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昨夜哪個春雷喲</p><p class="ql-block">動三江,</p><p class="ql-block">清晨哪個阿哥喲</p><p class="ql-block">進深山。</p><p class="ql-block">要運木頭換銀兩,</p><p class="ql-block">給我阿妹置套新娘妝。</p><p class="ql-block">穿棕衣,</p><p class="ql-block">著草鞋,</p><p class="ql-block">手握竹槍去淌枋,</p><p class="ql-block">去淌枋!</p><p class="ql-block">阿妹哪個倚門喲</p><p class="ql-block">翹首望,</p><p class="ql-block">水路哪個急流喲</p><p class="ql-block">有險灘,</p><p class="ql-block">阿哥何日把家還?</p><p class="ql-block">穿上新妝給你做新娘!</p><p class="ql-block">飯不香,</p><p class="ql-block">茶不甜,</p><p class="ql-block">日夜想哥淚汪汪,</p><p class="ql-block">淚汪汪!</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一首《淌枋歌》,唱出了多少淌枋人的辛酸與悲歡,唱出了多少家人的擔心與牽掛。</p><p class="ql-block"> 淌枋,是百山祖國家公園一帶利用水系運送木材的一種古老水運方式,在較大較平緩的溪流或江河上運送木材,可以用粗大的繩子、鐵鏈和鐵釘將木材捆成一片,放入水里利用水流漂運,叫“放排”或“放棑”;在深山峽谷的小溪流里運送木材,不能將木頭扎成排,只能將木材散放溪流里漂流,當?shù)胤窖越小疤疏省薄?lt;/p><p class="ql-block"> 茫茫百山祖,方圓幾千平方公里,茂密的森林給當?shù)厝嗣裉峁┝艘蛔S饒的寶庫。就是在以前沒有公路的年代,大山里的樹木,除了人們蓋房子家用之外,更多還是外運,與外面的世界交換大山里必須的銀錢或鹽、布、鐵器等等各種各樣生活生產(chǎn)物資。但古時候的百山祖,深僻幽阻,舟車難輯,山里的木材靠肩扛背駝運出去實在太不方便了,于是人們就趁春夏雨季溪水暴漲之時,將砍下來的木頭推進溪流中,讓其隨溪水漂流出山的方式來運送木材,這種特殊的水運方式就是淌枋。</p><p class="ql-block"> 百山祖為三江之源,地貌類型為深切割山體,深山峽谷里形成了很多條小溪流。這些溪流谷深溝險,瀑布成疊,為了將山里的木材運出去,就必須與這些險峻的小溪流進行挑戰(zhàn),讓木材越過這些深谷溝壑,流向大溪,所以,淌枋是一項極其危險的行業(yè)。</p><p class="ql-block"> 每年夏末秋初之際,大山里的人們就會選擇合適的山場進行伐木,將木材砍下來之后,剝?nèi)淦?,進行一定時間的晾干。進入冬季農(nóng)閑之時,樹也晾干了,再根據(jù)市場需求用鋸子鋸成統(tǒng)一長度的成品材,一般是2米和4米兩種規(guī)格。無論是溪邊山上砍下來的,還是從遠處背過來的,都找一個靠近溪邊的陡峭山坡,在坡底下用木頭疊一個架子,然后將木材堆在架子上,一堆一堆地放,只等來春雨季到來,溪流暴漲之時,將木頭推入溪里利用水流漂送出去。一次淌的,一般都在百、八十立方甚至幾百立方。</p><p class="ql-block"> 這個堆放木材的堆子,當?shù)乩习傩战小皹錁恰?。