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8日下午,我們?nèi)c多結(jié)束了蘇州古運河的游覽,三點二十就開始游寒山寺了,一個小時后離開,在簡單的參觀了報恩寺后,就踏上了回上海的路,徹底結(jié)束這次江南行的所有行程。 游覽寒山寺是我們此次江南行的最后一站——寒山寺是因為唐朝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而成名:“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張景區(qū)圖告訴我們,現(xiàn)在的景區(qū)包括三部分:寒山寺景區(qū)、楓橋景區(qū)和大鐘苑景區(qū)。<br> 楓橋位于寒山寺北,距寒山寺山門僅百步之遙,以其優(yōu)美古樸的造型、獨特的地理位置在蘇州眾多的古橋中獨樹一幟,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楓橋為石拱橋,青石所建,運河從橋下流過,在古橋下停有一艘有篷的船,仿千年前那艘載憂愁詩人的船。古老拱石橋經(jīng)過千年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橋體已斑駁,但仍堅固,每天迎接著來來往往的過客。 <div> 這就是楓橋!“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因為張繼這首詩寒山寺火了上千年!</div> 距離楓橋不遠,詩人張繼的坐臥銅像在一個臺子上,周圍有一圈護欄。據(jù)說當(dāng)年張繼6次趕考未中,后路過這里寫下這首《楓橋夜泊》第7次趕考終如愿,人因寺而中,寺因詩而名。為此每年假期學(xué)子來此祈禱者多多。 因為我們時間有限,就直奔寒山寺。穿過這個牌坊,即進入寒山寺景區(qū)。 相傳唐時僧人寒山曾在該寺居住,故將寺名“妙利普明塔院”改名“寒山寺”。至今,寒拾殿中仍供奉著寒山、拾得佛像。 過了牌樓,一路上見寺外的黃色圍墻上,與別的寺院就是不同,寫滿了各種詩。 寺外墻壁上的這首詩是景區(qū)的主題,畫面中有寒霜、彎月、烏鴉、江邊的楓樹、漁船上的燈火,更有聲音烘托美景,可聽到烏啼、鐘聲,畫面有靜有動,互為映襯。<br> 寒山寺全景圖。寒山寺的建筑布局沒有嚴(yán)格的中軸線。寒山寺山門前面的石拱圈古橋是江村橋,橋堍與山門之間那垛黃墻稱照壁。山門兩旁兩棵古樟。 寒山寺位于蘇州姑蘇區(qū),始建于南朝梁代天監(jiān)年間,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屬于禪宗中的臨濟宗。唐代貞觀年間名僧寒山創(chuàng)建了寒山寺,一千多年悠悠而過,寒山寺香火綿延,唐代詩人張繼的功勞不可滅,是《楓橋夜泊》成就了楓橋和寒山寺。這是寒山寺的空中拍攝圖(網(wǎng)絡(luò)圖)。<br> 讀過《楓橋夜泊》的人都知道,當(dāng)時的寒山寺確實在姑蘇城外,距今1200多年過去了,現(xiàn)在的寒山寺已經(jīng)不是在姑蘇城外,而是在蘇州市姑蘇區(qū)的市中心。在一千多年內(nèi)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毀,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寒山寺,是1978年~2001年整修、新建過的。 