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久久性爱|玖玖资源站365|亚洲精品福利无码|超碰97成人人人|超碰在线社区呦呦|亚洲人成社区|亚州欧美国产综合|激情网站丁香花亚洲免费分钟国产|97成人在线视频免费观|亚洲丝袜婷婷

鐫刻在,父母心靈深處的桑梓情緣,紀念父親百年誕辰

戰(zhàn)衛(wèi)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今天是父親節(jié),再有5天就是父親的生日了,又是一個思念的日子……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今年是父親百年誕辰,更加思念我們親愛的父親(張孝先)母親(金淑英),無奈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將我們姐弟封步于石家莊、南京和蘇州,無法去墓前祭奠,謹以此美篇,敬獻給天堂的父親母親,遙寄我們姐弟無盡的哀思。并借此留住父母親的桑梓情緣,維系父母親家族的共同記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山東省榮成市寧津鎮(zhèn)是父輩們生命的起點,母親是16歲在這里入黨參加了革命;父親是18歲從這里參軍入伍,走向全國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父母親這一走就是幾十年,都說“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家鄉(xiāng)永遠是父母親魂牽夢繞的牽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山東省榮成市寧津鎮(zhèn)洼里村,一個普通的小山村,父親的根就在這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駐足村中的銀杏樹前,粗大皸裂的枝桿,擎起夏天一樹濃綠,秋天一樹金黃,碩大的樹冠遮天蔽日。這棵銀杏己有四百多年樹齡了,爺爺奶奶在時它就在,它應該認識我的父母親和伯父伯母,如今父母親和伯父伯母都葬在了村西頭的墳崗上,但它還在,真想聽它說說祖輩、父輩們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爺爺張從茂,生于 1882年,故于1964年,享年82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奶奶王蘭英,生于1883年,故于1960年,享年77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爺爺奶奶生養(yǎng)有5兒1女,還有17個象我一樣的孫輩人,可以算得上是兒孫滿堂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雖然在我的記憶里沒有見過爺爺奶奶,但從父親和伯父們的履歷中能感覺到爺爺的開明遠見,盡管當時家中并不富裕,爺爺卻能堅持把5個兒子先后都送進村辦學堂,或多或少念了幾年書,父親和四伯父還念完了高小,這為他們后來參加革命工作奠定了不可小覷的文化基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山東省榮成市寧津鎮(zhèn)馬欄耩村,是母親心心念念的臨海小村,家里的炕頭與大海直線距離也就50米,這里有母親的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姥爺尹厚卓,生于1901年,故于1944年, 享年43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姥姥王義子,生于1903年,故于1969年,享年66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非常遺憾,幾次回家探問尋覓,也沒有找到姥爺姥姥的照片和墓冢,在此只能敬獻一束鮮花,表達晚輩對姥爺姥姥的哀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小姨姥姥王月娥,生于1910年,卒于2003年,享年93歲。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在祖輩親人中,我只與小姨姥姥有過共同生活的經歷。好象是1965年,母親到福建出差數日,不放心我們姐弟四人在家,連夜趕到安徽巢湖,第一次把小姨姥姥接到南京。1966年至1968年期間,學校陸續(xù)停課,部隊的孩子不能參加造反派,我們姐弟都在家當“逍遙派”。其實父親最不放心的是母親,耽心母親在單位受沖擊想不開,又多次將小姨姥姥請到南京,母親在晚年一提到小姨姥姥,總會反反復復地念叨說,“小姨姥姥對咱家?guī)椭畲螅嵌螘r間我每晚?到家,你們姐弟都已入睡,只有小姨姥姥還在燈下縫補衣襪,煤球爐上熱著飯菜等我”。