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學同窗照片選粹</p><p class="ql-block"> 一一獻給南昌七中入校六十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豫章中學主教學樓及母校校名沿革(選自百度網(wǎng))</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昌七中主教學樓(瓊斯教學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寫在前面</p><p class="ql-block"> 有關注我個人美篇的朋友問,你的美篇有小學、部隊的,也有書友甚至家族的,為何沒有中學的?我一時語塞。</p><p class="ql-block"> 事后尋思一番,大致有兩個原因:</p><p class="ql-block"> 一是2016年我編過兩本畫冊《難忘同學情》和《難忘戰(zhàn)友情》,以回顧本人在中學和部隊長達十年的青春歲月及其后的交往;</p><p class="ql-block"> 二是與中學同窗交往較為頻繁,留下的圖片甚多,貯存在腦海中的記憶更多,一時難以找到適宜的切入點。</p><p class="ql-block"> 時光的河不疾不徐地流入2022年,距我中學入校近六十年,竊以為從班里同學照片中挑選若干既可涵蓋全班同學形象,又能較好體現(xiàn)人生價值的合影,略加文字點評,似乎也不是毫無意義的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豫章中學校門(坐西朝東開在豫章路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昌七中校門(坐東朝西開在愛國路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昌七中大禮堂(長孫禮拜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6年5月</p><p class="ql-block"> 不清楚五位女生課余湊在一堆學了多少毛主席著作,也不清楚這個小組的組長是誰,但我清楚這是班里第一張合影,也是風暴來臨前的最后一張合影。</p><p class="ql-block"> 此照攝于1966年5月12日,我們無從知道四天后中央高層關于開展文革的綱領已獲批準,但我們知道6月1日,一張大字報和一篇評論廣播后,全國的大中學校都鬧騰起來了,再也擺不下一張平靜的課桌一一直到1968年離校,再也沒有機會上課。</p><p class="ql-block"> 整整五十六年前的這張合影,無論是對這五位十六歲花季的女生,還是對班里的人際交往的意義,應該是怎樣評估都不會過份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6年11月</p><p class="ql-block"> 此照也有說法:既是班里男生的第一張合影,也是風暴來臨后班里的第一張合影。</p><p class="ql-block"> 文革初期的學生大串聯(lián),是偉大統(tǒng)帥戰(zhàn)略部署的一部分。正如小學生的學習與玩耍沒多大區(qū)別,對初中生來說,播撒革命火種的大串聯(lián)和增長見識的游山玩水,也確實沒什么區(qū)別。</p><p class="ql-block"> 五十六年過去,五位男生依然健碩,有無興趣按原有定位再來一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7年夏</p><p class="ql-block"> 下照居中者為張家洪同學,是他于1980年代初期贈送給我的。</p><p class="ql-block"> 當年正是張同學通過江西醫(yī)學院學生領袖車文樞的關系,三男六女一行九位同窗才有這次北京之行,有幸步入人民大會堂,參加了周總理及中央文革要員對江西省兩派群眾組織代表的接見。也正是這次接見,總理將時任陸軍第二十六軍政委、即將主政江西的程世清推介給了與會人員。</p><p class="ql-block"> 張同學自1980年代以后一直處于半隱蹤狀態(tài),神龍不見首尾,直到2021年年末,方才獲悉他于同年8月在武漢病故,這張合影遂成為張同學留在班里的唯一形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67年夏</p><p class="ql-block"> 下照前排左1為許玲同學,她是一位嫻靜的女生,更是班上唯一的少數(shù)民族(回族)同學。