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沿平安大街北側(cè)進入張自忠路3號大門,迎面看見屹立百年的鐘樓,向著鐘樓走上一段不長的斜坡,轉(zhuǎn)向東邊,就到了我從前居住過的東院了。</p> <p class="ql-block">偶爾可以看到一些穿著民國時期學(xué)生裝束的年輕人在灰1樓前拍照。</p><p class="ql-block">若不看那位攝影師,還以為時光倒流,回到了民國初年。</p> 2017年回去,整個灰1樓被鐵板圍著,說是在維修。<br>但愿修舊如舊,恢復(fù)昔日的光彩。 <p class="ql-block">那天順便去后面的灰2,灰3樓,所到之處風(fēng)燭殘年,猶如暮年老者一般,但里面仍能感覺到獨特的氣場,獨特的魂,畢竟這里被昔日的輝煌熏染過。</p> <p class="ql-block">要說熟悉,還是我住過的東院。現(xiàn)在要進入東院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在里面工作的員工要“嘟“卡過閘,外來訪客要登記。像我這樣說不出找誰,還想進去看,那拉倒吧你,一律拒之門外。</p> <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東院的格局,相信與一百年前基本相同,沒有變化。</p> <p class="ql-block">上次回去,發(fā)現(xiàn)在灰7樓西側(cè)的拱門上,隱約顯示幾個斑駁字跡,依稀認(rèn)出“忠”,“孝”,“二”,“平”。</p> <p class="ql-block">原來這是一百年前留下的字跡,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中提倡的“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p><p class="ql-block">這幾個殘存字應(yīng)該屬于文物級別了吧,稍不留意就會錯過。</p> <p class="ql-block">然而在臺灣經(jīng)常可以看到以這八個字命名的街道,眷村,學(xué)校。</p> <p class="ql-block">70年代初我家戶口簿上的地址是這樣寫的:東城地安門東大街三號9樓114號 </p><p class="ql-block">戶口歸交道口派出所管轄</p><p class="ql-block">地址的演變:鐵獅子胡同---張自忠路---地安門東大街---張思德路---工農(nóng)兵東大街---地安門東大街---張自忠路---平安大街</p> <p class="ql-block">當(dāng)年家庭使用的木制家具是公家配給的,文革后這些家具都折價賣給了用戶,成了私有財產(chǎn)。</p> <p class="ql-block">1975年前,院子里駐扎著鐵道兵的一個團機關(guān),我們也隨他們過了幾年“軍營生活”,每天聽到的都是軍號聲及步操口令聲。</p><p class="ql-block">前院籃球、中院羽毛球、后院排球</p> <p class="ql-block">1974年5月1日,解放軍換裝,軍營中為數(shù)不多的幾位女兵,戴上了無檐軟帽穿著裙裝,她們頓時成了院子里一道靚麗的風(fēng)景線。</p> 露天看電影是我們那代人的集體回憶。院里最好的“雅座”,我認(rèn)為應(yīng)該是灰10樓二樓。 <p class="ql-block">最愜意的就是坐在長廊上聽雨、看雪。</p> <p class="ql-block">當(dāng)年的張自忠路可沒有現(xiàn)在這么寬,道路改造把路面向南拓展,因為北面的很多建筑具有歷史價值,和親王府,敬公主府,還有顧維鈞大宅院(孫中山在此病逝),而南面多數(shù)為百姓民房。