也正是在那段時間里,我跟小姨姥姥學會了縫縫補補,而小姨姥姥盤腿坐在床上,戴著老花鏡縫補衣襪的形象也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腦海中,她那勤儉持家的生活習慣影響了我的一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大伯父張忠志,生于1905年,故于1979年,享年74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大伯母馬氏(早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大伯母胡玉鳳,生于1913年,故于1989年,享年76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伯父伯母生養(yǎng)1兒1女:兒子張汝泉;女兒張汝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大伯父在村里學校上過幾年學,失學后先在石島跟著爺爺學徒當水手,后來去了東北,為了謀生跑了許多地方,最后和三伯父張壽堂在阜新日本人投資建設的新式發(fā)電廠干活,報酬相對高一些,又是和弟兄在一起,相互有個照應。因為有點兒文化,從學打鐵開始,后來學些設備技術安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東北解放后,大伯父在東北電業(yè)管理局機電工程公司火力發(fā)電安裝工程隊工作,他的電力汽輪機組安裝水平和能力在業(yè)界非常有名,他參加的阜新電廠的恢復重建,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嘉勉電:“慶祝你們在透平發(fā)電機安裝工作中獲得的成就。望繼續(xù)努力學習蘇聯先進經驗,發(fā)揚積極性,在今后的建設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績”。之后大伯父又參加了齊齊哈爾發(fā)電廠建設,最后又轉戰(zhàn)到遼寧開原新建發(fā)電廠,并從此留在開原發(fā)電廠,歷任工會主席、公司主任等職,直至退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二伯父張忠富,生于1908年,故于2000年,享年93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二伯母劉氏(早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二伯母畢桂英,生于1923年,故于2005年,享年82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伯父伯母生養(yǎng)有1女:張汝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二伯父曾和其他兄弟一起去“闖關東”,在東北阜新電廠干活,后因爺爺年紀大了,下地勞動有困難,就從東北回到山東,在家贍養(yǎng)父母親,照顧外出工作幾個兄弟的媳婦和孩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回到家鄉(xiāng)的二伯父很快投身到抗日救亡斗爭中,并于1943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解放戰(zhàn)爭期間參加民兵,先后參加了著名孟良崮戰(zhàn)役、濟南戰(zhàn)役、淮海戰(zhàn)役支前隊伍,從膠東推著獨輪車運送糧食、彈藥到江蘇、安徽、河南,還在戰(zhàn)場上運送傷員,直到渡江戰(zhàn)役前才隨支前民工隊返回老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1950年,二伯父作為基層黨員骨干被抽調到鄉(xiāng)供銷社工作,一心為公、不謀私利,從普通職工做到供銷社主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1966年,二伯父離休回到洼里村,又在大隊負責治安工作,還熱心村里的生產生活等事情…… 直至年紀大干不動了,才與老伴隨女兒到遼寧大連、海南三亞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二伯母自從嫁進張家,就和公婆一起生活。既要下地勞動,又要照顧公婆、操持家務。爺爺奶奶晚年時身體有病,特別是爺爺最后糊涂了臥床不起,二伯父在單位里上班不在家,都是二伯母一人在家伺候老人,喂水喂飯,端屎端尿,洗洗涮涮。有時老人從炕上下地活動,再上炕就上不去,二伯母一人搬不動老人,還要找鄰居來家?guī)兔Σ判?。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直到為二老送終。為此父母親一生銘記,特別敬重和感恩于二伯父伯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三伯父張壽堂(原名張忠春),生于1911年,故于1989年,享年78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三伯母劉福榮,生于1918年,故于1972年,享年54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伯父伯母生養(yǎng)有3兒1女:兒子張汝才、張汝會、張汝文;女兒張鳳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三伯父小時候在洼里小學上過幾年學,16歲就開始外出學手藝討生活,先是在煙臺學打鐵,爾后闖關東去了東北,先在遼寧,后到吉林,一直在電力建設行業(yè)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全國解放后,新中國電業(yè)部門在東北把三伯父等從事過電力安裝的專業(yè)人員集中到阜新,參加被蘇軍強行拆走發(fā)電機的阜新電廠的恢復重建工作,在1952年9月21日,得到毛澤東主席給阜新發(fā)電廠工程隊的嘉勉電:“慶祝你們在透平發(fā)電機安裝工作中獲得的成就。