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冀東抗戰(zhàn)史話:一對親兄妹.兩代革命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李紅衛(wè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目錄</p><p class="ql-block">導語</p><p class="ql-block">一.哥哥是民族抗日英雄</p><p class="ql-block">二.妹妹在敵人面前寧死不屈</p><p class="ql-block">三.英雄的女婿廉嘉范</p><p class="ql-block">四.革命烈士柳術村</p><p class="ql-block">五.烈士的后代李鐵珊</p><p class="ql-block">六.柳淑蘭與陳品卿</p><p class="ql-block">七.永遠的懷念</p> <p class="ql-block">李維廉妻子和長女李鏡湖夫婦及孩子(右),兒子李鐵珊夫婦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導語</p><p class="ql-block">在遵化市城西南20公里的燕山南麓古長城腳下,有個千年古鎮(zhèn)——平安城鎮(zhèn)。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東征路過此地,在此養(yǎng)病,命令士兵取土筑城。唐太宗病愈后,改此地為平安城。到了清代,平安城已發(fā)展為重要集鎮(zhèn)(史稱巨鎮(zhèn)),鎮(zhèn)上商賈云集,商鋪鱗次櫛比。話說平安城四村有個李姓人家,父親李允誠是清末秀才,李允誠生有一子二女。古時候重男輕女,加上家庭也不富裕,李允誠只讓兒子李維廉去讀書,兩個女兒都沒有讀過書,雖說女兒們都長得如花似玉,但也就以大姑娘、二姑娘稱之。那是一個動蕩的中國,隨著清朝滅亡,民國建立,中國并未太平,又開始了軍閥混戰(zhàn)。這時候,李允誠的兒女們也長大了,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先是姐姐嫁到了馬蘭峪郭家,成為郭李氏。又過了兩年,哥哥李維廉由父母做主與本村劉姓姑娘結了婚,妹妹二姑娘則嫁給了京五營的柳廣德,成了柳李氏。我們的故事就是從哥哥李維廉和妹妹二姑娘兩個革命家庭開始的……</p> <p class="ql-block">1949年廉嘉范和平安城完小的老師們</p> <p class="ql-block">一、哥哥是抗日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李維廉,男,漢族,生于1895年,遵化市平安城鎮(zhèn)平四村人。他和妻子劉淑艷于1918年結婚,婚后生有一子二女,長女李鏡湖生于1922年、兒子李鐵珊生于1924年2月、小女兒李云溪生于1926年。</p><p class="ql-block">李維廉自幼聰穎好學,才智出眾,父親李允誠望子成龍,在遵化五中畢業(yè)后,李允誠又送兒子去北平燕京大學學習,時逢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暴發(fā),李維廉接受進步思想,宣傳革命真理,因參加學生游行而被捕,被營救出獄后,與同學一起返回冀東,在遵化等地從事教育工作,他常與當?shù)剡M步知識分子蘭小川、耿玉輝、李化度等人來往,并經(jīng)蘭小川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1929年他同岳雷、耿玉輝一起領導了城西農(nóng)民進城游行反抗苛捐雜稅的斗爭。1938年8月,冀東抗日大暴動時,李維廉任冀東抗日聯(lián)軍游擊總隊第一總隊長,同年九月,他與楊占山的部隊聯(lián)合在平安城西河沿設伏,把偽蒙古騎兵隊打得落花流水,倉皇逃躥,有力地打擊了日偽軍的囂張氣焰。