這是寒山寺的游覽示意圖,今天我們的游覽順序正如圖中紅線所示,走了一個“8”字,依次游覽了:照墻、山門、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鐘樓、八角亭、寒山拾得、碑廊,最后出寺廟。 游完古城運河,下午三點一刻,我們來到寒山寺。寒山寺位于蘇州城西古運河畔楓橋古鎮(zhèn),始建于南朝蕭梁天監(jiān)年間。主要由大雄寶殿、鐘樓、碑廊、藏經(jīng)樓、寒拾殿、普明寶塔等建筑組成。 寒山寺被譽為中國的十大名寺之一,寺內(nèi)古跡甚多,寒山子等人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書碑文殘片比比皆是。<br> 關(guān)于寒山寺,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這一天,已經(jīng)累得面黃肌瘦的弟弟來到了蘇州城。一打聽,人家告訴他說:有啊,是有個北方來的和尚,就在城外楓橋邊的一座寺中修行,身材模樣都與你差不多。弟弟一高興,順手摘下一朵大荷花圖個吉利,然后直奔楓橋邊去了。哥哥正在吃飯,聽說弟弟來了,端著盛素齋的飯盒就跑了出來。兄弟相見,激動地抱在了一起,歡喜之情難以言表。此后,弟弟也留在了寺里。因哥哥法號寒山,寺名就叫“寒山寺”。弟弟也起了一個法名,叫拾得。<div><br></div> 進入寒山寺見到的第一道勝景就是寒山寺照墻,寒山寺照墻像一道屏障聳立山門之前,朝西臨河而立,上置脊檐,飾有游龍,氣勢非凡,黃墻上嵌有三方青石,上刻“寒山寺”三字,鐵劃銀鉤,筆力雄峻,款署“東湖陶濬宣書”。<br> <div> 面對寒山寺的第一道勝景,當(dāng)然要駐足觀賞,攝影留念。還在小學(xué)的時候就能熟練的背誦《楓橋夜泊》,那時總以為是一座山上的寺廟,今天,我們終于來到了這座遠近聞名的寒山寺,寺廟實際上是位于蘇州市姑蘇區(qū),始建于南朝蕭梁代天監(jiān)年間(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div> 照壁上“寒山寺”三個大字據(jù)說是浙江東湖名士陶浚宣所題,字體奇特,古樸蒼勁,別有韻味。長期的文化積淀,使寒山寺成為一座輝煌的文化資源寶庫。是全國十大重點寺廟之一、AAAA級國家旅游景區(qū)。 人說到蘇州,如不到寒山寺,則不算蘇州客。因為,寒山寺和蘇州園林一樣,都是姑蘇的象征,蘇州人的驕傲。寒山寺始建于公元502年的梁天監(jiān)年間。<div><br></div> 其實“寒山寺”三字是由二人題寫:"寒山"由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題寫,"寺"由清末書法家陶浚宣所題。傳說寺院主持找祝題寫時,祝要90兩銀子,主持只給了60兩,于是他寫了"寒山"兩字后就罷手了。書法家陶浚宣一看機會來了,提出可以免費書寫,但最后要題落款"陶浚宣書",主持應(yīng)充,所以今天人們更多記住的是陶。 傳說中的寒山、拾得分別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的化身。民間信眾稱寒山、拾得為“和合神”。道家眼里寒山、拾得是得道的仙人,寒山、拾得列入下八仙,民間傳說為“和合二仙”。而后,清雍正敕封寒山、拾得為“和合二圣”,被官方確立為儒釋道共同尊崇的和合圣人的地位,寒山、拾得成為中華民族的和合圣人,成為和合文化的人格化身。