為什么不是堆放在平坦的地方而要選擇陡峭的山坡堆放木材?這就是勞動人民的智慧所在了!原來,這樹樓底下的架子是有機關的,其中有一根木頭位于一個關鍵的位子,叫“千斤”,等來年春夏之際,溪水漲動,溪里的流量足夠?qū)⒛静钠叩臅r候,淌枋人只要幾個人合力用竹槍將千斤一鉤,整個樹樓底下的架子就散了,疊放在陡坡上的木材失去了支撐,“轟隆隆”全部自動滾入溪流,免去了人工搬運之苦。如果堆放在平坦之處,就要人工一根根搬進溪里,不但費時,更是費力。</p> <p class="ql-block"> 淌枋人有兩樣寶貝:手中的竹槍和腳下的草鞋。</p><p class="ql-block"> 竹槍,也就是竹篙,但與普通竹篙又有不同,上面多了一個尖尖的鐵尖與鐵鉤。</p><p class="ql-block"> 制作竹槍,要選用六、七年以上,胸徑七、八公分的直而順的小毛竹,砍下來后拿回家,截取中間四、五米長的一段,放在篝火上一節(jié)一節(jié)地烤,烤到直冒油,然后夾進樁子調(diào)直,烤一節(jié)調(diào)一節(jié),調(diào)好后用浸冷水的布冷敷,冷卻后就不會變型,為了確保不再彎曲,也會在調(diào)好后再綁在屋子里的柱子上固定成形,經(jīng)過長時間的綁縛定形后,毛竹就筆直不會彎曲了,按上槍尖與槍鉤,就成了淌枋人手中的竹槍。</p><p class="ql-block"> 槍尖和槍鉤用鐵打成,槍尖尖部呈棱形而尖,底部方而粗,安在一個硬木楔上,槍鉤是在一個鐵圈外接一個鉤,安裝的時候?qū)⒅駰U粗的一頭用鋸子鋸幾條小裂縫,竹桿穿過鐵圈,然后將裝槍尖的木楔放進竹桿底部,鐵圈的大小正好緊緊地箍住竹桿和安槍尖的木楔。使用竹槍,在一般的溪流里,淌枋的人站在岸邊就可以用竹槍或刺或鉤,拔動水里的木頭,調(diào)整它的方向,使之更快地漂走,同時也可以將卡在溪邊或淺灘上的木頭拉進水里,所以,竹槍是淌枋人手中的必備工具。</p><p class="ql-block"> 草鞋也是淌枋人的寶貝,在過去,山里人沒鞋穿,更別說象現(xiàn)在的防滑鞋了,淌枋的時節(jié)正好是雨季,無論是站在被水打濕的光溜溜的木材上,還是岸邊的巖石上,光著腳板是站不住的,草鞋卻不同,它不但可以護腳,還可以增加腳與木頭或巖石之間的摩擦力,使淌枋人的雙腳穩(wěn)穩(wěn)地站在木頭上或巖石上,所以,草鞋也成了淌枋人的必備工具。</p><p class="ql-block"> 淌枋是一項非常危險的營生,由于淌枋時必須是山洪之后小溪里流量很大的時候,不是年輕力壯和沒有一定水性的人是干不了這個營生的,就拿百山祖核心地齋郎來說,淌枋的溪流有兩條,其中一條是從百山祖主峰東邊下面的盤龍地出發(fā),流經(jīng)三堆處下、景寧畬族自治縣的洪源、木耳口到英川的這條小溪,自盤龍地而下,險峻的瀑布一個接一個,其中尤以龍井、三堆井最為險峻,這兩個地方都是瀑布群,幾十米高的瀑布一個接一個,每級瀑布底下由于千萬年的水流沖刷,形成深不見底的水潭,當?shù)乩习傩账苑Q之為“井”。</p><p class="ql-block"> 淌枋時,順流而下的木頭流到這里,從高高的瀑布頂上漂落下去,就會鉆入水底然后再漂浮上來,數(shù)十立方甚至上百立方的木頭接連沖下來,很容易卡在狹小而又很深的水潭里流不走。每當這個時候,就要有膽大心細之人到深潭的出口處,用手中的竹槍將木頭一根一根拉出來,淌枋人叫做“拆井”。</p> <p class="ql-block"> 特別是三堆井之間的中級瀑布,也叫中井,兩岸懸崖峭壁,人根本下不去,每次淌枋,木頭漂到這里就會被卡在井里,就要有勇敢的淌枋手下去拆井,將井里的木頭拉出來。