十月,他隨部隊去平西整訓,1940年春由平西回來,任豐玉遵聯(lián)合縣聯(lián)絡科長兼七總隊政治指導員,為溝通部隊與地方政府的聯(lián)系做了大量工作。1942年日寇推行壕溝堡壘政策,李維廉不畏艱險,協(xié)助縣政府開展"反無人區(qū)"斗爭。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很多戰(zhàn)友犧牲了,他帶領多名同志逐村恢復游擊區(qū),取得了不小成效。受他的影響,他的長女李鏡湖,兒子李鐵珊也很早就參加了革命。</p><p class="ql-block">1943年1月,李維廉任豐玉遵聯(lián)合縣縣長,冀東軍分區(qū)十二團二營營長。同年5月11日,他工作了大半夜,夜宿寺下莊。由于叛徒告密,次日清晨,村子被敵人包圍。他一個人在四五十個鬼子的包圍中,沖出了敵人的第一道重圍,當他快趟過齊腰深的河水時,一顆子彈從后背擊中,他從容毀掉身上的機密文件,拋在河水中。鬼子翻譯官大叫:"快投降吧,有你的官做"。面對沖上來的日本鬼子,他心里只有一個念頭,決不能當俘虜。于是便把槍口對準了自己的太陽穴,用最后一顆子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英雄犧牲時,只有48歲。</p><p class="ql-block">李維廉犧牲后,一名叫劉瑞的村民(中共黨員)和李維廉的妹夫柳廣德用騾車把烈士的遺體秘密運回平安城家中,草草安葬。解放后,李維廉的遺骨被遷往遵化五里橋烈士陵園,1958年又被人民政府遷葬到唐山冀東抗日烈士陵園。李維廉的妻子劉淑艷老人于1975年在遵化平安城去世,享年80歲。</p> <p class="ql-block">陳品卿在延安大生產(chǎn)獲獎證書</p> <p class="ql-block">二、妹妹在敵人面前寧死不屈</p><p class="ql-block">李維廉的妹妹二姑娘, 1920年嫁給京五營柳廣德為妻,人稱柳李氏。她和柳廣德生有三男二女,長子柳術村,長女柳淑珍(1926年7月1日生),二女柳淑蘭,二子柳貴村(1928年——1985),三子柳術堂(1933年——1993年)。</p><p class="ql-block">抗日戰(zhàn)爭時期,由于日本鬼子的侵略,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百姓吃樹皮 挖野菜,民不聊生,飽受侵略之苦的柳李氏更加痛恨日本鬼子的暴行,受哥哥李維廉愛國主義精神影響,柳李氏先后送自己的長子柳術村、二女兒柳淑蘭參加了革命,參加了冀東抗日大暴動。1940年,她把大兒子交給包森所在的冀東軍分區(qū)十三團當八路軍。1942年八月初八,由于叛徒告密,平安城據(jù)點的日本鬼子包圍了京五營村,敵人把全村老百姓趕到村西頭的大坑邊上,讓村民交出八路軍和共產(chǎn)黨的干部。敵人把柳李氏從人群中拖出去,讓她交待當八路軍的兒子和女兒的下落,想順藤摸瓜以便找出更多的八路軍和共產(chǎn)黨,柳李氏說不知道!日本鬼子就對她下了狠手,開始用皮鞭子抽,后用槍托和手榴彈狠狠地砸,柳李氏咬著牙忍著劇痛,就是不說一個字。后來她的侄子柳術凡實在心疼嬸子就說:"你們不要打我嬸子了,我替嬸子挨打吧"!這時,敵人就開始用手榴彈捶打柳術凡,柳李氏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又對鬼子說:"不要打我侄子了,打死我算了"!就這樣,敵人從中午不間斷地打到下午四點多,把柳李氏打得遍體鱗傷,渾身是血,直到她一動不能動了才住手。敵人以為柳李氏死了,天黑了才撤回平安城據(jù)點兒。晚上,鄉(xiāng)親們把血肉模糊的柳李氏抬回家,幾個小時后,她才慢慢醒過來。</p><p class="ql-block">解放后,村里為了宣揚柳李氏與鬼子頑強斗爭的英雄事跡,教育后人,排演了一部評劇《八月初八》。編?。好霞?。柳李氏飾演者:柳賀香。柳淑蘭飾演者:李榮鳳。日本軍官飾演者:孟吉良。漢奸飾演者:孟慶才。據(jù)柳李氏的孫女柳玉榮回憶:"解放后,村里還辦了村史展,里面有畫展,畫里面就有八月初八奶奶被日本兵毒打的事跡。