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志康 <p class="ql-block"> 夜深人靜思往昔 憶往昔時志康兮 正直勤奮令人欽 氣宇軒昂遠近知 </p><p class="ql-block"> (使用chat gpt翻譯)</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覺,又是一年“清明節(jié)”如約而至,“梨花風起正清明”,清明的氣息總是帶</p><p class="ql-block">著淡淡的憂傷與懷念,在這個時節(jié),我們總會情不自禁的思念故去的父親,雖然他離開我們已經(jīng)整整19年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他的慈祥的眼神,仿佛就在眼前,從未遠離。</p><p class="ql-block"> 父親1932年3月18日出生于上海,父親在家中排行老三,在舊社會上面的兩個姐姐很小的時候出麻疹就病逝了,所以父親在家中也是獨子,從小到大,奶奶、姨奶等長輩都親切地稱呼他“三囡”,表妹們稱他“三囡”阿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51年7月父親在上海敬業(yè)中學高中畢業(yè),毅然選擇了離開上海,考入了北京工業(yè)學院(現(xiàn)北京理工大學)學習,學校始終堅持著良好的辦學氛圍,父親在這里度過了難忘的大學時光。</p><p class="ql-block"> 聽父親講,北京工業(yè)學院前身是延安自然科學院,入校吃、住、學都是免費的,還發(fā)服裝,所以他報考了這所大學。大學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山西大同第70研究所工作,1974年中國一拖704分廠組建軍工生產(chǎn),他又調(diào)入河南洛陽中國一拖704分廠工作,1981年調(diào)入第一拖拉機研究所工作,1992年在拖研所退休。</p><p class="ql-block"> 作為獨子,父親完全有理由申請留在上海工作,照顧老母親,但是父親就像老一輩知識分子一樣,具有報效祖國的拳拳之心,一生勤勉、聰慧、認真、正直、好學,但是也免不了有一些重男輕女的老思想。</p><p class="ql-block"> 記得78年—79年改革開放初始,全國掀起了一個學英語的熱潮,父親那時近50歲了,學習勁頭絲毫不輸年輕人,父親看電視跟著北京外國語學院的陳琳老師和鄭培蒂老師學習英語,認真做筆記,并取的廣播電視大學英語單科合格證,在1979年全704分廠工程技術(shù)人員英語競賽中取得了全廠第二名的好成績。 </p><p class="ql-block"> 父親還是個熱愛生活的人,喜歡做菜,八十年代時,他就用土豆泥、西紅柿用開水燙一下去皮做沙拉,羅宋湯等美味佳肴給我們吃,西餐的一些菜名最初就是他告訴我們知道的。 </p><p class="ql-block"> 您的小外孫至今還常提起他在剛上初中時,英語課總是學不好,外公陪著他一起學英語,教他學習英語的方法,后來他的英語成績明顯提高,也增強他學好英語的自信心。</p><p class="ql-block"> 每年“元旦”父親必聽新年音樂會,現(xiàn)將肖邦的“悲傷”作為本篇的背景音樂,以表達我們的思念之情。</p><p class="ql-block">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只要我們不曾忘記,他其實沒有離開我們,他化作遍地野花,或者漫天繁星,祝福我們,陪伴我們,他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p> <p class="ql-block">父親和他的父親</p> <p class="ql-block">1962年的結(jié)婚照</p> <p class="ql-block">1951年父親上海敬業(yè)中學畢業(yè)</p> <p class="ql-block">1957年北京工業(yè)學院畢業(yè)(現(xiàn)北京理工大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