大將與夫人王長德影像</p> <p class="ql-block">  母親熱心幫助住在大院里后山坡頂?shù)囊晃凰拇疀]有文化,曾在延安時期給賀龍元帥當過馬伕的老紅軍-周老解決生活困難。由于種種原因,周老沒有軍籍,也沒有工作,只依靠民政系統(tǒng)發(fā)給的微薄補助度日。當母親了解到老周家庭困難、生活拮據(jù)時,不顧自己走路不方便的殘疾腿,沿著小山路爬到坡頂親臨探望,不時送去錢和生活用品,使周老一家深受感動。</p><p class="ql-block"> 趁著軍區(qū)領導和機關來慰問母親時,她反映老周的有關情況,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后來由總部制定、出臺了紅軍老戰(zhàn)士的有關政策規(guī)定,老周待遇問題也得到了解決。</p> <p class="ql-block">  經(jīng)常參與軍隊干休所與地方政府組織的一些公益活動</p> <p class="ql-block">  我們曾記得,母親住院期間不顧自己年大體衰,更不會擺老紅軍資格,經(jīng)常會幫助同病房的病友去打水,打飯,甚至洗褲襪。獻出自己一片互助友愛之心。</p><p class="ql-block"> 母親晚年仍力所能及地參加社會活動。她尊重干休所的每位工作人員,關心他們的困難和家庭生活,及時提出各種建議,支持他們大膽開展工作,從不擺老資格。</p><p class="ql-block"> 她也常到中小學為同學們講紅軍的戰(zhàn)斗生活,講打擊日本侵略者的經(jīng)歷,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p><p class="ql-block"> 她關心貧困地區(qū)、地震和洪水災區(qū)的情況,主動捐錢捐物,盡到一個老同志的愛心與責任。</p><p class="ql-block"> 晚年的母親雖身殘體弱,但對同住在身邊、工作又忙的子女關懷有加,總是不顧勞累幫助料理一些家務。對孫輩和后面的曾孫輩生活上無微不至,學習上積極督促,品德上培養(yǎng)教育,盡心盡力地促使孫輩及曾孫輩們健康成長。為孫兒們操勞受累到臨終,表現(xiàn)出“春繭到死,絲方盡”的高尚品德。孫輩們也對奶奶(外婆)充滿了服從、信賴和崇敬。</p> <p class="ql-block">  我們的叔叔楊力(父親的大弟弟)也是經(jīng)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老紅軍,開國少將,曾任北海艦隊司令。父親和叔叔直到解放后都派自己的警衛(wèi)員先回家鄉(xiāng)去探望我們的爺爺奶奶,在同一車上巧遇,后互問去何處時,才得知是去同一家庭探親。從此父親與叔叔才有了彼此音信。做為嫂子,是母親積極促成楊氏兄弟兩家的相會。1966年底,叔叔攜嬸嬸及三個堂兄弟來福州治療疾病,實現(xiàn)了兩家歡聚一堂。</p> <p class="ql-block"> 叔叔楊力與嬸嬸趙梅蘇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們?nèi)遗c叔叔嬸嬸及三個堂兄弟們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20年是我們母親誕辰100周年,10月我們兄妹一行6人從福州千里迢迢回到母親的故鄉(xiāng)——旺蒼,和旺蒼的表哥表弟姐妹們一起以重走母親革命路,重溫母親革命史,完成母親魂歸故里的遺愿,把母親生前肖像和生平事跡影像資料,走訪并捐贈給了旺蒼縣委黨史研究室。在捐贈的座談會上共同深切地緬懷母親革命一生的豐功偉績。在黨史研究室同志們的陪同下,我們參觀了著名的木門會議舊址和紅軍石刻碑林,駐足觀看,饒有興致地聽講解員介紹每件文物和石刻標語的背景和影響,仔細觀看陳列館里一幅幅珍貴的歷史圖片、一件件留有歲月痕跡的歷史實物。在實地參觀了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一軍部、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和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等地,仔細瞻仰每一件文物,深情回憶母親當年在旺蒼戰(zhàn)斗時的點點滴滴,一幕幕浮現(xiàn)在眼前,我們無比感概旺蒼這革命老區(qū),是英雄母親曾經(jīng)戰(zhàn)斗過的地方,能在母親誕辰百年之際重回母親故鄉(xiāng),重走母親革命路,重溫母親革命史,意義重大!