畫畫人:孟慶余、李紹德。</p><p class="ql-block">柳廣德1970年去世,享年73歲。柳李氏于1978年走完了她平凡而偉大的一生,享年80歲。</p> <p class="ql-block">陳品卿(前邊黑衣服)</p> <p class="ql-block">三、英雄的女婿廉嘉范</p><p class="ql-block">廉嘉范(1914年2月——1993年9月),男,漢族,平安城二村人,是李維廉的大女婿。廉嘉范與李鏡湖1934年結婚,婚后生有四子(廉文輝、廉文正、廉文方、廉文光)。廉嘉范畢業(yè)于灤縣師范學校,受革命先驅(qū)李維廉和妻子李鏡湖的影響,他在1942年平安城完小教書時就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p><p class="ql-block">解放后,1950年3月,廉嘉范調(diào)入組建中的遵化縣師范學校(今位于二中校址)任教導主任。1954年至1955年2月,遵化縣師范學校改為遵化縣初級中學,廉嘉范任副校長。1956年2月任遵化縣第二中學校長。1956年8月,任遵化縣政府文教部副部長,1958年調(diào)遵化縣第一中學任書記兼副校長。文革前,他領導的學校黨支部獲得"紅旗黨支部"稱號。</p><p class="ql-block">廉嘉范愛好廣泛,喜歡打魚、打獵、作畫和體育活動,注重校園建設,在他工作過的一中和二中的墻上都曾留下他的寫意畫作。在"五七"大學任職期間,他年已五十五歲,但仍帶領師生參加了五千米長跑,為師生作出表率?!拔母铩逼陂g,他曾被無端戴上了"執(zhí)行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高帽,1967年至1972年,他被派往東陵趙家溝黨校學習,1973年組織上給他落實了政策,恢復了工作。1975年他被調(diào)任新組建的"遵化縣五七大學"任副校長、常務副校長,校長是王國藩。1976年7月調(diào)到遵化縣文教局任副局長,直到1985年12月,1986年離休,享受縣處級待遇。</p><p class="ql-block">廉嘉范于1993年9月去世,享年79歲。</p> <p class="ql-block">陳品卿師首長照片</p> <p class="ql-block">四、革命烈士柳術村</p><p class="ql-block">柳術村生于1921年,男,漢族,遵化市平安城鎮(zhèn)京五營村人,父親柳廣德,母親柳李氏。他家里兄妹五個,他排行老大。</p><p class="ql-block">柳術村從小生活在貧窮的家庭里??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面對民族危亡時刻,中國熱血青年愛國熱情像火山一樣迸發(fā)出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為民族而戰(zhàn)”“為祖國而戰(zhàn)”匯聚起氣勢磅礴的力量。當時,柳術村也受熱血青年和舅舅李維廉革命思想的影響,在母親的支持下,16歲就參加了舅舅李維廉組織的冀東抗日大暴動,1940年又參加了八路軍,在抗日名將包森領導的冀東軍分區(qū)十三團當戰(zhàn)士??谷諔?zhàn)爭最艱苦的階段,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日本鬼子經(jīng)常對八路軍活動的地方進行掃蕩,八路軍的生存環(huán)境十分艱苦,吃不飽穿不暖是常事,睡覺都不敢脫衣服,很多人身上都生了虱子。柳術村參軍后,1941年春節(jié)隨部隊回過一次家,那次是包森和戰(zhàn)士們駐扎在京五營,大年初一,柳術村還到親戚家串門拜年,從那之后就再沒回來過。后來京五營有位村民在馬蘭峪遇到柳術村的部隊和他本人。這個村民回到村后,過了一天才告訴柳廣德家人,等柳廣德和妻子到馬蘭峪尋找兒子,柳術村的部隊早已離開了那里。后來就再沒有柳術村的消息。