<br> 走過照墻,進入山門,來到前院,頓覺滿目蔥郁,清幽蕭遠,別一番洞天。 寺廟中的指示牌。 穿過山門、天王殿,來到了寒山寺大雄寶殿,大殿建筑雄偉,殿宇門桅上高懸“大雄寶殿”匾額,殿內(nèi)須彌座用漢白玉雕琢砌筑,晶瑩潔白。<div><br></div> 大殿單檐歇山頂,飛甍崇脊,據(jù)角舒展,露臺中央設(shè)有爐臺銅鼎,鼎的正面鑄著“一本正經(jīng)”,背面有“百煉成鋼”字樣。<div><br></div> 釋迦牟尼佛祖神殿前,心愿紅絲帶系滿樹上,隨風(fēng)飄動,象征著人們對一切美好的向往。 坐上安奉佛祖金身佛像,神態(tài)安詳。大雄寶殿內(nèi)高大的須彌座以漢白玉雕筑,座上安奉釋迦牟尼金身佛像,慈悲的佛祖神態(tài)安詳,慈眉善目,只要你置身于大殿,無論從哪個角度,你都能仰視到佛祖那洞穿人間世事的目光。 大殿兩側(cè)靠墻供奉著明代成化年間鑄造的十八尊精鐵鎏金羅漢像,是由佛教圣地山西五臺山移置于此。這些佛像千姿百態(tài)、栩栩如生,有似兇神惡煞,有的笑口常開,還有的閉目養(yǎng)神。紅燭燃起,香火不斷,煙霧繚繞,香氣彌漫在寺廟之中。 在這個宏偉的殿堂里,全部都是用木頭雕鑿的500個尊者。里面的木雕活靈活現(xiàn),有的佛像滿臉笑容,有的佛像是在瞪著你一樣,里面也看見了一些我們熟知的佛像:四大天王,唐僧,豬八戒等。 羅漢堂中間還有一尊觀音銅像,那是日本宗教畫院和日本禪宗畫家協(xié)會贈送的,算是日本友人維護中日友好的見證。<br> 大殿旁有寒拾泉,相傳拾得在此“縛峁以居”時挖的井。為紀(jì)念寒山拾得,后人稱此井為”寒拾泉”。寺僧曾長期飲用這口古井的水,并用井水向過往路人施舍茶水。如今看到這口古井,就會追思當(dāng)年寒山拾得來此的艱苦歷史。寒拾泉遺跡,也已成為寒山寺祖師寒山拾得的文化遺蹤。 出了大雄寶殿,左通普明寶塔和方丈寺,接著我們來到了普明寶塔,普明寶塔為供奉普明祖師舍利之塔,登上寶塔,東望古城,南觀運河,北眺虎丘,西看獅子山,吳中美景幾乎盡收眼底。 普明寶塔,是寒山寺里的“一寺標(biāo)幟″;是塔院的主體建筑;是寒山寺的最高點。普明寶塔為仿唐木結(jié)構(gòu)樓閣式佛塔,四方五成,由須彌座臺基丶塔身丶塔剎三部分組成,總高42.2米。塔外四周塔檐懸掛108個風(fēng)鈴,陣風(fēng)吹過鈴聲悅耳。 參天古樹枝葉繁荗,護衛(wèi)著佛塔,再展新姿的仿唐普明寶塔,腰檐斗拱雄大疏朗,將古代建筑藝術(shù)詮釋得淋漓致盡,體現(xiàn)出中華文明的博大與精深,更增添了古剎的深邃與古樸。<div><br></div> “普明寶塔”里面第一層供奉著四面觀音像,第二層據(jù)別人游玩過的說是四面佛像,不過我因為時間有限,而且游玩此地后就要回上海,一點都不能耽誤,所以我就沒有繼續(xù)登塔,而是前往漢白玉石碑處拍攝。<div><br></div> 臺基外四角,各立小青銅臥獅一座。 聽說摸摸獅子腿可以招財進寶,摸屁股則是護佑平安!所以游覽到此的游客幾乎沒有不摸的。 普明寶塔露臺下泉水噴涌,如盛開的荷花,甚是好看,泉水清澈,潔凈如冰,佛門勝地,讓人肅然起敬。 池子里的錦鯉自由的游來游去的,煞是悠閑。 藏經(jīng)樓居于大殿正前方,是寺廟的最后一個建筑,樓為二層,此樓建筑典雅方正,紅漆雕欄,飛檐伸展,正是存放經(jīng)卷的好地方。<div><br></div> 藏經(jīng)樓,一樓是寒拾殿,二樓才是正式的藏經(jīng)樓。<div><br></div> 有意思的是屋脊上還有唐僧五師徒取經(jīng)的雕塑。