</p><p class="ql-block">印象中當(dāng)年鐵一號門口的石獅子位置不是現(xiàn)在的位置,應(yīng)該是擴寬路面把石獅子向北移了,馬路對面的影壁肯定是向南移了不少。</p><p class="ql-block">鐵一號院門口東側(cè),是13路公交車站,七十年代初,13路車還是捷克產(chǎn)的斯柯達BK670,那時北京市的車牌號是01-XXXXX,后來全國車牌首位數(shù)加3,北京就成了31-XXXXX。</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初北京大多數(shù)公交車都是5分錢可以乘坐六站地,(大1路無論坐幾站都是1角錢),那時我們窮學(xué)生,若想去哪兒,總是伸長著脖子看站牌,數(shù)一數(shù)搭乘幾站,若坐七站,不如就腿兒著走一站,省下5分錢買根兒冰棍吃。</p> 俗稱大捷克的706RTO型墨綠色大轎車,那時學(xué)校常常去機場迎賓,首都汽車公司都會派大捷克接學(xué)生去首都機場,一長串的大捷克在馬路上奔馳很是拉風(fēng)。 后來的13路車,改為國產(chǎn)大型鉸接式公交車,大玻璃窗明亮漂亮。參加工作后有段時間,每天搭13路車,從起點站搭到終點站,由於常乘坐固定時間的車,與售票員混個面熟,根本就不用查月票。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地震后的幾天,院里猶如“難民收容”所,拉個床,支上蚊帳就在露天睡通宵,之后開始下雨,市面上塑料布、油氈、竹竿頓時成了搶手貨。有發(fā)小回憶說,搬走的解放軍還回來幫我們蓋了很多抗震棚。</p> <p class="ql-block">貓??:</p><p class="ql-block">院里除了L小姐家養(yǎng)了一只波斯貓之外,還有很多流浪貓出沒大院之中,如今還??吹剿鼈兊嫩櫽?。</p> <p class="ql-block">2017年我們幾個發(fā)小在灰11樓拍照,不知從什么地方鉆出了只小貓,在我們身邊蹭來蹭去地瞄瞄叫,也不怕人。</p><p class="ql-block"><br></p> 故宮有很多流浪貓,人稱“御貓”,有人稱鐵一號是北京的白宮,那這里的貓就是“宮貓”嘍?? <p class="ql-block">2017年在灰4樓附近拍到的流浪貓,它眼神犀利,很有性格,一看它的血統(tǒng)就不一般。</p> <p class="ql-block">上學(xué)路上(胡同串子):<br><br>出了大門右轉(zhuǎn),沿鐵獅子胡同向西行,在第一個胡同交界口,中學(xué)生向南進南剪子巷去165中學(xué),小學(xué)生向北進中剪子巷去附學(xué)胡同一小。<br>沿南剪子巷南行,一直走到什錦花園胡同,就能看到165中的教學(xué)樓,什錦花園胡同長不過600米左右,卻住過許多顯赫名人,如:吳佩孚,程硯秋,戴笠,啟功…….。沿什錦花園胡同東行不遠(yuǎn)向南進入八道灣胡同,現(xiàn)在改叫道灣胡同,我想可能是為了把魯迅先生住過的八道灣胡同區(qū)別開來吧。這條胡同又窄又長,若兩輛平板三輪走對頭,其中一輛得倒回去。當(dāng)年我還數(shù)過轉(zhuǎn)彎,應(yīng)該是五、六道彎兒,有一種說法,這里說的八并不代表數(shù)量,而是形容灣多的意思。<br>在八道灣胡同北口有個北京中藥廠,據(jù)說它的前身是三十年代創(chuàng)立的北京宏仁堂,每走到這里都會聞到一股濃烈的中藥味,同學(xué)們調(diào)侃說是炒土鱉味,哈,也不知中藥里面是否有這么一味炒土鱉,工廠內(nèi)有個不高的鐵煙囪總是冒青黃色的煙,有時煙散不出去,看里面工人的臉都是綠的。<br>165中學(xué)有兩個門,正門在育群胡同,平時師生們都是走此門,八道灣胡同的南口就是育群胡同。