直到解放后的1957年,才收到人民政府為他頒發(fā)的烈士證。柳術村一生只留下一張小照片,</p><p class="ql-block">據(jù)柳術村的姪子柳玉明回憶:"小時候常聽爺爺奶奶講大伯柳術村的故事,說大伯的一生太苦了,照片中的那件衣服,做出來后一直舍不得穿,都是光著膀子把衣服搭在肩上。直到今日,也不知道大伯犧牲在什么地方,埋葬何處,這是家人一直的遺憾。因為知道柳術村和包森的部隊始終活動在遵化、薊縣、興隆一帶,前些年也曾到遵化烈士陵園和唐山冀東抗日烈士陵園尋找過,但都沒有找到柳術村的線索。</p> <p class="ql-block">李鐵珊和妹妹李云溪</p> <p class="ql-block">五、英雄后人李鐵珊</p><p class="ql-block">李鐵珊,男,漢族,1924年2月出生,河北省遵化縣平安城鎮(zhèn)平四村人,父親李維廉,母親劉淑艷。</p><p class="ql-block">李鐵珊生長在革命烈士家庭,自幼受到了黨的教育,14歲就參加了父親組織的冀東抗日大暴動。他1938年考入遵化縣省立第五中學,1939年經(jīng)人介紹去秦皇島商行做學徒工,直到1940年暑假才回到遵化五中讀書。先后輾轉天津志達中學、北京志成中學,1945年6月在北京志成中學畢業(yè)。8月參加革命工作,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曾任燕各莊、馬各莊、龍泉寺小學校長,1949年2月任遵化城關實驗小學校長,1950年2月,任臨撫師范學校教導主任,1951年2月,任唐山豐潤師范學校校長,車軸山中學校長,1953年任灤縣師范學校校長,1958年到北京中央行政教育學院學習,同年8月調(diào)河北省教育廳高教局任辦公室副主任,1960年2月,任華北協(xié)作區(qū)科學文教處副處長,1960年12月,調(diào)任中央華北局宣傳部教育處工作,1970年8月,任河北省委文教辦綜合組副組長。1973年8月,調(diào)北京市委宣傳部辦公室副主任,1978年2月,調(diào)北京市宣武區(qū)委,歷任區(qū)委常委,革委會副主任,副區(qū)長,1983年任宣武區(qū)政協(xié)主席,黨組書記。1987年7月離休,享受部級醫(yī)療待遇。</p><p class="ql-block">離休后,李鐵珊仍然以共產(chǎn)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繼續(xù)為黨的事業(yè)發(fā)揮著光和熱。1987年他應家鄉(xiāng)的邀請,審閱了《遵化縣黨史資料選編》,撰寫了革命回憶錄。1988年被宣武區(qū)委聘為資詢委員,1989年,他倡議建立"宣武區(qū)成人教育基金會",并擔任主任委員。1995年被評為"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1996年被評為宣武區(qū)機關"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李鐵珊于2012年3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p class="ql-block">李鐵珊的后人有:李艷娥、李藍東、李藍芳。</p> <p class="ql-block">延安大生產(chǎn)勞模會</p> <p class="ql-block">六、柳淑蘭與陳品卿</p><p class="ql-block">柳淑蘭,女,漢族,生于1926年7月16日,河北省遵化市平安城鎮(zhèn)京五營村人。父親柳廣德,母親柳李氏,柳淑蘭是他們的二女兒。</p><p class="ql-block">柳淑蘭從小心地善良,做事干脆利落,小時候家里很窮,吃了上頓沒下頓,受舅舅李維廉的影響和母親的支持,她十二歲就跟著大哥柳術村和李鐵珊一起參加了冀東抗日大暴動,哥哥參軍后,她就參加了村上的婦救會,在黨的領導下,她多次冒著生命危險帶領進步女青年征軍糧做軍鞋,支援八路軍。她追求革命理想,先后成為村和區(qū)婦救會主任。