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母親節(jié)臨近,我就想用文字表達對母親的一份熱愛,感恩我的母親。</p><p class="ql-block"> 記得臺灣師范大學教授、國學大師曾仕強教授在演講中有一番闡述:天下父母沒有好壞,只有不同。我的母親只是一個典型的農村婦女,沒有孟母三遷、陶母退魚、歐母畫獲、岳母刺字相提并論的經典故事,但她有著中國傳統(tǒng)婦女共有的特質,心地善良,性格純樸,為人誠懇,吃苦耐勞。母親正確的三觀陶染著我們的家庭,引領著我們的成長。</p><p class="ql-block"> 天底下最偉大的愛莫過于母爰,把祖國比作母親,戰(zhàn)士上前線總是唱響:再見吧媽媽!這便是對母爰最為深刻的詮釋。我對母親的認知,有一個漸變的過程。小時候,對母親只是一種依賴;青年時,對母親也只是一種舐犢之情;只有當生命的太陽走過正午,又走近黃昏,當我們數(shù)著自己一根根白發(fā)驚嘆著歲月不饒人,此刻,對母親才有了真正深刻的理解和敬畏。</p><p class="ql-block"> 眼看著母親雙鬢的銀絲,彎月的脊背,顫顫巍巍的形態(tài),并時常忍受著傷痛,時不時地出現(xiàn)眩暈,不由得想起母親昔日忙碌的身影,龜裂的雙手,疲憊的神態(tài)。她是為了我們辛勞一生,落下一身的病痛。</p><p class="ql-block">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感恩上天的眷顧,讓我們有機會陪著母親慢慢地變老和盡孝?,F(xiàn)在,我們夫妻倆一門心思照顧好母親,使她舒心地度過余生,給予營養(yǎng)藥物干預,清淡飲食調理,家庭理療,鼓勵鍛煉……令人欣慰的是她的病情得到控制并稍有好轉。</p><p class="ql-block"> 一、九歲過門,當童養(yǎng)媳。</p><p class="ql-block"> 母親娘家姓劉,出生在三月,取名三妹,上面有個姐姐年長9歲,5歲那年有了一個弟弟,日子雖然過得緊巴,但亦其樂融融。命運捉弄人,總是讓人猝不及防,這年外公被捉了壯丁,受到驚嚇一病不起,回家沒幾天就離世,家里的天蹋了,剛滿周歲的弟弟是這個家唯一的希望,也是外婆唯一的精神支柱。外婆含辛茹苦艱難度日,本想著把兒子拉扯大維系著這個家,但不曾想到在母親9歲那年弟弟夭折,老天爺硬生生地把這個家的希望給掐滅了。外婆被迫無奈只能選擇改嫁,把18歲的大女兒嫁人,又把9歲的小女兒送人當童養(yǎng)媳。母親過門,姐姐一路相送,一路哭泣,依依不舍。</p><p class="ql-block"> 母親的婆家姓李,家里有三個兒子,論年齡母親排行老二,后來又有一個妹妹。外婆和奶奶是堂姐妹親戚,政府已經禁止童養(yǎng)媳婚姻,大人交待母親管爺爺奶奶叫爹媽。從此,母親過著和同齡人不一樣的童年和少年生活,寄人籬下的感覺只有自己心里清楚,便形成了自己沉默寡言埋頭干活的性格特征。母親9歲開始幫人紡線,掙錢補貼家用;12歲開始編草鞋,每天編1扎(5雙),20扎一賣,換回糧食和日常用品;15歲開始干針線活,包做全家人的布鞋。爺爺經常咵她:三妹俚是我們全家的貴人。1956年母親19歲時,回娘家住一個月,正式迎娶。</p><p class="ql-block"> 二、女本柔弱,為母則剛。</p><p class="ql-block"> 母親初嫁,成為這個家的長媳和弟妹的大嫂。人們常說,家庭的和諧興旺離不開一個能吃虧有擔當?shù)男珠L,同樣也需要一個吃苦耐勞理解包容的大嫂。爺爺是歸宗安家,沒有任何親眷幫襯。用30吊銅錢(折合8塊銀元)購買了2間舊房,契約載明有了自建房即贖回,在大廳后面的廊房支起一個灶臺,便是簡單的、開放式的廚房,家徒四壁,身無長物。在我記亊起,父母住一間,奶奶和全家的女生住一間,爺爺領著全家的男生每天爬樓梯、睡地舖。當下最難的、刻不容緩的亊情,就是蓋新房。母親會心演繹自己的角色,除參加生產勞動外,大量種植經濟作物,如花生、蕃薯等;養(yǎng)殖家禽家畜,存欄幾頭耕牛和母豬、生豬,還有雞鴨。一旦有點盈余,就制備一些建房材料,在族人的援助下,修剪祖山的松樹枝燒制磚瓦,經過10年的努力,一廳二直四間新房落成。</p><p class="ql-block"> 相夫教子,孝敬公婆,是母親始終恪守著的本份。母親養(yǎng)育了六個孩子,父親先后擔任大隊會計、大隊長、書記和公社基建隊長,在家的時間越來越少,爺爺奶奶年亊已高,家里的重擔全落在了母親的肩上。母親操持著家務,供我們上學,就像一臺不知疲倦的機器,不分晝夜地運轉,忙碌的身影深深地印入我們的腦海。