細看雕塑栩栩如生,雕刻生動傳神,師徒五人一字排開似向游客致敬問候。 一樓寒拾塑像:寒山、拾得二祖手持荷花與凈瓶,取義“和平”。二祖師也稱“和合二仙”,被傳為人們喜聞樂見的神仙。正史中二祖卻是詩僧,和釋可朋都是一樣的僧人,在寒山寺山門前的墻壁上,就有寒山子的“欲將生死譬,且將冰水比。水結(jié)即成冰,冰消返成水。已死必應(yīng)生,出生還復(fù)死。冰水不相傷,生死還雙美”的偈語。 據(jù)說和合二仙在寒山寺修成正果的,喝了和合泉可讓家庭和睦融洽,寬容互敬,白頭偕老。其實家庭的和睦與喝泉水有什么關(guān)系,這只是人們的美好愿望。<div><br></div> 這是在普明寶塔北對面的法堂。法堂坐北朝南,出檐甚大。堂前這是常樂池。池水環(huán)繞,池中錦鯉游戈,池水上凌空架露臺,露臺有橋與寶塔相通,現(xiàn)法堂作為寺內(nèi)佛教圖書館。看飛檐上翹,如凌空展翅的大鵬飛向蒼宇,如此華麗的建筑讓人流連不舍<br> 位于藏經(jīng)樓南側(cè)的這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閣(黃色),造型輕盈,輪廓優(yōu)美,就是以“夜半鐘聲”名聞遐邇的鐘樓。半夜敲鐘的習(xí)俗起源于唐代,每日半夜子時這口巨鐘的“嗡……嗡……”聲飛向家家戶戶,千年不絕。<br> 出了鐘樓,沿著這回廊就到了鐘房。 這鐘房是一間小軒,里面陳列四口形制各異的銅鐘,左邊三個舊鐘為明清古物,都是從其他寺院移置而來的,右邊一鐘,高二點五米,外徑一點六五米,重達五噸,是1986年蘇州建城二千五百年之際,由海外同胞捐鑄。<br> 鐘樓前游客們都要一睹千年古鐘的風(fēng)采,親手摸摸古鐘,感受千年歷史的溫度。 寒山寺中有一漢白玉雕砌的石欄圍座,呈四方型,圍座上安放一座紫銅大鐘,鐘上有寒山寺三個刻字。 寺中藏有多座古鐘,每個鐘上都有銘文,愛好者在細揣銘文的意思。寺中藏有多座古鐘,每個鐘上都有銘文,愛好者在細揣銘文的意思。 據(jù)說凡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種煩惱,只要聞鐘聲,便可“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所以每年除夕之夜,中外蕓蕓眾生云集寒山寺,前來聆聽鐘樓中發(fā)出的一百零八響鐘聲,在悠揚的鐘聲中辭舊迎新,祈禱來年平安。<div><br></div> 一串鐘聲,飄響千年,于是寒山寺的鐘聲,千百年來致使無數(shù)游人信士為之夢牽魂索。<br> 題詠無數(shù),傳承千載,于是寒山寺的題詠,千百年來吸引無數(shù)文人墨客前來敬仰觀瞻。 千百年來,寒山寺一直生活在鐘聲的世界里,呼吸在詩的意蘊中。 漢白玉的石碑被漢白玉雕琢的龜馱在背上,石碑上刻著有關(guān)佛教的故事,周圍是漢白玉的圍欄,精美的雕塑,精湛的技藝,刻畫細致入微,溫潤細膩,著實讓人駐足不前。 詩中,“夜半鐘聲”,一聲一聲又一聲,透過夜幕,逶迤地飄蕩到了客船,也蔓延至詩人的心里,或許這水鄉(xiāng)秋夜的清冷,包容了這位孤孑寂寥的落榜書生,詩人融于其中又想脫離其中,烘托出時空的永恒和無邊的遐想。 試想,詩中的意境是否只存在于詩人一剎那間的意念之中?假若詩人當(dāng)年沒有落榜失意,假若詩人當(dāng)年沒有夜宿客船,而是宿在客棧,恐怕就寫不出那種凄美的意境了。 現(xiàn)在步入寒山寺碑廊,碑廊里有著很多詩句,但大都是《楓橋夜泊》的不同版本。 