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7日,我們沿平陸至運城老國道,驅(qū)車到張村鎮(zhèn),不知不覺間來到了南吳村。南吳村位于平陸縣張村鎮(zhèn)南五公里處,是一個大村,包括三個自然村,即前南吳村、后南吳村和西南吳村?,F(xiàn)在三個自然村被劃為三個社區(qū)。南吳村現(xiàn)存比較大的廟宇有三座,一座是“真武廟”,另兩座都是“關帝廟”,相距都比較近。這與南吳村是曲太古鹽道上的一個關鍵節(jié)點的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有很大關系。 本文單說一說南吳村三大古廟宇之首的“真武廟”。據(jù)村民員公昌撰文介紹,南吳“真武廟”位于平陸縣張村鎮(zhèn)前南吳村(又名南吳前村、前南吳社區(qū))原老村彎東南角的龍扇角上,占地大約四五畝地,是方園百里鄉(xiāng)村保存較為完整的廟宇之一。 南吳“真武廟”,又名“元帝廟”,村民又稱“祖師廟”,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真武大帝,又稱玄武上帝,北方故曰玄,玄武即為北方之神,亦為道家所奉之真武帝,為道家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經(jīng)尊神,道經(jīng)中稱他為真武帝君,民間稱蕩魔天尊報恩祖師、開天大帝、開天炎帝、祖師爺、元武神、上帝公等。 后山門(北門),即廟門,上面懸掛“真武廟”牌匾。真武廟大門原有一幅對聯(lián)說的好,“元是天天是元元天上帝,真能武武能真真武祖師?!痹忈屃嗽蹚R、真武廟、祖師廟同廟而異名的由來。還有一幅對聯(lián)告知人們真武的圣誕和成仙的日子,即:“三三良辰凈樂宮中生太子,九九佳期武當山上成圣人”。 南吳“真武廟”,以真武廟碑而得名?!罢嫖鋸R”現(xiàn)保存有五通石碑。據(jù)碑刻記載,真武廟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在廟內(nèi)增建戲樓,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又建玉皇大帝殿,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道光十一年均進行修繕。 此外,南吳“真武廟”還有后山門(北大門)、正殿(兩間房,其中內(nèi)設暖宮)、偏殿(五間房)、文昌閣(即墩臺,臺上建有精致樓閣)、戲樓(即戲臺,其中臺內(nèi)保存有兩幅壁畫)、看樓(即看臺,兩層別致的復式小樓)、飲馬池(即泊池)等主要建筑。南吳“真武廟”被確定為運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鹽道遺址,商賈客棧。 南吳“真武廟”西墻外,是古代南北一條大道,即平陸三大古鹽道之一的曲太古鹽道(運城曲村到平陸太陽渡)遺址。南可通過北村、窯頭,進入太陽渡;北可通過南吳后村關帝廟、張村店門前、辛店仝家祠堂(仝卜年紀念館)、仝家場、廟底、西溝下樂街、干槐樹,翻越中條山,進入運城曲村,直達解州鹽池。這里也是南來北往商賈的主要客棧之一。 “真武廟”南面溝坡和北村接壤處,有個地方叫“陡坡老”,現(xiàn)在不但古鹽道遺跡還在,而且過去鹽道這段坡路,是沿西溝半崖蜿蜒崎嶇而上,既險又陡,多少客商望坡興嘆,更有大多客商鞭趕自己優(yōu)良的大型牲畜,歡快上下穿梭,這里客人們不時傳來吆喝聲、喝彩聲,又演繹一次次相互幫扶、讓道、推馱等感人的助人為樂場景,大家又喜稱這里是“伯樂相馬場”。 二、懸空(溝)建廟,建筑奇特。 南吳“真武廟”是圍著前南吳原老村彎門底溝的東南溝沿,懸空(溝)而建。前人巧用版筑技術,用一锨一锨土,一椽一椽填,由下而上的壘起一塊平地,建起了“真武廟”。后山門、戲樓地底下當時壘墻支的木柱還能找見。