望繼續(xù)努力學習蘇聯先進經驗,發(fā)揚積極性,在今后的建設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績”。三伯父經驗豐富,特別能解決鍋爐安裝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難題,在這一行業(yè)里享有較高聲譽,做為東北地區(qū)的電力安裝技術骨干,先后到西安參加了灞橋電廠建設,到富拉爾基、齊齊哈爾參加了新電廠建設…… 最后參加的是在佳木斯發(fā)電廠建設,并從此留在該廠,一直工作到退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四伯父張子禎(原名張忠泰),生于1914年,故于2003年,享年89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四伯母王玉鳳,生于1914年,故于2011年,享年97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伯父伯母生養(yǎng)有2兒3女:兒子張汝平、張汝偉;女兒張汝珍、張汝玲、張汝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四伯父小時候在村里小學畢業(yè)。曾經到煙臺鐵匠爐當打鐵學徒,不久又轉行去了襪廠當紡織學徒,后來追隨兄弟 “闖關東”去了阜新電廠打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從東北回老家以后,1945年2月參加革命,在膠東八路軍被服廠工作,因有在紡織行業(yè)當學徒的經歷,很快成為技術骨干,擔任廠里的技術員,1947年2月入黨。隨著解放戰(zhàn)爭推進,解放區(qū)逐漸擴大,新生的人民政權掌握的紡織業(yè)也迅速擴大,四伯作為技術骨干,先后參加了濰坊、淄博、濟南、青島等城巿的軍管接收工作,不斷參加新廠建設、老廠恢復生產等工作,歷任東海利生綢廠制造股股長、東勝織布廠業(yè)務股股長、華興織布總廠工務部副主任、濟南成紗廠支部委員、青島軍管會生產部人事科干事、青島國棉六廠軍代表秘書、人事科科長、華東紡織管理局青島分局人事處干部科科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1958年3月,組織上派熟悉紡織工業(yè)管理的張子禎到濰坊,全程組織濰坊棉紡織廠建設和投產工作。并留任濰坊棉紡織廠廠長,直至1975年11月離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姑母張淑賢,生于1919年,故于1993年,享年74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姑父楊某(早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姑父盧芳林,生于1907年,故于1983年,享年76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姑母生養(yǎng)有1兒:楊由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姑母是家里唯一的女孩,也是村里入黨較早的老共產黨員之一,在村里勞動積極,群眾關系好,曾擔任盧家村婦女主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大約是1992年,父母親邀請居住在北京兒子家的姑母來石家莊,說是退休沒事了,請姑母來多住些日子。父母和姑母每天閑聊都是老家的人和事,臉上總是掛著滿滿的笑容。有一天晚上姐姐接到父親電話,說姑母肚子疼送到和平醫(yī)院了,姐姐趕到醫(yī)院得知是卵巢囊腫扭轉,是急診,遂找了婦科主任給做了手術,術后確診是卵巢癌晚期。以術后照顧的理由,讓父親把表哥表嫂叫到石家莊,在病房里把姑母的病情告訴了哥嫂。次年病危,父母親又專程去北京探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姑父盧芳林是共產黨員,曾擔任過所后盧家村村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父親張孝先(原名張忠廉),生于1922年,故于1995年,享年73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母親金淑英(原名尹淑蓮),生于1923年11月,故于2018年2月,享年95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父母親生養(yǎng)2子3女,長女張戰(zhàn)利生于1945年,殘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讓父母迫不得己將她寄養(yǎng)于百姓家中,未滿周歲就夭折了。另有兒子張戰(zhàn)平、張琳;女兒張戰(zhàn)地、張戰(zhàn)衛(wè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父親自幼在村小學讀書,亦曾與4位伯伯一起在遼寧阜新電廠打工。1940年返回山東后參加了八路軍,1941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谷諔?zhàn)爭期間任榮成獨立營指導員,膠東軍區(qū)教導二團(膠東抗大)政治部干事。