像宋人王珪、明朝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清代書法家俞樾、近現(xiàn)代繪畫大師劉海粟、當(dāng)代書法家啟功,都曾經(jīng)書寫過該詩句。 此外還有名人的題詞和其他的詩句:如岳飛題寫的“三聲馬蹀閼氏血, 五伐旗梟克汗頭”、鄧石如落款的“出世勞塵世,傳家寶舊書”。 唐代詩人張繼,《全唐詩》只收《楓撟夜泊》一首,卻使自己和寒山寺同列不朽! 《楓橋夜泊》一詩使寒山寺名揚天下,為寺、詩佛緣,也為增添蘇州旅游亮點,2007年6月由10多名姑蘇民間石匠藝人半個多月的精心鑿刻的“華夏第一詩碑”的青石刻《楓橋夜泊》詩文大碑在寒山別院落戶。 史料記載的是,清末光緒三十二年,江蘇巡撫陳夔龍重修寒山寺時,請已經(jīng)八十六歲高齡的俞樾手書了詩碑。俞樾,字蔭甫,號曲園,浙江德清人,是清代著名的樸學(xué)大師,以古文學(xué)、諸子學(xué)見長,有很多著作,合為《春在堂全集》。 古代匠人的智慧體現(xiàn)在不同的瓦當(dāng)和木建筑上,讓我們不由驚嘆中國的古建筑是世界建筑的瑰寶。 走出寒山寺,在普明塔的后面拍了一張全景圖,明黃的墻,朱紅色的塔身,塔尖高聳,整座塔富麗堂皇是寒山寺香火千年的象征。 因為我們的時間不能戀戰(zhàn),很快來到大門口,在終點門口立著一塊大太湖石,名字叫做觀音峰,這是一塊很高的石頭。而且千奇百怪特別像觀音,所以名叫觀音峰。 寺內(nèi)這塊稀有的太湖石巨型靈璧一一觀音峰,堪稱“姑蘇之最”。此石高達7米,重約35噸。因玲瓏剔透,琉璃娟秀,如觀音臨駕,故得名“觀音峰”。 不知不覺游覽已近尾聲,在凈化心靈的梵音中,我們踏出了寺院的出口,身后的鐘聲停了,漸漸地,余聲也消失盡了,一切歸于了平靜。<div><br></div> <div> 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走出了寒山寺,要去大鐘苑看一看,寺院南側(cè)山門遙遠處正對一座位于漢白玉石臺之上的三層六角形重檐亭閣,正面匾額上書寫“梵音閣”三個大字,漢白玉基座和紅木塔身交相輝映,在藍天下顯得格外莊重肅穆。梵音閣是仿寒山寺內(nèi)鐘樓,也是借它的名聲修建的一座巨型鐘樓。</div> 在寒山寺正南面的鐘樓,走近一看會讓你大吃一驚,鐘的上面有許許多多的,細細麻麻的經(jīng)文。這就是大鐘苑,鐘樓里的煌煌大鐘和那塊高聳入云的鐫刻著楓橋夜泊詩句的石碑,皆被寫進了吉尼斯記錄里面去了。 穿行在苔跡斑駁的青磚小路,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閣映入眼簾,這便是聞名遐邇的寒山寺大鐘樓,是“夜半鐘聲”的來源之地。里面有一個吉尼斯世界記錄的超級大鐘。 這個就是吉尼斯世界紀(jì)錄的超級大鐘,2008年鑄成,總重108噸,高8.5米,鐘面銘刻《大乘妙法蓮花經(jīng)》,被譽為“天下第一華佛鐘”。 108噸重的如此巨鐘,當(dāng)然吸引游客的眼球了,據(jù)說撞一撞還能祛除一年中的108種煩惱,誰人到此還會吝惜那點兒小錢不撞一撞呢,這個主意真好!哈哈……<br> 梵音閣南側(cè)是新建張繼的《楓橋夜泊》詩碑。詩碑高15.9米,重388.188噸,有“中華第一詩碑”的美譽。碑身正面鐫刻的《楓橋夜泊》詩為清末書法家余樾手書。碑身背面鐫刻有乾隆御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一卷,289個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大的詩碑。