特別是戲樓下面還建有窯洞,窯洞里的木柱還裸露在外面。 正殿(真武殿),殿里設有暖宮,房中有房,屋里套屋,暖宮柱子上原鑲嵌一幅木雕對聯(lián)為“廟貌崔嵬同覆載,聲靈赫濯并乾坤”。 偏殿(玉帝殿),前檐的土坯墻里全部是接門接窗,房梁斗拱,木雕石刻等工藝非常奇特。 廟院南邊的“戲樓”(又名戲臺),坐南朝北,磚木結(jié)構(gòu),樓頂飛椽交錯,雕梁畫棟。戲樓里東西山墻上各有一幅壁畫非常珍貴,繪畫顏色和輪廓還能辨別清晰。 戲樓東山墻的壁畫,繪畫的內(nèi)容看不清楚,對聯(lián)是一幅明清民國時期的名聯(lián),即:“五岳圭棱河氣象,六經(jīng)根柢史波瀾”。聯(lián)中的“河氣象”有的資料記是“河氣勢”,“根柢”有資料寫是“根枑”。 戲樓西山墻的壁畫是,一只猛虎在竹林的雪地上行走,壁畫的對聯(lián)“虎行雪地梅花五,鶴立霜田竹葉三”。聯(lián)中的“梅花五”表示梅開五朵,寓意五福,即“壽、福、康寧、好德、考終命?!薄爸袢~三”表示一柄三葉,寓意三多,即“多福、多壽、多男子?!? 廟院東邊的五間兩層“看樓”(觀戲樓)。樓頂是馬鞍型的兩坡房頂,二層靠東墻設有窗戶,西邊靠廟院里空曠開闊,邊緣做有木質(zhì)欄桿,這里過去是專供達官貴人的夫人、小姐們看戲的場所。 廟院中間的“文昌閣”,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堆臺,用土墩起兩三丈高,下面直徑約有丈五左右,上面直徑不到五尺的圓柱形高臺。臺上又建起高有三四尺的棱形圓柱的小廟,東北方向還開一個拱型小門,供奉的是文昌帝,傳說是古代專管考試的一位大神。 三、地勢險要,位置醒目。 “真武廟”座落在張村垣最南面的垣臨上,廟南面是陡坡直下,崖面落差四、五丈高,和沿河大道落差也有百丈來高,順坡下去還有紅土玲、金山嶺、柏樹嶺等自然景點。站在“真武廟”的前山門外,向南腑視黃河兩岸,各種美景盡收眼底。 “真武廟”戲樓背面朝南原來的“日月圖”,東西四、五丈,高低二、三丈,古人利用中國傳統(tǒng)的彩繪技術繪出的巨幅圖畫,站在原陜州城內(nèi)看見還是耀眼奪目,當時成為南吳乃至張村垣的重要標志圖案。 前山門外飲馬池邊的原大楊樹,樹干三個人合攏不住,樹高至少也有四五丈,樹冠遮地也有三四分,被村民稱為“神楊”。 現(xiàn)在,站在三門峽風景區(qū)向北望去,南吳“真武廟”的輪廓以及“神楊”,依然清晰可見。 四、飲馬池海螺,長生不老。 走出“真武廟”前山門左側(cè),和看戲樓相背的是一個多功能水池,即“飲馬池”(泊池)。雨天收集原老村東半村崖場頂?shù)囊缢?,蓄水可供過路客商飲馬和村民洗衣服等,多余的水還可以灌溉莊稼,但最大的功能是“真武廟”消防,防患于未然。<br>飲馬池過去生長一種海螺長生不老,水質(zhì)無臭無嗅,清澈見底,成為“真武廟”一大奇觀。 五、百年廟宇,風雨蒼桑。 南吳“真武廟”創(chuàng)建距今已有四五百年歷史,經(jīng)過無數(shù)次朝代更替,政治變革,以及自然災害侵襲,整體建筑布局保存得較為完整,過去曾是南吳及周邊村民政治、經(jīng)濟、文化活動的中心。<br>“真武廟”前山門外原大楊樹下,是客商和村民夏天乘涼的好去處。過去客商進廟前首先在飲馬池洗把臉,站在溝邊涼快一會,再去收拾東西。夏天,廟宇附近的居民會自覺地到這里座套聊天,耳邊不時傳來楊樹葉嘩嘩作響和“飲馬池”里的青蛙叫聲,眼睛會望著陜州老城和新城的閃爍燈火,有的人會慢慢進入清香美夢,有的人還會在認真地山南海北,古今中外的聊天,人們好像進入神仙般的境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生產(chǎn)隊晚上學習開會的會議地址就多次設在這里。 南吳“真武廟”對研究解州古鹽道、圣人傅說版筑、古建筑技術,以及南吳村歷史等,都提供了有力的佐證。欣聞南吳“真武廟”正在修復,期望將再次成為黃河兩岸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