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疫情一直在持續(xù),居家時間越來越長,親子間長時間的共處,加上生活日常安排與防疫工作,帶來居家學習新一階段的焦慮感與無力感。盡管如此,家長依舊可以和孩子一同以發(fā)展視角,利用好特殊時期的特定資源,用具體的行動,成就更好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規(guī)律作息,有節(jié)奏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長和孩子一起要根據(jù)統(tǒng)一部署的線上學習“大節(jié)奏”,安排好家庭居家學習的“小節(jié)奏”,在步調(diào)一致的情況下,制作日常作息單,維持有規(guī)律的生活作息,即以“固定時間做固定的事”,使孩子感受到內(nèi)心的穩(wěn)定與安全,減少親子溝通的負擔。日常作息單可以采取“一周復盤”機制,作一些微調(diào),將學習、娛樂、運動、勞動、聊天時間有機融合,豐富而又有節(jié)奏的生活,奏出居家學習的“安心”旋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彼此信任,有邊界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是物理上的“邊界感”,家庭通過適當布置劃分一些不同的功能區(qū),如生活區(qū)域、學習區(qū)域,在一定的時間里賦予這個區(qū)域相應的功能。物理上的“邊界感帶來心理上的“邊界感”,線上學習把課堂搬到了家里,家長似乎自然而然成為老師。對此,父母還是要有覺察,充分相信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要全程“督戰(zhàn)”。父母全方位的“入侵”孩子的學習空間,可能會讓孩子產(chǎn)生不自在感,降低學習效率,還有一種可能父母介入過多,孩子慢慢的出現(xiàn)依賴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創(chuàng)造美好,有獲得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長要和孩子一同延展生活的的厚度與廣度,攜手創(chuàng)造一些家庭的“小美好”。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用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用自己的身心去體驗做判斷,守住組成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和那些平凡而珍貴的幸福。如設置一些“家庭互動時光”,家人之間每日輪流推薦一首詩;在同一個角度拍下每一天不一樣的云天;一起完成一個目前可以實現(xiàn)的心愿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慎用媒體,有掌控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壓力之下,無限制地過量關注社交平臺上的信息,會不斷激起人們內(nèi)在的焦慮感。家長要和孩子一同適度地撤出網(wǎng)絡社交媒體,彼此商榷設置一定時長的“關機時間”與“離機時間”,縮小自己的關注圈,主動排除來自于網(wǎng)絡信息平臺的干擾,轉而將注意力放在真實的家庭生活學習中,讓具體的生活事件帶來掌控感,增進家人與周圍環(huán)境的真實互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梳理壓力,有覺察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長和孩子一起試著梳理家人的壓力狀況,讓家人說說自己的壓力分值以及分值背后的想法與需求,詢問家人之間彼此需要什么支持。如果遇到不能解決的心理問題,記得要適時表達與求助,尋求專業(yè)機構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殊時期,每個人都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愿家長與孩子一同隨行隨喜,安在當下,攜手走過一個“不一樣”的春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