<br> <div> 也許張繼本人壓根兒就沒想到,江南水鄉(xiāng)的一夜閑愁讓他紅了一千多年。 這是典型的相得益彰式連鎖發(fā)酵:一詩三鳥,人,作品,背景地,自此聲名鵲起,使一橋一寺常年吸引著追尋千古風(fēng)情的中外游客,每年的進項該是豐厚的,歲賦也可觀吧。這個落第書生做夢也絕想不到的。</div> 蘇州人應(yīng)該慶幸,張繼來到了這里,憑著幾句羈旅詩,平添了一張中國歷史文化響當(dāng)當(dāng)?shù)拿?。身置煙波楓橋寒山寺,無須再言價值連城。而那年佩花騎馬的狀元,沒人記得起。至于張繼后來中第進士,那是天寶十二年的事兒了,卻已經(jīng)不重要了。一生一詩,足矣! 船已不是當(dāng)年的船,水也不是當(dāng)年的水,楓橋仍在,鐘聲仍不絕入耳,一座寺院,一首古詩仍在向我們講述著久遠的故事。寒山寺雖然不大,但綠樹掩映、古意盎然。走在寒山寺里,總是能想起張繼,想起他的《楓橋夜泊》。如果沒有這首詩,也許就不會有今天的寒山寺,一首詩居然可以讓一座寺廟流傳至今,詩歌的魅力可真是神奇??!<div><br></div> 帶著那么多的留戀、帶著那么多的感慨,我們登上了回程。突然遠遠的一座高塔映入眼簾:那是什么?是報恩寺塔!能去看看嗎?我們正好路過那里,而且報恩寺不收門票的。好,我們?nèi)タ纯矗? 十幾分鐘后,我們來到了報恩寺。報恩寺塔巍峨壯觀,風(fēng)光無限。人說來姑蘇古城,一定要登報恩古塔,攬?zhí)K州景勝,定有把酒臨風(fēng),喜洋洋之感。 北寺塔(報恩寺),是東吳時期,孫權(quán)為了表達對母親的感恩而建的。報恩寺塔(又名北寺塔),位于蘇州市內(nèi)北部偏西報恩寺中。塔高9層(76米),占地1.3畝。古稱通玄寺。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改為開元寺。該塔號稱“吳中第一古剎”。 報恩寺不需要門票,但不能穿拖鞋進入,里面很大。古城區(qū)內(nèi)的最高建筑,免費開放,安寧靜好。 北寺塔的歷史上幾毀幾建,原來是十一層。現(xiàn)在的北寺塔是經(jīng)過金兵南下破壞之后于南宋紹興年間重建的,塔高76米,八角九層,雄冠江南。 北塔報恩寺:是蘇州歷史最悠久的寺院,距今已有1700多年。始建于三國赤烏年間(238—251年),唐初改稱開元寺,后易名為報恩寺。 因為這里不收門票,這個季節(jié)游客也不多,所以我們很快就來到了院里,這里的一尊巨大的彌勒佛石雕像深深地吸引了我們。大家紛紛駐足拍照。 我們的這位大腦袋隊員,平時酷愛彌勒佛,他平時總說:我與彌勒佛有緣,無論在什么地方見到彌勒佛都興奮異常,非得與佛一起合影拍照不可,這不又與大肚彌勒佛合影了嗎。 受他的影響,其他隊員也有被感染的,岳燕軍老師也非要與彌勒佛合影,說是沾沾喜氣,樂呵樂呵……<div> 因為我們的時間有限,不能夠去登塔,只在院里簡單的轉(zhuǎn)了轉(zhuǎn)就急忙蹬車踏上了回上海的路程,以此徹底結(jié)束了我們此次江南行的全部行程,美好的江南再見!我肯定還會再來的……</div><div> 雨巷有詩云:</div><div> 頁眉有山不見山,</div><div> 星火相繼逐千年。</div><div> 詩人不知何處去,</div><div> 寺廟代代有余篇。</div><div> ——《絕句.游寒山寺》</div><div> 敬請關(guān)注下篇“鄭州行”。</div>