為了改善生活,母親經常抽空去摸螺絲、撈蝦米、抓泥鰍,夏天正午時刻,冒著酷暑出去,專找有泉水的地方,一撈就是一魚簍。母親吃苦耐勞的精神,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著我們不斷進步,兄妹中有兩人通過高考走出大山。</p><p class="ql-block"> 三、慈母情深,濡沐相依。</p><p class="ql-block"> 母親的豁達和慈祥,是兒女們三生修來的福份,像母雞呵護小雞那樣,母親關心著、愛護著每一個孩子。母親小時候沒錢上學,后來也沒機會參加農村夜校掃盲班,卻非常重視我們的學習。我七歲那年,沒有置辦啟蒙酒,把我送到外婆家上學,完成小學課程并順利考取中學。我是家里的長子,受到父親的責罰最多,甚至還時常受到無端的責罰,連鄰居都看不過去,說不該送到外婆家讀書,母親為我沒少跟父親拌嘴。我是小心翼翼,只有家里來了客人才會放肆一把,釋放心中的壓抑,那時心中有怨氣,但并不記恨,父親的嚴厲成就了我的今天。母親平時十分節(jié)儉,記得每蓬五月三荒時,家里全靠鹽菜湯和米糊下飯,我們上中學要住校,每周都能吃上肉丁炒堿蘿卜,有個周末曾埋怨沒有改善生活,母親只是淡淡地說了句:“家里常常是三月不知肉味?!蔽抑罒o論做什么菜一定是家里最好的,至今想起來還為當時的不懂亊感到羞愧。第一次離開母親是應征入伍,她沒有言語也沒有叮囑,從她的淚眼中我讀懂了母親對兒子的祈盼;探親歸隊那天,母親一大早做了很多我最愛吃的糯米果和麻糍,讓我?guī)稀4丝?,不禁想到了孟郊的《游子吟》,這就是讓我久久感念的慈母之心,那么地自然、真實而又淳樸。</p><p class="ql-block">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是兒女們的本份,無論做得多好都是應該的。母親卻說:“我養(yǎng)你一回,你救我三次?!?981年,我退伍回鄉(xiāng)務農,母親已患病幾年,肚子痛得厲害,每月痛上10余天,久治不見好轉。我到愛人單位探親,向她的同事討要一點紅茶菌(海寶),回家用糖茶水培養(yǎng),堅持服用一年有余,直到高考離開,居然把病治好了。其實,紅茶菌跟九十年代暢銷全國的三株口服液藥理同源、功效一樣。2000年女兒高考,母親腰腿痛得厲害。站不得、坐不得、躺不得,送女兒上學順道接母親治病,CT檢查:腰椎間盤突出1.2,醫(yī)生說病情很嚴重,必須手術治療。我選擇保守治療,從醫(yī)院借來牽引器,請同亊仿制一個,堅持居家牽引半年,癥狀全部消失,復查結果突出僅為0.2,至今未復發(fā),堪稱奇跡。2012年母親出現(xiàn)劇烈咳嗽,其狀嚇人,CT報告提示:肺部大面積陰影,先排除ca,確診為結核,給予四聯(lián)藥物治療6個月,又加強治療2個月,愈后良好。2008年把父母接到身邊生活,這是我們一生中最為快樂的時光,品嘗著母親做的飯菜,回味著記憶深處且難以忘懷的兒時的味道,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媽媽的味道。我在單位做亊為人得到大家的認可,父母親在單位也倍受尊敬,看得出二老也很快樂。我就在想,趁還能走得動帶他們旅游,不留遺憾。先去了北京和天津,第二年又去了海南。旅途中跟母親開句玩笑:“還是生兒子好吧?”她語出驚人:“媳婦好才真是好!”現(xiàn)如今母親已是高齡老人,依然保持著陽光的心態(tài)、敏捷的思維,在眾人眼里她是個明白亊理、相處舒服的好長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這是母親80歲生日時,兄妹6人與母親的合影。原本打算給她做80大壽,母親說這要很硬的命才能承受得起,我們遵從了母親的意愿。</p> <p class="ql-block"> 這是農村的老紡車。母親5歲開始學紡線,9歲已經嫻熟地掌握紡線技巧,手指拿捏到位,出線粗細均勻,織出來的布會更平整,大家一致看好。母親通過紡線掙錢補貼家用。</p> <p class="ql-block"> 母親12歲開始編草鞋,悟性好,編得快,每天編織1扎(5雙),20扎一賣,換回糧食和日常用品。</p> <p class="ql-block"> 這是陪伴父母親到北京、天津旅游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這是陪伴父母親到海南旅游的照片。</p> 謝謝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