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許多城鄉(xiāng),人們見面互相問候語大抵都是:“吃過了嗎?”近年來雖流行互道:“你好!”甚至于:“哈啰(或嘿)!”然都不成氣候,遠不及“吃過了嗎”那么普遍、自然、親切。有評論家說,這說明中國人太會吃(盡管他老先生在吃的方面毫不落后),以致將國家都吃窮了。還有言之鑿鑿,說每年公款宴請吃掉的有某某億以上(不知是怎么統(tǒng)計出來的)。我并不以為然。中國人確實將吃作為頭等大事,民以食為天嘛。中國人也實在是會吃,據說廣東人無論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都敢吃。但是否有人想過,太會吃的原因不是別的,乃是在上下五千年中,中國人餓肚子的日子大大多于“吃飽了撐著”的時候。 雖然老祖宗炎帝(亦即神農氏)“起于烈山……民不粒食,未知耕稼,于是因天時,相地宜……”,但到了周朝,定居下來種麥為生的周部落,遭到周圍游牧民族掠奪,痛失“瑞麥”,因而造成中國先民為保衛(wèi)收成而繁生人口的強烈意識。這種意識后來衍化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文革”10年,我在安徽淮北農村度過。我曾問過生了10個孩子的農民,為何如此“樂生不?!薄Kf:“孩子多種地可以多收糧食,打起架來也不怕了?!闭媸且徽Z說到了點子上,老祖宗的遺訓,他是兢兢業(yè)業(yè),身體力行的啦。生產力格外低下,而人口又呈幾何級數增加,就使我們的“進口工程”長期處于惡性循環(huán)的狀態(tài)。食品的匱乏甚至影響到一個民族的“品格”。中國人含蓄、內向、謙遜,這是一個民族要生存下去所必要的品格,因為食品不足的民族若不謙讓,勢必要鬧出大亂子來。好吃者被稱為“饕餮之徒”,而“饕餮”乃是鑄在鼎上的一種怪獸,因為貪吃,身體、四肢都吃沒了,最后只剩下一張嘴。還有,素食起源于古代帝王的齋戒,而最早的齋戒的日子“乙卯日”,一是夏桀被殺之日,一是商紂在鹿臺自焚的日子。所以饕餮實在就是對饑餓恐懼的一種折射,是一個警戒符號。 <p class="ql-block">問題又回到中國人特會吃上來。每年吃掉某某億,當然不乏有擺譜亂吃者。依我一管之見,這種擺譜,其實也是對饑餓恐懼的折射。長期餓怕了,才要如此擺譜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越是喜歡炫耀消費的人,他的先輩或自己的先前就越是窮得可以。我當然反對“笑貧不笑娼”,但也看不起暴富之后炫耀夸富之徒。我以為,真正的“美食家”,當是吃得科學、吃得合理、吃得藝術的表率。換言之,是在飲食方面,根據自己的生活水平,盡可能提高生活質量的人。曾聽一位美食家說,中國人在幾千年中吃了大苦,套一句俗話“大難不死必有后福”,中國人是“大苦不死必有口?!薄N液苜澇蛇@句話。大飽口福,既是對吃了幾千年苦的中國人的一種補償,也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有志于研究這一社會現象的人,也一定會大有收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