1946年柳淑蘭在時任遵化縣婦救會主任白蕓(女)的引薦下,認識了八路軍副大隊長陳品卿。</p><p class="ql-block">陳品卿是從延安過來的老八路,河北省霸州人,生于1916年12月。1937年參軍,1938年入黨,冀東大爆動以后去了延安,當時,解放區(qū)軍民發(fā)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掀起了熱火朝天的大生產(chǎn)運動。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同志親自動手開荒種地,學習紡紗。在延安大生產(chǎn)的時候,陳品卿擔任中央警衛(wèi)團營長,直接負責保衛(wèi)黨中央、保衛(wèi)毛主席的警衛(wèi)任務。在延安時,他連續(xù)三年被評為陜甘寧邊區(qū)勞動模范,現(xiàn)在延安武家坪博物館還有陳品卿帶著大紅花參加勞模會的照片。日本投降后,八路軍挺進冀東,陳品卿在擔任遵化縣八路軍副大隊長時,經(jīng)白蕓大姐介紹,柳淑蘭認識了陳品卿。兩個人從相識到相知到相愛,大概是1946年他們在部隊舉行了簡樸的婚禮,隨后柳淑蘭隨丈夫陳品卿的部隊參了軍。1947年9月,陳品卿和柳淑蘭生下他們第一個孩子,取名,陳遵生。因為柳淑蘭還要隨軍行動,就把陳遵生寄養(yǎng)在一個老鄉(xiāng)家里,那家女主人以紡線為生,紡線時就把很小的遵生放在紡車邊上,因長期著涼,落下了癲癇病,一直沒有治愈。這也是柳淑蘭夫婦一生的遺憾。柳淑蘭隨陳品卿在部隊轉戰(zhàn)祖國的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后來定居北京。解放后,陳品卿又參加了抗美援朝,在朝鮮戰(zhàn)場上,他身先士卒,有一次炮彈在坑道口爆炸,震聾了耳朵,長期住坑道落下了腰疼的毛病,一直未愈。</p><p class="ql-block">陳品卿在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等作戰(zhàn)中先后多次立功受獎。從朝鮮回國后,解放初期在北京市老兵役局任職,后轉任北京衛(wèi)戊區(qū)后勤部營房處第一任處長,參加了北京軍區(qū)292醫(yī)院籌備和建設。到北京幾年后柳淑蘭因孩子多,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在部隊連職崗位上退了下來,轉業(yè)到地方,一直積極義務從事街道工作。陳品卿在部隊正師級離休,1994年在北京292醫(yī)院病逝,享年78歲。老伴柳淑蘭于2005年去世,享年78歲。現(xiàn)陳品卿與柳淑蘭長眠于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p> <p class="ql-block">柳術堂李云蘭夫婦和小兒子柳玉軍</p> <p class="ql-block">七.永遠的懷念</p><p class="ql-block">陳品卿柳淑蘭</p><p class="ql-block">后人介紹:老大陳遵生(1947年生于河北遵化),老二陳京生(1948年生于遵化京五營),老三陳昌生(1950年生于河北昌黎),老四陳保榮(女)1951年生于河北保定,老五陳保生(1953年生于保定),老六陳陸生(1954年生于北京陸軍總醫(yī)院),老七陳寶娟(女)1956年生于北京德勝門,老八陳德生(1958年生于北京德勝門)。</p><p class="ql-block">長孫柳玉明回憶說:"老大陳遵生,老二陳京生,老三陳昌生,老四陳保榮都是在京五營由姥姥帶大,除老大因身體原因,老二老三老四都是18歲參軍,后來三兄妹都成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這也是姥姥的驕傲"。</p><p class="ql-block">外甥女陳保榮回憶:"在我記憶中,姥姥性格堅強,膽大心細,為人和善,整日為全家操勞,一大家人的柴米油鹽都安排有序,還非常愛清潔,一天從早到晚閑不住,家中大人孩子,村里臨里街坊都非常敬重姥姥,在我的一生中,有很多都是受到姥姥的傳承"。