</p><p class="ql-block"> 由于井的兩岸都是懸崖,沒有工具人根本下不去,到了這里,就要砍一根粗大的毛竹來,竹尾巴留著,竹竿部分用刀鑿兩排孔,將短木棍穿過竹孔,做成一根獨柱梯,因為這個竹梯就象是一條蜈蚣,淌枋人就管這個叫“蜈蚣梯”,蜈蚣梯做好后,要讓有經(jīng)驗的師傅將其沿著懸崖慢慢滑下去,使梯子的底部放進中井邊懸崖上的一個石窩子里,尾部留著的竹葉系在懸崖頂上石縫中長出來的小樹上,然后由經(jīng)驗豐富的淌枋手沿著蜈蚣梯爬到中級瀑布的深潭邊,站在懸崖上將井里的木頭一根一根用手中的竹槍拉出來,據(jù)我們村里的淌枋師傅講,這個地方是整個百山祖地區(qū)所有溪流里最危險的地方,一般人絕不敢爬下去,以前我們?nèi)~光日、葉光章兩位老前輩年輕時是非常有名的淌枋手,每逢木頭淌到這里卡住,都是由他們兩下去拆井。</p><p class="ql-block"> 就是一般的瀑布面前,拆井都是淌枋營生里最危險的事情,但凡此處均是急流險灘,人站在光滑的石塊上或木頭上,又得使勁將卡住的木頭拉出來,如果腳底不穩(wěn),一不小心落入水中,立馬就會被翻滾的濁浪沖走,水性極好的人也少有生還之機。大山里常常有淌枋人一去回不來,大多失手在拆井上和井與井之間險峻的河段上。</p><p class="ql-block"> 我小的時候,有一次大隊里組織淌方,村里一個年輕的淌枋手在三堆井下淌枋時失手落水遇難,遺體好幾天才在下游找到,當時村里去了很多人把他抬回來安葬在我們自己村的山上。那段時間,悲傷的情緒籠罩著整個村子,生離死別的場景,想起來至今還讓人刻骨銘心。</p><p class="ql-block"> 遇到平坦的溪段,年輕勇敢的淌枋手們就會站在木頭上,在水里任由木頭漂流,就象赤水河上的獨竹漂,有時候為了拔動溪流里的木頭不被相互卡住,還會在漂流的木頭上跳來跳去,但這種挑戰(zhàn)要有很大的勇氣,也必須是水性好的淌枋手才敢如此。</p><p class="ql-block"> 淌枋人有許多禁忌,一是不能說不吉利話,二是吃飯的時候不能將筷子插進飯里,筷子插進飯里暗示木頭會被卡進深潭里;三是吃完飯的時候筷子不能放在碗上面,筷子放碗上暗示木頭會擱淺在淺灘上;四是不能提水鬼、山魈等等鬼神。</p><p class="ql-block"> 由于淌枋要在大雨后溪流暴漲的時候進行,因此就會出現(xiàn)沿溪各村各寨同時在同一條溪流上淌枋的情況,為了使各村的木頭不會混在一起,大家就會相約分段進行,但不管怎么分段,由于木頭是散放漂流,還是會有混在一起的時候,于是,古人們就想了一個辦法:大家都有一個鐵印子,上面刻著村名或木頭主人的名號,用油和墨煙混合好當印泥,各自在自己的木頭上敲上很多印記,等木材漂流到目的地撈上岸時,憑印找木頭,找到了就相互歸還。</p><p class="ql-block"> 到了目的地,為了不讓木材繼續(xù)往下游漂流,目的地除了會選擇一段平坦的溪流并筑起堰壩外,溪流水面上還要架起一條長長的纜繩,用來攔住溪面上漂流的木頭,以便將木頭撈上岸來。</p><p class="ql-block"> 這條纜繩并不用普通的棕絲或麻線打成,而是用竹篾編成,因為,竹篾浸泡在水里,是可以千年不壞的,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當年沒有水泥鋼筋,李冰父子就用竹篾編的籠子裝進河里的鵝卵石,一籠一籠在河底整齊地碼放,造就了千年不壞的世界奇跡,上世紀九十年代,人們在維修都江堰時,發(fā)現(xiàn)浸泡在水里的兩千多年前的竹篾,至今還沒有腐爛掉。我們的祖先也是非常聰明,用竹篾編的纜繩,不但要編多長都沒問題,而且放在水里長久不會腐爛。</p><p class="ql-block"> 這種纜繩可粗可細,細的四股,粗的八股甚至十六股。