</p><p class="ql-block"> 許同學逝世于2006至2009年間,是班里因病去世的第一位,終年不到六十歲,因而無緣參加新世紀后班里組織的各種名目的聯(lián)誼活動?,F(xiàn)特從她在校期間與班上幾位閨蜜的合影中挑出此照,以示對那段同窗歲月純真友誼的追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7年秋</p><p class="ql-block"> 下照中左2(即蹬三輪車的那位)是高金春同學,其左右分別為劉玉寶和王國華同學,其余兩位不是班里同學,無奈有高同學形象的照片只此一張,非它不可了。</p><p class="ql-block"> 在校期間,高同學留給人們的印象是學習認真,不茍言笑一一酷愛中國古典文學的黃傳榮同學,把《水滸傳》中梁山好漢的綽號移用到班里男生身上,高同學被冠以“鐵面孔目”,很傳神。</p><p class="ql-block"> 沒想到高同學不但性格內(nèi)向,且性情剛烈,以致于日后在朱港農(nóng)場走上了玉碎之路,惜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7年冬</p><p class="ql-block"> 這是在校期間班里女生人數(shù)最多的一張合影,也是與駐校軍代表唯一的一張合影。</p><p class="ql-block"> 對于“三支兩軍”(支持左派群眾、支援工業(yè)、支援農(nóng)業(yè),軍事管制、軍事訓練),黨中央關于歷史問題決議已有定論。1967年有首《我心中的歌兒獻給解放軍》廣為流傳,其中就有“感謝你們支左支工又支農(nóng),文化大革命立新功”。文革后這句歌詞修改為“感謝你們緊握槍桿保邊疆,人民的江山萬年紅”,就個人欣賞角度,我更喜歡有歷史厚重感的文革期間的歌詞的演唱。</p><p class="ql-block"> 也許正是文革初期源自我對軍人的見聞和包括如上一些擁軍歌曲的熏陶,萌生出有朝一日也要成為其中一員的念頭一一幸運的是,1968年初,我們班上有五位、全七中有166位同學實現(xiàn)了這一愿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8年3月</p><p class="ql-block"> 1960年代前期,南昌七中以強悍的學生足球隊和豐富的藏書聞名全市各中學。校藏書室所在的那幢歐美風格的主教學樓也成為學校的標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下面這張班里部分男生歡送劉仁泉同學(后排左2)參軍留念,正是選在足球場上并以主教學樓東南角一樓的藏書室為背景,學校兩大優(yōu)勢都在這張照片中體現(xiàn)出來了。</p><p class="ql-block"> 附帶一表:我所在的初中部63級(6)班,參加了歷年年級足球賽,都取得了第一名的優(yōu)異成績。合影中的劉同學和郭志鴻(后排右1)、張培(前排左1)同學都是班足球隊主力隊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附照之南昌市東濠街25號:張志斌舊居</p><p class="ql-block"> 張志斌同學逝世于1968年他參加夏收夏種農(nóng)業(yè)勞動之后,年僅十八歲。班里沒有他個人照片留存下來,更無與同學的合影,下策只有選入此照聊勝于無。</p><p class="ql-block"> 這幢民國時期的兩層樓正是當年張同學一家(與他家)的居所一一房型結(jié)構(gòu)坐北朝南,大廳西南角那間房正是他家主要住所,也是他父親在工作單位投湖自盡數(shù)天后剩余一家四口的罹難處。</p><p class="ql-block"> 五十四年過去,這幢青磚樓靜臥在周邊舊貌變新顏的當代建筑群中,似在默默回眸著幾十年的滄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8年夏</p><p class="ql-block"> 電影《劉三姐》中有“十個男兒九粗心”一說。確實,女生似乎在情感上比男生要細膩些,在一起整五年了,分手前盡管是雜事紛陳而不忘忙里偷閑跑去相館留下合影一一留下極珍貴的離校前的芳華。</p><p class="ql-block"> 且慢,12+5=17,怎么還少兩位?別急,她倆將分別在2000年2月和2009年10月的合影中閃亮登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0年代中期</p><p class="ql-block"> 男女個體成長一般都有兩小無猜→兩相排斥→相互吸引的過程。</p><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是班上男女同學的第一張合影。其中左3的王國華同學是班上六位當兵的同學中唯一的提干者,更是班里男女同學結(jié)成終身伴侶的唯一的一對(后排左2即王同學日后的夫人楊星媛同學)。</p><p class="ql-block"> 王楊組合為班里同學相聚提供了很多便利,思之令人感動。