解放戰(zhàn)爭期間任華野九縱組織部干事,團政治處組織股長、營教導員,師政治部直工科長。曾參加孟良固、周村、濰縣、濟南、淮海、渡江、淞滬等戰(zhàn)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新中國成立后,赴朝作戰(zhàn)抗美援朝,任團政治處主任,參加了第二次戰(zhàn)役新興里作戰(zhàn),全殲美軍“北極熊團”的戰(zhàn)斗;參加了第五次戰(zhàn)役的金城防御戰(zhàn)、東海岸守備戰(zhàn)。回國后任團副政委、政委,師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委、政委,軍副政委、政委,最后在軍區(qū)政治部顧問的崗位上離職休養(yǎng)。</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父親曾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三級解放勛章、獨立功勛榮譽章、淮海戰(zhàn)役紀念章、渡江勝利記念章,1982年被選為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母親193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做婦救會工作,從副村長到區(qū)婦救會工作,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接收新解放區(qū)威海,擔任里口區(qū)婦救會主任、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在棲霞馬疃區(qū)擔任各救會主任,1948年參軍。在9縱27師政治部民運科當干事,跟隨部隊參加了大汶口打援,濟南、淮海等戰(zhàn)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新中國成立后,1949年12月轉業(yè);1950年10月再次參軍,擬入朝作戰(zhàn),后因懷孕,改任師留守中隊副隊長,至部隊回國于1953年6月第二次轉業(yè)。先后在華東物資局下屬的其美倉庫、真如倉庫、江蘇儲備物資處任指導員、科長、股長,后跟隨父親北上,在邯鄲軸承廠、石家莊卷煙廠工作,1980年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五十四所組織處副處長崗位上離職休養(yǎng),追隨父親去了條件更加艱苦的甘肅張掖、蘭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母親一生獲得三枚紀念章:淮海戰(zhàn)役紀念章、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70周年紀念章各一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姨母尹淑慧,生于1925年,故于2007年,享年82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姨父程遠玉,生于1924年,故于2007年,享年83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姨夫姨母生養(yǎng)有2兒2女:兒子程廣福、程廣才;女兒程廣英、程廣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姨母小時候在馬欄耩村學校里上了3年學,姐姐參加革命不在家,弟弟尹傳釗年幼,家里缺少勞力,不得己輟學在家?guī)椭赣H種田、做家務。解放后1952年和寧津所柳村復員軍人程遠玉結婚。婚后,先是在丈夫家務農,1958年“大躍進”期間東北大規(guī)模建設,一家人響應黨的號召支援東北建設,定居于黑龍江省牡丹江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姨夫1947年6月參軍入伍,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軍后跟隨部隊參加了淮海、渡江、淞滬等戰(zhàn)役,上海解放后所在部隊改編為上海公安總隊,不久復員,回鄉(xiāng)擔任過村長、村支部書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舅舅尹傳釗,生于1944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舅媽劉映春,生于1948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舅舅舅媽生養(yǎng)1兒1女:兒子尹永志;女兒尹彩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舅舅從小在本村小學讀書,小學畢業(yè)后在家務農,曾在村里當過會計,1978年開始任榮成市寧津鎮(zhèn)信用社代辦員。由于姐姐金淑英、尹淑慧都在外地工作,舅舅舅媽贍養(yǎng)姥姥終老。為此,父母親對舅舅舅媽一直心懷感激和愧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舅舅舅媽:你們是父母現存唯一的親人,也是我們唯一的長輩,外甥、外甥女們恭祝你們健康長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父母親自參軍離開家鄉(xiāng)后,跟隨部隊南征北戰(zhàn),直至全國解放建立新中國。