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潛海采珠數(shù)千年——南珠文化閑談(五)

善見吧

人類生產(chǎn)技術進步,并非都像當今這般突飛猛進,在古代,緩慢反而是常態(tài),如四五千年前人類已掌握的牛犁田人撒種和手工紡織技術,時至一百多年前,世界很多地方依然沒有根本性改進。幾十年前,我國耕牛還是農(nóng)民的寶貝,殺一頭老殘犯病的耕牛,還需要上報審批;手工織布,民國時期還普遍存在。 上圖:古埃及墳墓壁畫(大約4800年前)。圖中牛拉木犁,一個人帶著口袋撒種子。 上圖:古埃及墳墓圖畫(大約4100年前)。人在手織機上織布。<div> 南珠采擷技術進步同樣很慢,尤其明朝以前。<br> 古代珍珠都是天然珠(中國海上養(yǎng)殖珍珠歷史不到70年),依靠珠民外出茫茫大海采擷。從有史記載的上古夏禹時代到近古前段,中國珠民都是徒手潛海采珠,要經(jīng)受風吹浪打、高壓嗆水之苦,更有鯊魚吞噬之險。歷經(jīng)三四千年,我們的祖先才發(fā)明在船上耙蚌的工具。<br> 潛海采珠,說來一把辛酸淚。請看宋代蔡絛一段記載:“十幾條船繞著珠池,在船兩側(cè)用大繩把大石吊到海底,稱為“定石則”,采珠人用小繩系著腰和大繩,憋氣沿著大繩快速直下幾十丈乃至百丈海底,然后離開大繩摸珠蚌,沒多久,氣憋不住了,緊急拉動連著大繩的小繩抖動大繩,在船上的人發(fā)現(xiàn)大繩抖動就拉大繩,把采珠人引上水面。采珠人出水面后大喊一聲倒下,像死人一樣,過了許久才蘇醒過來。如果是冷天,采珠人大喊一聲后,要給他喝一升多苦酒。采珠人喝了苦酒七竅出血,很久方可蘇醒?!?蔡絛感嘆說,采珠那么苦,世間的人哪里知道? <br></div> 再看比蔡絛稍晚的欽州教授周去非描述鯊魚傷害珠民的慘狀:“合浦產(chǎn)珍珠的地方名叫斷望池,在海中孤島下面海域,離海岸幾十里遠。池深不少于十丈,……采珠人采珠,用長繩子系著竹籃,人拿著竹籃潛入海里。采到珠蚌了,就振動繩子讓在船上的人快拉他上海面,采珠人迅速浮起靠船。如果不幸遇上吃人鯊,在船上的親人看到有鮮血浮出水面就放聲痛哭,因為知道采珠人已經(jīng)被鯊魚吞噬;也有采珠人在水下看到鯊魚急忙浮出水面,但依然被鯊魚傷腿斷臂?!?lt;br> 宋代以前的采珠情形,史料記載比較簡略,但可以想象,越往前技術越落后,珠民采珠更艱巨、更危險。為了提高采珠效率、減輕采珠風險,合浦珠民不斷提高潛水技能,三國文獻云“合浦之人習水善游,俯視增潭,如猿仰株,入如沉黿,出如輕鳧。蹲泥剖珠,潛竊明珠?!?有珠民利用銅管解決潛海呼吸問題;但技術再精湛,只要是沒有保護設備在海底作業(yè),人都無法避免鯊害。走出海底,回到水面作業(yè),才是采珠技術質(zhì)的改變。<br> 上圖:宋應星《天工開物》潛海采珠圖。<div> 珠民什么年代不需潛海采珠?明末清初科學家宋應星說:“宋李招討設法以鐵為構(gòu)”,珠民在船上將采珠耙放入海底,以船拖耙采擷珠蚌,我們姑且稱之為“耙采珠法”。耙采珠法有劃時代的意義。珠民不需潛海,沒有被鯊魚傷害之虞。但宋應星記載的耙采珠法發(fā)明時代和發(fā)明人似乎有誤。有人注解“李詔討”是李重誨。善見認為,李重誨沒有發(fā)明耙采珠法的可能性。李重誨(946-1013)是北宋一位武將,《宋史》有傳。他沒到過兩廣,也沒接觸過珍珠采擷。<br></div><div> 耙采珠法應該是明初以后才出現(xiàn)。首先,宋元沒有耙采珠法記載。其次,諸多明朝史家均說耙采珠法是明朝永樂(1403-1424)以后才出現(xiàn)。比宋應星稍早的葉盛(1420-1474)說,此前志書記載采珠法都是采珠人沿著繩索潛水采珠,據(jù)說永樂初還是人潛水采珠,很多人因采珠葬身鯊魚腹,或者拉上來只見手腳(身軀已被鯊魚吞噬);于是人們研究改用鐵耙采珠,但鐵耙采珠收獲珠蚌不多;最后改用了現(xiàn)在這種方法:“木柱板口,兩角墜石,用本地山麻繩絞作兜如囊狀,繩系船兩傍,惟乘風行舟,兜重則蚌滿,取法無踰此矣?!?<br>與葉盛大致同時的陸容(1436-1497)也有類似記載;但葉盛和陸容都沒有記載誰發(fā)明耙采珠法。明朝曾參與國史編撰的目錄學家張萱(約1553-1636)說從地方志看到李茂發(fā)明竹口(木+琶)采珠記載:“嘗覽志,稱廉郡無耕稼,所資珠璣。……蜑戶以銅艚,凌萬頃,身入尋丈之淵,不啻探驪龍額下,人猶畏其難而不敢。自招撫李茂始以竹為口(木+琶),維以紼纚,投之海中,順風逆流,力不勞而得甚奢?!?<br></div> 上圖:宋應星《天工開物》竹耙采珠圖。<div> 綜上所述,耙采珠法應該是明朝永樂之后合浦一位叫李茂的人所發(fā)明。從此開始,告別了潛海采珠時代,船上采珠技術獲得較快發(fā)展,船上設備不斷完善,人員多大數(shù)十:“以黃藤絲棕及人發(fā)紐合為欖,大徑三四寸,以鐵為口(木+琶),以二鐵輪絞之,纜之收放,以數(shù)十人司之,每船口(木+琶)二,纜二,輪二,帆五六。其纜系船兩旁以垂筐,筐中置珠媒引珠,乘風帆張,筐重則船不動,乃落帆收口(木+琶)而上”(《廣東新語》) 。<br></div> 上圖:北海合浦老鴉洲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