細的,常常用于蓋房子時拉柱子、做香菇砍檣樹時系到樹上拉動,引導檣木的傾倒方向,在淌枋這個行業(yè),就編成粗粗的,架在溪水里用來阻攔從上游漂流下來的木頭了。這種纜繩,在我們老家又叫“篾梁”,我的父親是個老菇民,他就會編這種“篾梁”。 </p><p class="ql-block"> 過去沒有氣象預報,把握不準天氣也會給淌枋人帶來麻煩。所謂“易漲易退山坑水”,大山里的溪流一遇洪水就暴漲,洪水一退就細流涓涓,水退時,如果木頭還沒淌到目的地,就很難將木頭快速淌運過去,費時費力;而有的時候淌到半途,突然間又連續(xù)下起大雨,暴漲的洪水就會把溪里的木頭沖走,使人無法控制,每當這個時候,沿溪村莊上的老百姓就會拿著竹槍出來撈木頭,撈上來的木頭大部分村民會留著等待主人來贖取,木頭的主人找上門來挨家挨戶詢問,以印記為憑要求歸還,并依據(jù)所撈的木頭多寡付給一定的贖金,撈木頭的人就將木頭歸還給失主。當然也有極少數(shù)人會藏匿起來不予歸還,還有的是將好的木頭藏起來,差的木頭讓人家贖回去,給淌枋人造成損失。</p><p class="ql-block"> 據(jù)老人們說,百山祖深山老林里,古時候就有將木頭沿溪淌出去賣的歷史,清末的時候,百山祖齋郎村曾經(jīng)有一個很強勢的人,將村里屬于公共所有的幾千畝禁牧林里的杉木和松樹全部木砍了,通過溪中淌枋,放到景寧標溪口,編組成木棑繼續(xù)放,直放到溫州賣掉而賺了很多錢,成擔成擔的白銀往家里挑,回來后每家每戶發(fā)了一兩銀子,余下的全部自己獨吞,很是發(fā)了一筆橫財,但這家人不久之后敗落了,村里人至今還在傳說這個故事,并告誡人們瞞心錢不能吞,吞了瞞心錢會遭殃。</p><p class="ql-block"> 我們小的時候,村里有一個專業(yè)的林業(yè)隊,每年負責采伐大量的木頭,采伐的樹種基本以杉木和松樹為主。采伐下來的木材,主要從兩條溪流里淌出去,一條是村前的盤龍地為起點,沿三堆井、洪源、木耳口到景寧畬族自治縣英川鎮(zhèn)的地道江森工站,長達三十余公里;另一條是以村后的烏沿坑為起點,經(jīng)雙溪橋、木岱根、半嶺、景源,終點也是地道江森工站,同樣三十多公里的行程,鄰近很多村的木頭,都是從這兩條線路淌過去。</p><p class="ql-block"> 地道江森工站這個中轉(zhuǎn)點是解放后才有的。我們村葉光彬和葉時文兩位前輩之前在景寧縣當林業(yè)工人,在這里工作了很多年。聽老人們說,過去地道江還沒有公路時,山里的木頭要淌到沙灣或標溪口組棑,繼續(xù)漂流運往溫州;后來英川通了公路,先是到英川梅崇森工站,地道江通公路后,又在地道江設森工站中轉(zhuǎn)點,進一步縮短了淌枋的路程。木頭淌到這里,就撈上岸來,由水路改為旱路,用汽車運走。2000年景寧縣興建英川水庫,地道江森工站被淹,位置就在如今英川水庫大壩底下。</p><p class="ql-block"> 山里的木材放入水中漂流轉(zhuǎn)運,由于在洪水中橫沖直撞,木材的兩端都被沖撞得滿是傷痕,有時還會嵌進石塊等,對木材的使用會有很大的影響,人們之所以要用這種方式運送木材,是過去交通限制而不得已而為之的方法。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后,百山祖大山里實現(xiàn)了村村通公路,這種既落后又危險的運送木頭的方式也為世人所淘汰,再說現(xiàn)在許多溪流上也建起大壩蓄水發(fā)電,也就無法使木頭再沿溪流漂運,淌枋這種危險的行業(yè),從此退出木材轉(zhuǎn)運史而銷聲匿跡,成了歷史長河中的一種記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