</p><p class="ql-block">孫女柳玉娥回憶說:"我小時候,我家是個大家庭,姑姑的四個孩子,再加上我家和二伯家,一直沒分家,都是奶奶當家,我和二伯家的小妹(玉鳳),我倆六歲時,我二伯母38歲時去世了(在世時已經(jīng)臥床五六年),當時我最大的堂姐才十四五歲,奶奶那時是辛苦又操心,我們十七八口的大家庭,家庭瑣事都是奶奶操持,很少看見她有清閑的時候,當時我們的大家庭幸福和諧,村里人羨慕(因為當時別的村民家都是小家庭)。到我的大哥和堂姐都二十五六,到談婚論嫁時,我們和二伯家才分家。我覺得當時十里八村的,像這樣的大家庭都少有"。</p><p class="ql-block">廉嘉范之子廉文正說:身為革命的后代,要牢記歷史,記住前輩們?yōu)樾轮袊慕夥攀聵I(yè)流血犧牲,英勇獻身的事跡,世代相傳,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李云溪兒子田大地說:爸爸田志達和媽媽從小參加了革命,他們一直教育我,一定要繼承老一輩光榮傳統(tǒng),不忘歷史,傳承紅色基因,把祖國和家鄉(xiāng)建設的更加繁榮昌盛。</p><p class="ql-block">(完)</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參考書目.《遵化人》第二輯,《抗日英雄李維廉》、《遵化一中老校長廉嘉范》。</p><p class="ql-block">2.資料來源于網(wǎng)絡。</p><p class="ql-block">3.參與調(diào)查者名單:王久華、王云琴、王云蘭、王云英、王云娟、柳玉榮、柳玉珍、柳玉勝、柳玉鳳、柳玉明、柳玉生、柳玉娥、柳玉軍、柳玉芬,李艷娥,廉文正,陳京生、陳保榮,陳榮娟。</p><p class="ql-block">2022-4-8</p> <p class="ql-block">柳李氏和二子柳貴存小兒子柳術堂的家人們</p> <p class="ql-block">柳李氏長孫女,柳玉榮</p> <p class="ql-block">柳李氏小兒子柳術堂的兒女們:左起,柳玉芬,柳玉明,柳玉軍,柳玉生,柳玉娥。</p> <p class="ql-block">廉嘉范三兒子,廉文正一家三口</p> <p class="ql-block">廉嘉范兒子廉文正和舅舅李鐵珊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李威廉小女,李云溪田志達夫婦</p> <p class="ql-block">老年時的李鐵珊和妹妹李云溪</p> <p class="ql-block">柳淑蘭陳品卿和孩子們</p> <p class="ql-block">柳淑蘭小女兒陳榮娟</p> <p class="ql-block">柳李氏孫女柳玉娥</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p><p class="ql-block">李紅衛(wèi)(筆名:山野村人),河北省遵化市人,現(xiàn)住京東燕郊。河北省作協(xié)會員,唐山市和遵化市作協(xié)會員?!肚嗄晡膶W家》雜志.作家理事會唐山分會理事。當過農(nóng)民、工人、小學教員,供銷業(yè)務員,圖書出版發(fā)行員??釔畚膶W,多年筆耕不輟。于北京、省市各大媒體報刊發(fā)表過多篇文學作品。主攻小說、詩歌、散文,并出版長篇小說《藍天上的彩虹》。近年來,隨著網(wǎng)絡文學時代的發(fā)展,作品多見于網(wǎng)絡。曾在《遵化文史》、《燕山詩文》、《畿東文化與藝術》、《芳菲文藝》、《江南詩畫藝術院》、《紅月亮詩畫藝術社》、《世外桃源美文美聲》、《曉犁文化傳媒》、《都市頭條》、《遼西大地》及河北、北京、廣東、內(nèi)蒙古等公眾欄目發(fā)表了多篇文學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