學(xué)校還有個北門不常開,若從北門出來就是什錦花園胡同,放學(xué)時此門偶爾會打開,我們就可以抄近路,省5,6分鐘時間。<br></p> <p class="ql-block"><br></p> 糧店:<br>南剪子巷路途經(jīng)過一家副食品店和一家糧店,這家糧店也是我們大院的指定的糧店,那時的普通大米是0.152一斤,院里的大人來自五湖四海,南方人喜歡吃大米,北方人習(xí)慣吃面,常常大家互相交換米票,面票,各取所需。<br>一次去糧店買米,排在我前面的一位大叔也來買米,糧店的小青年是個貧嘴話癆,他一邊從大木箱中用鐵簸萁鏟米,嘴里還不停地嘮叨著,當(dāng)稱完米,隨手將鐵簸萁推向一個大鐵漏斗:“接好了啊,來嘍……,向金粒一樣的小米倒進老漢的口袋里嘍………”,這是電影“賣花姑娘”中的一句臺詞,(現(xiàn)在60歲以上的人可能還記得),用在這兒倒是挺合適,不過電影里倒的小米,大叔買的是大米。<br>然而,買米大叔的口袋小了點,扎不上口,大叔就雙手拎著米袋口往地上撴,沒撴兩下,咵嚓,米袋底部開線破裂,大米撒了一地。 <div>澡堂子</div><div>第一次在“東四浴池”洗澡是1972年由河南干校回北京,之后就經(jīng)常在這里洗澡?!皷|四浴池”在東四北大街路西,離鐵一號不遠(yuǎn),它的前身是京都著名14家澡堂之一的“松竹園”,與八面槽“清華園”澡堂子齊名。澡堂子里面設(shè)有床鋪,老北京喜歡泡完澡后躺在床上喝茶,休息,聊天。文革后一段時間,“東四浴池”白天洗澡,晚上住宿。</div><div>在節(jié)假日前,來洗澡的人特別多,外面要排很長的隊才有床位。澡堂子想出個妙招,用籮筐來紓解,客人把衣物放在籮筐里,然后進去洗浴,等洗浴完了,一般就會有床位了,這叫脫筐。</div><div>服務(wù)員這時就會扯著嗓子喊:來嘍來嘍,脫筐洗啊,脫筐洗得干凈啊.........</div> <div>換煤氣</div>張自忠路1號院是煤氣站,鐵一號住戶換煤氣都在這兒,各家各戶有個煤氣本,以空罐換滿罐。<div>做飯時最怕就是沒煤氣了,一般都會想招兒“救急”,一是搖罐子,二是在洗臉盆里放些熱水,再將煤氣罐放在臉盆上,那個年代過來的人應(yīng)該都記得。</div> 住筒子樓的好處是鄰里關(guān)系融洽,人情味濃,誰家有點什么事,大家相互照顧。每周各戶值日一次,負(fù)責(zé)打掃公共空間,廁所及盥洗室,平時常在樓道門口的走廊嘮家常聊新聞。 我們樓道里的J阿姨是位好老太太,說話輕聲細(xì)語,從沒見她跟誰紅過臉發(fā)過脾氣,樂于助人,和藹可親。 孩子們放學(xué)回家,除了玩就是玩 <p class="ql-block">說真話</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社會資訊發(fā)達,真假消息滿天飛,詐騙伎倆五花八門,讓人防不勝防。當(dāng)年社會上孩子們流行一句特色詞語,“向毛主席保證”,只要說這句話,100%是真話。</p> <p class="ql-block">每天上學(xué)都會經(jīng)過張自忠路5號院,戲曲界泰斗級人物常聚集于此,當(dāng)年只知道曹禺住在這個院子里,并不知歐陽予倩。發(fā)小XQ有個同班同學(xué)就住在這個院子里,當(dāng)年也跟著XQ來過這個院子。2015年再來這里,感覺現(xiàn)在的院子比當(dāng)年殘破很多。</p> 1976年年底我搬離了鐵一號。 <p class="ql-block">后會有期</p><p class="ql-block">據(jù)說鐵一號院將被列為國家級的重要歷史建筑,并計劃建立清史博物館、人民大學(xué)校史博物館。若真是那樣的話,我們就隨時可以回來嘍!耶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