在這之后父母曾有過四次桑梓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第一次桑梓行大約是1952年父親抗美援朝結束、班師回國,當時母親、姐姐和我都在曲阜,按照判斷肯定是帶著我們姐妹倆的,只是那時年幼,一點記憶也沒有留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上面這張照片是從父母親留下的影集中找到的,應該是父親這次回家時為爺爺奶奶、二伯父伯母和汝卿姐拍下的照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第二次桑梓行是在1958年,父親利用青島療養(yǎng)和北京讀書之間的時間差,只身回家看望父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第三次桑梓行,是1964年爺爺病逝,父母親帶著兩個弟弟回到洼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可能由爺爺去世,說到家族家譜的事,這次父母親回來后,就琢磨著給我們姐弟四人改名字,依次是張汝雯、張汝霞、張汝璠、張汝琳,理由是在張家,父輩名中間字為“忠”,我輩名中間字為“汝”。但不知為什么,張戰(zhàn)地和張戰(zhàn)平的新名字沒有啟用;張琳則去掉中間那個“汝”字,延用至今;只有我的名字因為正好升初中,報到時按父親意愿啟用了新名張汝霞,直到1966年秋,那時做為紅衛(wèi)兵的我,認為按輩份取名是“四舊”的一套,沒有跟父母親商量,自己拿著戶口本跑到派出所,就把名字改回為張戰(zhàn)衛(wè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這張照片拍攝于1981年春節(jié),父親從甘肅張掖回河北石家莊休假,二伯父四伯父都已離休多年,相約從山東榮成、濰坊來石家莊與父親小聚了一周,分手時伯父們眼眶都紅潤了…… 當時我還不甚理解,都是離休不上班的人,啥時想了隨時都可以再聚的?,F在我體會到了,那年二伯父73歲,四伯父67歲,他們肯定己有力不從心的感覺…… 事實與他們所料,那次就是兄弟三人?的最后一次團聚,這張照片也成了兄弟三人的最后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那段時間恰巧我和老公也在家休假,成建華有幸天天幫著父母親燒飯做菜,招待兩位伯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第四次桑梓行是1992年國慶節(jié),那年父親70歲。我接到父母親的電話,說濟南軍區(qū)曲繼寧副政委快要離休了,特地邀請去敘敘舊,順便回趟老家,如果能請到假,希望我和成建華能夠同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那次曲叔叔專門安排了一輛軍車,先陪同父母親游玩了泰山、曲阜孔廟,并如期在威海與我們匯合。沿海繼續(xù)行走了劉公島、青島嶗山、蓬萊島、煙臺市、榮成市、洼里村、東墩村、馬蘭耩村、濰坊,重返濟南,還車告別回石家莊,全行程10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到榮成時天色己晚,在縣委小食堂吃的晚餐。那頓晚餐吃的什么菜記不住了,但玉米餅真的是永遠忘不了。平日里常聽父母親說起老家在熬魚的大鍋邊上貼的玉米餅有多么好吃,總似信非信。餐桌上的玉米餅是當點心,按人頭上的數,且只有手掌心那么大,我咬了一口,確實香,有玉米的清香、鍋烤的焦香、還有餅邊浸到魚汁的鮮香,忍不住扯扯身邊父親的衣袖,悄悄問,“能不能再上一份玉米餅?” 父親真的開口要了,過了一會兒,招待人員說 “對不起,廚師已經下班了?!?后來父親把他的那個玉米餅給了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走進洼里村,父親邊走邊看,這個他出生、童年生活、早年戰(zhàn)斗過的地方,往事依稀…… 一路上,父親為我介紹了幾家親戚,當晚就安排我和成建華借住在張大春哥哥家。當時多數人家都翻蓋了磚瓦房,二伯父伯母老兩口還住著爺爺奶奶留下的石頭海草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進了家門,父母親與二伯父盤腿坐在炕上,聊父親參加革命,聊父母結婚,聊養(yǎng)傷,聊過去這個家,聊爺爺奶奶的晚年生活…… 二伯母則在炕頭的灶邊烙餅。小時候就常聽父母夸獎二伯母烙的餅好吃,這一嘗果然名不虛傳,二伯母邊做邊教我和成建華:“和面時要一半用開水燙,一半用冷水和,這樣做出的餅不硬;搟成薄餅后要多抹豬油,多加蔥,卷起來再搟成餅,這樣做出的餅層數多;烙餅時要勤翻身,翻身的時候鏟起餅要重重摔打在鍋里,這樣做出的餅不僅起層,而且酥脆”?;氐教K州后,我們試烙了幾次,都遠不如二伯母烙的餅軟酥香,寫信咨詢父母,給出的原因是木柴灶火與煤氣灶火的區(qū)別,從此不再試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從家中墻上鏡框里的照片可以感受到,二伯父在家里照顧父母親的同時,心里還牽掛著在外工作的弟兄們,經常讓女兒寫信給他們,詢問他們在外面工作生活情況,告知父母及家里情況,讓他們在外面安心工作。得知大哥張忠志、三弟張壽堂去世消息后,他都不遠千里前去看望。當父親張孝先、姑姑張淑賢去世時,他已年邁不能外出,在家里難過得哭著說:“去不了啦!” 