同學們在王楊家打擾的場景,容待在后面擇要加以展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91年5月</p><p class="ql-block"> 在班里同學交往史上,這是一張有里程碑意義的合影,創(chuàng)造了四個第一次:第一次有教師蒞臨(前排左4為程理民老師),第一次班里文革中形成的兩個派別同學坐到了一塊,第一次有數(shù)量高達25位之多的同學參加,第一次有南昌市之外工作的同學專程趕來參加。</p><p class="ql-block"> 感謝倡議者之一和主要贊助者的孫鐵志同學(后排右2),成功舉辦了這次聚會,開創(chuàng)了班里同學正常交往的新局面。</p><p class="ql-block"> 沒有1991的“四個第一次”,就不會有九年后規(guī)模達到巔峰的重返母?;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0年2月</p><p class="ql-block"> 人說中學老三屆是“三無畢業(yè)生”:一無畢業(yè)考試,二無畢業(yè)證書,三無畢業(yè)合影。依照畢業(yè)合影“三要素”(時間在離校前夕、地點在校園內(nèi)、人員有全班學生及相關教工)的要求,全國老三屆中我僅見過江蘇省泰州市中學高中第6屆學生有班級畢業(yè)合影(為著詮釋這段文字,另選一張與主題沒有直接關聯(lián)的合影作為附照收入)。</p><p class="ql-block"> 跨入新世紀第一春,班里四十余位同學(占52位同學總數(shù)的77%,超過四分之三多數(shù))榮幸地請來了德高望重的李國俊校長(前排左7)和三位任課老師,重返母校,留下了這張遲到了三十四年的畢業(yè)合影。</p><p class="ql-block"> 活動中羅敬仙老師(前排左5)激動的賦詩《情動老園丁》,表達的是師生間久別后在母校重逢的喜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照為上午返母校合影請假、下午趕來參加聯(lián)歡會并傾情表演的魏勝圓同學(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附照之泰縣溱潼中學高中第六屆畢業(yè)生留影?1966.6(選自鳳凰出版社《1966年我們讀高三》,照片中第4排左3為該書作者高泰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9年10月</p><p class="ql-block"> 2009年10月不僅是共和國建國六十周年,也是班里同學略有先后地步入六十歲的年份。</p><p class="ql-block"> 人生一甲子,怎么說都是一件值得慶賀的喜事一一整個活動也確實充滿了歡樂和喜慶。會后活動籌備組負責人黃德衛(wèi)同學(前排左3)牽頭,制作了精美的紀念冊和掛歷,圖文并茂,資料翔實,無須我再饒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1年1月</p><p class="ql-block"> 我們班同學是1968年離開校園各奔西東的,像《水滸傳》中的108將那樣,各自經(jīng)歷過一番酸甜苦辣,又匯集在七中初三(6)班旗下。</p><p class="ql-block"> 胡麗娟同學(前排左6)歸隊算是晚的,唯其晚更顯珍貴,也才會在一個月之內(nèi)舉辦兩次歡迎會。為參加第一次歡迎會,劉四角、阮衛(wèi)國和劉德林(中排右1、右3和右4)專程從外地趕來,一日往返。</p><p class="ql-block"> 遺憾的是,在歡迎會上吳建華同學(前排右4)率領與會人員熱舞《我要去西藏》,真正兌現(xiàn)諾言的好像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舞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對胡麗娟同學(中排左4)歸隊的二次歡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2年3月</p><p class="ql-block"> 從杭城到洪城一一楊玉如老師(前排左6)與班里同學離校四十四年后第一次集體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3年3月</p><p class="ql-block"> 我們班先后有過三位班主任,分別是鄒鵬飛(兼教英語)、程理民(兼教數(shù)學)和楊玉如(兼教化學)。</p><p class="ql-block"> 1968年離校后,于1980年前后我與鄒老師有過一次交往,那是在方玉英同學(下照前排左3)家一一鄒老師在七中和十一中先后教過她家兩代人一一惜乎鄒老師因病于1980年代前期去世。