</p><p class="ql-block"> 隨后兩天又尋著母親報名參加紅軍的山間路線,親臨了當時的報名現(xiàn)場。感受到母親那投奔革命的意志和堅定的共產(chǎn)主義信念。激勵我們?nèi)フ湎o數(shù)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才贏得的中國革命的勝利,更加熱愛祖國。我們也更加敬重和懷念那些為中國革命作出貢獻的先烈們。我們深切地思念光輝一生的英雄母親。</p> <p class="ql-block"> 紅軍木門軍事會議舊址</p> <p class="ql-block"> 參觀紅軍石刻碑林</p> <p class="ql-block">  紅四方面軍指揮部直屬規(guī)模最大的婦女武裝力量——紅四方面軍婦女獨立師,就是在旺蒼延生。</p> <p class="ql-block">  紅軍婦女獨立師的無數(shù)官兵們前仆后繼地倒在了血泊里。</p> <p class="ql-block">  紅軍城已成為紅色傳播的教育基地,革命傳統(tǒng)代代傳承。</p> <p class="ql-block">  瞻仰與參觀母親出生并與之戰(zhàn)斗灑血的地方,是對我們后人紅色基因的傳播,正像是一道好菜,久久地品味著;也好像是一條船,無論你漂泊多遠,它都會重新載著你去找到故鄉(xiāng),找到你記憶深處那個你深愛的人。</p> <p class="ql-block">  2006年,經(jīng)徐海東大將的女兒徐文惠同志為主運籌、協(xié)調中國集郵總公司,先后向全世界發(fā)行了《巾幗英雄——長征女紅軍》大型紀念郵冊二部,母親的光輝形象被制成珍貴郵票,收入該郵冊之中。</p> <p class="ql-block">  母親的光輝形象印在國家發(fā)行的郵票上</p> <p class="ql-block">  2003年八一建軍節(jié),南京軍區(qū)領導帶領前線歌舞團慰問父母親及在福州的紅軍老戰(zhàn)士。</p> <p class="ql-block">  2004年《開國英雄的紅色往事》的作者專程從北京親臨福州,現(xiàn)場釆訪父母親講述長征中鮮為人知的佚事。</p> <p class="ql-block">  母親多次負傷骨折的腿,致終身落下殘疾,一只腳往外撇得歷害,直到1961年到上海做手術后,才有所不同矯正過來。但是我們誰都沒想到的是母親逝世后遺體火化時在骨灰中撿出16個4厘米長的鋼針,令我們所有在場的子女和親友們都感到心酸和無比的悲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4年9月10日,與母親相伴67個春秋,在戰(zhàn)火硝煙生死與共,風云變幻不離不棄,比肩踏山河,攜手破浪濤,相濡以沫地度過終身婚姻生活的父親去逝。母親悲痛萬分,坐著輪椅緩緩登上陵園送別心愛的老戰(zhàn)友和終身侶伴。</p> <p class="ql-block">  母親于2008年1月10日在福州逝世,享年88歲。和父親一起長眠在福州人文紀念園的將軍山陵園。每逢清明節(jié),我們無論在福州或外地的兄弟姐妹們都會率全家來父母的陵墓前獻花奠祭,寄托著我們對父母的無限哀思和感恩之情。</p> <p class="ql-block">  母親雖離開了我們許多年了,但她的功勛永不磨滅。在福建省福州市和四川省旺蒼縣,一提起旺蒼籍老紅軍侯敏,她那“平凡中顯偉大、巾幗不讓須眉”的光輝事跡被人們廣為傳頌,她把偉大獻給了黨、國家和軍隊,把平凡留給了家庭!她用一生詮釋了“智勇堅定、排難創(chuàng)新、團結奮斗、不勝不休”的紅軍精神。激勵著我們后輩不斷繼承她的遺志,以母親為榜樣,為祖國的強盛,人民的幸福積極奮斗,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值此母親節(jié)之際,深切緬懷我們的父母親。我們無比地敬重愛戴您,您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為您獻上一束鮮花??愿天堂的父母親安息吧!??????</p> <p class="ql-block">注:本篇由候敏的子女們共同回憶,軍刀綜合執(zhí)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