表現了極大的悲痛與無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父母親雖然是時隔30年回家,卻很低調,沒有打擾村干部和村民,夜晚就住在二伯父家,也不知他們聊到幾點才睡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次日早餐后,二伯父帶著我們去看爺爺奶奶的墳,在村子西頭坡地的一道溝里,荒草漫漶,墳幾乎平了,碑文亦模糊難辨,不易找尋。父母親不信燒紙錢、供食品什么的,只是默默地跟著二伯父一起把墳周的雜草拔干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午飯后告別,4位老人握著的手久久不松…… 那年伯父84歲高齡,腰痛、腿腳也不那么利索了,我問伯父,“您這么大年齡了,身體又不好,為什么不和女兒一起生活?” 伯父說,“爺爺奶奶在時,要幫助爺爺奶奶守著這個家,爺爺奶奶不在了,是為弟兄們堅守這個家,無論誰回來,都有家人,有熱炕熱飯”。此話讓我感動,且此生難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深深眷戀著故土的父親肯定不會想到,這一次竟是他同“生于斯,長于斯”的家鄉(xiāng)的決別。</b></p> <p class="ql-block"><b>  馬蘭耩村與洼里村相距只有5公里左右,溫差卻很大,在洼里村穿著襯衫正合適,到了馬蘭耩村穿著毛線衣還冷得發(fā)抖。關于母親的家,父親的比喻是:“躺在床上看日出”,雖有點兒夸張,卻也有那點意思,如若換成“躺在床上聽海濤”會更貼切。當晚,舅媽為我們包的鲅魚餃子,父母親吃得津津有味,晚上父母親就擠住在舅舅家,我和成建華借住在舅舅的朋友家。</b></p><p class="ql-block"><b> 次日天剛微亮,父親就喊醒我們,到村頭海邊看日出,真的很美很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上午我和媽媽跟舅媽到鄰村海邊的礁石上鏟海蠣子,中午就用海蠣子做的父母親最喜歡吃的小海鮮疙瘩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訃告】“……張孝先同志在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忠于人民忠于黨。他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在思想上政治上同黨中央、中央軍委保持一致。他嚴于律己,廉潔奉公,作風正派,顧全大局,保持和發(fā)揚了我黨我軍的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榮的一生?!?lt;/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組織的評價是對父親戎馬一生的肯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備注】這張照片是父親剛離休時請宣傳干事拍的,看出父親挺滿意的,沖印了5張5吋的,給母親和我們四個子女各1張,明確說了有朝一日人不在了,算是給各家留個念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2007年趁著五一假期,張戰(zhàn)平駕車,載著母親、我和張一戎回老家轉了一大圈……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第一站是濰坊。時年93歲高齡的四伯母與84歲的母親,妯娌倆精神矍鑠,滿面紅光,邊聊邊笑那么開心!兩家四代人在飯店共進晚餐,夜宿大哥張汝平家,早餐大嫂做的豬肉餡餅,我一直生活在南方,那還是第一次品嘗到餡餅,特別好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第二站是洼里村。一進村我們直奔村西山坡,給爺爺奶奶、伯父伯母們掃墓,結束后我們陪著媽媽在祖輩老屋門前凝望著爺爺奶奶用一輩子心血和汗水筑建而成的石頭海草房,心情很是復雜。二伯父伯母離開老屋十余年了,柴草堆占據了過道一半,院內長滿荒草,大門漆色全無,滄桑己衰,但它承載了祖輩父輩整個家族的共同記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第三站是馬欄構村,舅舅舅媽知道我們陪母親回去,買了太多太多的海鮮,裝滿庭院里大大小小的盆,有的品種我還是第一次看到。且不說在舅舅家頓頓吃海鮮,離開時舅舅還在汽車后備箱里塞了不少海鮮,滿滿的都是親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父親離休前有段時間多次提起要回老家安家,想象著在海邊曬太陽,吹海風,聽浪拍岸,趕海吃點小海鮮做的疙瘩湯或面條……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姐姐從當時的醫(yī)療條件,子女情況,本人年齡等綜合分析,最終說服父親,將葉落歸根的意念埋進了心底,把離休后的家安在了石家莊27軍干休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2010年清明,張戰(zhàn)平、張琳、張汝平、張汝偉兄弟四人相約,將父親的骨灰與四伯父伯母的骨灰結伴送回故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至此,父親兄弟五個都回到爺爺奶奶身邊團聚了。