</p><p class="ql-block"> 值此入校50周年之際,請來了健在的兩位班主任。紀念會上亮點甚多:兩位老師的講話語重心長,令人受益匪淺;黃傳榮同學(后排左6)贈送老師以健身手電筒;王令保同學(中排左3)自釀葡萄美酒送師長等等,難以盡述,從簡打住吧。</p><p class="ql-block"> 在校上課時聽程老師調(diào)侃:“幾何幾何,何時才能學到幾?”時至今日,不由使人派生出新的感慨:“人生幾何?轉(zhuǎn)眼就是五六十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5年5月</p><p class="ql-block"> 此照場景在幼兒園。</p><p class="ql-block"> 當年,花偉先同學(中排左1)在南昌市西湖區(qū)開辦了兩家幼兒園,輪流成為班里同學的樂園。作為成年人,乍一坐上適合小朋友坐的椅子,會有點不習慣,但內(nèi)容決定形式,隨著歡快氖圍的濃郁,使人仿佛回到學齡前。</p><p class="ql-block"> 這次聚會形成的民族舞組合(前排一色服飾的四女生),既健身,又娛人,再跳個二十年應該沒問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6年5月</p><p class="ql-block"> 與程理民老師(前排左6)歡聚一堂。</p><p class="ql-block"> 坐在程老師左邊的是孫鐵志同學,這是他最后一次參加班里集體活動,四年后病故于南昌市一家養(yǎng)老院。在養(yǎng)老院頤養(yǎng)期間,班里同學不時前往探望,為老同學送去了誠摯的問候和深厚的情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6年10月</p><p class="ql-block"> 眼前有景道不得,十位女生手持橫幅在上頭。</p><p class="ql-block"> 就個人而言,最大的收獲源自我與劉四角同學(中排右1)的一番暢談,厘清了劉同學中小學時的鄰居、后考入南昌三中的我的發(fā)小李細老,和江西電力系統(tǒng)的淵源,進而在分手半個多世紀后與他及眾多發(fā)小恢復了聯(lián)系,2019年9月實現(xiàn)了二十多位發(fā)小與班主任老師離校五十六年后的首次相聚,也算是具有填補人生空白意義的喜事了。為著說明我們中學同學聚會的影響和幅射作用,特將我發(fā)小聚會的合影作為附照錄以為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附照之南昌偰家塘小學1963屆(4)班同學合影?2019.9(照片中右1即為劉四角的鄰居、代表其遠在異國的哥哥李細老參加聚會的李老三,咱班上的四位同學恕不逐一介紹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7年11月</p><p class="ql-block"> 綠葉對根的情意之楊玉如老師(前排左7)和她的學生們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8年5月</p><p class="ql-block"> 綠葉對根的情意之程理民老師(前排左5)和他的學生們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8年7月</p><p class="ql-block"> 鄢正春同學是班里一位很講義氣的小老弟,只要班里有活動,那怕是身體欠佳,由家人陪伴他也要參加。</p><p class="ql-block"> 鄢同學去世于2015年5月,享年64歲。但他活的瀟灑,死的優(yōu)雅;事業(yè)有成,后繼有人,當可安息在九泉之下。</p><p class="ql-block"> 鄢正春和班里其他八位逝世同學從未離我們遠去并將長久活在我們心中!</p><p class="ql-block"> 下照為鄢同學遺孀徐小蕓女士(前排左5)宴請班里同學時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8年9月</p><p class="ql-block"> 這是班里同學代表探望在家養(yǎng)病的郭志鴻同學(左3),應該是他留在班里形象的最后定格。</p><p class="ql-block"> 郭同學愛運動、愛音樂、愛交際,性情開朗。天下大亂的1967年,我跟隨他親歷過撫州“8.24”、南航“9.29”,風雨同舟。退休后他對游泳堅持不懈,架子鼓也打得有板有眼,為班里聚會增添了歡樂。沒想到晚年會同時染上兩種相克的疾病。命耶,運耶?對此也只有一聲嘆息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9年11月</p><p class="ql-block"> 北方農(nóng)村有句諺語:出水才見兩腿泥。人的身體亦復如此。有的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有的人中年染病卻老而彌堅。黃明義同學(后排左6)即屬后者。</p><p class="ql-block"> 黃同學在景德鎮(zhèn)居住期間,到過南昌找在江西醫(yī)院工作的李念祖同學,為他診治胃病提供方便,如用進口胃鏡檢查等。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試看今日之黃同學,愈老愈健,令人稱羨一一晚年定居惠州,最大的實惠莫過于身體變好了。</p><p class="ql-block"> 走筆至此,想起照片中站在黃同學右邊的周肇文同學的一句錦言:老年人得注意有針對性的交結(jié)一兩個醫(yī)務界的朋友。斯言是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灣里太平鎮(zhèn)二日游結(jié)束后部分同學去江西財大小區(qū)看望程理民老師(右4),他本擬參加這次秋游,因身體不適而在家休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0年9月</p><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攝于王國華、楊星媛伉儷(后排左3、左1)住所院落內(nèi),身體因素優(yōu)待坐椅的是極重同學情的諶倚夫同學,一旁扶持諶同學的是他那賢惠的夫人余巧慧女士。</p><p class="ql-block"> 這么多同學在一對同學家中打戰(zhàn)場,是一件費財費力又費神的事。這還只是不同規(guī)模中的最近的一次。</p><p class="ql-block"> 班里有這對熱心的夫妻同學真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0年11月</p><p class="ql-block"> 新冠疫情擋不住同學學們渴望望相聚的心情。有幸請來老師程理民伉儷(前排左5、左6),無意中有段成人之美的佳話。</p><p class="ql-block"> 話說程老師擔任過與我們班同屆的初三(4)班的班主任,二者之間失聯(lián),該班就差沒打鑼尋找恩師了。參加這次聚會的張曉蘭同學(前排左1)是我們班上唯一的同校同屆學生成雙配對者,是初三(4)班的“媳婦”。有了這次初三(6)班的師生同樂,才有幾天后初三(4)班的師生重逢一一咱班也算為兄弟班做了一件好事。</p><p class="ql-block"> 補充一句:照片中右2為省文藝學校畢業(yè)的陳婉芬,和站在她左邊的陳婉芳同學是一對雙胞胎姊妹花,算得上是我們班的名譽同學,這次應邀前來參加,為聚會增色不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附照之南昌七中老三屆初三(4)班聚會?2020年11月(前排左5、左6為程老師伉儷,后排右3為張曉蘭的夫君閔以福同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年4月</p><p class="ql-block"> 美篇的壓軸合影是楊玉如老師(前排左3)蒞昌與同學們的歡聚。</p><p class="ql-block"> 在此謹以京劇《紅燈記》中幾句唱詞作結(jié):</p><p class="ql-block"> 時令不好風雪來得驟</p><p class="ql-block"> 都要把冷暖時刻記心頭</p><p class="ql-block"> 困倦時留神門戶防野狗</p><p class="ql-block"> 煩悶時等候喜鵲唱枝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昌七中校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全班全體五十二位同學名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班里已故同學名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校校訓:誠樸明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國年間母校老校歌歌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改革開放后母校新校歌歌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校新校歌視頻(作詞陳世旭,作曲程航、自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