自故忠孝難兩全,父親在世時自己踐行了“生前為國盡忠”,父親過世后我們姐弟幫助父親實現了“死后回歸故里陪伴爺爺奶奶”的宿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悼詞】…… 我們的母親不愧是有著80年黨齡(1939~2018)的老黨員,離休后仍然緊跟國家發(fā)展形勢,努力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同城時親自參加組織生活,異地居住時每年向支部作書面思想匯報…… 母親的言行得到單位組織的高度認可,于2003年(80歲)再次被評為優(yōu)秀共產黨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母親的最后述求是:“到單位問一下組織,我身后的骨灰盒上能不能覆蓋黨旗?” 這雖然出乎意料之外,但讓我們姐弟肅然起敬,并助成此愿……</b></p> <p class="ql-block"><b>  2019年清明,我和成建華、張戰(zhàn)平和林寧、張琳和孫艷相約一起送母親骨灰回老家與父親骨灰合葬。</b></p><p class="ql-block"><b> 下葬過程依村俗村規(guī),由原村支部書記張永秀主持,張羅一些鄉(xiāng)親拿著工具和供品前來幫忙。安放好母親的骨灰盒,我們接過鄉(xiāng)親手中的鐵鍬,深深地鏟一鍬黃土,輕輕地撒在父母親的骨灰盒上,算是與父母親做最后的道別,從此我們再也見不到至親至愛的父母雙親!咫尺之距,陰陽兩隔……</b></p><p class="ql-block"><b> 父親:在您病重期間,我陪在床邊,您什么也沒有說,但我們知道,您最放心不下的是母親…… 您走后,母親在我們姐弟的精心呵護下,與我們一起度過了22個春秋,以95歲高齡辭世。我們深知,您和母親50多年相濡以沫的情感,我們姐弟誰都替代不了,今天我們把母親送回到您的身邊,請您好好照顧。</b></p><p class="ql-block"><b> 母親:您生前與父親離多聚少,現在可以與父親朝夕相伴了,有父親陪伴您,我們姐弟都放心,也請您把22年我們姐弟的情況跟父親聊聊,讓他老人家一定放心。</b></p><p class="ql-block"><b> 舅舅尹傳釗和表弟尹永志、三伯父之子張汝才、四伯父之子張汝平、張汝偉也參加了父母親的骨灰合葬儀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平時大家難得相聚,父母合葬忙碌半天,中午邀請熱心相助的父老鄉(xiāng)親在鎮(zhèn)上聚餐,以示感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下午分手前,我們兄弟姐妹們拍下了這張珍貴的合影,畢竟對于這么大的家族來說,我們這一輩兄弟姐妹能如此這般相聚的機會實在是太少太少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2021年是父親去世25周年、母親去世3周年。我和成建華與張戰(zhàn)平林寧再次相約,回到洼里村,舅舅也早早趕到墓地,與我們一起跪拜父母親(姐姐姐夫)。</b></p> <p class="ql-block"><b>  難得回去,我們照例祭拜了爺爺奶奶、祭拜了四位伯父伯母,愿他們在天堂一切安好。</b></p> <p class="ql-block"><b>  父親喜歡吃面疙瘩湯,記得小時候物資供應緊張,買什么都要憑計劃憑票,但只要父親回家(非常難得),母親總會做一次面疙瘩湯,雖然量不多,我們姐弟總能跟著沾點葷腥。</b></p><p class="ql-block"><b> 這次的晚餐我們品嘗了一大盆寧津鎮(zhèn)特色食品“小海鮮面疙瘩湯”,那疙瘩大小均勻,富有嚼勁;那湯汁鮮美無比,太好吃了!吃了2碗還意猶未盡,次日晚餐大家不約而同又點了一大盆不加海鮮的面疙瘩湯,依舊好吃,難怪父母親對面疙瘩湯如此喜歡,念念不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尊敬的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父親母親、伯父伯母們:現在榮成建設得可好了,通了高鐵、建了核電站,東諸島的旅游觀光搞得風生水起,白天海灘停滿全國各地車牌的自駕車,晚上各家海草房民宿生意紅紅火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張永秀,按輩份,是我們沒出五服的叔叔,村里的老黨員、老支部書記,今年還榮獲了中共中央組織部頒發(fā)的“光榮在黨五十年”的紀念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秀叔:自從二伯父伯母年邁后跟隨女兒離開洼里村,村里再也見不到父母口中常念叨的祖輩們,那些熟悉親切的父輩們也先后離去,永遠安眠在村子西山坡的祖墳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我知道,在外數十載的父親母親、伯父伯母們的骨灰能夠陸續(xù)回歸故土,都是您在村里幫著協(xié)調安排;我們這些小輩每次回村安葬父母、祭奠祖輩,也都是您親自安排、親自陪同;特別是這次,戰(zhàn)平的車前輪卡落在排水溝壕,又是您招呼村里的鄉(xiāng)親,幫忙把車抬上了道,讓我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家鄉(xiāng)濃濃的親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在這里,我特別想代表我們全家向秀叔表達最誠摯的感謝?。?!并恭祝秀叔和嬸嬸健康長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